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09 ( 2023 ), Article ID: 73092 , 5 pages
10.12677/ML.2023.119550

浅析汉英词汇语义关系

王仙淋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国际传媒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收稿日期:2023年8月3日;录用日期:2023年9月11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25日

摘要

汉语与英语的词汇系统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形态特征、词汇构成和语义等方面。本研究通过分析汉英词汇的语义关系,旨在帮助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词汇。文章首先概括性地介绍了汉语和英语词汇的特点,接着从语义学的角度探讨了汉英词汇的语义关系。经过对比分析,本文将汉英词汇之间的语义关系归纳为三类:语义完全对应、语义部分对应和语义完全不对应(词汇空缺)。本文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提供了一些理论指导,同时有助于推动教学方法和教材的改进与发展。

关键词

词汇,语义,汉英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he Semantic Relationship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exicon

Xianlin Wa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Media and Art, Chengdu Institute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Aug. 3rd, 2023; accepted: Sep. 11th, 2023; published: Sep. 25th, 2023

ABSTRACT

The vocabulary system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exhibi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hich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aspects such as morphological features, vocabulary composition, and semantics. This study aims to help learners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better understand and master Chinese vocabulary by analyzing the seman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vocabulary. The article first provide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vocabulary, followed by an exploration of the seman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vocabula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antics.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categorizes the seman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vocabulary into three types: complete semantic correspondence, partial semantic correspondence, and no semantic correspondence (lexical gaps). This study offers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learners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and contributes to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materials.

Keywords:Lexicon, Semantics, Chinese and English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时,尤其在初学阶段,很大程度上会依赖教材生词的翻译。以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为例,他们在学习汉语词汇的过程中,如果学习者母语词汇系统和本民族文化系统与汉语词汇系统和汉文化系统有相似之处,或者是看起来相似实则不同,那么这些因素可能会干扰或阻碍学习者学习汉语,甚至造成“文化负迁移”和“语际负迁移” [1] 。因此,对于教材编写者或者语言教师来说,在对词语进行外语释义之前,如果先充分了解学生母语和本族文化,然后对两种语言的词汇进行语义对比分析,在这个基础上去英译生词或者汉译生词无疑将有助于学生防止和克服母语和本族文化的干扰。因此,对英汉语义进行对比分析是必要的。

汉语和英语的词汇系统相差甚大。从语系的角度来看,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2] 。从语言的形成条件来看,中英两国在文化,地理,历史,宗教,思维方式,价值观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不同,从而影响了语言的表达方式,比如在汉语中对时间的表达顺序是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的,表达顺序即为:年、月、日、时、分。而英语中表达时间概念时,一般是从局部到整体,时间顺序即为:分、时、日、月、年。这是中英整体与个体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表现。汉英词汇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形态学”和“语义学”的对比之中。文章先从总体上简要说明两种语言的词汇特点,然后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汉英词汇语义关系。

2. 英语和汉语词汇特点的对比分析

首先从文字种类来看,汉语采用象形文字,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是方块字,在书写时字与字之间无间隙;英语采用字母文字,英文属于表音文字,书写时英语词内各音节连串在一起,但词与词之间空格。从构词法来看,汉语词缀不发达,其构词方法主要是复合法,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相同的词根按照一定顺序结合在一起构成新词。英语词缀丰富,其词汇具有灵活多样的构词法,如派生法、复合法、转化法,其中利用词根,词缀(前缀和后缀)来构成的词最多。

从语言的形态特征来看,汉语接近于孤立语,没有形态变化 [3] ,比如:“她正在跳舞”,和“她昨天跳舞了”,两个句子中的“跳舞”没有形态变化;英语接近于屈折语,英语的词和词在组合时,形式要发生变化。同一个词和不同的词组合还有不同的变化。如:(she is dancing—she danced yesterday) (the book was bought by Tom—the books were bought by Tom)。从词类来看,汉语中量词丰富,但没有冠词,英语中没有量词,有冠词。

其次,英语词汇量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其词汇量已达到一百万以上(包括外来语) [4] 。有些英语词汇语义范围与汉语相比较窄,倾向于具体化描述事物。英语中包括了许多单义词,这些词常常只体现事物某一方面的特点,概括性不强,因此,英语中事物的分类颇为详细,而汉语词汇的词义范围要比英语广泛得多,汉语词具有更高的概括性。这是因为英语中有很多外来语词,这些词来自拉丁语、希腊语、法语、德语等等,这些外来语词使得英语的含义趋向精确化,表意比汉语更加明确、细致。例如,汉语中的“空”可表示“没有被占用”、“里面没有实物”、“没有东西”等等,而英语中则要用“vacant、empty、bare”这些词来分别表示“空”的不同概念。又如汉语中的“经验”一词属于抽象词汇,词义教模糊,可表示“有实践得来的知识、技巧、教训、经历等等”。而英语中要用experience, lesson, precedent等不同的词来表达这些意义。但汉语中表示兄弟姐妹、伯叔姑姨、堂表等亲属称谓词的语义范围比英语中亲属称谓词的语义范围窄,如,汉语中的“姐姐”和“妹妹”在英语里的对应词是“sister”。

再者,何善芬指出“综合性表达法”是指用一个词就可以表达语义复杂的概念,如果需要用一个短语来表达,这种表达法就叫分析型表达法。在使役关系、偏正关系、动宾关系等等这些方面,英语动词多采用词化表达法,而汉语动词更多是采用非词化表达法 [5] 。例如,表示“笑”的动词,英语用sneer、beam、titter、chortle这些词分别表示轻蔑地笑、眉开眼笑、嗤嗤地笑、哈哈大笑。汉语只能用短语来表达不同的笑。

最后,英语和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都非常普遍。比如动词“开”在《现代汉语大词典》里共有16个意思。英语中的“father”可作名词表示“父亲”、“祖先”,“创始者”、“神父”;可作动词,表示“成为……父亲”。在具体语境中,多义词只会凸显其中一个意义,所以不会造成混淆。

3. 英汉词汇语义对应类型

《词汇学简论》(张永言,2015)指出词的词汇意义就是概念通过某种语言的手段而得到的体现,同时带有反映某些伴随观念的补充特点以及某种感情色彩和风格特征。也就是说词汇意义的主体部分是概念意义,某些词汇还含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象征意义等与概念意义有关的其他意义。词的概念意义是指说一种语言的人在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中形成的共同的主观映像,是认知的成果。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eoffrey Leech)的研究突出了词义的交际功能,曾提出“词义”包括七大类:概念意义、内涵意义、搭配意义、主题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和联想意义,又把他们归为三类,分别是理性意义、联想意义和主题意义 [6] 。严格来讲,汉英词汇意义在上述七个方面完全对应的词是极其少见的。关于汉英词语的语义关系,国内一些著作已做了一些研究,概括而言,他们之间存在语义完全对应,语义基本对应,部分语义对应和语义缺乏对应四种关系。本文参照曹盛华对英汉词汇含义关系的划分,将汉英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归纳为语义完全对应,语义不完全对应和语义完全不对应(词汇空缺)三种情况。

3.1. 语义完全对应

英语中有些词的指称意义与汉语完全对应,多见于专用词汇、科技术语、或指称自然现象的名词,如:Radar——雷达;breakfast (n)——早餐;New York——纽约。教材在对这类词语进行翻译时,应在第二语言中找出意义一致的对应词,并做到词类一致。少数汉语词在英语里没有词类一致对应的词,就只好用词组来表示,比如:路上(名词)——on the way。另外,汉英两种语言受到不同民族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在对同一事物的表达上也可能存在差异,比如,“红茶”在英语里是“black tea”,“红榜”为“honor roll”,“红豆”在英语里为“love pea”。再者,在英语内部存在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差别,因此导致了不同的对应关系,如:足球——football (英),soccer (美);秋天——fall (美),autumn (英)。

3.2. 不完全对应

汉英人民认知方式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概括不一致,从而汉英词汇所包含的语义内涵也不完全一致。这种不完全一致的语义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某些汉英词汇概念意义相同,但由于中英两国历史、文化、宗教、地理等等的差异,词语所附加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象征意义等其他意义有所差别。翻译这类词语要注意在译词后简要括注这些差别。

词的感情色彩是附着在词的概念意义上的,反映了人们的主观态度,有褒义色彩、贬义色彩和中性色彩等等。例如,英语词propaganda被译为“宣传”,“宣传”是一个中性词,有时还带有褒义色彩,但是在英语中,人们会将“propaganda”译词与当年历史上纳粹的反动宣传相联系,因而“propaganda”具有贬义。又如汉语中“成果”是褒义词,指好的结果,“后果”指不好的结果,而英语中表“结果”的“result”是一个中性词。

语体色彩是应言语交际有多方面不同的“得体”需求而产生的,如适用于朋友之间等随意的、面对面的私人交际等场合的口语体,和适用于教育、学术、宗教等领域和国与国之间,上下级之间等严肃、正式的非私人性交际场合的书面语体。汉英语言里一些对应词在语体色彩上存在差别。例如,“您”具有书面语色彩,是一种礼貌的称呼,一般用于正式场合。而英文中“您”的对应词“you”书面语、口语中都可以用。又如、“父亲”、“母亲”是书面语,多用于正式场合,而英文对应词“Father”、“mother”可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词语的象征意义常和使用该语言的民族文化特征相关。中英两国文化迥然不同,对同一客观对象所产生的联想意义相悖,那么英汉两种语言的对应词的象征意义就有所区别,如一些动植词语、颜色词语、数字词语和一些与自然现象有关的词语等等。例如,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龙”,但“龙”(dragon)在英语中象征邪恶、凶残、丑陋,是非常负面、消极的形象,因为在基督教中,dragon是evil,是魔鬼Satan (撒旦)的化身 [7] 。而“龙”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它就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皇权的象征,是至高无上的地位的象征。直到现在,“龙”也象征着吉祥如意、权威、地位。中国人也称自己是“龙的传人”。由此可见,“龙”在汉语里是十分正面、积极的形象,常见的词语有“龙腾虎跃”、“龙凤呈祥”。也有一些词在汉语中是不吉利的象征,而在英语中却是拥有一定地位的,如“猫头鹰”,英语中的“聪慧”为“as wise as an owl”。又如,数字“八”在汉语里象征发达,发财,而在英语里没有此喻意。再如,黄色(yellow)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帝王的专属色彩,是尊贵的象征,现在它又具有了色情淫乱的象征意义;而在西方文化中,黄色(yellow)表示卑鄙、胆怯,如:yellow dog卑鄙的人。在中国“红色”(red),代表喜庆、热闹、欢乐、热情。许多喜庆场合如结婚、春节都会用红色来装点,人们也大都穿红色的衣服。而在英语中“red”往往含有“暴力”,“血腥”“恐怖”“危险”等负面含义。

另一方面,某些汉英词语语义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或是交叉对应的关系。有些汉语词语的语义范围比该词在英语中的对应词要大。例如:汉语中表示辅助的,居第二位的属性词“副”,常与表示职务的词语搭配,有副主席,副总理,副总裁等等。而与“副”相对应的英文词则有vice, deputy, associate, under等词。又如,汉语中“借”可以指“借出”,也可以指“借进”,而英语中要用“Lend”和“borrow”来分别表示。

某些汉语词语的语义范围要小于其英语对应词。比如:英语中“aunt”一词可以指汉语中的“伯母”,“姑母”,“阿姨”,“婶母”等等。又如,汉语中“总统”,“主席”,“校长”等在英语中的对应词是“president”。再如,汉语中“搬、运、抬、提、背”等行为动作可以用英语词“carry”来表示。

由于汉英词语的多义现象,一些汉英词语语义存在交叉的关系。比如,汉语词“面试”,常被译为“interview”。“interview”作动词时,意为:① 在正式会议上,面试官对应试者进行当面考察;② (媒体)采访、访问;③ 私下提问,面谈。“面试”只和“interview”上述第一个义项意义相同。如果就把“面试”翻译成“interview”,可能会引起学生的误解。又如“订票”的“订”对应“book”,而“订”和“book”作动词时还各有其他多个意思。同样的情况还有“做作业”的“做”与“do”。

教师或教材编写者在翻译汉英词语语义不完全对应的词语时,应先对比分析汉英词语的词义。如果汉英词语意义范围不同,可用扩注的方式对词义进行限制。如果汉英词语是多义词,可同时给出两个(以上)的同义、近义英文或中文对应词,使它们的词义互相限制,或利用反义的英文或中文对应词限制词义,以此来使汉英词语词义对应更加明确,更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学习新词。

比如,一些对外汉语教材的课文中把“参观”一词译为“visit”,“visit”的宾语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如:visit my friends; visit a famous museum。但是“参观”的宾语只能是物,不能说参观某个人。在课文语境下,这样的翻译没有问题,但可能诱发学生用词上的偏误。比如,课堂上有些学生说出:“我下个周末去参观我最好的朋友”这样错误的句子。如果在“visit”后面扩注“somewhere”,将有利于学生正确地使用该词语。

3.3. 完全不对应

受地域差异、生活习惯、社会环境、思维方式、价值观、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英汉词语也存在缺乏对应的现象。比如一些反映汉民族文化特有事物的词语,在英语中就没有对应词,如:“风水”、“坐月子”、“饺子”、“太极拳”、“大锅饭”。一些表示英语国家独特文化的词语,在汉语里也缺乏对应的词汇,如cyperpank, hotdog, cocktail。在翻译这类词语时,不可直接在英语或汉语中找意义类似的词去替代,可采取音译或描述法即解释词义的方法。

4. 小结

本文通过对汉英词汇语义关系的浅析,揭示了两种语言在形态学和语义学方面存在的差异。经过对比分析,本文将汉英词汇之间的语义关系分为三大类别:语义完全对应、语义部分对应和语义完全不对应(词汇空缺)。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汉语并克服母语和本族文化的干扰,本文强调了教师和教材编写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母语和文化背景,对两种语言的词汇进行深入的语义对比分析。

本文的研究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词汇。然而,由于篇幅和研究深度的限制,本文对汉英词汇语义关系的分析仍有待进一步深化。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讨更多具体的汉英词汇对比实例,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更为丰富和详实的参考。

文章引用

王仙淋. 浅析汉英词汇语义关系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he Semantic Relationship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exicon[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09): 4095-409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9550

参考文献

  1. 1. 卢伟. 英美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的文化负迁移[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3): 96-101+120.

  2. 2. 叶蜚声, 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3. 3. 张国强. 汉英词汇对比研究[J]. 德州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1): 98-102.

  4. 4. 曹盛华. 英汉语言对比与中西文化差异探究[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4.

  5. 5. 何善芬.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6. 6. 伍谦光. 语义学导论[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

  7. 7. 元克毅, 付帅. 汉英语言词汇的文化对比分析[J]. 青年文学家, 2015(29): 14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