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Vol. 11  No. 01 ( 2023 ), Article ID: 62112 , 7 pages
10.12677/CnC.2023.111005

祖先崇拜视角下大理白族中元节的人类学解读

奚婷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云南 昆明

收稿日期:2023年1月1日;录用日期:2023年2月27日;发布日期:2023年3月6日

摘要

在我国祖先崇拜是各个民族的一种信仰方式,同样也是宗族互动的精神支柱之一。中元节则是祖先崇拜的重要体现之一。中元节又被称为“鬼节”或者“七月半”,它是人们用来缅怀先人的节日。位于祖国西南边陲世代居住在苍山脚下洱海边的白族人有着十分浓厚的祖先崇拜信仰,祖先崇拜的形式可以在白族人的日常节日与仪式中体现,其中最为显著的体现就是一年一度的中元节。白族的中元节相对其它民族有着自己独有的特征以及仪式,它的存在在白族社会和文化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功能。

关键词

白族,祖先崇拜,中元节

Anthrop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Dali Bai Nationality’s Mid Yuan Festiv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cestor Worship

Ting Xi

Yunnan Institute of Nationalities (College of Ethnology and History),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Received: Jan. 1st, 2023; accepted: Feb. 27th, 2023; published: Mar. 6th, 2023

ABSTRACT

In China, ancestor worship is a way of belief for all ethnic groups, as well as one of the spiritual pillars of clan interaction. The Mid Yuan Festival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anifestations of ancestor worship. Also known as “Ghost Festival” or “Half of July”, the Mid Yuan Festival is a festival for people to remember their ancestors. The Bai people, who have lived at the foot of Cangshan Mountain and Erhai Sea for generations in the southwest border of the motherland, have a strong belief in ancestor worship. The form of ancestor worship can be reflected in the daily festivals and ceremonies of the Bai people, the most significant embodiment of which is the annual Zhongyuan Festival. Compared with other nationalities, the Bai people’s Mid Yuan Festival has its own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rituals, and its existenc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Bai people’s social and cultural life.

Keywords:Bai Nationality, Ancestor Worship, Mid-Autumn Festival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问题的提出

祖先崇拜的历史十分久远,它是在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过程中,由图腾崇拜演变而来的。作为民间信仰的形式之一,祖先崇拜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民族学、人类学、以及民俗学等相关学科领域重点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之一。古典进化论的代表人物泰勒在其代表作《原始文化》一文中提出“万物有灵”的理论。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灵魂,人的灵魂脱离肉体后仍然存在,由此而演变为对祖先的崇拜;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在《社会学原理》一文中指出宗教信仰的来源之一就是祖先崇拜,人们之所以对逝去的人进行崇拜,是表达他们对逝者的一种追思。斯宾塞认为所谓的祖先就是在生前受人尊敬之人,死后同样被人们所怀念,因此就有了祖先崇拜这一说法。西方人类学对祖先崇拜的研究主要从其起源来进行阐述。国内学者关于祖先崇拜的研究主要从宗教信仰、祖先崇拜的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色音在《祖先崇拜的宗教人类学探析》一文中,从宗教人类学的视角来分析我国各民族的祭祖仪式,认为祖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组成成分;王秋月、郭亮在《乡村振兴视阈下的祖先崇拜及其功能——基于赣南农村的田野叙事》一文中主要从乡村振兴的视角出发来探讨赣南农村的祖先崇拜的功能,认为祖先崇拜这种乡土文化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之一;夏当英在《祖先崇拜:支撑乡村生活秩序的传统宗教内核》一文中认为祖先崇拜是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相对稳定的因素,它是维持乡村社会秩序以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中元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同样也是民族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我国学者主要从中元节节日习俗以及仪式的文化内涵和功能等方面出发去研究和描写。杨颖在《宋代中元节俗研究》一文中从文化史的视角具体从宋代中元节的内容形式、时代背景、文化特征等方面对宋朝时期我国的中元节进行研究;陈丽媛在《中元节大理南村洞经谈演仪式的文化内涵与自我呈现》一文中对大理地区中元节期间洞经会谈演仪式的文化内涵进行详细的阐述,认为洞经会中元节的谈经仪式隐喻着中元节祭祀祖先和超度亡灵的祖先崇拜的现象;郭荣茂在《闽台中元节习俗的特色、功能与治理》一文中对福建以及台湾地区中元节的特色习俗以及功能等进行阐述,详细地罗列出了福建以及台湾各地中元节的节日活动和宗教仪式等,并分析了中元节在国家、社会治理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曾芹在《湖南中元节俗考究》一文中主要从中元节的节日习俗的来源以及节日的流变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说明;张翠霞在《白族中元节仪式研究——以云南大理农龛村七月十四为例》一文中详细地描述了大理白族人家在中元节时期的节日习俗以及仪式并分析了大理地区中元节节日变迁的机制以及动因。中元节作为祖先崇拜的重要外显形式之一,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二者的文化内涵以及功能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2. 祖先崇拜视角下大理白族中元节的特征和仪式

祖先崇拜的表现形式非常多样,既有日常生活中的祖先崇拜。同时也有节日仪式中的祖先崇拜现象。生活在大理地区的白族人家,具有十分强烈的祖先崇拜的信仰,因此对于中元节的节日礼俗同样也有非常多的讲究以及仪式的展演过程。

(一) 大理白族中元节的特征

1) 时间的持续性

大理白族中元节持续的时间相对于其他民族而言更长。大理白族的中元节是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的一直持续到农历七月十七日。有些喜事比如结婚、订婚、取名以及新居落成等则是在整个七月都不会举行,因此按此来算的话大理白族的中元节可以说是整个七月都是其持续的时间。

2) 空间的灵活性

大理白族中元节的祭祀空间以及仪式的空间非固定,平时祭祀的空间一般在白族民居左边那间堂屋里设置的祖先坛上。接祖先仪式则是去到村头小溪旁边接,送祖先也是如此。如果是烧新包的家庭一般会去到大理古城北门上面东岳庙里送包。烧旧包家庭则是在家里的庭院里面举行该仪式。在农历七月十四这天晚上莲池会成员会在村里的老协会房子里面举行煮稀饭仪式。由此看出大理白族中元节祭祀场域以及仪式空间的多样性。

3) 祭品种类多样性

白族人对于祖先崇拜的强烈程度同样表现在祭品的种类上,在此期间祭品的种类也十分繁多。在将祖先接回来前一天白族人家会准备好好瓜果、糖类、糕点其中糕点的种类也很多很有特色,以前在中元节前一天,白族人家就会和同宗族的隔壁邻居一起搭伙做中元节的重要祭品之一的麻花以及其他的点心。点心的形状多样,主要是用面粉和糖以及色素制造的,有柿子、南瓜、灯笼、花朵等。颜色主要以红色和黄色为主。除了以上的祭品外还会有茶水、酒水各三杯,以及彼岸花、夏日葵、以及松柏树枝、荷花等花类的祭品。以上祭品是固定的从七月初一到十五送走祖先的时候顺便一起送出去,而一日三餐的祭品则只需要在每餐前将饭菜盛好以后拿到祖先坛前象征性的拜拜即可。每天食物的种类不固定,有荤菜也有素菜,但是荤菜一般不能供奉螺丝类。供奉荤菜的以供奉泥鳅以及猪肉类居多。在七月十五送祖先这天,则需要准备红绿干兰片,糯米粑粑、新米饭、鱼肉、猪肉等祭品。以上的祭品都是以家庭祖先崇拜为主,在白族村落里中元节的祖先崇拜不仅以家庭为单位,同样还有以村落为单位的,这里的活动主要是来安抚无家可归的魂魄,使得这些魂魄能够吃饱饭不至于伤害村落里的人村民。七月十四晚上,村落莲池会成员每人都会拿出一碗米,专门值会的人负责将米煮成粥,这些粥便是那些流浪在外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的祭品。

4) 仪式类型的多元性

大理白族中元节由于持续时间相对较长,足足有半个月之久。在这些日子中仪式的种类呈现出多元性的特征。既有以家庭为单位的仪式展演形式也有以村落社会组织为单位的仪式形式。这些仪式主要分布在中元节节日前期、以及中后期。其中接祖先仪式是在中元节刚开始那天,烧包仪式以及撒稀饭仪式和最后的送祖先仪式则是分布在后期的七月十四、十五这两天。

(二) 大理白族中元节相关的仪式

所谓仪式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文化传统将一系列有象征意义的行为集中起来的安排或者程序。大多数宗教和巫术行为都具有仪式意义。 [1] 大理白族中元节作为道教信仰的传统节日之一,期间的大多活动都具有仪式的内涵,其中典型的仪式有:接祖先仪式、烧包仪式、撒稀饭仪式、送祖先仪式。

1) 接祖先仪式

接祖先仪式是中元节的开端。时间一般在农历七月初一这天新的下午,黄昏举行的居多。接祖先仪式的参与者一般都是一个家庭里的女性老人,家里老人不在世则是家里的妇女来进行。在将祖先接回家之前,莲池会成员会派几位代表拿着几柱香到村头本主庙的祖先坛上先接祖先回村头,然后各家会准备香以及红绿干兰、糯米粑粑到门口小溪边接各家的祖先回家,在接祖先的过程中,接祖先者边拿着香边“引导”家里的祖先回家,引导的方式就是嘴里一直说祖先的名字然后说我们今天接你们回家,你们都跟着我们回来,到家门口的时候需要在门口烧几张金银纸,据说是买通门神让门神给祖先让路让其回家。回到家后被接回家的祖先会被安置在祖先坛,接祖先的人负责将祖先坛摆好,祭品摆好,点上香和油灯把祖先牌位同样摆好,这之后接祖先仪式就完成了。将祖先接回来后,全家人都会设法准备好吃的给祖先备上,一日三餐餐餐不落下都要先祭拜已经回到家的祖先。

2) 烧包仪式

烧包分为烧新包和旧包两个仪式。烧旧包烧给的是已经过世一年以上的祖先们,烧新包则是烧给去世不到一年的祖先们。烧旧包仪式之前的几条,白族人家会准备好烧给祖先的包,每封包上面写上家族里面各位祖先的名字,将包折叠装定好以后放置好,有些还会折叠一些金银元宝、剪一些纸衣服、纸钱等同样写上需要烧予的祖先的名字,然后将这些放置在祖先坛前用以做祭品放置一段时间。烧旧包是在农历七月十四这天的傍晚黄昏时分,在大家吃过晚饭之后全家都会举行烧包仪式。全家将祖先坛搬到院子里的天井里,点上香炉、油灯,然后点燃三对香,准备三碗水泡饭,将香放置在三碗水泡饭上方放置在祭坛前。仪式前期的准备就绪之后,仪式的展演正式开始。仪式过程中首先全家人会在祭坛前依次磕头,磕完头以后正式开始烧包。烧包的过程中负责烧包的家庭成员会读包上的文字,同时念到某位祖先的包的时候会说某某来接你的包。在此同时也将纸衣服、纸钱等都烧掉。有后代的祖先剪的纸衣服一般都不需要剪上脚。所有的东西烧完之后全家又一次磕头。这次磕完头之后大家会将祭品中的大部分的祭品都会被送出白族人家门口的小溪旁边。而烧完纸钱和纸衣服等的灰烬则是留着第二日倒入家门口的小溪里面,随着水流留到祖先生活的地方。在白族有个说法是假设人在外断气的话魂魄是进不了家门的,所以在外断气的祖先,其家人们会将要烧给它们的纸钱纸衣服等拿到家门口小溪边来烧。将祭品送到小溪边之后就象征着烧旧包仪式完成了。烧新包仪式相对烧旧包仪式而言程序更加繁琐和隆重,在大理很多地方烧新包需要请客,请客的对象一般是和烧新包家庭有密切关系的人。主要有亲戚、朋友以及同宗族的人。烧新包是在农历七月十三这天举行。烧新包的人家会邀请村里宗教组织莲池会来家里诵经。在这天早上,莲池会里面有两位同烧新包人家关系较好的成员会帮忙摆坛,摆的坛主要有祖先坛以及天地坛和兵马坛三个。坛上的祭品一般都是一些水果、茶水、酒水、红绿干兰、糯米粑粑等。将所有坛摆好,香点好之后莲池会的所有成员都基本到齐,大家开始诵读经书,这天诵读经书的内容以祖先经居多。同时夹杂着延山延海经。在这天烧新包人家会穿上孝服,来做客的亲朋好友会送来面条以及几封思乡包1,村子里每家每户都会送来一包闲包2,以此表示对逝者的思念以及对逝者家庭成员的慰问。这天的傍晚是仪式的高潮时间,烧新包人家的族人、亲戚一起烧包,烧的包都是由亲戚朋友以及村民送来的包以及自家准备的纸钱纸衣服等。烧新包人家会在七月十四这天到古城北门上方的东岳大帝庙送替包3

3) 撒稀饭仪式

撒稀饭仪式是在七月十四的晚上,仪式的参与者由村落所有的莲池会成员来参与和举行。仪式的地点一般是在村落的公共场所,有些年是在祠堂有些是在老协的房子里。撒稀饭仪式的目的是为了安抚无家可归,饿着肚子的孤魂野鬼。撒稀饭仪式前莲池会的值会成员会首先将天地坛摆好,将剪好的纸衣挂在门口,这里的纸衣服需要剪上脚。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所有的莲池会成员都会自发带上2两大米,由值会的成员负责置起锅煮稀饭,在煮稀饭期间,莲池会的所有成员会在准备好的坛前落座开始诵经,诵读的经书主要是祖先经为主,诵经到一般由莲池会年龄最大的经母烧表文,以祈求村落平安。诵完一轮经后大概是晚上12点左右,煮的大锅粥也已经熟了。所有莲池会成员会带上一部分的粥以及木鱼去村里的各条巷子去撒粥。据传,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会在七月半期间到处游荡在巷子村里的各个巷子里面寻找吃的。在撒稀饭的时候大家会边撒边念经。即劝慰它不要在人家游荡,快去投胎转世。撒完稀饭后大家会将未撒完的稀饭分了吃,据说吃了这晚上煮的稀饭,肚子就不会疼。仪式的最后负责值会的莲池会成员将所有的纸衣纸钱纸金银纸香在村落内部的小巷子里面一处烧一些。以下为撒粥诵的经:

东南西北敬地方人死野鬼少衣裳

无生无处身无主少备衣裳少被单

遇着公婆赏饭吃饱饱吃一餐

金银财宝打发你转生夜南方

4) 送祖先仪式

送祖先仪式是在烧包仪式之后,将所有的祭品包括水泡饭、香以及之前在祖先坛的祭品都送到家门口的小溪边,首先将香和水泡饭倒掉然后再烧一部分金银纸白纸钱,然后将所有的祭品都倒在小溪边,祭品送出去还尚未结束,次日即七月十五这天将前天晚上烧完的纸钱纸衣服的灰烬一并投入小溪中,随着溪水流入河水中,最终归入大海流向祖先要回去的地方。据说送完祖先以后祖先实际并未离开,而是要等到农历七月十七赶完阴阳街再回去。在白族人家虽然过了中元节这天烧完包,但是后续的两天里面他们还会一日三餐将食物供奉在祖先坛上。据说是七月十六这天祖先们需要换洗衣服,七月十七赶集之后再回去。 [2]

3. 祖先崇拜视角下大理白族中元节的功能

功能主义人类学家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或者现象其存在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类的某种需求。 [3] 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存在对于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功能

(一) 道德教化

中元节祖先崇拜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功能就是道德教化功能,即中国人讲究的“孝道”。祖先崇拜以及中元节就是孝道的重要体现之一。中国人讲究百善孝为先。中元节中的仪式是祖先与后代之间互相互动的一种方式。祖先崇拜是中国传统孝道的来源,它是建立在灵魂不灭的观点之上所产生的,中元节作为祖先崇拜的强烈外显形式,它对于人们的道德教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孝道上。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所谓孝道即关爱父母以及长辈,尊重长者的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其中缅怀先祖就是孝道所包含的内容之一。 [4] 在大理白族村落里,在中元节这段时间里,外出工作的以及学习的一般都会回到家。尤其是在七月十四烧包这一日。全家人都会参与到烧包仪式当中。在写包文以及准备包文的时候,家里的长者一般会让最小辈写包,在写包的过程中需要看祖先牌位,在这个过程中长者会讲述给小辈们家里各位祖先以及他们的事迹,使得小辈们记住祖先,同时教育小辈们他们的根在哪里,让他们不要忘了本。在中元节缅怀祖先的过程中实现了孝道的传承与发扬。

(二) 心理慰藉

死亡意味着分离。分离对于人类而言是令人痛苦且伤感的事件。而“灵魂不死”的观念则在某种程度上慰藉了人们的心灵。灵魂不死的观念认为人在去世后灵魂会一直存在。只是不再以活人看得到的实体存在罢了。在这样的观念之下于是就产生了祖先崇拜的信仰。在祖先崇拜的作用下,人们为了缅怀祖先于是就有了中元节。中元节作为人与祖先互动的媒介。在这样的媒介之下,不仅能够缓解对于祖先追思的痛苦,从万物有灵的角度而言,中元节也是缓和并增进祖先与生者之间相思之苦的节日。在大理白族人观念中同样也有灵魂不死的观念,在中元节这段时间,白族莲池会的经文中以祖灵的口吻来阐述自己对活着的亲人的思念的经文。经文的内容为:

不觉到达大门口大门口插了一对香

我的后代把我接把我接到堂屋里

灯火点得明亮亮想和他们说几句

因为喝了迷魂汤(这里的迷魂汤特指孟婆汤)迷魂汤喝下去我说不了话

经文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同样宽慰了生者对于祖先的强烈思念之情。虽然祖先们说不了话,但是所有的一切它都看在眼里,同样能够感受到后辈们对它们的思念之情,无奈的是它们无法开口说话。在白族中元节期间。无论是莲池会诵读的经文或者仪式的过程都是在增进生者与祖先之间的互动的过程,这样的互动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慰藉了生者对于祖先的思念之情。

(三) 社会整合

宗教社会学家认为宗教对于人类社会具有整合和凝聚的作用,这种作用大部分由宗教行为来实现。 [5] 大理白族中元节是在祖先崇拜的信仰之下生成的传统节日,节日的各种仪式以及活动现象对于白族村落社会中的各种社会关系具有强烈的整合作用。这种社会整合的作用主要围绕着亲属关系展开的协作和互动以及社会组织莲池会内部成员之间的整合。中元节中仪式的多样性导致了该期间社会整合的多维性。烧旧包仪式这天,在大理白族村落中,离家近的外出者会在这天回到家,一家人聚在一起大家分工准备烧包仪式所需的物品。在这个日子中,除了回到家给祖先烧包以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腾出时间跟家人互动,互动的同时也就增进了家人彼此之间的亲情。烧新包仪式的展演过程则是增进了烧新包整个家族成员之间以及烧新包家族与整个村落成员之间的互动与整合。烧新包这天,村落里的村民家家户户都会为烧新包的家族送闲包,大家将闲包送到烧香包家以后会以安慰的口吻纷纷和烧新包家的家庭成员聊聊天,让其家人节哀。为感谢村民对逝者的追思以及对逝者家人的安慰,烧新包家人会给送闲包的村民送上一枚饼子。在这样相互赠礼和回礼以及安慰的过程中,实现了烧新包家人与村民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从侧面起到了村落社会整合的作用。在烧新包这天同样也是宴请宾朋的时日,在宴请宾朋的过程中,平日里不太来往的亲朋好友会来到烧新包这家人的家里,大家一来是为了对逝者的追思而来,而来则是为了安慰逝者的家人,使得他们不要天悲伤。烧新包仪式不仅是逝者家人的事情,它是逝者整个家族的事情,所以在烧新包的过程中,逝者家族的所有成员都会在,自家准备好的包以及亲朋好友送来的包需要在这天在同族人相互帮助之下写好包,继而烧包,烧包的过程中同族的人每个人都会为逝者烧几封包和一些纸钱,以表达自己对逝者的思念以及不舍。在烧新包的过程中整合家族聚在逝者家里,从心理层面而言这种大团聚可以缓和逝者家人的悲痛和无助感。在现实层面而言,繁琐的仪式过程是在同宗族的所有成员共同努力之下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同样也是逝者整个家族成员互动协作的空间。撒稀饭仪式则是大理白族特有的民间宗教信仰组织莲池会成员的主持并参与之下完成的。在农历七月十四的晚上,正值大理白族中元节撒稀饭仪式。在这天,所有加入莲池会的经母以及经女们都会一起参加撒稀饭仪式,在撒稀饭过程中成员们分工明确,值会成员负责煮稀饭,其他成员有的负责摆经坛,有的负责剪纸衣。坛摆好之后大家按照平日的座位的位置来依次坐好开始诵读经书,诵完经之后,经母们负责走街串巷的诵经,而值会成员们则负责撒粥。组织中其他的两位成员负责在撒粥之后将纸衣服和金银纸在整个村落的每个巷子里面都烧上一些。在整个仪式的各个环节当中,大家虽然分工但是又合作,在既分工又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了整个组织之间的整合。

4. 祖先崇拜视角下大理白族中元节的禁忌

禁忌(taboo)一词源于波西米亚语,该词的原意思为神圣的或者是非凡的,后来该词被引申为危险的或禁止的。对于我们无法去归类的事物而言,它既可以被归位神圣的,神圣的事物一般会受到世人的膜拜。它同样也可以被视为是禁忌。禁忌是原始社会所遗留下来的东西,它像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们带来消极影响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它作为风俗习惯的一种类型,其存在有其合理的地方。 [6] 祖先崇拜影响之下的大理白族中元节,无论是节日过程还是仪式过程都有自己的禁忌。禁忌内容大概为在整个中元节期间晚上不允许出去外面,据说是在此段时间里祖先回来在夜间出去容易招到无主的在巷子里面到处游荡的祖先们。其次在大理地区中元节的禁忌还表现为祭品上,在祭品上来之前,不允许人们先吃,而是将祭品供奉给祖先之后祖先先吃,祭品上来之后放在供坛前一会之后就可以将其撤走,撤走之后的祭品一般会留给小孩子或者老人吃。祭品的种类不能献祭茄子,茄子白族话中叫“弃子”。因此在当地认为弃子是在气祖先的意意思。因此在整个中元节期间都不会将茄子作为祭品。最后的禁忌体现在农历七月十六这一日,这一日大理白族人家家家户户都不会洗衣服。也不会有晒被子的现象。同样也不会在这天去稻田里面拔草。其依据是这天祖先们会洗衣服准备收拾行囊回到它们所在的世界,它们将洗好的衣服晾晒在稻谷上,如果拔稻田里面的草会将它们的衣服刮破。虽然这样的禁忌带着些许的迷信色彩。但是在献祭前不得食用祭品以及将祭品给老人小孩吃这样的禁忌实际上是中华传统美德尊老爱幼的重要体现,在以往人们生活水平不好的时候。只有在节日期间才能吃上点好吃的,在中元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准备比平时更好的食物当祭品,因此将祭品留给老人和小孩吃这从某一方面来说是尊老爱幼的显现。

5. 结论

祖先崇拜视角之下大理白族中元节作为大理白族特色的节日之一,其节日的内容同其他民族而言有其自己独有的特色。它对于白族社会伦理道德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样对于白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白族社会的互动与整合都有不可漠视的功能所在。

文章引用

奚 婷. 祖先崇拜视角下大理白族中元节的人类学解读
Anthrop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Dali Bai Nationality’s Mid Yuan Festiv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cestor Worship[J]. 国学, 2023, 11(01): 27-33.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3.111005

参考文献

  1. 1. 陈国强. 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0: 135.

  2. 2. 张翠霞. 白族中元节仪式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2009.

  3. 3. [英]马林诺夫斯基. 文化论[M]. 费孝通,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2.

  4. 4. 刘喜珍. 论传统孝道与祖先崇拜的伦理关系[J]. 理论导刊, 2012(5): 104-105+112.

  5. 5. 菲奥•纳鲍依. 宗教人类学导论[M]. 金泽, 何其敏,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6. 6. [英]玛丽•道格拉斯, 著. 洁净与危险[M]. 黄剑波, 等. 译.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8.

  7. NOTES

    1思乡包;白族话直译过来,通常是烧新包这天这家人的亲朋好友送来的礼物之一。

    2闲包:白族话直译过来,包的一种,烧新包这天全村人送给烧新包这家人的礼物。

    3替包:装入包里的材料,用金银纸折成的三角形状纸钱。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