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
Vol. 10  No. 04 ( 2022 ), Article ID: 58727 , 6 pages
10.12677/JC.2022.104027

基于短视频的校园文化教育新动能

林慧玲,陈喜华*,周敏,黄乙玲,聂文莉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

收稿日期:2022年9月7日;录用日期:2022年11月27日;发布日期:2022年12月6日

摘要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短视频成为高校传媒的重要媒介之一,在传播校园文化、开展网络思政、传递正向能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彰显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文章从短视频的特点出发,从受众、形式、内容三个方面着手,探究短视频在高校育人实践中的功能。首先从传播受众方面,论证了青年大学生已成为短视频传播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其次从传播形式方面阐述高校实施育人服务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行为引导,要融合短视频特点和学生个性特点创作和传播多样化短视频,并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启智润心的效果;最后从传播内容提出三个基于短视频的校园文化教育功能:一是以人育人,以事育人;二是创境育人,用情感人;三是以赛育人,以文化人。

关键词

短视频,校园文化,高校,育人

New Impetus of Campus Culture Education Based on Short Video

Huiling Lin, Xihua Chen*, Min Zhou, Yiling Huang, Wenli Nie

Guangzhou College of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Guangzhou Guangdong

Received: Sep. 7th, 2022; accepted: Nov. 27th, 2022; published: Dec. 6th, 202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short video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media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isseminating campus culture and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ia network, and transmitting positive energy.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campus culture,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ort video, exploring the function of short video in the practice of college education in terms of its information receiver, dissemination form and content. Firstly, from the aspect of information receiver, it proves that young college students have become the main force and new force of short video transmission. Secondly, from the aspect of dissemination form, it elaborates that gre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al servi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ort videos should be integrated with students’ personality to create and spread diversified short videos, thus achieving the effect of moistening things silently, subtly and imperceptibly enlightening students’ minds. Finally, three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campus culture based on short video are proposed from the content of communication. One is to educate people with advanced individual and things; the second is to create the environment to educate people and educate them with emotion; the third is to educate people through contest and culture.

Keywords:Short Video, Campus Cultu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ducating People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校园文化传播需求迅速增长,短视频以时间短、传播快、易生产的特点应运而生。短视频即微视频,是微文化的一种形式,是21世纪以来所产生的以微博、微信、微视频、微文学、微公益等文化形式为表现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1]。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2]。这不仅需要高校发挥好微文化的正确价值导向作用,构建好良好的育人格局,为大学生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化,而且需要把短视频与大学生自身的实际发展联系起来,创设出一批积极健康、充满正能量的文化元素,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内涵,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2. 高校短视频的传播受众

2.1. 大学生是短视频传播的主力军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较2021年12月增长近190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4.4%,其中短视频用户达9.62亿,较2021年12月增长2805万,占网民整体的91.5% [3]。当前,大学生群体几乎都是短视频用户,占比较高,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大学生具有接受能力强,求知欲望高,见识范围广的特点,他们对于文化多样性的需求强烈,善于发现美、追求美、定义美,对生活充满自信、富有主见,有着前卫的思维理念,并且对新事物保持好奇心和新鲜感,为高校短视频的传播提供了多元化的资源,为校园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第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具有广泛性、互动性与多样性的特点,这些特点铸就其“好动”的性格特征,他们喜欢通过短视频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表达独特想法,宣泄不满情绪,流露真实情感,发布原创作品,展现个性魅力,分享奇闻轶事,拓宽信息边界,为短视频传播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第三,0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新青年,接触网络时间较早,对网络依附性较高,属于原生网民,又能快速掌握短视频等新媒体的使用技巧,且习惯其传播方式 [4]。因此,大学生也就名副其实成为高校短视频传播的主力军。

2.2. 大学生是短视频传播的生力军

校园文化是短视频传播的主要内容,而学生群体、新媒体中心则是利用短视频传播校园文化的生力军。一方面,高校会通过校团委、学生会和新媒体中心等部门或组织拍摄、制作的短视频来传播校园文化,以此实现校园网文化的教育功能。然而,校园文化涉及科技、文化、体育、生活、学习、娱乐的方方面面,需要大批新媒体人参与其中,包括脚本设计、宣传动员、活动跟进、现场拍摄、后期剪辑、作品发布、内容引流、平台传播等。因此,高校每年都会从新生中吸收一批具有一定媒体素养又热爱短视频的成员作为传播校园文化的后援部队,并加入到新媒体的运营中,从而更好地传播特色校园文化,塑造文化活动品牌。另一方面,这些新加入的学生成员,对短视频具有浓烈的兴趣,既是短视频内容的创作者、生产者,又是受众群体,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记录、创作、分享、传播,保证新媒体平台能够正常的运行。同时,他们都是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来制作短视频,容易得到大学生的青睐与认可,引发情感共鸣,实现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可以说,没有大学生这个生力军,就没有短视频的快速传播。

3. 基于短视频的校园文化传播形式

3.1. 微引领,重引导

短视频作为传播校园文化的一种形式,在弘扬传统文化,宣传先进思想,开展网络思政方面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通过短视频传播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引导其健康成长,达到润物无声、撼动人心的育人效果。以大学生党员常用的“学习公社”APP为例,该APP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网络学习环境,教育工作者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将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通过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多样化的方式将新闻事件、教育案例、学术观点等发布和分享到平台上,宣传校园文化中的主流观点,既能引导大学生开展广泛的交流与讨论,又能促进学生对校园文化产生趋同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心理。此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诸如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主流媒体先后入驻各类短视频平台,且已吸引众多学生用户,它们的加入促进了校园文化的传播,构筑起网络意识形态阵地,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文字信息变得生动形象、简单明了,又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向往与价值取向,坚定其爱国力行的时代使命与责任担当。新形势下,加强校园文化的引导,高校需充分发挥短视频的优势,凝聚育人正能量,拓展育人新空间,激发育人新动力,进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的。

3.2. 微技术,显多样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短视频如同插上腾飞的翅膀,相比传统的视频剪辑与制作,短视频存在技术门槛低、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传受互动强等优势,而且无需认证许可,能够随时随地、随拍随传、即时分享,成功吸引了大批年轻大学生,因此,也成为高校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阵地。由于大学生对新媒体比较感兴趣,且自身学习能力较强,能够较快地掌握短视频的使用规则和制作技巧,又有“剪映”“秒剪”“iMovie”等视频制作APP,更加简化了短视频的制作过程,降低了短视频的使用门槛,而且这些视频制作APP自带很多风格、模板、滤镜、特效和配乐等,给大学生结合校园文化制作形式多样的短视频创造了便捷的条件。此外,大学生通常会在国家纪念日、传统节日、毕业季,或在校园科技文化节、音乐节、体育节、美食节等特殊时间,融合音乐、舞蹈、诗剧、戏曲、漫画、书法、诗歌、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表现形式,以及大学生青睐的综艺方式、纪录风格、文艺风格等,记录校园文化活动的精彩瞬间,创作出内容丰富多样的短视频,彰显校园文化的独特魅力,塑造具有校本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

3.3. 微娱乐,通人心

短视频既能以娱乐的方式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与文化知识,又能表达真实感情,记录感人事迹,暖人又暖心。首先,高校制作与发布的短视频多数与校园文化、学生生活有关,具有尊重个性特点与情感需求、使用便捷、生动有趣的特点,能够充分表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品质态度、情感需求,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和体验感,能够给大学生强烈的感官体验和心灵震撼,引发广泛的情感共鸣。其次,短视频短小精悍,动感强,自带娱乐性,深深吸引着大学生。高校利用短视频将教育难点、政治热点等以“娱乐”的形式呈现出来,不仅能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文化知识变得幽默风趣,而且能拓宽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的渠道,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再次,短视频互动性高,经常采用“刺激”“新鲜”“蹿红”的方式,呈现轻松有趣的内容,深受学生喜爱,学生也可以在短视频平台发表言论和观点,交换意见和看法,分享信息和快乐。因此,短视频在一定程度上既能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负担,舒缓精神压力,丰富校园生活,又能促进思维方式的交换,展现校园文化的魅力,加强师生思想文化交流,发现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并及时疏导。可以说,不管是在学习、生活、恋爱、家庭等方面,短视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大学生,也成为大学生日常娱乐、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

4. 基于短视频的校园文化传播策略

高校充分发挥育人主阵地的作用,营造浓厚又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并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整合新旧媒体资源,打通媒介之间的边界,把短视频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以增强短视频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促进校园文化的广泛传播。

4.1. 以人育人,以事育人

高校倡导以主流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统一,通过创新校园文化育人方式,注重“语术”感染,艺术渲染和技术融合,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巧妙地融入短视频,以激励师生潜能,凝聚校园人心,传递正向能量,塑造时代新人 [5]。其一,借助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通过开展“校园十大感人事迹”“寻找最美青年人”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将感人事迹和最美青年人制作成短视频,并利用网络宣传校园真人真事,以榜样的力量传递校园正能量,让学生在关注好人、好事的过程中,崇尚真善美,树观念,育品质,提境界。其二,借助特殊纪念日,以微见大,彰显教育功能。比如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高校借助短视频记录英雄人物和革命事件中最精彩的部分,以微见大,通过一个小事件、小情节反映出爱国主义的大主题 [4]。又如茂芝会议,利用AI、VR、AR、MR等技术,将其召开的历史背景与相关事件制作成短视频,反映茂芝会议的全貌及会议在中国发展史上的价值意蕴,同时激励大学生不断学习红色文化,坚定革命信仰,传承红色基因,增强文化底蕴和爱国之情。借助短视频传播校园文化,不仅可以让大学生在关注人物故事的过程中,了解人物形象与相关事件缘由,而且能够达到以人育人、以事育人的目的 [4]。

4.2. 创境育人,用情感人

一方面,大学生能否获得优质的学习资源和平等的学习机会,有赖于高校传媒环境的创建。高校可挖掘积极健康、充满正能量的创新文化元素,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校训、“德学五进 [6] ”思想等融入校园官方微博、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并通过网络竞赛、答疑、辩论、访谈、咨询和辅导等方式来传播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打造能够感染学生思想,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品质,提高学生修养的校园传媒环境,使学生在这一环境熏陶下获得好的内心体验。另一方面,高校在传播校园文化与主流意识过程中,也需要依赖传媒环境的创建。借助短视频等新媒体,可以构建校园内部社交生态,报道相关主题和事件,引导舆论重点,也可以展示校园环境、教学设备、教学场所、图书资源、文化活动、住宿条件、特色美食、个性服务、人文关怀,以及教师的科学严谨与认真负责等内容,做到有用、有情、有趣,传递真情实感,让学生体会到学校的用心与用情,感受到校园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产生心灵上的归属感与认可感,从而激发学生潜能,树立起大情怀,提高学习兴趣,主动探索学习。虽然短视频在制作形式、剪辑效果与传播内容存在许多难以控制的因素,但是,无论是在创建传媒环境,还是在宣传教育与服务方面,只要加以正确引导和有效规范,短视频都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为学生创建一个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做到创新环境培育人、抒发真情打动人。

4.3. 以赛育人,以文化人

高校是传承、传播、创造优秀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借助短视频等新媒体广泛开展各类比赛与主题教育活动,不仅能够增添学生课外生活,激发青春风采,而且能够丰富育人内容,拓展文化育人的空间。一方面,高校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安全教育、传统文化、法律常识、专业知识等主题,组织开展短视频设计大赛,鼓励学生采用纪录片、叙事片、宣传片等形式参加比赛,既提高大学生计算机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水平,激发其学习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兴趣与潜能,又能提升其利用计算机进行问题求解与系统设计的能力,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收获的成就感与解决问题的实践智慧。另一方面,高校可引导青年学生、教师,聚焦乡村,关注传统村落、特色村落、乡村振兴典型村以及优秀传统文化、乡村红色文化、新时代文化,身体力行参加“多彩乡村”“三下乡”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短视频、调研报告、动漫、海报、图片、诗歌、书法、国画等多种形式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展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大成果,推动广东乡村优秀文化赋能乡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总之,不管是校内比赛,还是校外实践,高校均需发挥短视频的优势,将专业教育和文化教育与短视频紧密结合起来,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和纯净的网络空间,以微见大,以文化人,突显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与价值。

5. 结束语

如今,短视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高校应融合各种媒体资源,发挥短视频主旋律作用,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新范式,开辟网络思政新阵地,拓展网络育人新空间,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实现校园文化育人服务的更好效果。

基金项目

广东省2021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21JKDY037)。

文章引用

林慧玲,陈喜华,周 敏,黄乙玲,聂文莉. 基于短视频的校园文化教育新动能
New Impetus of Campus Culture Education Based on Short Video[J]. 新闻传播科学, 2022, 10(04): 168-173. https://doi.org/10.12677/JC.2022.104027

参考文献

  1. 1. 罗昭. 微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深圳: 深圳大学, 2019.

  2. 2.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31号) [R]. 北京: 中共中央、国务院, 2016.

  3. 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北京: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22.

  4. 4. 洪春华, 任志兵. 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微视频传播策略探析[J].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20, 29(1): 13-16.

  5. 5. 韩娇娇. 新时代大学校园文化育人现状与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9.

  6. 6. 邝邦洪. 关于“以德为行, 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思考与实践[J]. 高教探索, 2011(3): 55-6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