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0  No. 05 ( 2022 ), Article ID: 52142 , 8 pages
10.12677/ML.2022.105157

京剧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策略的研究

舒杨,肖可佳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收稿日期:2022年4月19日;录用日期:2022年5月24日;发布日期:2022年5月31日

摘要

京剧艺术的形式、特点和内涵决定了它属于海外传播、文化外宣的重要载体。翻译界已论证归化、异化策略对于京剧翻译及传播具备重要作用。结合京剧艺术的特点,作者提出两点假设:第一,京剧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策略相辅相成;第二,对于类型不同、传播目的不同的京剧文本,归化、异化的策略选择上应有明显的倾斜。作者从三本中英对照的京剧读本中选取案例进行分析、论证,最终证实该假设。本研究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给出了京剧翻译策略、技巧的建议,以期为京剧翻译研究及实践提供一定思路,为京剧文化走出国门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

京剧翻译,归化策略,异化策略,案例分析

Research on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Peking Operas

Yang Shu, Kejia Xia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Wuhan Hubei

Received: Apr. 19th, 2022; accepted: May 24th, 2022; published: May 31st, 2022

ABSTRACT

Peking Opera owns unique art form and connotation. Therefore, it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the over-sea propaganda and external publicity of China’s culture. There are plenty of studies which have testified to the significance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for the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Peking Operas.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king Opera,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wo hypotheses: At first,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mutually reinforce each other in the translation of Peking Operas; secondly, with regard to different categories or purposes of texts, there is an explicit priority in the choice between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The author analyses translation cases which are selected from three books about Peking Opera and finally verifies above hypotheses. In summary, the author provides suggestions both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on the skill and strategy adopt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Peking Operas, in order to offer some enlightenment for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of Peking Operas, and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wards the transmission of Peking Opera.

Keywords:Translation of Peking Opera,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Case Analysis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同世界各国文学家、艺术家开展交流。要重视发展民族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拓展风格流派、形式样式,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1] 从形式上,京剧看具备“东方神秘感”,是中国审美旨趣的体现;从内容上看,京剧中舍生取义、惩恶扬善、忠贞耿直等价值观的宣扬,符合全人类价值观的共性。京剧的海外传播,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文化传播工作的要求,符合党领导下我国文艺战线的前进方向。

梅兰芳作为京剧走出国门第一人,早在1930年已开始海外巡回演出,如今张火丁赴美、加倾情演绎《白蛇传》等名篇,我国优秀的京剧艺术家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精彩的演出,把京剧在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度不断推上高峰。如果说“京剧文化走出去”是一场持久的战役,那么京剧表演艺术家们就是在前线拼搏的战士,广大翻译工作者则应该做好后勤服务。正如长期从事中国戏曲研究工作的国际友人陆大伟(David Rolston)所言,“对于演出的舞台剧本,最理想的翻译模式是合作翻译……这不仅仅是中外翻译家之间的合作,也是翻译家同编剧、导演、演员等涉及舞台的各方面相关人员之间的合作。” [2] 翻译工作者不仅要保障后勤,还要和京剧艺术家、从业者一起奋战在文化传播的最前线。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做好京剧中文文本的外译工作,助力京剧艺术家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优秀的中华文化形象为世界所知。

2. 京剧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综述

归化与异化策略已被多位学者证实,是翻译京剧文本的上佳选择。现代翻译理论中的归化与异化由韦努蒂(Venuti)提出,“异化法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归化法则认为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 [3] 归化、异化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同时也能很大程度上将京剧翻译理论研究和京剧翻译实践结合起来。根据作者在CNKI知网的检索,早在2011年,韩英焕已提出,“在京剧英译的过程中,要采取异化与归化的平衡,力求译语观众达到原语观众的反应的同时,了解到中国文化” [4] 毫无疑问该研究具备重要的意义,这是最早在京剧翻译中涉及到归化、异化问题的研究。2013年,张琳琳对“青衣”、“花旦”、“老生”等术语的不同译文进行对比研究,审视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并明确指出“在京剧行当的术语翻译中应该倾向于归化翻译” [5] 张琳琳的研究代表了京剧翻译研究中的一个命题:京剧的对外传播,首先要考虑的是西方世界接受程度的最大化,还是对中国文化内涵保留程度的最大化?同年,贾立平从策略选择和应用方面研究京剧翻译,他指出,“两种翻译策略不是对立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译者无需做绝对的选择,而应该兼容并蓄,合理运用归化及异化翻译策略去再现传统京剧。” [6] 作者认为,两位学者的观点并没有矛盾冲突,甚至不存在对错之分,因为二者的研究角度和研究对象不同。张琳琳的研究聚焦在京剧术语翻译这个具体的翻译方向,贾立平的研究是从跨文化翻译的宏观角度出发。因此,作者做一个小结,即在京剧翻译归化、异化的早期研究当中,宏观上看,归化和异化应兼容并蓄;微观上看,对于类型不同、传播目的不同的京剧文本,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有各自的优势所在。

2016年,刘常兴提出,“从文化输出的翻译目的来看,豫剧翻译要以异化为主,要体现中国文化的审美价值观,包括语言、伦理、艺术、宗教等。但从受众的可接受性来讲,豫剧翻译应以归化为主,要处处照顾受众的心理接受度。” [7] 再一次论证了我们既要把握归化与异化之间的平衡点,又要正视归化与异化分别契合不同的翻译文本、适用于不同的翻译目的。2018年,胡智慧选择京剧影片中的字幕翻译作为研究对象,她认为归化更适合此类翻译,理由是“存在大量的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词,为帮助目的语观众理解影片,同时为将京剧文化传播出去,笔者在此主要论述归化法在该片字幕翻译中的使用”。 [8] 2021年,张珂颖提出了“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的有机结合”以及“大部分情况下,应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9],并给出了十分具体的翻译方法:归化策略指导下的套译、转述、运用目的语中的流行语。笔者认为,学界目前对演出、影片字幕翻译的研究结果是高度统一的,就字幕翻译而论,受即时性和时空局限性的影响,归化策略要明显优先于异化策略。

胡智慧的研究和张珂颖的研究就是专门针对归化与异化在字幕翻译中的运用,还有学者对归化与异化在更为广泛的文本类型中的运用进行探索。2015年,唐珍结合戏剧舞台的特点,提出“单一的翻译方式无法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切不可主观地使用归化或异化的方式去处理剧中的文化因素……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异化与归化策略并注意两种策略的平衡” [10] 根据唐珍的研究,出于教学研究、赏析目的时,京剧翻译应以异化为主;出于理解剧本或传播中国文化目的时,应以归化为主。同年,丁玲在京剧英译的文化转化方面,清晰地指出,“在京剧英译的翻译实践当中,异化与归化应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11] 具体而言,翻译京剧的演出字幕时,归化优先;翻译京剧的欣赏、研究类文本时,异化优先。2020年,朱芳提出“归化与异化并重、可读性与可演性并行、直译与意译法并举的翻译策略,探索京剧外译切实可行的综合翻译策略” [10] 朱芳的研究基于京剧文本的特点,分析了京剧文本外译当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3. 京剧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选择

笔者认为,京剧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研究,首先还是要关注京剧艺术本身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读本《京剧》一书中,总结出京剧艺术的四大特点,“综合性,程式化,虚拟性,四功五法”。 [12] 综合性即京剧融合了文学、服装、武术等专业中许多复杂的内容;程式化是对舞台表现的规定,舞台人员的表演形式具备固定性;虚拟性类似于现代表演艺术当中的“无实物表演”,舞台上不会专门去布景门、楼梯或船,必须依靠演员真实、自然的表演模拟开门、上楼、坐船等动作;四功五法就是“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步、法”这些京剧表演技巧的协调运用。朱芳也在京剧翻译研究中探讨了京剧文本的特性,阐述了京剧的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化。在此基础上,朱芳对京剧表演的虚拟性进行了补充,“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不能凭空捏造,要做到有理有据……它不能是生活的照搬,而是对现实的加工,一举一动都要舞蹈化、节奏化、音乐化和规范化”。 [13] 从京剧的上述特点可知,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看,京剧绝非一种单一的艺术形式,因此京剧翻译中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的选择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上述众多学者的研究,归化和异化并非二元对立,而是互为补充,在运用归化和异化进行翻译时,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上述研究成果具备相当的启发性,归化和异化的选择,既与翻译目的有关,又与对表演性或可读性的侧重有关。结合京剧艺术本身的特点和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作者在此提出假设,宏观上看,京剧翻译需要归化和异化策略的相辅相成;具体来看,归化和异化的选择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京剧宣传、剧本简介这样带有明显文化传播目的的文本,我们在翻译时应优先使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保留京剧艺术的原汁原味,给读者留有足够的查证、品味的空间。对于舞台字幕这样即时性和无注性非常强的文本,我们在翻译时应该选择归化的翻译策略,充分利用每行只有六个单词左右的字幕空间,帮助观众最大程度地理解剧目。

4. 京剧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运用

为了验证对于京剧翻译中归化、异化选择的假设,作者选择了三本京剧相关书目,对其中具备代表性的选段及其译文进行分析,试图理清京剧翻译中归化与异化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版《京剧——中国传统文化双语读本》 [12] (以下简称《京剧》人民文学版)和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京剧》 [14] (以下简称《京剧》时代传媒版),这两本书目详细介绍了京剧的起源与发展、表演艺术、化妆与行头以及经典剧目简介。其次是中国对外出版社版《京剧名唱一百段》 [15],其中唱段的英译文能够达到舞台字幕级别。作者将通过案例分析,挖掘两版《京剧》翻译中异化策略的运用和《京剧名唱一百段》中归化策略的运用,并最终证明先前的假设。

首先来看两版《京剧》,同为传播、科普京剧的书目,两版《京剧》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出,在内容上又有各自所侧重的地方。两版《京剧》皆以中英双语对照的形式呈现,作者拟选出其中有代表性的译例,分析这些译例中运用的翻译技巧,判断其翻译策略的选择。

4.1. 拼音 + 注释法的译例

例1. SL (源语):徽班

TL (目标语):Huiban (Hui Tune Troupe)

(节选自《京剧》人民文学版)

本例中,先用拼音“Huiban”进行音译,保留了特色词的韵味,然后加注释(Hui Tune Troupe),指出这是以徽调为主的剧团,为读者提供了清晰的解释。二种翻译法的配合,形成了一次异化策略的合理使用。

例2. SL:净

TL1: Jing, popularly named hualian (painted face)

(节选自《京剧》人民文学版)

TL2: Jing, painted-face, male roles

(节选自《京剧》时代传媒版)

本例中,音译使译入语读者先了解京剧术语在源语中的读音,再通过注释来使读者深刻感受到京剧术语的内涵,净行俗称“花脸”,通过图案与色彩勾勒来突出人物形象,“painted face”既保留原文特色,又生动形象地传递原文内涵。本译例在传承原文内涵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源语涵义,属于异化策略的成功运用。

例3. SL:唱、念、做、打

TL: Chang (singing), nian (reciting), zuo (acting), da (martial arts)

(节选自《京剧》人民文学版)

本例中,译文将“唱(唱腔)、念(道白)”与西方歌剧中的“对唱、对白”相联系起来,同时说明了“做(表演)”侧重于具有舞蹈特点的表演,“打(武术)”指武打技艺,四种形式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京剧表演艺术。该译文中,“唱、念、做、打”这一极富传统戏剧色彩的术语保留了文化底蕴,同时为读者补充了背景知识,体现了异化策略的作用。

4.2. 增译法的译例

例4. SL:徽班

TL: Anhui Opera Troupes

(节选自《京剧》时代传媒版)

本例中,采取了增补(Amplification)的译法,补充说明了徽是指中国安徽省这个地名,班是一个戏剧剧团,这个译本同样在保持源语的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让读者充分理解其涵义,所以也是异化策略成功运用的案例。

例5. SL:铡美案

TL1: Execution of the Imperial Son-in-Law

(节选自《京剧》人民文学版)

TL2: Executing Chen Shimei

(节选自《京剧》时代传媒版)

本例中,《京剧》人民文学版补充说明了陈世美的驸马身份,《京剧》时代传媒版补全了陈世美的姓名。两个译本都采用了增补的译法,都是异化策略的成功运用,保留了原文的特色,并且补充背景信息,既准确达意,又能让读者欣然接受。

4.3. 直译法的译例

例6. SL:水袖功

TL1: Skills of the water sleeve

(节选自《京剧》人民文学版)

TL2: Long sleeve skills

(节选自《京剧》时代传媒版)

此例中,采取了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的翻译方法,对“水”“袖”“功”三字全部进行直译,但译文读者很难联想到相对应的形象。相反,《京剧》时代传媒版给出的译文是“Long sleeve skills”,将水(water)改为长(long),一字之别,盘活整体。将水袖功在原文中的形象转化称译文读者熟悉的形象,保留原文精髓的同时协调文化差异,使读者充分理解术语的内涵。因此,仅仅依靠直译,无法还原这种具备极强专业性的术语。在异化为主的基础上,适时结合归化的翻译策略,才是合理的选择。

4.4. 直译 + 注释法的译例

例7. SL:文场、武场

TL: Instruments of Non-martial ‘scenes’; Instruments of Martial ‘scenes’

(节选自《京剧》时代传媒版)

文场指管弦乐器,帮助演员表达情感;武场指打击乐器,渲染舞台上的打斗氛围。本例中,先通过直译法,指出“文”和“武”的区别聚焦在“martial”一词上,再通过“instruments”表明其属性。直译加注释的译法,既点明了这两个术语的特性,又区分了二者的演奏特点,既保留原文特色又充分传达了文化内涵,是异化策略的成功运用。

例8. SL:蟒袍

TL: Mang robe, the official robe worn by the emperor, king, general or minister

(节选自《京剧》人民文学版)

本译例运用了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既保留了文化负载词特色,也在最大程度上丰富了该术语在英文表达上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文化传播,该译例再一次体现了异化策略的合理使用。

与两版《京剧》不同,《京剧名唱一百段》并未侧重于详述京剧的起源、行当等内容,但是其可贵之处在于,将诸多接近失传或早已罕见于舞台的传统剧目,历经困难、重新编选,使这些精彩唱段不仅流传后世,甚至传播海外。

出发点与侧重点不同,《京剧名唱一百段》的翻译策略自然要有所倾斜。笔者在此截取该书目中的两段文字,“最初,京剧剧本只供演出,并不准备供人阅读”、“整个节奏以京剧舞台特有的上、下场形式贯穿始终,如行云流水,如一气呵成……保持了情节进展的紧凑的连续性”。 [15] 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有别于简介、科普类文本,京剧舞台剧本的翻译要遵循京剧表演的舞台性和即时性。舞台剧本或唱段的翻译以为现场观众服务、推动情节发展为主要目的,那么归化的翻译策略是不二选择。

4.5. 省译法的译例

例9. SL:老程婴提笔泪难忍……我魏绛闻此言如梦方醒。

TL: Old as I am, I can’t hold back my tears… At what he said, I felt as if awakened from a dream.

(节选自《京剧名唱一百段》中《赵氏孤儿》唱段)

此例运用了省译法(omission),主要体现在“提笔”和“魏绛”这两个词的省略上,不仅不影响读者的理解,而且使译文简单易懂。“老程婴”的翻译也运用了归化的策略,便于观众理解人称的涵义,减少阅读障碍。综上所述,译文是归化策略的成功运用,配合唱段的可读性和表演性,利于海外京剧演出的成功进行,最终达到京剧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目的。

4.6. 套译法的译例

例10. SL:驸马不必巧言讲,现有凭据在公堂……将状纸押至在某的大堂上。

TL: I advise Your Highness to stop quibbling. In the law court, evidence will be produced… I have already had the petition in hand in the law court.

(节选自《京剧名唱一百段》中《铡美案》唱段)

此例中,体现了套译法(structure-borrowing)的运用。首先是“驸马”,作为汉语特色词汇,此处套译为“Your Highness”,该称谓是英文中的固定用法,是对王室成员当面直接称呼的尊称。其次是“公堂”这一汉语特色词汇,其职能相当于西方的法院,因此套译为“law court”。最后是“状纸”,相当于法院诉状,所以还是选择套译法,译为“petition”。这三处译文都是以目的语为归宿,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从中借取对应的表达进行替换性的翻译,这些都是归化策略成功运用的案例。

4.7. 意译法的译例

例11. SL:青山绿水难描画。

TL: The beautiful landscape defies description.

例12. SL:二贤弟在河下相劝于我。

TL: Two younger friends have advised me to give up fishing.

例13. SL:我本不当打鱼关门闲坐。

TL: I might have stayed at home leading a leisurely life.

(节选自《京剧名唱一百段》中《打渔杀家》唱段)

意译法(free translation)的使用在以上三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绿水青山”意译为“beautiful landscape”,避免累赘描述,简洁明了。“贤弟”在汉语中是对弟弟或较幼之友的敬称,译为“younger friends”,符合观众的语言习惯。“关门闲坐”如果直译的话,会显得生硬呆板,意译为“stayed at home leading a leisurely life”,表明了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综上所述,译文成功运用了归化策略,符合外国观众语言习惯和价值观念,使观众与戏剧角色产生情感共鸣,实现了艺术表演与文化内涵并重,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 结语

通过对上述译例的分析、论证,对于京剧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选择,最终可以得到以下两个结论。

第一,对于传播类的京剧读本的翻译,应以异化策略为主,最大程度保留其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对于关于行当、表演技巧等术语的翻译,适合选择音译加注释的译法;对于带有汉语缩略语的京剧用语的翻译,如徽(安徽)班、铡美(陈世美)案,适合使用增译法;而对于专业性极强、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特色词翻译,简单使用直译法是不可取的,应在直译的基础上加以注解。

第二,对于要搬上舞台进行演出的唱本翻译,应该充分发挥归化策略的优势,以保证听众理解为首要目的。省译法最直截了当,最能保证演出字幕的即时性,但不可过度使用,为了省略而省略则背离了翻译的初心;套译法最稳妥,但对译员的文字功底和文化背景要求极高,这也对广大翻译工作者、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意译法目前来看运用最广,如果说省译法和套译法分别是形式和内容上的两个极端,意译法就是二者折衷的产物,容错率最高。

综上,笔者完成了对京剧翻译中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的论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给出了翻译建议,以期为京剧翻译的从业者、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最终助力我们国家的文化传播事业。

文章引用

舒 杨,肖可佳. 京剧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策略的研究
Research on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Peking Operas[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05): 1179-118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5157

参考文献

  1. 1. 习近平. 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 https://www.ccps.gov.cn/xxsxk/zyls/202112/t20211215_152323.shtml, 2021-12-04.

  2. 2. 买尔艾比拜尔∙牙合甫. 中国古典戏剧翻译与传播[J]. 东方翻译, 2021(3): 56-61.

  3. 3. Venuti, L. (2001)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Translation History.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hanghai, 240 P.

  4. 4. 韩英焕. 以《四郎探母》为例论京剧的英译原则[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2): 89-91.

  5. 5. 张琳琳. 从“青衣”等京剧术语的英译看文化翻译的归化和异化[J]. 上海翻译, 2013(4): 41-43.

  6. 6. 贾立平. 传统京剧翻译策略选择与应用[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6): 78-83.

  7. 7. 刘常兴. 豫剧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J]. 四川戏剧, 2016(2): 153-155.

  8. 8. 胡智慧. 从归化的角度看电影《霸王别姬》的字幕翻译[J]. 海外英语, 2018(9): 99-100.

  9. 9. 张珂颖. 归化与异化视角下音乐剧字幕翻译研究[J]. 英语教师, 2021(15): 62-65.

  10. 10. 唐珍. 京剧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5): 60-61.

  11. 11. 丁玲. 浅谈京剧英译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5(9): 91-93.

  12. 12. 王峰. 京剧——中国传统文化双语读本[M]. 赵立柱, 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3-23.

  13. 13. 朱芳. 试析京剧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 四川戏剧, 2018(12): 168-171.

  14. 14. 英丽芸. 京剧[M]. 安徽: 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2011: 69-81.

  15. 15. 杨知. 京剧名唱一百段[M]. 彭阜民, 彭工, 译.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2-4, 128-129, 136-14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