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07 ( 2023 ), Article ID: 69752 , 18 pages
10.12677/ML.2023.117428

自然与社会冲突下《持家》中女性个人成长 研究

——以露丝的身份构建为例

邱玉情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3年5月19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18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28日

摘要

《持家》描绘了三代女性的生活,重点描写露丝和露西尔的个人成长,她们对生活的看法、选择的人生道路以及寻找自我的过程。尤其是露丝,她突破了自然与社会的限制,追逐自由与理想的生活。本文探讨《持家》中女主人公露丝的身份构建,着重研究家庭、自然和社会对女性成长所产生的影响和施加的压力,深入分析露丝突破传统与限制,释放个性并最终得到自由的过程。

关键词

自我构建,母女关系,指骨镇,女性失语症

Study of Women’s Identity in Housekeeping under the Conflict between Nature and Society

—A Case Study of Ruth’s Self-Construction

Yuqing Qiu

Xianda College of Economics & Humanities,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May 19th, 2023; accepted: Jul. 18th, 2023; published: Jul. 28th, 2023

ABSTRACT

Housekeeping depicts three generations of women but centers on Ruth and Lucille, their views upon life, their choices of life path and their searches for themselves. Ruth, especially, breaches the boundaries between nature and culture, pursuing her utmost desire of ideal life. By analyzing the text, the dissertation is to discuss Ruth’s self-construction under the impacts of family, nature and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sychoanalysis, narrative features and female discourse so as to testify the 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s among female individual self-construction, nature and culture.

Keywords:Self-Construction, Maternal Influence, Fingerbone, Female Aphasia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美国女作家玛丽莲·罗宾逊的作品语言优美,文字复杂敏感,关注社会边缘人群,极富人文关怀。罗宾逊出生成长于爱达荷州桑德波因特,2010年4月19日当选为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曾在耶鲁大学和牛津大学讲授课程,现居故乡,在爱荷华大学写作工作坊(美国备受赞誉的创意写作研究生项目)任教。作为2005年普利策小说奖和2012年国家人文勋章的获奖者,罗宾逊是一个享有盛誉的小说家和散文家。她精致而复杂的用字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时间的限制,如同波浪般连绵不断的长句不断地吸引和抚慰读者的心灵。同时,罗宾逊的作品通常具有高度暗示性,十分擅长用典。她精通西方经典文学,正如罗宾逊在她的文章《我的西部根源》中所说:“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读书……我更喜欢古老、厚重、枯燥和困难的书籍……我对君士坦丁堡、克伦威尔革命和骑士精神都很了解……” [1] 阅读罗宾逊的作品,读者应该熟悉其长期以来所接触的拉丁文、莎士比亚、《圣经》和美国超验主义相关的作品。

加尔文主义在救赎论和预定论方面的观点对罗宾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观点在加尔文主义的五要点中得到了体现,即全人类堕落、无条件拣选、有限救赎、不可抗拒恩典和圣徒永蒙保守。作为一名加尔文主义者和古典文学爱好者,玛丽莲·罗宾逊在她的小说和非虚构作品中展示了她对自然和文化之间冲突的深刻思考。1980年出版的《持家》入围1982年普利策小说奖决赛,并获得美国笔会最佳首部小说奖,该部小说重点关注持家和漂泊之间的张力以及自然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罗宾逊停止了小说写作,转而写作非虚构作品。1989年,她出版了她的非虚构作品《母国:英国,福利国家和核污染》,当时一家国有的核电站泄漏污染了世界的环境,因此罗宾逊雄辩地质问了以利润为导向的所谓福利国家的良心。此外,罗宾逊是一位虔诚的宗教女性。她在长老会的培养下长大,后来成为公理会教友。罗宾逊也是约翰·加尔文的坚定支持者。1998年,她完成了另一部非虚构作品《亚当之死:关于现代思想的随笔》。在这个屡获殊荣的系列中,罗宾逊为读者提供了其他思考历史、宗教和社会的方式(罗宾逊,1998)。玛丽莲·罗宾逊反复引导读者回到对美国文化发展至关重要但今天鲜有人阅读或认可的原始文本中。直到2004年,她恢复了创作,并出版了《基列家书》(Gilead),该书使她获得了2005年的普利策奖;2008年出版了《家园》(Home),并获得了2009年橙色小说奖。她最新的作品《莱拉》(Lila)出版于2014年。所有这些作品都关注个人在面对自然和文化之间冲突时的命运。

《持家》是一本关于失落和身份追寻的小说。露丝经历了一系列的照顾者之后,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真正身份。露丝和露西亚这对姐妹与单身母亲海伦一起生活。某个晚上海伦将自己溺死在指骨湖中,她的父亲也曾在那里发生火车事故。祖母西尔维亚·福斯特肩负起抚养两个女孩的责任。在她去世后,露丝和露西亚再次被送进孤儿院,祖母的姐妹莉莉和诺娜轮流照顾她们。但结果表明,她们似乎没有耐心照顾露丝和露西亚。最后,海伦的妹妹西尔维接手了这项任务。随着时间的推移,露丝和露西亚选择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有着不同的人生感知和对生活的期望。露西亚希望被主流社会接受,跟她的家政老师一起过着“稳定的生活”,而露丝则选择了与她的姑妈西尔维一起过流浪生活。由于不擅长家务,西尔维被指骨社区指责成了一个坏影响,并威胁她离开露丝。最终,她和露丝放火焚毁房子,逃走并开始了流浪生活。小说以露丝为叙述者,通过想象祖父、母亲和祖母的过去来减轻她对被遗弃感的困扰,但一直以来她深深地被失落的感觉所困扰。

作为一部由女性作家创作的成功迷人的小说,《持家》吸引了国内外无数批评家的注意。他们的研究大致分为三类:女性主义视角、主题研究和叙事特点。1986年,琼·柯克比在她的文章《艺术之后还有生命吗?玛丽莲·罗宾逊的〈持家〉的形而上学》中观察到,《持家》是对爱默生的《自然》、梭罗的《瓦尔登湖》中“房子”这个美国文学构造的艺术隐喻,或更具体地说,《持家》用一种女性的视角,试图打破自然和社会之间的边界,寻求同时具有个人和原型母亲(荣格神话中不可避免的非人形象)的表述 [2] 。杰奎·斯密思 [3] 和安妮·玛丽·马隆 [4] 分别在他们的评论中认为,《持家》作为女性文本“通过表达被沉默的女性意识和压制的‘女权主义内部话语’,颠覆了压迫性的结构和传统”。但凯伦·开沃拉持保留观点。他认为,与其说是反抗主流,不如说这个文本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主题的模糊性。他认为玛丽莲·罗宾逊对主体性的探索实际上反映了人类内心 [5] 。伊丽莎白·克莱弗的《漂泊时光和玛丽莲·罗宾逊的〈持家〉》 [6] 和斯特凡·马特西奇 [7] 的《漂泊决策与决定漂泊》从社会科学和哲学的角度研究了“漂泊”或“易逝”的主题。1991年,威廉·M·伯克在他的文章《穿越玛丽莲·罗宾逊的〈持家〉中的边境》中总结了前人对《持家》的评论。

这部小说受到的大部分赞誉都集中在其语言表现的高超上,但其中一部分特别涉及其作为女性小说的声誉。除了女权主义的观点之外,两位评论者(Weintraub & Kirkby)在讨论这部小说时还使用了弗洛伊德或荣格的类别。 [8]

伯克认为这部小说是一个神秘生命的叙述,其基本成就在于穿越社会、地理和感知的边界从而扩展意识。2015年,李·克拉克·米切尔撰写的一篇评论文章《“小善之制”:秩序、款待和罗宾逊〈持家〉中叙述方式的传承》分析了小说标题,并指出了“持家”的双重含义:字面上,持家是指管理家务事务,而引申义持家意味着广义上的热情好客 [9] 。持家的这两层意思在文体和叙事方面为露丝身份追寻奠定了基调。此外,罗宾逊的《持家》叙事也可以被视为对美国经典文本的回应,她的小说形成了一种文学上持家,既修正又回应了美国经典文本中的长久(主要是男性)传统。

罗宾逊在撰写莎士比亚论文之余,写下了她的第一本书,但她的写作风格像梅尔维尔的散文一样扎实。她并没有预料到有读者会对她的私人小说感兴趣,而是把写作看作是创造出她自己未来想要阅读的散文的方式。她说:

“关于我被怀孕的事,我所知道的就是你所知道的。它发生在黑暗中,而且我没有同意。那时的我(即便是用最精细的词也难以形容我那时多么纤细)永远在无尽的遗忘中徘徊,像是闻到夜间开放的花朵一样的心情,突然——我的掠夺者们留下了他们的痕迹,在我身上,有男有女,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圆润、越来越沉重,直到这个丑闻无法再被掩盖,我被逐出遗忘。但是这件事和我们所有同类都是一样的。通过某些荒凉的炼金术,曾经只是不存在的东西,在与生命融合后变成了死亡。” [10]

《持家》描绘了三代女性的生活,但其重点在于露丝和露西尔,她们对生活的看法、选择的人生道路以及寻找自我的过程。尤其是露丝,她打破了自然与文化之间的界限,追求理想生活。正如玛丽琳·罗宾逊所说:“我被绝对自我的概念所深深吸引,拥有绝对自我的人可能是一个逃避社会定义的人。其中让我不安的是看到人们因为无法符合有利的社会类别而被忽视或轻视。” [10]

“融不进社会类别”的意思是不符合社会标准。罗宾逊在《持家》里所谈论的自我或身份并不一定要满足社会期望。《持家》描述了露丝自我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罗宾逊高度赞扬了露丝勇于追求自己理想生活而不是追随主流的勇气。在这里,自我建构指的是建立自己身份的过程。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中,身份是指界定一个人(自我认同)或群体(如民族身份和文化身份)与其他人不同的观念、品质、信仰和表达方式。此外,彼得·J·伯克和简·E·斯蒂茨在他们的书《身份理论》中描述了身份的概念:身份是定义一个人在社会角色中的位置、某个群体的成员或特定特征以识别自己为独特个体时的含义集合 [11] 。因此,根据伯克和斯蒂茨的说法,人们拥有多重身份,因为他们扮演多种角色,是多个群体的成员,并拥有多种个人特征,但这些身份的含义是由社会成员共享的。在此,所指的身份是定义个人是谁以及他或她的生活方式是否符合社会标准的品质、概念和信仰。

小说的叙述者露丝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她的童年和姐姐露西尔度过。在她们大约六七岁时,母亲自杀离开了她们,再次遭受遗弃对她们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她们再也无法从中恢复。后来,姨母西尔维来照顾她们。西尔维摒弃了传统的持家方式,给了她们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机会。当她们进入青春期时,露西尔决定与她的家政老师一起过正常的生活。妹妹的背叛使得露丝陷入了绝对的孤独。此时,指骨湖向露丝展示出迷人的自由,引起了她无尽的回忆;与此同时,指骨社区不满意西尔维的持家方式,迫使她离开。面对自然和文化之间的冲突,露丝打破了束缚,按照自己的内心想往,追求流浪的生活。罗宾逊模糊了文本的具体历史背景,以一般化的方式阐明家庭、社会和自然对女性个体自我建构的影响。因此,本篇论文旨在讨论露丝在家庭、自然和社会的影响下进行自我建构,以展示女性个体自我建构、自然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2. 动荡不安的家庭环境加剧露丝对流浪生活的选择

露丝与母亲的共生弱化了母女间的竞争关系。露丝曾经将自己与海伦(她的生母)等同起来,因为自出生以来,由于父亲的缺席她们建立了亲密的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弱化了母女间的竞争关系。但是随着海伦的自杀,共生关系消失,露丝对母亲的憎恶却增长了。露丝和露西尔这对亲姐妹因为有着相同的经历和家庭背景互相理解,而又为了争夺有限的关爱和生存资源而相互竞争。这种复杂而矛盾的关系使得露丝和露西尔免于绝对孤独和隔绝,同时又激发两个女孩各自的独立性。

俄狄浦斯情结是第一个揭示父母和子女之间认同和非认同关系的理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作为杰出的奥地利神经学家和精神分析学之父,在儿童心理学上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在其1920年的《超越快乐原则》一文中,引入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来解剖人类心灵。随后,在1923年,《自我与本我》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概念,将其作为他拓扑图式——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的扩展。“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如弗洛伊德所说,“不放弃最终获得快乐的意图,但它仍然要求并实施推迟满足、放弃一些获得快乐的可能性、暂时容忍不愉快的行为以便获得最终的快乐。” [12]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自我”是“一个连贯的精神审查组织”,在白天监督着所有成员,在晚上睡觉时对梦进行审查 [13] 。相反,“本我”是一个人心灵中享乐、自私和冲动的部分,它追求即时的快乐和满足。“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13] 。弗洛伊德说,俄狄浦斯情结的继承者,表达了“本我”最强烈的冲动和最重要的性欲轮替 [13] 。在他的书《自我与本我》中,弗洛伊德展示了一个简化版的俄狄浦斯情结:男孩在向母亲倾注精力的同时,也认同他的父亲,但随着他成长的性驱力朝向母亲,他认为父亲是阻碍他与母亲结合的障碍,因此试图摆脱父亲以取代父亲的位置 [12] 。这个案例有两种结局:要么认同他的母亲,要么加强对他的父亲的认同。毫无疑问,在大多数情况下,“超我”和“自我”在压抑俄狄浦斯情结的过程中占优势。婴儿期的“自我”加强了自己“以进行压制”,而“超我”则保留他父亲的形象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行为”,以支配自我 [12] 。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理论皆是基于男性身份进行分析的。

弗洛伊德的理论为研究人类对非道德爱情的机密欲望敞开了一扇门。事实上,弗洛伊德不得不承认俄狄浦斯情结在女孩的发展中并不适用,因此他构想了“俄狄浦斯前阶段”来描述女孩的情况以避免“俄狄浦斯情结”。在研究女性启蒙时,昂德伊基·弗洛伊德在《伊莱克特拉与俄狄浦斯:母女关系的戏剧》一书中更加强调母亲而非父亲的角色 [14] 。她将“伊莱克特拉”视为“俄狄浦斯情结”的类比原型。在希腊神话中,伊莱克特拉是阿伽门农国王和克吕泰墨斯特拉王后的女儿。她和她的弟弟奥雷斯忒斯计划报复他们的母亲克吕泰墨斯特拉和继父埃吉斯托斯杀害她们的父亲。事实上,她所力图保护的父亲阿伽门农是一个自私、残忍和不忠的人,他杀害了克吕泰墨斯特拉的第一任丈夫、孩子和伊菲根妮亚。伊莱克特拉为了她几乎不认识的理想父亲报仇,她对母亲和继父怀有极大的怨恨。她经常幻想她的继父埃吉斯托斯是一个女人,而她自己则是男人。因此,她的亲生父亲形象只是她的自我伪装 [14] 。她对克吕泰墨斯特拉的压抑热情和对埃吉斯托斯的嫉妒则是她杀死他们的动机。她指责克吕泰墨斯特拉的忽视可能表明她对母亲的爱和过去她和克吕泰墨斯特拉亲密关系的极度渴望 [14] 。

在昂德伊基的书中,母女关系有两个极端 [14] 。一个是仇恨,像伊莱克特拉那样,但这种仇恨是为了保护自己不被与母亲的亲密关系所吞噬。另一个是共生依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她们彼此之间有着独占性的依赖 [14] 。甚至,她们可能认为自己对彼此的幸福和毁灭负有责任。大多数母女关系会自我平衡,并在两端之间摆动。至于父亲,他总是被理想化,因为他很少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女儿不可避免地会被父亲所吸引,她必须应对他缺席的风险。因此,只有在某些情况下,客体转移才会发生,这意味着女儿会将依恋转向父亲而不是母亲 [14] 。

昂德伊基也讨论了单身母亲和女儿之间以及双胞胎之间的关系。单身母亲,特别是那些有工作的人,可能会经历难以克服的困难,这可能会使她们失去信心。在遭受财务危机时,她们往往会感到不安和沮丧,并可能期望获得孩子的支持。然而,对于绝望和无望的单身母亲来说,女儿可能成为她唯一的安慰来源,这意味着她必须深深埋藏自己的愤怒、抑郁和批评,以安慰母亲并照顾她 [14] 。因此,她可能没有独立的机会,必须冒着成为母亲梦想或幻想的代理人的风险。双胞胎之间的关系是伊基在她书中讨论的另一个主题。在某些情况下,双胞胎会变得非常亲密且相互依赖,以弥补他们没有父亲或母亲的缺失。长期以来,由于床位和膳食的原因,他们彼此不再能互相忍耐,但是他们在多年的心理依赖关系中形成了对每个细节的把控。在这种关系中的每一次斗争都是他们自我认同的重要步骤,因为它确认了他或她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的认同或非认同 [14] 。双胞胎可能会分享彼此生活的责任,因此,一方的死亡可能会对另一方造成巨大的伤害,并且他可能会因独自生活而感到内疚,这对普通人来说是无法理解的 [14] 。

2.1. 母亲对露丝自我构建的影响

露丝的生命中有两个母亲形象:一个是她的生母海伦,塑造了她内向的性格;另一个是她的姨母西尔维,确立了露丝的人生态度。根据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孩子总是沉迷于和他相反性别的一个父母,并将另一个视为敌人 [15] 。然而,昂德伊基·弗洛伊德(Hendrika Freud)认为,女孩在年幼时与母亲建立更亲密的共生关系 [14] 。因此,出生就失去父亲对露丝的世界观和自我认知产生了巨大且不可逆转的影响。

作为海伦·斯通的女儿、西尔维亚·福斯特和埃德蒙德·福斯特的孙女、莉莉和诺娜·福斯特的外甥孙女以及西尔维·费舍尔的外甥女,露丝和露西尔分别扮演着这四种身份,在社区中是青少年,在学校里是学生。但在埃德蒙德·福斯特死于铁路事故,海伦自杀、西尔维亚去世以及莉莉和诺娜逃离之后,露丝和露西尔感到无处归属。

一个生长在破碎家庭中的孩子可能无法确定自己的身份。露丝对自己的困惑在小说一开始就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文本以简洁而有力的陈述“我的名字是露丝”开头。这与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第一行“请叫我伊舍梅尔”相呼应 [16] 。这部经典作品讲述了船长艾哈布对白鲸莫比·迪克的执念追求。作为《白鲸》的叙述者,伊舍梅尔与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亚伯拉罕的长子同名。依据圣经记载,伊舍梅尔是亚伯拉罕和撒拉的使女夏甲所生 [17] 。尽管他的父亲是亚伯拉罕,他仍是亚伯拉罕家族的外来人,因为他的母亲是撒拉的使女。当撒拉生下她自己的儿子时,她的儿子成为了家族的继承人。因此,伊舍梅尔很难确定自己的身份。《白鲸》和《持家》之间的互文证明了露丝的身份困惑。

第一句话暗示了露丝对自我身份的困惑和不确定性,而女儿、孙女、侄女和外甥女等身份仅仅只是名义上的存在而不是心灵上的归属。露丝和露西尔是海伦·福斯特和雷金纳德·斯通的女儿。至于她们的父亲,露丝在括号里谈到:

(我完全没有对这个男人的记忆。我看过他的照片,都是在他第二次婚礼当天拍摄的。他显然是一个苍白的家伙,黑发光滑。他身穿深色西装,看起来很自在。显然他不认为自己是任何一张照片的主角。在其中一张照片中,他正在看着我的母亲,而她正在和背对相机的西尔维说话。在另一张照片中,他似乎在整理他帽子顶上的凹痕,而我的祖母海伦和西尔维站在他旁边排成一行,看着相机。) [10]

虽然雷金纳德·斯通从未在露丝和露西尔的生命中出现过,也没有担任过父亲的角色,但两个女儿还是对他留下了印象,尽管这些印象是相当疏离和惨淡的。露丝以一种如此严格和冷漠的方式描绘她的父亲,正如他父亲的名字一样冷酷无情——斯通(石头)。父亲的遗弃和漠不关心让两个女孩的迷恋变成了仇恨。

母亲去世后,祖母西尔维娅·福斯特照顾她们。她沉默寡言的性格和永久的孤独感总是让她陷入过去的回忆中,导致与她的两个年轻孙女产生了隔阂。正是露丝和露西尔与西尔维娅的亲近关系使埃德蒙德·福斯特成为了两个女孩想象中的父亲。与斯通相比,埃德蒙德·福斯特被描绘得更加矜持和善良,尽管他过早的去世没有让露丝和露西尔有机会得到他的照顾。

莉莉和诺娜被迫承担养育露丝和露西尔的责任。她们为逃脱负担做好了准备,等待西尔维解决问题,而西尔维是一个习惯了流浪生活的女人。露丝和露西尔被遗弃在主流人生之外,陷入茫然和失落之中。

“从最早期的婴儿时期开始,人类就不断地寻找与他人建立关系,这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需求,更是为了通过身份认同建立一个完整的自我身份。” [18] 在构成个体身份的众多因素中,与他人的关系非常重要,其中母女关系、姐妹关系和缺乏父女关系在本文中最为显著。根据阿什利·尼科尔·穆林斯的说法,母女关系因为相同的性别而得到了强化,这种现象在姐妹之间同样存在 [19] 。姐妹们除了受到同一母亲的影响,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互相影响,她们的认同、性格发展、防御结构和功能水平很大部分取决于这些强大的关系 [19] 。此外,男性的失败,如祖父的死亡和父亲的消失,加剧了母亲对露丝和露西尔的影响。

2.1.1. 亲生母亲海伦使露丝再度失落

亲生母亲海伦带着她封闭的童年和自杀的经历,把露丝培养成了一个沉默而内向的女孩。作为两姐妹的母亲,海伦在塑造露丝和露西尔的身份认同方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并引发了她们身份认同的危机。心理动力学理论——客体关系理论表明,成人与他人和情境互动的方式是在婴儿期家庭经历的影响下形成的。精神分析学也认为,孩子在婴儿期与照顾者有亲密的依附关系。海伦离开指骨镇七年半后再度回归。她把露丝和露西尔安置在她母亲的房子门廊长椅上,给她们留下了一盒葛拉姆饼干。她自杀了,把两个小女孩留给了她的母亲。无论如何,海伦或许会困扰露丝和露西尔的一生。她的自杀被描述得精致而冷漠,仿佛海伦不是她们的母亲,而是一个陌生人:

当他们把福特轿车开回路上时,她感谢了他们,递给他们她的钱包,卷下后座车窗,启动汽车,将方向盘转到最右边,然后嘶吼着在草地上猛打方向滑行,最终驶出悬崖边缘。 [10]

这段极痛苦的经历让露丝和露西尔感到麻木。当她们最终接受了再次被遗弃的事实时,她们变得愤怒,这种愤怒表现为对海伦死亡的漠不关心。

尽管海伦的自杀可能会给露丝和露西尔带来巨大的创伤,但根据伊基的说法,她早期与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仍然非常重要。因此,海伦的个性和心理状态值得探究。首先,海伦的死是可以预见的。她和她的两个姐妹都是命运和传统的受害者。那次列车出轨事故发生时,莫莉16岁,海伦15岁,而西尔维则13岁。在父亲去世后,这些青少年女孩倾向于依附母亲:

在她们的父亲去世后,女孩们围着她转,观察她所做的一切,跟随她穿过房子,挡在她的路上。那个冬天,莫莉16岁;海伦,我的母亲,15岁;西尔维则13岁。当她们的母亲坐下来缝补衣服时,她们会在地板上围着她坐下,试图让自己舒适些,把头枕在她的膝盖或椅子上,像小孩子一样不安。 [10]

女性主义心理分析认为,在前俄狄浦斯阶段,尤其是女孩子会与母亲形成紧密的关系,并进入共生阶段。这种共生关系在父亲介入后结束。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父亲埃德蒙去世了,留下了她们和她们的母亲。女孩们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回到了共生阶段。正如文中所说,“不是因为她们害怕像父亲那样消失,而是因为他的突然消失让她们意识到了她” [10] 。然而,共生的形成不仅是因为他们的父亲消失了,还因为传统或社会结构。他们的父亲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柱,被视为希望或光明,没有他,家庭就暗淡无望:

我的祖父有时会说起失望。他去世后,她们就失去了成功、认可和晋升的可能性。她们没有前途可言,也没有什么遗憾。她们的生活像线轴上的线一样从这个摇晃不稳的世界上脱离而出——早餐时间、晚餐时间、紫丁香绽放时节、苹果成熟时节。 [10]

没有男性,女性注定会失去自己的声音,变得沉默。“完美的宁静”描绘了她们在失去父亲后无声的状态。这种影响永远不会消失。莫莉去了中国,海伦私奔了,而西尔维选择了过着流浪的生活。

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最早的关系是与母亲有关的。在前几个月里,由于性欲能量的作用,孩子对母亲建立了巨大的依恋,但为了成长和发展,孩子往往会对周围的环境,特别是母亲表现出攻击性。尽管性欲能量压倒了攻击性,但事实上,在共生阶段仍会小量地释放攻击性。随后,在大约四到五个月左右,母亲退出“原发母性专注状态”,孩子开始意识到母亲不会总是无条件地满足其需求。分离的动机开始建立。与男孩相比,女孩在发育阶段的分离似乎更加困难。马勒、潘恩和伯格曼指出:“在发现性别差异时,女孩倾向于回归母亲,责备她,对她提要求,对她感到失望,但仍然与她产生矛盾的联系。她们要求母亲偿还债务,当天就要偿清。当女孩面对自己的缺陷时,她可能也会在母亲的潜意识中变得不完美。” [20] 与男性的自恋不同,女孩更容易在意自己的“生理缺陷”并陷入抑郁。然而,一些精神分析理论家认为,女性普遍认为自己比男性劣等,因为她们缺乏优越的生殖器。因此,在分离的过程中,女孩面临着复杂的冲突,因为她们通过与母亲的共同性特征来调解对母亲的感情,同时渴望通过与母亲分离来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毕竟母亲是从出生起的第一个亲密的伴侣。如果孩子无法成功地协商和解妥协,未解决的发育危机将成为内部冲突,可能使孩子固定于这个发育阶段 [20] 。马勒后来认为,女孩主要并且最重要的是通过选择性地认同母亲来发展独立性和自主权 [21] 。

作为十几岁的少女,莫莉、海伦和西尔维亚正处于独立的关键时刻,但失去父亲却迫使她们回到母亲的保护之下,这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寻常的。巨大的自然欲望促使她们最终离开了家乡。同时,她们父亲的悲剧也塑造了她们的身份和性格。父亲的离去让她们想起了“生理缺陷”,当她们还很年轻时,她们逐渐变得沉默和温顺。后来,当她们长大后,莫莉没有追求世俗的幸福,而是转向宗教的安慰,并尽可能地远离了指骨镇;海伦渴望离开家庭,与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私奔了;最坚定的西尔维亚则无所留恋地离开了,这或许是离开父母和兄弟姐妹的累积效应。她们都选择离开指骨镇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心理上的成长,还因为社会的压力。除了她们的母亲福斯特夫人,还有另外两位失去丈夫的妇女也在那次出轨事故中失去了伴侣。然而,与福斯特夫人截然不同的是,这两位寡妇选择了离开指骨镇。她们害怕生活在丈夫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她们明白社区的同情心永远不会让她们忘记自己的损失。类似地,海伦决定离开,但她并没有准备好。她悲惨的婚姻证明了她的离开过于急切。

海伦离开了指骨镇七年半后回来,把女儿露丝和露西尔安置在母亲房子的门廊长凳上,然后自杀了。海伦是个化妆品推销员,她唯一的朋友是伯尼斯。伯尼斯把车借给海伦去看她的母亲,但海伦故意选择母亲不在家的时候前来,留下了孩子们。这反映出她的懊悔与绝望。海伦在自己的家乡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断绝了与露丝和露西尔的母女关系。母亲直接的分离标志着本能互惠的结束和现实原则的干扰。露丝和露西尔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海伦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并不仅仅存在于孩子的使用中,她们必须适应“母亲的愿望” [10] 。因此,关于母亲的所有记忆都被描述得相当冷漠。她们非常渴望其他照顾者,而不是回忆起母亲。

虽然露丝和露西尔与母亲在一起的时间有限,但海伦对露丝和露西尔自我构建的影响是深远的。性别相同加剧了母女之间的本能互惠。此外,男性形象的缺失加强了母女之间的关系。同时,正是海伦的陪伴和离开,让露丝和露西尔非常害怕再次被遗弃。

2.1.2. 姨母西尔维向露丝展现自由流浪的生活

姨母西尔维的流浪生活方式和无拘无束的家务工作鼓励露丝跟随自己的本性,建立了流浪生活的态度。西尔维取代了海伦的位置,她回来后开始承担起家务和照顾露丝和露西尔,成为她们的生活中母亲的角色。在这个意义上,《持家》与《圣经》呈现出互文关系。希伯来圣经中的《路得记》记载,路得嫁入以利米勒和拿俄米的希伯来家庭。但是,以利米勒和他的两个儿子去世了,留下拿俄米和她的两个儿媳妇成为寡妇。当拿俄米决定返回伯利恒时,路得决定跟随她一起去,尽管拿俄米的另一个儿媳妇奥珥帕回家了。路得向拿俄米发誓:

“不要催促我离开你,或者不再跟随你。你去哪里,我就跟到哪里;你住哪里,我住哪里。你的民就是我的民,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死在哪,我死在哪。除非死亡,否则什么都不能使我从你身边离开。” [17]

路得后来嫁给波阿斯,成为大卫的曾祖母。因此,她也是约瑟夫(马利亚的丈夫,耶稣的法定父亲)的祖先。在圣经中,路得展现了她的忠诚和顺从。在《持家》中,露丝跟随西尔维过着流浪生活,这表明露丝认定西尔维为她的母亲,并对她忠诚和顺从。

露丝和露西尔之所以这么依赖西尔维,愿意为了留住她而不惜一切,有两个原因。首先,西尔维像他们的母亲。这位35岁身材瘦削的女人的到来使得露丝和露西尔对他们母亲更加好奇。

当我看着西尔维的时候,她越来越让我想起我的母亲。实际上,在脸颊、下巴的结构以及头发的质地方面有如此相似之处,以至于西尔维开始模糊了我对母亲的记忆,然后取代了它。 [10]

其次,被遗弃的感觉让她们永远不会放弃任何母爱,包括来自祖母或姨母的母爱。在如此年幼的时候被遗弃(小说中没有明确给出她们的确切年龄,但可以推断出她们的年龄大约在7到9岁左右),是如此不可接受和残酷,以至于她们自己都无法相信。

我的母亲过着一种如此简单和受限制的生活,以至于不可能对她的注意力提出任何重大要求。她以一种温柔的漠不关心来照顾我们,这让我感到她希望更加独自一人——她是遗弃者,而不是被遗弃者。至于她跳进湖中的事情,露西尔声称车子被撞了,海伦加速太快,失去了控制。 [10]

当西尔维回来第一次出去散步时,女孩们立刻认为这是一次彻底的离开,跟着她去了城里,在火车站,给她护手霜。此时,西尔维已成为露丝和露西尔得到母爱的唯一希望。同时,她也是她们抵御被遗弃感的武器。

在西尔维回来之前,露丝和露西尔曾相继被她们的祖母和两个姑婆照顾。祖母在心理上无法给予她们母爱,而姑婆们则认为她们是生活的负担。虽然西尔维是一个流浪者,但她是她们唯一的希望。露丝和露西尔甚至建造了一个雪人雕像,这个雕像有些特点与西尔维相似。

在最初的几年里,西尔维、露丝和露西尔变得彼此依赖,以抵御悲伤和母爱失败的打击。但是,习惯了流浪生活的西尔维几乎无法承担母亲的责任。她对生活的随意态度有时会引起两个姐妹的极度焦虑。在一场大洪水中,西尔维、露丝和露西尔被困在房子里。她们玩游戏,西尔维给女孩们讲故事。这些都是关于那些抛弃自己的孩子或将自己的孩子带走的女人的故事。作为被母亲遗弃的孩子,露丝和露西尔感到非常焦虑,十分害怕失去西尔维。此外,当西尔维去房子的另一端寻找木材时,露丝害怕被遗弃,决定去找她。最后,她找到了站在卧室里静止不动的西尔维。

她像塑像一样站着。我伸手进她的口袋,拿出一只冰冷的手。我打开它,合上它,用我的手揉搓它,但她没有动或说话。我伸手摸了摸她的脸和鼻子。她眼皮的神经跳动了一下,但她没有动。然后我收回胳膊,敲打她的中间部位。 [10]

露丝意识到失去西尔维的危险,努力与她建立联系。相反,此时的西尔维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拒绝与现实世界建立任何联系。文本中时间的混乱感显示了女孩们对西尔维的依赖,同时也暴露了西尔维不稳定的心理状态。事实上,西尔维幻想的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女孩们,特别是露丝。当一个人不知道如何解释他的过去或感知现在时,他可能会倾向于幻想世界,在那里他可以得到安慰并减轻痛苦。因此,幻想是女孩们治愈痛苦的方式。

在某种程度上,《持家》讲的是关于母亲的故事。海伦作为露丝和露西尔的亲生母亲,她的遗弃将焦虑和恐惧植入女孩们的身份意识之中。西尔维尽其所能地教育女孩们,特别是露丝,模糊和取代了露丝对母亲的记忆。正如伊丽莎白·米斯所说:“罗宾逊杀死亲生母亲,是为了直面‘母亲的照顾’。然后她呈现给我们一个拒绝管理家务的代理母亲——实际上,最终点火烧掉自家的房子——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女性身份和‘持家’的含义。没有男人,女人失去了以往的身份——通过关联和差异来建立的身份。必要时,她们就会按照自己的方式面对失去和个人身份认同,改变生活质量。” [22] 米斯极力赞扬西尔维的颠覆态度。她的流浪品质和巨大的失落感帮助她建立起与传统的女性身份完全不同的新自我,同时也拓宽了露丝对女性身份的想象。

2.2. 露西亚对露丝的背离加剧了露丝的失落

海伦和西尔维在露丝和露西亚的身份构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意味着两人的存在和缺席对于露丝和露西亚的身份建构至关重要。然而,两姐妹之间亲密的关系也对彼此的身份构建产生影响。相对于露丝的顺从和忠诚,露西亚似乎更加积极和叛逆。母亲突然离世不仅令她们忧郁愧疚,扰乱了姐妹之间正常的竞争关系,将她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抵御自我指责和不可思议的孤独。她们逃离学校,在森林里沿着河流散步,跟随西尔维,确保她能留下来。但是夏天结束后,露西亚变了,搬出去与她的家政老师住在一起,从此决定了她今后的人生道路。事实上,分开姐妹俩的决定性力量来自于他们不同的身份认同方式。露西亚曾经因为历史考试作弊而受到不公正待遇,但她捍卫的是她的“匿名性”,而不是声誉或真相,这既反映了她对周围世界的自卑感,也反映了她亟需被接受和认可的心态。她的身份认同构建在他人的评价之上,而露丝则持有不同的态度。她和西尔维放火烧掉了家,开始流浪。忽略他人的评价,坚持自己的想法是她构建自己的方式。自此,这对姐妹开启了不同的人生。

总之,罗宾逊通过描述两段异常的母女关系和一段相互背离的姐妹关系的片段,展现了露丝在追寻自我身份过程中的崎岖曲折。露丝的母亲海伦十分脆弱,抛弃了露丝和露西亚,加剧了露丝的失落感。露丝的姑姑西尔维是漂泊而友善的,她改变了露丝对生活的看法,使她沉迷于家庭团聚和幸福的幻想中。相反,露西亚的离开给露丝带来了巨大的沮丧和困惑,加速了她对漂泊生活的选择。

3. 自然空间唤醒露丝的原始意识并引领其不断成长

指骨湖的意象极具吸引力和象征性。该湖象征着颠覆性的力量,它吞噬了家族的主要男性角色埃德蒙顿,从而使女性角色如西尔维亚、海伦和西尔维成为家庭中心人物。它还象征着死亡和复活,因为这是海伦自杀的地方,而露丝最终也在这里进行了身份转变。此外,指骨湖作为露丝成长和身份转换的背景,还无形地参与到露丝的心里身份构建之中。指骨湖与情节发展的并置将露丝的身份延伸到了空间维度,为读者提供了共同创作的空间。露丝不仅是小说中的一个女性形象,也代表了现实世界中的女性个体。所以指骨湖,以它荒野与孤立的环境吸引着露丝陷入一种原始的人性状态,最终导致了她的逃离与漂泊。

如果露西尔做出了和露丝一样的选择,那么《持家》就不会成为当代经典。露丝自我意识的觉醒点燃了焚毁房子的火焰,这种火焰超越了其他许多当代作品。面对自然和文化之间的冲突,露丝决定选择回归自然。但是,在罗宾逊的写作中,自然有两个维度:一个是残酷的,另一个是奇妙的。指骨湖和指骨镇充分展现了这两个维度。

3.1. 指骨湖作为颠覆及死亡的意象引领露丝的心灵成长

指骨湖象征自然且对露丝的自我建构十分重要。它为文本创造了另一个维度(或空间),在此读者可以感知露丝自我建构的过程,从而使作品极具张力。罗宾逊采用的空间技巧在文学史上也有迹可循。正如恩格斯所说:“所有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 [23] 然而,比起空间,文学研究更加重视时间。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提出了“悲剧的六个元素”,其中包括场景、情节和时间。场景涉及表演场景,与空间相关,但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像时间和情节那样给予它太多关注。同时,莱辛的《拉奥孔》强调了诗学的时态性和绘画的空间性。因此,文学传统更注重时序而非空间性。值得庆幸的是,当代文学研究开始转向空间研究。以心理现实主义著称的亨利·詹姆斯详细描写了场景而非抽象形象。他认为“展现”比“叙述”更重要。这里的“展现”可能指细节设计、背景设置等空间方面的元素,同时,负载的心理描写也呼应了空间维度,超越了线性叙述时间的限制。米哈伊尔·巴赫金在他的文章《小说中的时间与时空体》中提出了“时空体”的概念。时空基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根据该理论,物体存在于由三个空间维度和一个时间维度组成的四维连续体中,时间是空间不可分割的第四维。时间和空间都是故事的构成部分;文本的时间性可能直接与其空间意义相关。

罗宾逊采用的多种叙事策略有助于从多个维度展现露丝的身份认同过程。在文本中,罗宾逊通过顺时叙述突出了故事中的事件,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情节线;而那些处于背景的自然空间为露丝的成长铺平道路,并预示着她身份的转变和最终构建,其中就包括指骨湖、指骨镇和房子等形象的描绘。在文本外,第一人称视角和自然视角的并置运用为读者提供了与作者共同构建和书写故事的空间。

根据米克·巴尔(Mieke Bal)的说法,空间是故事的一部分,而地点只是情节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指骨湖属于空间。它吞噬了露丝的祖父和母亲,困扰了她的一生,淹没了指骨镇,并最终吞噬了露丝和西尔维。像空气或空间一样,这个湖泊具有无形的力量,将我们的小主角包裹起来,并延续着她心理与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

指骨湖在构建露丝的身份认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指骨湖象征着包括颠覆性力量、死亡和复苏在内的大自然。指骨湖象征着颠覆性力量。露丝的祖父埃德蒙德·福斯特在中西部长大,他的房子是“从地面挖出来的”,“窗户就在地平线和视线高度”。埃德蒙德憎恶“完美的水平线”,这“缩短了视野”。作为一位狂热的年轻人,他收集了有关非洲山脉、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喜马拉雅山、落基山脉的远征的每一个痕迹,他甚至“复制了一张日本富士山画的杂志石版画”。有个春天,埃德蒙德离开了家,走到铁路上,乘火车向西行进。他在指骨镇下车,那里没有山脉,只有小山丘;此外,指骨镇本身相对平坦,曾经属于湖泊。与山脉相比,湖泊代表男性和父权制度;因此,埃德蒙德对山脉的追求意味着他渴望权力和支配。他的失败类似于艾哈布(Ahab)的失败,也被水所溶解。从这个意义上讲,湖泊体现了颠覆性和女权主义者的力量,是贪婪和罪孽的溶剂。罗宾逊将祖父命名为“福斯特”,意思是在没有血缘或法定关系下提供或接受养育或代为照顾,以此提醒人们,人类只是自然的寄养儿,而大自然是永恒的。载埃德蒙德到指骨镇的火车也具有高度的隐喻意义。“你是尘土,仍归尘土。”来自自然界的人注定要在自然界中消亡。

洪水也呼应了颠覆性力量的主题。当洪水来临时,指骨镇的人们都搬走了,只有西尔维、露丝和露西亚没有离开。这让读者想起了《圣经》中的洪水,毁灭了整个世界,只留下了诺亚方舟。颠覆性的力量提供了绝对的孤独感,加速了露丝对西尔维的理解,并认同了她。无论是她对西尔维的依赖还是对孤独的恐惧,都促使她寻找真正的自我。

指骨湖象征着死亡和重生。这个湖与梭罗的《瓦尔登湖》具有互文性。这位超验主义者沉思着“长久失落的瓦尔登湖之底” [24] ,水清得他可以在夜晚观察到它,并看到它的岸边“被森林的残骸淹没” [24] 。正如梭罗以超验主义的方式所说:“观察者衡量着自己内心的深度” [25] 。“湖的深度”与“一个人内心的深度”相对应,展示了“湖底”的隐喻意义。在这方面,罗宾逊受到了梭罗的启发。

在指骨镇的湖泊或深渊——这些没有光线和空气的水域,人们总是有意识地感受到它们的存在。当春天翻耕土地时,所散发出来的气味正是那种尖锐、水一般的气息。风也带着水的味道,所有的水泵、小溪和沟渠都散发着纯净的水的气息。在地基下是旧湖,被压抑、无名且全然黑暗。然后是指骨湖,地图和照片上标注的湖泊,阳光透过湖面,孕育着绿色生命和无数的鱼类,在码头的阴影下可以看到多少像是干地的岩石和土壤底部。再往上,春天涌起的湖水使草变得粗糙,像芦苇一样。再上面则是悬浮在阳光下的湖泊,锐利得像动物呼吸一样,充满了这个山谷。 [10]

露丝的祖父和母亲都被埋在湖底,这凸显出自然界在面对人类时的强烈意志和力量。祖父在一次列车脱轨事故中死了。火车坠入了湖中,祖父失踪了,没有留下任何遗物。如果祖父的死仅仅是出于意外,露丝的母亲海伦的死则似乎是一种回归的仪式。据说她在自杀前一直盯着湖看。像水面上的图像一样无缝地愈合,海伦或许通过跳湖放飞了她内心的痛苦。死并不是生命的终结,但是亲人的死亡却是。但湖并不可怕,相反,它为城镇提供了特别的快乐。指骨湖早早地冻结了很长时间,是成年人和孩子们的天堂。露丝和露西尔似乎特别着迷于这个湖泊。

露西尔和我把溜冰鞋带到了学校,这样我们就可以直接去湖边,一直呆到黄昏。通常我们会沿着被扫过的冰边滑行,跟随它的形状,最终来到最远的边缘;我们会坐在雪地上,回望指骨湖。虽然那个冬天湖面已经结实到足以支撑指骨镇的全体居民,但我们仍然觉得离岸很遥远,只有我们和扫冰工人会到那么远,而且只有我们会待在那里。 [10]

祖父的死离露丝很遥远,但指骨湖为她提供了接触他的途径。湖通过埃德蒙和海伦的死与露丝和她的妹妹建立了更为紧密的联系,指引着她们。露丝从未离开过指骨湖。冬天,露丝和露西尔经常在湖上滑冰和散步。她们不愿意离开,她们总是最后一个回家的人。此外,她们喜欢凝视湖底。这是因为湖已经成为了她们内心中的一个核心地带,在那里她们可以建立自己关于海伦、埃德蒙甚至是西尔维亚的幻想和梦想。作为叙述者的露丝向读者保证,湖不是终结,而是像她的祖父和母亲一样漂泊的灵魂的家园。正是在湖上,露丝才能构建家庭重聚的幻想。在小说的结尾,露丝和西尔维跨越了湖,从此过着流浪的生活。她们实现了自己的复活。

罗宾逊将死亡和复活灌注到湖的形象中,因此指骨湖通过另一个维度建构着露丝的身份。指骨湖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见证者。超越时间限制,湖被设定为构建露丝身份的场所。起初,湖是她已故亲人的具体化身,在那里她能够回想他们并从中得到慰藉。事实上,罗宾逊把湖作为露丝摆脱孤独的朋友或伙伴。此外,指骨湖在露丝的转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露丝曾像露西尔一样在湖上滑冰,并深深地爱上了它,但最终,她却跨越河流,开始了新的生活。

3.2. 原始指骨镇唤醒露丝的原始自我意识

指骨镇是一片原始的土地,诱使露丝陷入一种原始的人类状态,并最终逃脱。基督教认为上帝用亚当的肋骨创造了夏娃,而亚当则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创造出来的。玛丽琳·罗宾逊是一个在长老会家庭中长大,后来成为公理会教友,她对约翰·加尔文有着浓厚兴趣。她的宗教思想也反映在她后来的作品《基列家书》中,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虚构的公理会牧师的生活和神学研究。指骨镇与基督教也有关,确切地说,与上帝有关。指骨镇是处女地的隐喻,就像夏娃是第一位女性和第一位男人亚当的第一位妻子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指骨镇是一个女性的集合体,其中一些女性是虔诚而敬畏神的,一些是堕落和绝望的,还有一些则坚定和勇敢的。指骨镇中的女性是夏娃的分身。与夏娃相比,她们可能看起来更独立,但大多数人仍然在生理和心理上依赖男性,例如两个也因列车出轨而失去丈夫的寡妇无法再留在指骨镇。海伦的家族因父亲的死而被认为没有希望。在离婚后,海伦自杀。西尔维因为嫁了人但没了丈夫而被人瞧不起。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罗宾逊想通过塑造露丝的身份来挑战那些女性的刻板印象。同时,指骨镇的残酷性也激发了露丝的坚韧。黑暗、荒野和孤立可以用来描述指骨镇,使其成为一个不是为人类,而是为人性所设计的原始的天堂。

指骨镇从来不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城镇。它掩映在过大的景观和极端的天气之下,又因为意识到整个人类历史都发生在别处而再次隐没。那场洪水摧毁了无数墓碑。更令人不安的是,当水退去时,这些坟墓陷落下去,看起来有点像凹陷的侧面或空荡荡的腹部。 [10]

将露丝置于荒凉的自然环境中,罗宾逊试图探索原始的人性精神。指骨镇一方面吸引着露丝内心对自由的渴望,另一方面却治愈了露丝长期存在的失落感。指骨镇所积蓄的许多东西都被破坏或毁灭了,但也许因为积蓄本来就不多,所以损失并不是压倒性的。“积蓄”就像是露丝父母的爱。露丝虽然因为父母而受伤了,但并没有被这份亲情的缺失压垮,因为这种失去发生得太早了,超出了她年龄的承受范围。

指骨镇的原型是罗宾逊的家乡,也是典型的美国西部城市。她所有的小说都设置在一个小而偏远的农村地区,这个地方非常类似于罗宾逊的家乡——北爱达荷州的桑德波因特,一个狭长的地区,科尔德兰镇,那里有着长长的铁路桥。由冰川形成的大湖旁边是彭德奥雷,普里斯特,海登和科尔德兰。与其他传统作家不同的是,玛丽莲·罗宾逊似乎并不厌恶美国西部的艰苦生活或贫困,虽然这些都可以扭曲人性。罗宾逊在她的文章“我的西部根源”中说,没有受到社会烙印的西尔维表现出人性充满着无数的可能性,暗示着世界可以通过新的理解方式来运作。正如卢梭所说,人类天生自由,但又常常身处枷锁之中。人们被限制于社会和自身的局限性之中。正如罗宾逊所言,一个普遍的悲哀是,社会以其所有的形式,都排除和预先排除了我们在他人和自己身上发现最可爱和最迷人的东西 [1] 。因此,我们需要那些不受社会体系约束、热衷于人性的人。西尔维就是一个优秀的外来者的例子。换句话说,露丝在合适的地方受到了正确的人物的启示。解开人类束缚是玛丽莲·罗宾逊真正捍卫的事情,正如她所说:

我认为可以公正地说,由于某些令人悲哀的演变,人们对于人类本性的想法已经与西方神话开始时相反了。现在,那些受社会影响和约束较小的人被认为是有缺陷和危险的。这对于国家心理来说是个坏消息,这是一个可怕且反民主的想法,威胁着扼杀变革。我认为,在最有趣的层面上肯定是西方断言自己的好事,这样整个国家都必须听到,并因它太随意地搁置和太容易被遗忘的梦想和热情而重新振作。 [1]

在指骨镇,露丝开始思考自己真正是谁。自从她坐在祖母的门廊上那天起,她就对周围的环境非常敏感。露丝察觉到西尔维亚压抑的悲伤,想象着她母亲的过去。她喜欢沿着河边走路,逃课,在自然中漫步,直到露西尔搬进她家政老师的家,永远离开了她,打破了她在指骨镇的自由状态。在原始自然环境中,在社会系统的局外人西尔维的指引下,露丝意识到了她的本性。房子的烧毁充分展示了露丝坚定自我的决心,以及她清楚的知道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总之,自然在露丝的成长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露丝最终决定过一种没有固定住所的生活,这是她个人特质的宣言,也是理想生活的一种可能性。指骨镇给露丝带来了恐惧和悲伤,但也是她获得家庭团结幻想和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颠覆性挑战的地方。指骨镇与《圣经》互文,代表了美国西部妇女的现状。罗宾逊通过描绘指骨镇,阐述了不同生命形式和个体可能性的重要性。虽然露丝和西尔维是人类社会的局外人或边缘群体,但他们突破了人类意识形态的限制,实现了自我。

4. 社会对女性的压抑加剧露丝的自我放逐

本章将探讨传统家庭伦理和女性失语对露丝自我建构的社会影响。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家”意味着妇女的束缚,因为妇女被局限于家务劳动,而家务是女人生命的意义,这一点从露丝的祖母西尔维亚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从隐喻的角度来看,“家”指的是美国文学传统中由男性作家主导的关于家的描写。因此,主角露丝本身就是罗宾逊对女性解放进行大胆探索的产物,这为文本赋予了现实意义。在女性失语部分,本章讨论了两种沉默:一种是埃德蒙去世后女儿和妻子表现出的消极沉默,另一种是西尔维亚所采取的积极沉默,以应对社会压力,防止露丝被带走。前者通过海伦传给了露丝,形成了她内向孤僻的性格,而后者则通过西尔维亚影响了露丝,构建了她漂泊自由的身份。

尽管罗宾逊故意模糊了故事的具体社会背景,但小村庄指骨镇保留了那些根植于长期演变的规则和规范,如传统的家庭伦理和男性主导等。“持家”指的是管理房子或管理一个家庭。露丝经历了四种类型的持家,分别是海伦的,西尔维亚的,莉莉和诺娜的以及西尔维的,其中,西尔维亚和西尔维的持家方式是露丝印象最深。玛丽琳·罗宾逊触及到的另一个奇特的社会方面是父权意识形态和男女之间的不平等。通过淡化那些固化的社会规范和偏见,突出家庭的母性现实,罗宾逊有意地排除了社会和历史的束缚,并为露丝创造了一个自由的环境。

4.1. 传统家庭伦理

“持家”总是与“房子”有关。玛丽琳·罗宾逊沿袭了美国文学中关于房子的传统,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埃德加·爱伦·坡的《厄舍府的倒塌》(1839),到纳撒尼尔·霍桑的《七个尖角的屋子》(1851),到伊迪丝·华顿的《悲欢人间》(1905),到威拉·卡瑟的《教授的房子》(1925),以及威廉·福克纳的《黑暗之家》。如果“房子”展现了罗宾逊向前辈致敬的野心,那么“持家”这一含混不清的词语则展示了她的决心以及对既定传统家庭伦理道德和反对它们的行动的敏锐洞察力。

“房子”反映了现实。在某种程度上,《持家》探讨了现实和理想生活之间的冲突。罗宾逊刻意去除了故事中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更加关注人性的多样性。罗宾逊没有任何意图指责其中任何一种,她仅想挑战人类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在她的论文《面对现实》(来自《亚当之死:有关现代思想的论文》)中,玛丽琳·罗宾逊表示:“不知怎么回事,我们感觉自己越来越陷入了物质世界,在严峻的现实中,只有向其索取,才能激发出想象力,描绘出它那强大而凶猛的形象,或者在斯蒂芬妮的情人节里度过那些中场休息,让人们对于唯一重要的‘现实’做出妥协。” [26] 罗宾逊认为,大多数人的身份是建立在我们称之为现实的琐碎事物的堆积上的。平凡的日常生活剥夺了人们的想象力,让他们远离理想生活。日常物品主要是人造的,远离自然世界,建立起人类思维和自然之间的界限。

因此,持家是处理那些琐碎的小事。在持家方面,社会有其传统的习俗和规则,违反它们的人将被视为异常。从传统家庭伦理的角度来看,西尔维亚被认为是一个好妻子,甚至是“好寡妇”。西尔维亚把物质需求放在首位。作为一名虔诚的教徒,她觉得自己的职责是看守房子,等待与丈夫重聚。

她是一个虔诚的女人。也就是说,她认为生命是一条人们旅行的道路,这条道路足够平坦,穿过一片广阔的乡村,而我们的目的地从一开始就已经存在了,是一个测量好的距离,在普通的光线下矗立着,像一座平凡的房子,人们走进去会受到尊敬的待遇,被带到一个房间里,那里收集了所有我们曾经失去或搁置的东西,等待着我们回来。 [10]

正是她的责任感使她成为那场出轨事故后唯一留下来的寡妇。她非常保守,对每一个家务都十分讲究。房子的每个角落都被清洁得一尘不染,用餐时间也被严格规定。家庭中的一切都在她仔细的观察下。实际上,她的保守态度暴露了她的物质取向。她竭尽全力满足家人的物质需求,却忽略了他们的精神需求。西尔维亚和女儿之间很少有精神交流。女儿们的沉默使她感到安慰和解放。因此,西尔维亚和女儿们成了彼此最熟悉的陌生人。所以,当女儿们长大后,她们立即离开了。而西尔维亚则从此与她们断绝了联系。此外,海伦把露丝和露西尔留给西尔维亚照顾后,就再也不问她们在海伦身边的过去生活,还抱怨这给她带来了如此大的负担。从传统家庭伦理的角度来看,西尔维亚是一个完美的妻子和家庭主妇,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冷漠的母亲。

相反,西尔维则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家务方式。她并不经常打扫卫生,还纵容露丝和露西尔逃课。她收集那些像漂泊者一样的旧报纸和杂志。从传统家庭伦理的角度来看,作为一名家庭主妇,西尔维显然没有资格。但是,正是西尔维为露丝和露西尔提供了母爱。面对洪水,西尔维与两个女孩讲故事、玩游戏。当露丝感到孤独时,西尔维安慰她。西尔维并没有期望露丝像她自己的母亲一样沉默不语。相反,她期望知道露丝在想什么。但露西尔不赞同西尔维的持家方式。她喜欢稳定或正常的生活,就像她祖母的生活一样保守和传统。在这方面,可以看出露丝有自由选择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在这个程度上,西尔维的非传统生活方式为露丝的自我建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们在湖的西岸附近漫游,这是露丝顿悟的时刻。

所以,我们在水面上颠簸着驶过去,进入了指骨镇,西尔维和我从货运站下车。然后我们走了下去。我们的衣服很不整齐。但是我的衣服的破旧完全被希尔维的外套掩盖了,外套的袖子超出我的手指,仅距离我的脚踝一英寸。 [10]

西尔维给予露丝的爱在露丝自我建构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罗宾逊采用了成长小说中典型的旅程来完善露丝的性格。然而,坚持传统家庭伦理的指骨社区因此事件而变得警觉。

当我们来到西科莫尔街时,这让人松了一口气,尽管所有狗都从门廊上跑开,耳朵紧贴着后脑勺,用我从未见过的凶猛攻击我们,咬我们……居民们走出门廊,喊着“杰夫,回家来”,“布鲁特斯,快回家”。 [10]

社区的凶猛已经被驯服的狗的吠声外化了。它们的凝视和注视暴露出它们对西尔维和她的家务管理方式的恐惧和不满。此外,在接下来的几周里,警长两次来访,像调查谋杀案一样审查我的旷课和持家情况。邻居妇女和教堂妇女开始拜访他们,并对西尔维的罐子和瓶子收集进行细致的询问。更糟糕的是,为了迫使西尔维放弃流浪生活方式,他们向西尔维提出了质询。尽管西尔维接受了他们的要求,但他们仍计划举行听证会,将西尔维从露丝的生活中驱逐出去。因此,他们利用司法权力来捍卫家庭伦理的正统性。

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下,露丝再次被投入黑暗和孤独之中。西尔维给了她一个家的感觉,可以填补她失去了许多心爱的人而带来的巨大失落感。她对自我身份的渴望和欲望不再服从于多数人的规则。她和西尔维一起前进,这种方式很像自我毁灭。因此,露丝已经迈出了建立自己身份的最后一步。

4.2. 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女性的集体失语

《持家》中最奇特的词是“沉默”。这个词在小说中出现了三十次。有两个部分特别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部分是罗宾逊在描述埃德蒙去世后西尔维亚家的情况时。“事实上,在她丈夫去世和大女儿离家之间的这几年,是几乎完美宁静的年份。”( [10] Robinson, 1980: 7)“有一年我祖母有三个安静的女儿,下一年房子就空了。”( [10] Robinson, 1980: 8)“丈夫死后,这种完美的宁静便落户了他们家。”( [10] Robinson, 1980: 8)女性失语症通常发生在男权社会中,女性被男性所限制和控制。当男性的主导地位涵盖从经济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时,他的权威可能从家庭生活渗透到心理领域。埃德蒙·福斯特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他们依赖于他。长期的依赖使他的死亡无法接受。西蒙娜·德·波伏娃曾说过,人不是生来就是女人,而是被塑造形成的。在虚假的稳定生活的恩典下,女性主体性正在被侵蚀。露丝的母亲海伦和姨妈西尔维亚都是男权社会的受害者。但是她们都努力寻找一条走出失语症的路。动作“凝视”或“看”透露了她们的内心。

瞥了我们一眼,仿佛她突然想起我们在那里……当时我想我只是感到好奇,尽管我想我记得那个眼神是因为她在看我的反应。实际上,我现在回想起这个时刻还有些惊讶——在她毁掉那封信的过程中既没有怀疑也没有激情,既没有犹豫也没有匆忙——以及挫败感……有时候我会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能向她展现出她似乎期望的面孔。 [10]

同样地,当罗宾逊描绘西尔维时,她透过窗户的凝视经常被展现出来。一方面,凝视的过程是沉默的;另一方面,凝视本身代表了抵抗——之前被压制的自我与颠覆性的冲动发生碰撞。

另一个与沉默紧密相关的部分出现在小说结尾。当那些女人询问西尔维时,这种沉默就发生了。

“低语声。其中一个人说。”

“她看起来很悲伤。”

西尔维回答说:“嗯,她确实很悲伤。”

沉默。

西尔维说:“她应该感到悲伤。”她笑了。

“我不是说她应该这样,但你知道的,谁会不悲伤呢?”

再次沉默。

“这就是家庭的情况,”西尔维说。

……

沉默。

“现在我看着鲁西,也看到了海伦。这就是为什么家庭如此重要的原因。其他人走出门口,他们就消失了!”

沉默。

……

低语声。 [10]

这是一场单身女性和有夫女性之间的战争,也是“沉默”和“低语声”之间的斗争。这里的“沉默”是西尔维对抗社会的武器;此外,它还呼应了社会对露丝家庭态度的表现。当两个女孩失去照顾者时,整个社会都保持沉默。是他们的家庭,或者准确地说是西尔维,承担起照顾他们的责任。但是,当她的方式偏离主流,他们感到她漂泊的生活方式对社会构成威胁时,他们开始低语,然后想从西尔维手中夺走露丝。沉默是对主流社会的控诉。沉默本应该是难以捉摸的,但罗宾逊通过露丝的叙述突出了它,因为沉默已经成为了露丝身份的一部分。这个孤儿被社会边缘化了。然而,这种边缘化反而成为了露丝的推动力,推动她的“社会死亡”。

事实上,《持家》在文学史上是有其渊源的。与《白鲸》《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瓦尔登湖》的互文,《持家》深深嵌入一个主要由男性构成的美国文学传统之中。罗宾逊说她想“拥有”《白鲸》,否认梅尔维尔的书只是写给男人看的。“我想如果我能写一本没有男性角色——男人可以舒适地阅读的书——那么我就能得到《白鲸》。” [27] 正如李·米切尔在他的论文《‘小善之制’:秩序、款待和罗宾逊〈持家〉中叙述方式的传承》中所指出的,‘持家’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隐喻,描述了一位女性如何抛弃传统的女性身份,并通过独特的方式将自己嵌入其中来重写经典 [9] 。因此,《持家》是自反的,罗宾逊试图修改在美国文学史上长期存在的女性失语症。露丝在指骨湖西岸的沉思展示了对与《圣经》洪水的互文。

眺望着湖面,人们可能会相信大洪水永远没有结束。如果一个人在水上迷失,那么任何一座山都像亚拉腾山一样高耸入云。而下面则总是累积的过去,它消逝却又不消逝,它毁灭却依旧存在。如果我们想象,诺亚的妻子在年老时,在某个地方发现了大洪水的残留物,她可以走进去,直到她寡妇的衣裳浮在头顶上,水淋湿了她编织的头发。然后,她会将这个故事留给她的儿子们去讲述这些枯燥的代际传说。她是一个无名之人,在所有那些从未被找到和从未被错过的人中间,她感到非常自在。他们没有被铭记,他们的死亡没有受到关注,也没有人纪念他们的诞生。 [10]

诺亚听从上帝的召唤,建立了自己的名声,而他的妻子则无名无姓。这种鲜明的对比证实了偏见存在。

总之,社会环境对人们的影响太强大而无法逃脱的。罗宾逊试图模糊具体的历史背景,以展示社会规范和规则的普遍而持久的力量。传统的家庭伦理约束着人们,尤其是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并物化了她们。成千上万像西尔维娅这样的女性已经成为传统家庭伦理的受害者,并在没有任何意愿的情况下将其年轻一代置于危险之中。幸运的是,西尔维娅开创了一条非传统的道路,露丝获得了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的自由。社会对露丝自我建构的影响也表现在女性失语症中。惊人的“沉默”在露丝的家庭和指骨镇社会中都出现了。像海伦、西尔维和露丝这样的女性注定要因缺乏男性而失去自己的声音,而那些依赖男性的人则成为压迫的砖砌工。文学上的女性“沉默”是与男性主导的美国文学历史相互联系的。正是通过主人公露丝,罗宾逊让女性的声音不仅在美国文学中被听到,也在文学世界中被听到。因此,露丝自我建构的道路象征着女性在文学世界中的觉醒。

5. 结语

《持家》描绘了三代女性的生活,重点描写露丝和露西尔的个人成长,她们对生活的看法、选择的人生道路以及寻找自我的过程。尤其是露丝,她突破了自然与文化的限制,追逐自由与理想的生活。本文探讨《持家》中女主人公露丝的身份构建,着重研究家庭、自然和社会对女性成长所产生的影响和施加的压力,深入分析露丝突破传统与限制,释放个性并最终得到自由的过程。

从家庭影响的角度而言,露丝的个人身份塑造与亲生母亲海伦、姨母西尔维、妹妹露西亚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关系。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而言,母亲与女儿之间存在着共生与竞争关系,父亲的缺失加剧了共生依赖。海伦和露西亚的中途退场深刻地改变了露丝对于稳定家庭关系的向往,西尔维自由漂泊的气质也深深地吸引露丝,使其不断地远离主流生活。自然,即指骨湖,作为与情节并置的空间叙事,详细地向读者展露了露丝的心灵发展轨迹,并以其自由深沉的意象吸引着露丝不断的突破传统和社会的束缚,最终归于自然。指骨社区代表着社会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和诸多限制,海伦非传统地持家方式遭受到了指骨镇的强烈排斥和打压,露丝和海伦最终毫无退路地走向了流浪和漂泊的生活方式,做出了自己对传统和限制的最强烈的决裂姿态。

玛丽琳·罗宾逊创造了一个反刻板印象的家庭,其中男性被排除在外。正如她在一次采访中所说的那样,“我确实想创造一个有着女性气息的世界,就像我的经历一样,而这并不是因为我觉得这种情况中女性受到了轻视,而是因为她们的存在在这个地方的描述中被忽略了。” [27] 本书主人公露丝处于没有男性的环境之中,这种描写在美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因此,《持家》也是对美国传统男性文学的一次反叛。

本文通过分析露丝在没有男性的环境下进行自我追寻与身份塑造,期望新时代的女性能够有意识地了解自我,脱离家庭和社会所赋予的角色和功能,重新回到作为人、作为女人的根源来审视自我、追寻自我。文本中呈现了多种女性的选择,并非自由与漂泊才是唯一正确的选项,玛丽莲·罗宾逊想要通过这样极致的多样性探索试探社会对于女性角色和身份的想象力边界,当然西尔维和露丝极端边缘化的漂泊的生活方式也反馈了指骨社区对于女性持家方式、生活方式多样性的极度想象力匮乏。这其实也间接地反应了当下社会的女性生态,忠于自己在家和在社会上的角色,而不是忠于真正的、自然的自我,因为后者代价很大。

文章引用

邱玉情. 自然与社会冲突下《持家》中女性个人成长研究——以露丝的身份构建为例
Study of Women’s Identity in Housekeeping under the Conflict between Nature and Society—A Case Study of Ruth’s Self-Construction[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07): 3146-316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7428

参考文献

  1. 1. Meldrum, B. (1993) Old West—New West: Centennial Essays. University of Idaho Press, Moscow.

  2. 2. Kirkby, J. (2015) Is There Life after Art? The Metaphysics of Marilynne Robinson’s Housekeeping. Tulsa Studies in Women’s Literature, 5, 191-109. https://doi.org/10.2307/463664

  3. 3. Smyth, J. (1999) Sheltered Vagrancy in Marilynne Robinson’s Housekeeping. Critique, 40, 281-291. https://doi.org/10.1080/00111619909604913

  4. 4. Mallon, A.M. (1989) Sojourning Women: Homelessness and Transcendence in Housekeeping. Critique, 30, 95-105. https://doi.org/10.1080/00111619.1989.9937864

  5. 5. Kaivola, K. The Pleasures and Perils of Merging: Female Subjectivity in Marilynne Robinson’s Housekeeping.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34, 670-690. https://doi.org/10.2307/1208805

  6. 6. Klaver, E. Hobo Time and Marilynne Robinson’s “Housekeeping”. The Journal of the Midwest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43, 27-43.

  7. 7. Mattessich, S. (2005) Drifting Decision and Decision to Drift. Differences, 19, 59-89. https://doi.org/10.1215/10407391-2008-010

  8. 8. Burke, W. (1991) Border Crossings in Marilynne Robinson’s Housekeeping. Modern Fiction Studies, 37, 716-724. https://doi.org/10.1353/mfs.0.0642

  9. 9. Mitchell, L. (2015) A Regime of Smalll Kindnesses—Order, Hospitality, and a Legacy of Narrative Styles in Robinson’s Housekeeping. Style, 49, 153-180. https://doi.org/10.5325/style.49.2.0153

  10. 10. Robinson, M. (1980) Housekeeping.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New York.

  11. 11. Burk, P. and Stets, J. (2009) Identity The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https://doi.org/10.1093/acprof:oso/9780195388275.003.0012

  12. 12. Freud, S. (1962) The Ego and the Id. W.W. Norton & Company, New York.

  13. 13. Freud, S. (1975) 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W.W. Norton & Company, New York.

  14. 14. Freud, H. (2011) Electra vs Oedipus: The Drama of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Routledge, London. https://doi.org/10.4324/9780203845929

  15. 15. Freud, S. (1976) On the Sexual Theories of Children.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W.W. Norton & Company, New York.

  16. 16. Melville, H. (2007) Moby Dick. Penguin Classics, London. https://doi.org/10.1093/owc/9780199535729.003.0044

  17. 17. 圣经公会. 圣经[M]. 南京: 中国基督教两会出版社, 2015.

  18. 18. Menaker, E. (1982) Female Identity in Psychosocial Perspective. Psychoanalytic Review, 69, 75-83.

  19. 19. Mullins, A. (2011) Mothers, Daughters, and Sisters: The Impact of Maternal Psychopathology on Sibling Relationships and Psychic Development. Ph.D. Thesis, Wright Institute Graduate School of Psychology, Berkeley.

  20. 20. Mahler, M.S., Pine, F., and Bergman, A. (1975) The Psychological Birth of the Human Infant. Basic Books, New York.

  21. 21. Mahler, M.S. (1981) Aggression in the Service of Separation-Individuation: Case Study of a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Psychoanalytic Quarterly, 50, 625-638. https://doi.org/10.1080/21674086.1981.11926975

  22. 22. Meese, E.A. (1986) Crossing the Double-Cross: The Practice of Feminist Criticism.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Chapel Hill.

  23. 23. 弗里德里克•恩格斯. 反杜林论[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三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52.

  24. 24. Thoreau, H. (1984) A Week on the Concord and Merrimack River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https://doi.org/10.1515/9781400857197

  25. 25. Thoreau, H. (1989) Life in the Woods, the Maine Woods, Cape Cod. Library of America, New York.

  26. 26. Robinson, M. (1998) The Death of Adam: Essay on Modern Thought. Picador, New York.

  27. 27. Schaub, T. and Robinson, M. (1994) An Interview with Marilynne Robinso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35, 231-251. https://doi.org/10.2307/120883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