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10 ( 2023 ), Article ID: 74344 , 7 pages
10.12677/ML.2023.1110625

评价理论视域下威廉·华兹华斯诗歌的 生态话语分析

——以《早春命笔》为例

柴喜宁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3年8月31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16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25日

摘要

评价理论在生态话语分析中具有可行性,而语料库工具为关于作者的生态思想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梳理支撑。本研究以评价理论为指导,选取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早春命笔》作为语料来源,对其中的态度、介入和级差资源进行分析,研究诗人的生态思想。通过分析后发现:该诗的评价对象主要与自然及人类相关,且有关自然的评价资源偏多且积极,有关人类的评价资源偏消极,凸显了诗人以自然为中心的生态意识,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表明,借助语料库工具分析语篇克服了传统文学进行研究的局限性,此外,这种分析方式可为研究华兹华斯的诗歌《早春命笔》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

华兹华斯,生态话语分析,“早春命笔”,评价理论

An Eco-Discourse Analysis of William Wordsworth’s Po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ppraisal Systems

—A Case Study of “Lines Written in Early Spring”

Xining Cha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Aug. 31st, 2023; accepted: Oct. 16th, 2023; published: Oct. 25th, 2023

ABSTRACT

Appraisal System is feasible in Eco-discourse analysis, and corpus tools provide important data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author’s ecological thoughts. Based on Appraisal Systems, this study selects the nature poem “Lines Written in Early Spring” written by the English romantic poet William Wordsworth as the source material, and analyzes the attitude, engagement and graduation in it to study Wordsworth’s ecological thoughts. It is found that the appraisal targets are mainly related to nature and human beings, and the evaluation resources related to nature are positive, while the resources of human beings are negative. This founding highlights the poet’s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centered on nature, which conveys the poet’s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centered on nature and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is study also shows that the use of corpus to analyze discourse overcomes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this poem.

Keywords:Wordsworth, Eco-Discourse Analysis, “Lines Written in Early Spring”, Appraisal Systems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类的物质和经济水平大幅提高,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与侵占也愈发明显。近年来,地球的生态环境越来越糟糕,“生态”已经成为本世纪不可避免的核心议题。人们开始反思自己与大自然的相处模式,开始走向生态中心主义,探索自然与人的关系,探讨如何维护地球生态。在人类文明及人文社会科学“生态转向”的背景下,生态话语分析(Eco-discourse analysis)应用而生。生态话语分析,简言之,即是分析“与生态环境有关的话语” [1] 。它能够反映“语言和其他生态现象之间的关系,能够从意识上唤醒、引导和改变人类对环境和自然的认识” [2] 。生态话语分析关注语篇中的生态意识、展示人类如何识解自身,以及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关注人类对自然以及自然中其他生态系统的描写偏见等等,对人类社会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2. 基于评价理论的语篇生态话语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functional linguistics)由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韩礼德(M. A. K. Halliday)创立。韩礼德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语言的概念元功能、人际元功能以及语篇元功能,他将着眼点放在语篇分析的应用上,试图解释语言的衔接和连贯。虽然该理论为语篇研究提供了框架,但是这忽略了对谈话人的赋值语义的研究。澳大利亚语言学家马丁(James R. Martin)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评价理论(Appraisal Systems)。评价理论将英语的评价系统按语义分为态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和级差(graduation)三个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相互关联,“涉及文本所揭示出来的各种态度,各种情感的强度以及确定各种价值来源的手段” [3] 。借助整个评价理论,我们可以更为客观地分析说话人对人物事物的评价和看法,以及说话人的当下心情。英国格罗斯特大学的生态语言学教授阿伦·斯提比(Arran Stibbe)强调语篇的评价模式分析对揭示潜在生态观念具有重要意义,肯定了评价理论在语篇生态话语分析中的可行性 [4] 。

汤普森指出,“评价”是“所有语篇意义的核心问题,任何对语篇中人际中有关人际功能的分析必然涉及到评价……评价是指说话者对事物(如人、事件、行为……观点等)的看法,通常有好坏之分,也有强弱之别” [5] 。近年来,我国基于评价理论以分析语篇中生态话语的研究方兴未艾。语篇研究范畴主要为翻译研究 [6] 、文学文本的鉴赏研究 [7] 、比较研究 [8] ,任永鲜等进行的教材研究 [9] 等等。综合来看,很多研究侧重于语篇内部生态主体的评价,未充分讨论调节语篇外主体(作者与读者)的评价。然而,评价系统的子系统均具有生态评价价值,如果将其整合为包含态度和对话空间(介入和级差组合)的两个子系统的分析模型,可以更加全面、充分地挖掘评价资源的生态意义。此外,在诗歌语篇分析中借助评价理论进行分析的方式相对较少,且尚未有学者以华兹华斯的诗歌《早春命笔》(“Lines Written in Early Spring”)为个案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立足于前人研究,从评价理论入手,考虑其三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依据UAM Corpus Tool工具对华兹华斯的诗歌《早春命笔》进行分析,探究在该诗歌当中华兹华斯如何利用语言展现了自己的生态思想。

3. 语料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问题

l 在华兹华斯的诗歌《早春命笔》中,评价的生态主体呈现怎么样的特点?

l 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被评价者的态度极性分布状况是怎么样的特点?

l 诗中介入和级差资源分布情况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l 综合分析以上问题的数据,华兹华斯在该诗歌中传达了什么样的生态观?

3.2. 语料来源

本研究的语料来源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所作的《早春命笔》。全诗24行,共六小节。从生态话语分析视角来看,这首诗中具备生态评价资源,具有深远的生态意义,这首诗歌作为语料具备可分析性。

3.3. 研究工具

本文的研究工具为UAM Corpus Tool 6.2。是由Mick O. Donnell博士发明的一款多功能的语料库工具,在语篇分析中广为常见。

3.4. 研究程序

首先,将该诗歌转化为纯文本格式;

其次,依据工具UAM Corpus Tool 6.2里的评价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具体步骤为对语篇中的态度词汇类型、极性、级差、介入、评价者和被评价对象等语言资源进行人工标注和统计,得到相关的显示数据;

最后,分析所得出的数据进行定性分析,进而分析这首诗歌体现的华兹华斯的生态思想。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态度系统下华兹华斯的生态思想分析

态度系统在评价过程中发挥表达情感,规范事物性质和挖掘价值的作用,包括情感、判断和鉴赏三个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都与评价者的褒贬态度有关,也意味着在评价者表达态度的过程会呈现一个参数值,即态度的极性。本研究依据分析框架对诗歌中呈现的评价对象及其极性进行标注,结果显示,这首诗歌的主要评价对象可归类为“自然及自然活动相关的主体(以下简称‘自然主体’)”、“人类及人类活动相关的主体(以下简称‘人类主体’)”,详见表1所列。

Table 1. The type of appraisal targets and its polarity

表1. 评价对象的类型及其极性

表1显示,“Lines Written in Early Spring”这首诗歌从整体上来看,被评价的对象主要为自然主体。因此,这意味着该诗是喻情于自然的诗歌基调。结合诗中所评价对象的极性具体分析,可知主要呈现的特征如下:1) 各个生态主体的积极评价为4项,较高于消极评价3项,所以全诗整体上呈现给读者的是一种较为积极的态度;2) 消极评价的评价对象为人类主体,积极评价的评价对象为自然主体,因此,诗人在赞叹自然景象的同时对人类行为进行了反思。

总体而言,这首诗歌是华兹华斯通过描绘早春景色来抒发自身情感的一首诗歌。从积极态度资源的使用可以看出,早春的美好景色让诗人领悟到了生命的美妙与和谐:春天里万物复苏,空气令人愉悦,花朵散发花香,小鸟跳来跳去,树木嫩枝舒展……万物奏响和谐的乐章,一切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而该首诗歌中三个消极资源均是诗人在面对自然景色时对人类活动进行的感慨与悲叹。诗人在聆听自然界的乐音时先是觉得喜悦,可接着悲从中来。表面上看是诗人对自然界的声音感到悲伤,实际上是诗人在听到自然的声音时想到了人类的活动,诗人是对人类的活动感慨万千。诗人在感受自然美好的时候继续传达了自己的不满:大自然中的万物各得其乐,而人与人之间却与此相反,为什么会这样?

由此可见,评价对象的主体和极性分布状况透露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欣赏与喜爱,诗人拥有的美好心境彰显了自然对诗人的净化,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体现了诗人的感恩之心,同时诗人的感慨反映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思考。诗人同样传递了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之一——亲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诗句“And ’tis my faith that every flower/Enjoys the air it breathes”中,诗人认为森林里的空气令花朵感到心旷神怡,实际上是花朵令诗人感到愉悦。此处诗人将自己与花朵融为一体,有花朵之感知,说明诗人并未支配、控制自然,而是形成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诗人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对人类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出消极情绪,将“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态观传达给读者,构建了语篇内读者与生态主体和谐的关系。

4.2. 对话空间下华兹华斯的生态思想分析

“介入和级差系统的生态意义体现于对语篇作者和读者之间对话空间的调节” [10] 。这意味着对话空间的构建和调控受介入资源和级差资源的影响。所谓介入资源,就是作者或说话人“如何利用投射、情态、极性、让步及各种评价性副词来表明自己与话语中所表达的观点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该观点可能引发的不同反应之间的关系” [11] 。介入研究的是态度源,是调节话语责任的语言资源。介入资源可分为自言(monogloss)和借言(heterogloss)两部分,自言又名单声介入,意味着诗人对诗中的言辞负责,关闭了与其他声音对话的空间;借言又名多声介入,是指诗人参照对话空间中的其他声音,从而使话语显得更为客观。借言包括否认(disclaim)、公告(proclaim)、接纳(entertain)、归属(attribute)。否认和公告意味着说话人间接或直接否认、拒绝不同于自己的立场,以此实现对话空间的压缩。而接纳和归属即是诗人承认其他观点存在的可能性,进而实现对话空间的扩张。本研究对这首诗中的介入资源进行了整理,见表2所列。

Table 2. The distribution of engagement resource

表2. 介入资源分布情况

华兹华斯的这首诗歌采取了综合运用多种介入资源的方式,表明诗人在抒发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在和读者进行对话。诗中的自言资源主要表现在诗人对事物的客观描述和对个人感受的直接肯定。例如,在诗句“The periwinkle trailed its wreaths/And ’tis my faith that every flower/Enjoys the air it breathes”中,诗人明确抒发了自己在自然中的美好感受,传达了自己赞美自然的立场。诗中的借言资源主要表现诗人为对话协商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促使读者更容易接受诗人的思想。

比如,在诗句“The birds around me hopped and played/Their thoughts I cannot measure/But the least motion which they made/It seemed a thrill of pleasure”中,诗人首先参照了对话空间里的其它声音,表明了自己并不确定鸟雀们是否还有别的想法;接着,诗人使用了一个转折连词“but”(否认资源),对受众空间里的某些误解有一定的纠正。具体而言,“我不确定”与“它们细小的动作举止仿佛激荡着快乐”两种声音表述相容,反对了“鸟雀有别的想法”中一部分人认为“鸟雀们细小的动作举止没有激荡着快乐”这一观点,诗人借此将“鸟雀们快乐”的肯定想法引入对话,将对话拉回自己的主场;最后,诗人又使用了“seemed”(接纳资源)一词,再次为其它可能性观点开启了对话空间,允许其他立场的存在。这种介入资源综合使用的做法体现了诗人对读者充分的尊重。诗人至少把读者作为潜在的参与者引进来,避免了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为对话协商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促使读者信任文本,更容易接受诗人的传达的生态思想。

因此,从这首诗歌的介入资源分布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结果:1) 华兹华斯在该诗歌中采取了多种介入资源的方式,该诗歌既有诗情感的自我抒发,又注重与读者的互动性;2) 这首诗歌的自言资源较低于借言资源,而在借言资源中,对话空间的压缩较高于对话空间的扩张。因此,从整体而言,虽说华兹华斯在表达个人思想和感受时,有借助外力来佐证以影响读者,但是诗人的表达更加坚持其个人立场的影响力,诗人在抒发感情的同时试图让读者尽可能地接受自己的观点。

级差资源是态度的增衰,类似说话声音的增高和降低。马丁指出,“相关资源均涉及分级,即所涉及的意义都可通过度进行调节以反映评价的力度” [12] 。因此,级差系统在反映诗人的思想态度中占据重要地位。级差资源包括语势(force)和聚焦(focus)两个子系统,语势通过对强度的评价(上扬或下降)例如“非常漂亮”“很悲伤”等,以及对数量程度的评价例如“许多的快乐”等,完成评价强度的增强或减弱。而聚焦是指从经验的角度看不可分级的词语,如“典型的问题”等等。语势的强弱以及语言聚焦的清晰模糊可以调节对话空间。强语势和清晰聚焦意味着评价者对不同于自己的态度包容性低,自身态度强势,对话空间受到了压缩;反之,对话空间则会得到扩展。总体而言,在马丁的级差系统中,无论是语势还是聚焦,均意味着评价强度的增强或减弱。本研究据此统计了《早春命笔》这首诗歌中的级差资源情况,见表3所列。

Table 3. The distribution of graduation resource

表3. 级差资源分布情况

根据表3可知,诗中的级差资源总计出现了6项,评价强度大多增强,说明诗人在诗中表现的态度和价值立场较为坚定。举例分析,“a thousand blended notes”中的量词“a thousand”并非确指,而是用此形容自然界悦耳之音很多,诗人并不能准确指出自己在森林中听到的声音数量,此处用“a thousand”以增强评价的强度,突出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在诗句“And much it grieved my heart to think/What man has made of man”中,诗人运用副词“much”修饰“grieve”,强化了诗人对人类活动的悲伤之情。这种强烈的级差意义背后,体现的是华兹华斯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传达了诗人对人类活动的反思,表现了诗人“亲近自然”的生态理念,对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历时性指导意义。

5. 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以评价理论为研究路径,对华兹华斯的诗歌《早春命笔》进行生态话语分析;对其中的评价资源如态度、介入、级差进行具体的介绍。研究发现如下:首先,这首诗中被评价的生态主体主要与自然及人类相关,且有关自然的生态主体评价资源偏多且积极,凸显了诗人以自然为中心的生态意识。其次,这首诗整体上而言更多使用积极词汇,显示出诗人积极塑造出绿色生态理念,构建了语篇内读者与生态的和谐关系。最后,从生态空间来看,诗人在关注自然主体的同时也关注人类主体,诗人意图通过对大自然的歌颂与赞美,反思人类社会存在的问题,同时鼓励人类走进自然,感受自然美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评价理论为指导对《早春命笔》这首诗歌进行分析,一方面,从现实意义上看,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从理论上看,这种研究方式充实了华兹华斯诗歌的研究方式,以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克服了传统华兹华斯诗歌上的主观性、片面性。

文章引用

柴喜宁. 评价理论视域下威廉•华兹华斯诗歌的生态话语分析——以《早春命笔》为例
An Eco-Discourse Analysis of William Wordsworth’s Po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ppraisal Systems—A Case Study of “Lines Written in Early Spring”[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10): 4655-466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10625

参考文献

  1. 1. 辛志英, 黄国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生态话语分析[J]. 外语教学, 2013(3): 7-10+31.

  2. 2. 杨阳. 系统功能视角下新闻报道的生态话语分析[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1): 33-45.

  3. 3. 孙晓芳, 杨玲. 评价理论视域下田园诗歌的生态话语分析——以《归田园居》组诗为例[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3): 71-76.

  4. 4. Stibbe, A. (2004)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ross Cultures: Beyond the Discourse of Shallow Environ-mentalism.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4, 242-260.

  5. 5. Thompson, G. (1996)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Edward) Arnold, London, 65.

  6. 6. 陈梅, 文军. 评价理论态度系统视阈下的白居易诗歌英译研究[J]. 外语教学, 2013(4): 99-104.

  7. 7. 曹堉娟. 评价理论视角下《野性的呼唤》的生态话语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太原: 山西师范大学, 2021.

  8. 8. 顾逸凡. 中沙媒体灾难新闻的经验意义生态对比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2.

  9. 9. 任永鲜. 态度系统视角下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中阅读材料的生态话语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贵阳: 贵州师范大学, 2023.

  10. 10. 李淑晶, 刘承宇. 基于评价系统的生态话语分析——以特朗普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的演讲为例[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0(5): 65-76+149.

  11. 11. Martin, J.R. and White, P.R. (2005)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 Palgrave Macmillan, Basingstoke, 36. https://doi.org/10.1057/9780230511910

  12. 12. Martin, J.R. (2000) Beyond Exchange: Appraisal Systems in English. In: Hunston, S. and Thompson, G., Eds., Evaluation in English, Oxford UP, Oxford, 14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