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Applied Mathematics
Vol. 12  No. 04 ( 2023 ), Article ID: 64811 , 11 pages
10.12677/AAM.2023.124196

双圈图的零强迫数与一般位置数

荆瑜

山东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山东 淄博

收稿日期:2023年3月26日;录用日期:2023年4月21日;发布日期:2023年4月28日

摘要

设F(G)是图G的零强迫数,gp(G)是图G的一般位置数。注意, g p ( G ) F ( T ) + 1 对所有树T都成立。Hua等人在中证明了此结果可以扩展到块图,并证明了对于连通单圈图G, g p ( G ) F ( T ) 。在本文中,我们刻画了使得 g p ( G ) F ( T ) 成立的双圈图的结构。

关键词

零强迫数,一般位置数,双圈图

Zero Forcing Number and General Position Number in Bicyclic Graphs

Yu Jing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Shandong

Received: Mar. 26th, 2023; accepted: Apr. 21st, 2023; published: Apr. 28th, 2023

ABSTRACT

Let F(G) be the zero forcing number of G and gp(G) be the general position number of G. Note that g p ( T ) F ( T ) + 1 holds for any tree T. Hua et al. showed that this result can be extended to block graphs, and showed that g p ( G ) F ( G ) for connected unicyclic graphs. In this paper, we characterize the structure of bicyclic graphs satisfying g p ( G ) F ( G ) .

Keywords:Zero Forcing Number, General Position Number, Bicyclic Graph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G = ( V ( G ) , E ( G ) ) 是一个阶为n(G)且边数为m(G)的有限简单图。设 c ( G ) = m ( G ) n ( G ) + 1 是图G的基本圈数。显然,如果 c ( G ) = 0 ,则G是树,如果 c ( G ) = 1 ,则G是单圈图,如果 c ( G ) = 2 ,那么G是双圈图。设 S V ( G ) 是一个初始着色顶点子集,它的所有顶点都着黑色,若一个黑色的顶点v恰好只有一个未着色的邻点u,则v强迫顶点u着黑色,按照这样的着色规则使得G的所有顶点都变成黑色,则称初始集S为G的一个零强迫集。G的零强迫集的最小基数称为G的零强迫数,用F(G)表示。图的零强迫数的概念首次在2008年AIM Minimum Rank-Special Graphs Work Group提出( [1] ),学者们用它来界定图矩阵的最小秩和最大零秩(见 [2] [3] [4] )。在 [5] 中,Montazeri和Soltankhah讨论了零强迫数与路覆盖数之间的关系,并用路覆盖数来界定零强迫数。在 [6] 中,Davila和Kenter猜想,对最大度Δ至少为2的连通图G,当且仅当 G = C n , G = K Δ + 1 G = K Δ , Δ 时,图G的零强迫数等于 ( Δ 2 ) n + 2 / Δ 1 。随后,Gentner等人和Lu等人分别证明了此猜想( [7] [8] )。学者们还研究了树的零强迫数并用不同的图参数来界定零强迫数(见 [9] [10] [11] )。

连通图G中的两个顶点u和v的距离是指图G中最短的uv-路的长度,记为 d G ( x , y ) ,或者简记为 d ( x , y ) 。如果 d G ( v ) = 1 ,顶点v称为图G的一个悬挂顶点,对于任意树T,其悬挂顶点也可称为叶子点,并且树T的叶子点数(悬挂顶点数)记为p(T)。G的一个顶点u的度是指它的邻点数,记为 d G ( u ) (或简记为d(u))。记图G中任意导出圈C的最大直径为dp(C)。如果一条路P的内部顶点全是2度顶点,则称P是一条简单路。

设C是图G的一个圈, v V ( C ) ,若v的邻点有不在G的任意圈上的顶点,则称V是G的圈C上的一个分叉顶点。对于圈C上的分叉顶点u,称T(u)为分叉顶点u的导出树,并且对T(u)的任意顶点 v u ,显然有 v V ( C ) 。方便起见,在本文中提到的T(u)的悬挂顶点特指除u以外的T(u)的悬挂顶点。

对于图G的一个顶点子集R,如果在R中任意三个顶点不在同一条最短路上,则称R是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图G的一般位置数gp(G)是G的最大一般位置集的顶点数。图的一般位置数在 [5] 中被提出,随后,在 [12] 中图的一般位置集被刻画。边一般位置集也在 [13] 中被学者们研究。对于任意树T, g p ( G ) F ( G ) + 1 都成立。在 [14] 中,Hua等人证明了 g p ( G ) F ( G ) 在连通单圈图中成立,并提出问题双圈图满足什么结构时 g p ( G ) F ( G ) 成立?受这篇文章的启发,我们研究了这个问题。在本文中,我们找到了使得 g p ( G ) F ( G ) 成立的双圈图的结构。

2. 主要结果

在给出主要结果之前,我们首先介绍一些基本结果和符号。在 [9] 中,张文前等人研究了树的零强迫数,并用树的悬挂顶点数来界定零强迫数,得到树的零强迫数的上界。

引理1: [9] 若T是树,则 F ( T ) p ( T ) 1

也就是说,对于任意树T,选取 p ( T ) 1 个悬挂顶点即可构成T的一个零强迫集。而在双圈图G上,若 u V ( G ) 是图G圈上的一个分叉顶点,设 S 1 V ( G ) ,在颜色变化过程中,S1使得G中除了V(T(u))以外的所有顶点都被着黑,此时可应用此引理寻找T(u)中除u以外的悬挂顶点作为T(u)的一个零强迫集S2,显然, S 1 S 2 是图G的一个零强迫集。

对于任意连通图G,显然满足以下结论。

引理2:设G是连通图,则 g p ( G ) | L | ,其中L是图G的悬挂顶点集合。

定义 A 为双圈图的族,即,对任意连通图G,若 G A ,则G是双圈图。

根据双圈图的结构性质,双圈图一定包含以下结构之一(如图1所示)。

Figure 1. Three structures of a bicyclic graph

图1. 双圈图的三种结构

结构 α 1 :双圈图的两个圈没有交点;

结构 α 2 :双圈图的两个圈恰好有一个交点;

结构 α 3 :双圈图的两个圈至少有一条公共边。

如上图所示,双圈图的两个圈之间的公共交点称为交叉顶点并分别用s和t表示(结构 α 2 只有一个交点s)。特别地,结构 α 1 中有唯一的一条路Pst,它的两端点s,t分别位于两个不同圈上,我们称这条路上除端点s和t的度至少为3的顶点为分叉顶点,并称路Pst与两个圈的交点为交叉顶点。

方便起见,我们按位置将分叉顶点划分为以下部分: B 1 , B 2 , B 3 , B p , B s , B t (如图2(a)~(c)所示,并且忽略分叉顶点及其导出树),并记对应的圈和路为 C 1 , C 2 , P 1 , P 2 , P 3 P s t (如图2(d)~(f)所示),对应分叉顶点的导出树的悬挂顶点数记为 l C 1 , l C 2 , l P 1 , l P 2 , l P 3 , l s t ,并将交点处悬挂路的顶点数记为 l s l t (即,T(s)和T(t)的悬挂顶点数) (如图2(g)~(i)所示)。注意,对任意 i = 1 , 2 j = 1 , 2 , 3 l C i l P j 不包含s和t的悬挂顶点数。将双圈图G中所有悬挂顶点集合记为L,并且 | L | = l

Figure 2. The vertex partition of bicyclic graphs

图2. 双圈图的顶点划分

G A ,定义一类双圈图族 B ,若 G B ,则G包含以下结构之一。

结构 β 1 :双圈图的两个圈至多有一个交点且 | V ( C 1 ) | 3 | V ( C 2 ) | 4 l C 1 0 l C 2 0

结构 β 2 :双圈图的两个圈至少有两条公共边, | V ( P 1 ) | 3 | V ( P 2 ) | 3 | V ( P 3 ) | 4 l P 1 = l P 2 = l P 3 = 0 l s , l t 3 或者至少有一个 l P i 不为0( i = 1 , 2 , 3 )。

结构 β 3 :双圈图的两个圈至少有两条公共边, | V ( P 1 ) | = | V ( P 2 ) | = | V ( P 3 ) | = 3 l P 1 = l P 2 = l P 3 = 0 l s , l t 3 或者 l P i 0 l P j = l P k = 0 ( i , j , k = 1 , 2 , 3 并且 i j k )。

定理3:设 G A \ B ,则

g p ( G ) F ( G ) (1)

通过零强迫数的性质和一般位置数的性质,易得到以下结论。

引理4:若 G A 包含结构 α 1 ,并且 G B ,则 g p ( G ) F ( G )

证明:设 G A 包含结构 α 1 ,按照双圈图中圈的长度,我们首先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再根据C1,C2上是否存在分叉顶点分为几种子情况进行讨论。

情形1: | V ( C 1 ) | 3 并且 | V ( C 2 ) | 4

情形1.1:如果 l C 1 = l C 2 = 0 ,选择两个相邻顶点 { u , v } V ( C 1 ) \ { s } 和t的一个邻点 w V ( C 2 ) ,那么 { u , v , w } 和所有的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零强迫集,则有 F ( G ) l + | { u , v , w } | = l + 3 。选择四个顶点 { x , y } V ( C 1 ) { m , n } V ( C 2 ) 满足 d ( x , y ) = d p ( C 1 ) d ( m , n ) = d p ( C 2 ) ,并且 | d ( x , s ) d ( y , s ) | 1 | d ( m , t ) d ( n , t ) | 1 ,那么G的所有悬挂顶点和 { x , y , m , n } 构成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那么 g p ( G ) l + | { x , y , m , n } | = l + 4 。显然 F ( G ) g p ( G )

情形1.2:如果 l C 1 = 0 l C 2 0 (或者 l C 2 = 0 l C 1 0 ),选择s的一个邻点 u V ( C 1 ) 和C2中一个分叉顶点的邻点 w V ( C 2 ) { u , w } 和G的所有的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零强迫集,可得 F ( G ) l + 2 。选择两个顶点 x , y V ( C 1 ) d ( x , y ) = d p ( C 1 ) 并且 | d ( x , s ) d ( y , s ) | 1 ,那么G的所有悬挂顶点和 { x , y } 构成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那么有 g p ( G ) l + | { x , y } | = l + 2 F ( G ) (如图3所示)。

Figure 3. l C 1 = 0 , l C 2 0

图3. l C 1 = 0 l C 2 0

情形1.3:如果 l C 1 0 并且 l C 2 0 。设v是C1的一个分叉顶点并且 u V ( C 1 ) \ { s } 是它的一个邻点, w V ( C 2 ) 是t的一个邻点,那么 { u , w } 和除一个外所有的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零强迫数,并且 F ( G ) l 1 + | { u , w } | = l + 1 。G的所有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那么 g p ( G ) l (如图4所示)。然而,这时不能得到不等式(1)。

情形2: | V ( C 1 ) | = | V ( C 2 ) | = 3

{ u , v } V ( C 1 ) { w , x } V ( C 2 ) 分别是顶点s和t的邻点。分下面三种子情况讨论。

情形2.1:如果 l C 1 = l C 2 = 0 ,则 { u , v , w } 和所有的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零强迫集, { u , v , w , x } 和所有悬挂顶点为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那么可得 F ( G ) l + 3 < l + 4 g p ( G )

Figure 4. l C 1 0 , l C 2 0

图4. l C 1 0 l C 2 0

情形2.2:如果 l C 1 = 0 l C 2 0 (或者 l C 2 = 0 l C 1 0 ),则 { w , x } 中至少有一个分叉顶点,不失一般性,假设x为分叉顶点,那么 { u , w } 和所有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零强迫集同时也构成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那么可得 F ( G ) l + 2 g p ( G )

情形2.3:如果 l C 1 0 并且 l C 2 0 。我们考虑 { u , v , w , x } 中的分支顶点数。当恰好有一个分叉顶点在 C i ( i = 1 , 2 ) 中时,不失一般性,设u,w是分叉顶点,那么v和所有悬挂顶点构成一个零强迫集,而 { v , x } 和所有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可得 F ( G ) l + 1 < l + 2 g p ( G ) (如图5所示);当 { u , v , w , x } 中恰好只有一个不是分叉顶点时,不失一般性,假设x不是分叉顶点,那么 和所有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而所有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零强迫集,可得 F ( G ) l < l + 1 g p ( G ) ;当 { u , v , w , x } 都是分叉顶点时,所有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而除一个外所有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零强迫集,可得 F ( G ) l 1 < l g p ( G )

Figure 5. l C 1 0 , l C 2 0 and u , w are branch vertices

图5. l C 1 0 l C 2 0 u , w 为分叉顶点

综上,当 G A 包含结构 α 1 ,并且 G B 时, g p ( G ) F ( G ) 。证明完成。

引理5:若 G A 包含结构 α 2 ,并且 G B ,则 g p ( G ) F ( G )

证明:设 G A 包含结构 α 2 ,我们首先根据双圈图中两个圈的圈长分下面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再根据C1,C2上是否存在分叉顶点进行分类讨论。

情形1: | V ( C 1 ) | 3 | V ( C 2 ) | 4

情形1.1:如果 l C 1 = l C 2 = 0 ,选择两个相邻顶点u,v并且 { u , v } V ( C 1 ) 不同于顶点s及其邻点 w V ( C 2 ) 。显然, { u , v , w } 及G的所有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零强迫集,那么 F ( G ) | { u , v , w } | + l = l + 3 。选择四个顶点 x , y , m , n ,其中 x , y V ( C 1 ) m , n V ( C 2 ) d ( x , y ) = d p ( C 1 ) d ( m , n ) = d p ( C 2 ) 并且 | d ( x , s ) d ( y , s ) | 1 | d ( m , t ) d ( n , t ) | 1 ,那么G的所有悬挂顶点及 { x , y , m , n } 构成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可得 g p ( G ) l + | { x , y , m , n } | = l + 4 > l + 3 F ( G )

情形1.2:如果 l C 1 = 0 l C 2 0 (或者 l C 2 = 0 l C 1 0 ),选择一个顶点 w V ( C 2 ) 是C2中的一个分叉顶点的邻点, u V ( C 1 ) 是C1中s的一个邻点,那么所有悬挂顶点及 { u , w } 构成G的一个零强迫集,可得 F ( G ) l + | { u , w } | = l + 2 。选择两个顶点 x , y V ( C 1 ) d ( x , y ) = d p ( C 1 ) 并且 | d ( x , s ) d ( y , s ) | 1 ,那么 { x , y } 和所有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可得 g p ( G ) l + | { x , y } | = l + 2

情形1.3:如果 l C 1 0 并且 l C 2 0 ,选取C1中的一个分叉顶点的邻点 u V ( C 1 ) \ { s } 和s的一个邻点 w V ( C 2 ) ,那么 { u , w } 及除C2中一个悬挂顶点之外所有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零强迫集,得到 F ( G ) l 1 + | { u , w } | = l + 1 。而所有的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得到 g p ( G ) l 。但无法直接得到不等式(1)。

情形2: | V ( C 1 ) | = | V ( C 2 ) | = 3 V ( C 1 ) V ( C 2 ) = { s }

{ u , v } V ( C 1 ) w , x V ( C 2 ) 分别是顶点s在C1和C2中的邻点,分以下几种情况讨论。

情形2.1:如果 l C 1 = l C 2 = 0 ,所有悬挂顶点和 { u , v , w } 构成G的一个零强迫集,而 { u , v , w , x } 和所有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可得 F ( G ) l + 3 < l + 4 g p ( G )

情形2.2:如果 l C 1 = 0 l C 2 0 (或者 l C 2 = 0 l C 1 0 ), { u , v } 和所有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零强迫集,同时也构成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那么我们可得 F ( G ) l + 2 < l + 3 g p ( G )

情形2.3:如果 l C 1 0 并且 l C 2 0 ,我们考虑 { u , v , w , x } 中的分叉顶点数。当C1和C2中都恰好有一个分叉顶点时,不失一般性,假设u,w是分叉顶点,那么 和所有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零强迫集,而 { v , x } 和所有悬挂顶点形成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可得 F ( G ) l + 1 < l + 2 g p ( G ) (如图6所示);当 { u , v , w , x } 中只有一个不是分叉顶点时,不失一般性,我们设x不是分叉顶点,那么x及G的所有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而所有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零强迫集,那么 F ( G ) l < l + 1 g p ( G ) (如图7所示);当 { u , v , w , x } 都是分叉顶点时,所有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而除一个外所有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零强迫集,可得 F ( G ) l 1 < l g p ( G ) (如图8所示)。

Figure 6. u , w are branch vertices

图6. u , w 是分叉顶点

Figure 7. x is not a branch vertex

图7. x不是分叉顶点

Figure 8. u , v , w , x are branch vertices

图8. u , v , w , x 是分叉顶点

综上所述, G A 包含结构 α 2 ,并且 G B 时, g p ( G ) F ( G ) 。证明完成。

引理6:若 G A 包含结构 α 3 ,并且图G中两个圈恰好有一条公共边,则 g p ( G ) F ( G )

证明:设 G A 包含结构 α 3 ,并且图G中两个圈恰好有一条公共边,不失一般性,假设P3长为 ,也就是说, | V ( P ) | = | { s , t } | = 2 。我们分一下两种情况讨论,并根据圈上分叉顶点的存在性分为几种子情况。

情形1: | V ( P 1 ) | 3 | V ( P 2 ) | 4 ,其中 V ( P 1 ) V ( P 2 ) V ( P 3 ) = { s , t }

情形1.1:如果 l P 1 = l P 2 = 0 ,我们考虑 l s l t 的值。设 u V ( P 1 ) v V ( P 2 ) 分别是s在P1和P2上的邻点,设 x V ( P 1 ) y V ( P 2 ) 分别是t在P1和P2上的邻点(u,x可能为同一个顶点)。当 l s = l t = 0 时, { u , s } 是G的一个零强迫集, { s , x , y } 是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则可得 F ( G ) 2 < 3 g p ( G ) ;当 l s = 0 l t 0 (或者 l s 0 l t = 0 )时,根据引理4.1.4, { u , v , s } 和除一个外G的所有悬挂顶点是G的一个零强迫集, { x , y } 和所有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可得 F ( G ) l + 2 g p ( G ) ;当 l s 0 并且 l t 0 时,u和所有悬挂顶点是G的一个零强迫集,x和所有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则可得 F ( G ) l + 1 g p ( G )

情形1.2:如果 l P 1 = 0 l P 2 0 (或者 l P 2 = 0 l P 1 0 ),选取顶点 u V ( P 1 ) 是s的一个邻点(如果有必要,也可以假设为顶点t的邻点),则 { u , s } 和除一个外所有悬挂顶点是G的一个零强迫集,那么 F ( G ) l + 1 。任意 x V ( P 1 ) \ { s , t } 和所有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则可得 g p ( G ) l + 1 F ( G )

情形1.3:如果 l P 1 0 并且 l P 2 0 ,选择P1中任意分叉顶点的一个邻点 u V ( P 1 ) ,u和除一个外所有悬挂顶点是G的一个零强迫集,那么 F ( G ) l 。而所有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可得 g p ( G ) l

情形2: | V ( P 1 ) | = | V ( P 2 ) | = 3 并且 V ( P 1 ) V ( P 2 ) = { s , t }

u V ( P 1 ) \ { s } v V ( P 2 ) \ { s } ,分以下几种情况讨论。

情形2.1:如果 l P 1 = l P 2 = 0 { s , u } 和所有悬挂顶点是G的一个零强迫集,而 { u , v } 和所有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那么 F ( G ) l + 2 g p ( G )

情形2.2:如果 l P 1 = 0 l P 2 0 (或者 l P 2 = 0 l P 1 0 ),s和所有悬挂顶点是G的一个零强迫集,所有悬挂顶点和u构成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那么 F ( G ) l + 1 g p ( G )

情形2.3:如果 l P 1 0 并且 l P 2 0 ,s和除一个外所有悬挂顶点是G的一个零强迫集,而所有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那么 F ( G ) l g p ( G )

因此,当 G A 包含结构 α 3 ,并且图G中两个圈恰好有一条公共边时, g p ( G ) F ( G ) 。证明完成。

引理7:若 G A 包含结构 α 3 ,并且 G B ,则 g p ( G ) F ( G )

证明:设 G A 包含结构 α 3 ,由引理6,我们只需考虑图G中两个圈至少有两条公共边的情况,也就是 d ( s , t ) 2

情形1: | V ( P 1 ) | 3 , | V ( P 2 ) | 3 V ( P 3 ) 4

情形1.1:如果 l P 1 = l P 2 = l P 3 = 0 ,设 u V ( P 1 ) , v V ( P 2 ) w V ( P 3 ) 分别是t在 P 1 , P 2 , P 3 上的邻点。我们现在讨论 l s l t 的值。当 l s = l t = 0 时, { u , v , t } 是G的一个零强迫集并且 F ( G ) 3 { u , v , w } 是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并且 g p ( G ) 3 F ( G ) (如图9所示);当 l s = 0 l t 0 (或者 l s 0 l t = 0 )时, { u , v } 和所有悬挂顶点是G的一个零强迫集并且 F ( G ) l + 2 { u , v , w } 和所有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并且 g p ( G ) l + 3 > l + 2 F ( G ) (如图10所示);当 l s 0 并且 l t 0 时,所有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并且 g p ( G ) l ,而 { u , v } 和除一个外所有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零强迫集,并且 F ( G ) l + 1 (如图11所示)。不能得到不等式(1)。特别地,如果 l s 2 l t 1 (或者反过来),那么 { u , v , w } T ( t ) 的所有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则可得 F ( G ) l + 1 = 3 + l 2 g p ( G ) (如图12所示),即,当 l s , l t 3 时,不能得到不等式(1)。

Figure 9. l s = l t = 0

图9. l s = l t = 0

Figure 10. l s = 0 , l t 0

图10. l s = 0 l t 0

Figure 11. l s = 0 and l t 0

图11. l s 0 并且 l t 0

Figure 12. l s 2 , l t 1

图12. l s 2 l t 1

情形1.2:如果 l P i = l P j = 0 l P k 0 ,其中 i , j , k = 1 , 2 , 3 并且 i j k ,不失一般性,假设 l P 1 = l P 2 = 0 并且 l P 3 0 。设 { u , v } V ( P 3 ) \ { s , t } 是P3中两个相邻顶点, w V ( P 2 ) 是s在P2中的邻点,那么 { u , v , w } 和除一个外所有悬挂顶点是G的一个零强迫集并且 F ( G ) l + 2 ,所有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并且 g p ( G ) l ,不能得到不等式(1)。

情形1.3:如果 l P i = 0 l P j 0 l P k 0 ,不失一般性,假设 l P 1 = 0 l P 2 0 并且 l P 3 0 。设 u V ( P 1 ) 是s的邻点, v V ( P 2 ) 是P2上的一个分叉顶点的邻点。那么 { u , v } 和除一个外所有悬挂顶点是G的一个零强迫集并且 F ( G ) l + 1 ,而所有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并且 g p ( G ) l ,也不能得到不等式(1)。

情形1.4:如果 l P i 0 l P j 0 l P k 0 ,设 u V ( P 3 ) \ { s , t } 是一个分叉顶点, v V ( P 1 ) \ { s , t } 是P3中u的一个邻点, w V ( P 2 ) 是P2中s的一个邻点,那么 { v , w } 和除一个外所有悬挂顶点是G的一个零强迫集并且 F ( G ) l + 1 ,而所有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并且 g p ( G ) l ,同样不能得到不等式(1)。

情形2: | V ( P 1 ) | = | V ( P 2 ) | = | V ( P 3 ) | = 3

u , v , w 分别是s在 P 1 , P 2 , P 3 上的邻点,其中 u V ( P 1 ) v V ( P 2 ) 并且 w V ( P 3 ) ,分下面几种子情况讨论。

情形2.1:如果 l P 1 = l P 2 = l P 3 = 0 ,我们讨论 l s l t 的值。当 l s = l t = 0 时, { u , v , s } 是G的一个零强迫集并且 F ( G ) 3 { u , v , w } 是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并且 g p ( G ) 3 F ( G ) (如图13所示);当 l s = 0 l t 0 (或者 l s 0 l t = 0 )时, { u , v } 和所有悬挂顶点是G的一个零强迫集并且 F ( G ) l + 2 { u , v , w } 和所有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并且 g p ( G ) l + 3 > l + 2 F ( G ) (如图14所示);当 l s 0 并且 l t 0 时,所有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并且 g p ( G ) l { u , v } 和除一个外所有悬挂顶点是G的一个零强迫集并且 F ( G ) l + 1 (如图15所示),不能得到不等式(1)。特别地,如果 l s 2 l t 1 (或者 l t 2 l s 1 ),那么 { u , v } 和除一个外所有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零强迫集并且 F ( G ) l + 1 ,而 { u , v , w } T ( t ) 的所有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可得 g p ( G ) l t + 3 = l l s + 3 l + 1 F ( G ) (如图16所示),即,当 l s , l t 3 时,不能得到不等式(1)。

Figure 13. l s = l t = 0

图13. l s = l t = 0

Figure 14. l s = 0 , l t 0

图14. l s = 0 l t 0

Figure 15. l s 0 and l t 0

图15. l s 0 并且 l t 0

Figure 16. l s 2 , l t 1

图16. l s 2 l t 1

情形2.2:如果 l P i = l P j = 0 l P k 0 ,其中 i , j , k = 1 , 2 , 3 并且 i j k ,不失一般性,我们假设 l P 1 = l P 2 = 0 并且 l P 3 0 。当 l s = l t = 0 时, { u , s } 和所有悬挂顶点是G的一个零强迫集并且 F ( G ) l + 2 ,而 { u , v } 和所有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并且 g p ( G ) l + 2 F ( G ) ;当 l s = 0 l t 0 (或者 l s 0 l t = 0 )时,u和所有悬挂顶点是G的一个零强迫集并且 F ( G ) l + 1 { u , v } 和所有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并且 g p ( G ) l + 2 ;当 l s 0 并且 l t 0 时,所有悬挂顶点构成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并且 g p ( G ) l ,u和所有悬挂顶点是G的一个零强迫集并且 F ( G ) l + 1 g p ( G )

情形2.3:如果 l P i = 0 l P j 0 l P k 0 ,不失一般性,假设 l P 1 = 0 l P 2 0 并且 l P 3 0 。当 l s = l t = 0 时,s和所有悬挂顶点是G的一个零强迫集并且 F ( G ) l + 1 ,而u和所有悬挂顶点是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并且 g p ( G ) l + 1 ;当 l s = 0 , l t 0 (或者反过来)时,所有悬挂顶点是G的一个零强迫集同时构成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那么 F ( G ) l g p ( G ) ;当 l s 0 并且 l t 0 时,s和除一个外G的所有悬挂顶点是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并且所有悬挂顶点是G的一个零强迫集,则可得 F ( G ) l g p ( G )

情形2.4:如果 l P i 0 l P j 0 l P k 0 ,当 l s = l t = 0 时,s和除一个外所有悬挂顶点是G的一个零强迫集并且所有悬挂顶点是G的一个一般位置集,那么 F ( G ) l g p ( G )

证明完成。

结合引理4~引理7,若 G B ,无法确定图G中零强迫数与一般位置数的关系,但 G A \ B ,有 g p ( G ) F ( G ) ,即定理3成立。

3. 总结与展望

本文通过分析双圈图的三种结构得到零强迫数与一般位置数的关系,刻画了使得 g p ( G ) F ( G ) 成立的双圈图的结构。但是当 G B 时无法确定图G的零强迫数与一般位置数的关系,我们猜想,当 G B 时存在某些特殊结构,可以使F(G)减小或者使gp(G)增大从而得到 F ( G ) g p ( G ) ,因此这个问题仍是我们需要研究的。

文章引用

荆 瑜. 双圈图的零强迫数与一般位置数
Zero Forcing Number and General Position Number in Bicyclic Graphs[J]. 应用数学进展, 2023, 12(04): 1897-1907. https://doi.org/10.12677/AAM.2023.124196

参考文献

  1. 1. AIM Minimum Rank—Special Graphs Work Group (Barioli, F., Barrett, W., Butler, S., Cioaba, S.M., Cvetkovic, D., Fallat, S.M., Godsil, C., Haemers, W., Hogben, L., Mikkelson, R., Narayan, S., Pryporova, O., Sciriha, I., So, W., Stevanovic, D., van der Holst, H., Vander, M.K. and Wangsness, A.) (2008) Zero Forcing Sets and the Minimum Rank of Graphs. 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s, 428, 1628-1648. https://doi.org/10.1016/j.laa.2007.10.009

  2. 2. Barioli, F., Barrett, W., Fallat ,S.M., et al. (2010) Zero Forcing Parameters and Minimum Rank Problems. 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s, 433, 401-411. https://doi.org/10.1016/j.laa.2010.03.008

  3. 3. Edholm, C. J., Hogben, L., Huynh, M., et al. (2012) Vertex and Edge Spread of Zero Forcing Number, Maximum Nullity, and Minimum Rank of a Graph. 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s, 436, 4352-4372. https://doi.org/10.1016/j.laa.2010.10.015

  4. 4. Hogben, L. (2010) Minimum Rank Problems. 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s, 432, 1961-1974. https://doi.org/10.1016/j.laa.2009.05.003

  5. 5. Montazeri, Z. and Soltankhah, N. (2020)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Zero Forcing Number and Path Cover Number for Some Graphs. Bulletin of the Iranian Mathematical Society, 46, 767-776. https://doi.org/10.1007/s41980-019-00290-8

  6. 6. Davila, R. and Kenter, F. (2015) Bounds for the Zero-Forcing Number of Graphs with Large Girth.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of Graphs, 2, Article 1. https://doi.org/10.20429/tag.2015.020201

  7. 7. Gentner, M., Penso, L.D., Rautenbach, D. and Souza, U.S. (2016) Ex-tremal Values and Bounds for the Zero Forcing Number. 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 214, 196-200. https://doi.org/10.1016/j.dam.2016.06.004

  8. 8. Lu, L., Wu, B. and Tang, Z. (2016) Proof of a Conjecture on the Zero Forcing Number of a Graph. 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 213, 233-237. https://doi.org/10.1016/j.dam.2016.05.009

  9. 9. Zhang, W., Wang, J., Wang, W. and Ji, S.J. (2022) On the Zero Forcing Number and Spectral Radius of Graphs. The Electronic Journal of Combinatorics, 29, Article No. P1.33. https://doi.org/10.37236/10638

  10. 10. Eroh, L., Kang, C.X. and Yi, E. (2017)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etric Dimension and Zero Forcing Number of Trees and Unicyclic Graphs. Acta Mathematica Sinica, English Series, 33, 731-747. https://doi.org/10.1007/s10114-017-4699-4

  11. 11. Barioli, F., Barrett, W., Fallat, S.M., et al. (2013) Parameters Related to Tree-Width, Zero Forcing, and Maximum Nullity of a Graph. Journal of Graph Theory, 72, 146-177. https://doi.org/10.1002/jgt.21637

  12. 12. Anand, B.S., Sv, U.C., Changat M., et al. (2019) Characterization of General Posi-tion Sets and Its Applications to Cographs and Bipartite Graphs.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 359, 84-89. https://doi.org/10.1016/j.amc.2019.04.064

  13. 13. Klavžar, S., Tan, E. and Tian, J. (2023) Extremal Edge General Position Sets in Some Graphs. (Preprint)

  14. 14. Hua, H., Hua, X. and Klavžar, S. (2021) Zero Forcing Number Versus General Position Number in Tree-Like Graphs. (Preprint)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