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3  No. 11 ( 2023 ), Article ID: 75516 , 6 pages
10.12677/AP.2023.1311663

社会支持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城市归属感的 影响——当地人际交往的中介作用

何明远1,陈显红2

1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咨询中心,贵州 兴义

2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兴义

收稿日期:2023年9月26日;录用日期:2023年11月9日;发布日期:2023年11月17日

摘要

为探析社会支持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城市归属感的影响,考察当地人际交往的中介作用。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对贵州省黔西南州多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525名居民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 社会支持、当地人际交往与城市归属感存在显著性相关关系(r = −0.51~0.50, P < 0.001);2) 社会支持通过当地人际交往的中介作用影响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城市归属感,中介效应表现为部分中介作用(mediating effect = 0.38, Bootstrap 95% CI = [−0.52, −0.26])。这表明社会支持不仅能直接影响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城市归属感,也能间接地通过当地人际交往对其产生影响,即当地人际交往水平可以解释社会支持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城市归属感影响的内在机制。

关键词

易地扶贫搬迁,社会支持,当地人际交往,城市归属感

The Impact of Social Support on the Urban Belonging of Relocated Migrant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The Mediating Role of Local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Mingyuan He1, Xianhong Chen2

1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enter of Southwest Gui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Nationalities, Xingyi Guizhou

2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Xingyi Guizhou

Received: Sep. 26th, 2023; accepted: Nov. 9th, 2023; published: Nov. 17th, 2023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social support on the urban belonging of relocated immigrant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mediating role of local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was examined. The study used convenience sampling to survey 525 residents in multiple relocation site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n Qianxinan Prefecture, Guizhou Province. The results found that: 1)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social support, local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urban belonging (r = −0.51~0.50, P < 0.001); 2) Social support affects urban belonging of relocation immigrant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local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he mediating effect is partial mediating effect (mediating effect = 0.38, Bootstrap 95% CI = [−0.52, −0.26]). This shows that social support can not only directly affect urban belonging of relocation immigrant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but also indirectly affect them through local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That is, the level of local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an explain the intrinsic mechanism of the impact of social support on urban belonging of relocation immigrant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Keywords:Poverty Alleviation Relocation, Social Support, Local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Urban Belonging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贫富差距问题严峻,贫困和反贫困一直是我国的重要议题,自21世纪起,我国便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进程中,致力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全民的共同富裕。空间贫困理论(Spatial Poverty)和贫困地理学(The Geography of Poverty)认为,贫困与自然地理位置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匮乏,会使人们的生产力水平降低,难以维持生计,导致“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但自然生态环境难以改变,以至于它对贫困的产生和延续有着深远的影响,并超越了贫困者个人因素的影响(陈全功,程蹊,2011;欧海燕,黄国勇,2015)。生态贫困区难以依靠自身力量脱贫,且外界力量也很难帮忙其摆脱贫困,甚至因受自然条件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贫困区域逐步扩大,贫困程度日益加深,容易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中,因此,易地扶贫搬迁是帮助生态贫困区脱贫最根本也是最理想的方法(王红彦等,2014),其以政府组织、引导为主,人民群众自愿参与为原则,将居住在深山区、高寒区和石山区等生存生产环境极其恶劣的贫困群体搬迁安置到自然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地区,并通过帮助该群体建设安置区的生产生活设施,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搬迁群体的生产能力,拓展其创收渠道,来帮助其逐步脱贫并走上致富之路(程丹等,2015;谭贤楚,胡容,2018)。综上所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即旨在改善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条件,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和就业机会,以促进他们脱离贫困并提高生活质量。然而,易地扶贫搬迁并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搬迁,它也伴随着一系列社会、文化和心理方面的变革与挑战,其中之一便是搬迁居民在新居住地城市归属感的建立问题。搬迁居民的城市归属感不仅仅是对个体对其所居住城市的情感联结,它还包括对当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认同感。然而,由于搬迁导致的文化差异、社会断裂和人际关系变化,搬迁居民可能会面临着城市归属感建立的问题。

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我们将借助劳动力流动的经典理论——推拉理论,重新审视易地扶贫搬迁过程。根据该理论,原居住地的生产条件、基础设施、社会关系等因素构成了劳动力迁移的推动力。同时,迁入地相对较好的生活环境、公共基础服务设施、文化与人文关怀等因素则构成了吸引劳动力迁入的吸引力(Heberle, 1938)。当原居住地的吸引力不足以抵消推动力,或迁入地的吸引力大于推动力时,劳动力便可能会选择回迁(程名望等,2006;Lee, 1966)。这种回迁现象是迁居群众城市归属感不足的一种反应,当迁入地的生活环境、教育医疗、公共服务、文化、人文等因素的吸引力强度小于原居住地的自然资源、生活习惯、生产条件等因素的推动力强度时,个体城市归属感的建立就会受到抑制,导致回迁行为(吕建兴等,2019;任远,施闻,2017)。从个体外部视角而言,社会支持作为一种建设性系统,是个体从家庭、亲戚、朋友等非正式社交网络和政府、社会团体等正式机构获得的帮助,属于推拉理论中的迁入地吸引力因素。因此,搬迁居民社会支持的提升应能有效帮助个体建立城市归属感。而从个体内部视角而言,当地人际交往水平作为迁居个体在新环境适应过程重新建立的社交关系,稳定而和谐的当地人际关系,能够帮助个体在心理层面上安抚各类消极情绪,增强抗压能力,使个体在困境之中能够更好地恢复、适应,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席居哲,桑标,2002)。因此,研究以推拉理论为基础,从个体的内外视角出发,研究构建如下假设框架(见图1):

Figure 1. Research hypothesis framework

图1. 研究假设框架

2. 对象和方法

2.1. 被试

研究主要以易地扶贫搬迁移民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了贵州省兴义市、安龙县、晴隆县等多地的易地扶贫搬迁移民,采用方便取样,发放问卷592份,收回有效问卷525份,有效回收率88.7%。

2.2. 研究工具

2.2.1.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研究采用的社会支持量表由谢义忠、时勘(谢义忠,时勘,2007)所修订,该量表包括12个条目,为避免个体折中倾向,量表采用4点计分方式,从“1”到“4”分别对应的“非常不赞同”、“不赞同”、“赞同”、“非常赞同”,总分越高表示个体的社会支持越强。本研究中社会支持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4。

2.2.2. 当地人际交往问卷

研究采用“本地人很排斥我们易地扶贫搬迁居民”、“我愿意与本地人打交道”、“我认为当前城市的本地居民带人很友善”、“我在当前城市拥有许多可使用的人际资源”4项条目表征当地人际交往水平,为避免个体折中倾向,问卷采用4点计分方式,从“1”到“4”分别对应的“非常不赞同”、“不赞同”、“赞同”、“非常赞同”,其中,条目1为反向计分条目,总分越高表示当地人际交往水平越高。本研究中当地人际交往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2。

2.2.3. 城市归属感问卷

研究采用“我在这里生活很困难”、“我在这里低人一等”、“我不属于这里”3项条目表征城市归属感,为避免个体折中倾向,问卷采用4点计分方式,从“1”到“4”分别对应的“非常不赞同”、“不赞同”、“赞同”、“非常赞同”,所有条目均进行反向计分,总分越高表示个体城市归属感越强。本研究中城市归属感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6。

2.3. 数据分析

以原始问卷为基础,运用SPSS25.0及Process宏插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Process宏程序于2013年由Hayes编写,该程序能够方便有效的对多种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处理,且默认使用BC-Bootstrap区间估计进行运算,属于当下较为稳健的运算方式。由于本研究中所探讨的路径模型为链式中介模型,需采用Process插件第4号模型进行检测。对于模型中介效应量的检测,研究采用了BC-Bootstrap的95%区间估计进行计算,重复抽样5000次,置信区间不包含零即表示效应显著。

3. 结果

3.1. 主要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分析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社会支持、当地人际交往与城市归属感均存在呈显著性相关。其中,社会支持与当地人际交往呈显著正相关(P < 0.001),与城市归属感呈显著正相关(P < 0.001);当地人际交往与城市归属感呈显著正相关(P < 0.001)。

Table 1. Descriptive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main research variables

表1. 主要研究变量的描述性分析与相关系数

注:*表示P < 0.05,**表示P < 0.01,***表示P < 0.001。

3.2. 中介效应分析

研究以社会支持为自变量,当地人际交往为中介变量,性别、年龄、婚姻等人口学信息为控制变量,城市归属感为因变量建立中介模型,结构模型图见图2

Figure 2. Mediation model

图2. 中介模型

结果显示,模型各路径系数均达到显著性水平,中介模型成立。其中,社会支持对当地人际交往具有显著正向影响(β = 0.339, P < 0.001),社会支持对城市归属感具有显著负正向影响(β = 0.296, P < 0.001),当地人际交往对城市归属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β = 0.171, P < 0.001)。

研究采用基于偏差校正的Bootstrap法(方杰等,2014)进一步分析中介效应。Bootstrap检验的结果(见表2)显示:1) 模型间接效应的Bootstrap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 (置信区间不包含零即表示效应显著),达到显著性水平,即表明中介效应存在,但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仅为16.39%。2) 模型直接效应的Bootstrap置信区间不包含0,达到显著性水平,即表明模型的中介效应为部分中介效应。

Table 2. Bootstrap test of mediation effect

表2. 中介效应Bootstrap法检验

4. 讨论

本研究探讨了社会支持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城市归属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实证参考。在描述性统计分析中,社会支持与当地人际交往水平、城市归属感均表现出显著性相关(P < 0.001),这表明变量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后续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在有效控制人口统计学变量后,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社会支持对个体城市归属感具有直接且显著的正向影响,能够有效促进城市归属感的产生,其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83.61%,这一结果与研究预期相符,表明了在推拉理论中社会支持作为一种迁入地的积极人文拉力,可以对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城市归属感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在进一步的中介路径分析中,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城市归属感的影响不仅存在直接性作用,还可通过对个体当地人际交往水平的中介作用间接地对城市归属感产生促进效果,当地人际交往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6.39%。这一结果亦与研究预期相符,研究假设成立。当地人际交往水平作为个体层面的心理情感体验,反应了个体因素对城市归属感的影响,该结果支持了Lee (1966)在推拉理论中拓展的个体因素对迁居体验的影响,即个体因素与障碍会影响迁居民众对于迁入地的适应与融入。

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环,旨在改善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状况并促进其融入城市化进程。然而,本次研究发现,搬迁群众在新环境的适应过程中面临着城市归属感不足的问题,这可能导致回迁行为和其他不利后果的发生(齐放芳等,2021)。结合本次研究发现,为持续做好、做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巩固我国脱贫攻坚成果,社会各界与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关注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心理健康问题。易地扶贫搬迁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变化,更是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和文化信念的巨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面临着语言和文化习俗的差异,以及收入减少甚至中断、社会关系的断裂等问题。这种生活上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他们产生焦虑、孤独等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到他们在新环境中的适应能力。首先,为帮助搬迁居民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政府与相关机构可以组织开展公益心理宣导活动,传递心理健康知识与城市生活理念,为他们提供关于如何理解并应对新环境的信息,以及如何处理情感问题和应对压力的技巧。通过这些宣导活动,搬迁居民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身的心理状态,学会积极应对困难,提高自身的心理抗压能力。其次,可以组织社区志愿者服务团队,以提供相应的情感支持与关怀,增强人文拉力,使迁居民众能够获得来自志愿者的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最后,政府可以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以解决搬迁居民可能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这将有助于丰富搬迁民众的心理疏导途径,为他们提供更具个性化的社会支持。与此同时,还需要积极推动迁居社区的建设,依托社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动,以建立和维护稳定的当地人际关系。这些活动的开展,将有助于增强搬迁居民在新环境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促进城市归属感的建立与稳定发展。通过这些综合性的措施,我们相信可以帮助搬迁居民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新生活,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有益于其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还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建议仅为初步构想,未来的研究和实践需要不断探索、丰富、完善更多有效的支持策略,以满足不同地区和个体的需求。

基金项目

贵州省黔西南州脱贫攻坚重点项目(项目号:Qxntpgjkt201908),贵州省教育厅2023年普通本科高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号:黔教技[2023] 390号)。

文章引用

何明远,陈显红. 社会支持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城市归属感的影响——当地人际交往的中介作用
The Impact of Social Support on the Urban Belonging of Relocated Migrant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The Mediating Role of Local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J]. 心理学进展, 2023, 13(11): 5247-5252.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11663

参考文献

  1. 1. 陈全功, 程蹊(2011). 空间贫困理论视野下的民族地区扶贫问题.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1(1), 58-63.

  2. 2. 程丹, 王兆清, 李富忠(2015). 易地扶贫搬迁研究——以山西省五台县为例. 天津农业科学, 21(1), 70-73.

  3. 3. 程名望, 史清华, 徐剑侠(2006).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因与障碍的一种解释. 经济研究, 1(4), 68-78.

  4. 4. 吕建兴, 曾小溪, 汪三贵(2019). 扶持政策、社会融入与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城市归属感——基于5省10县530户易地扶贫搬迁的证据.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3), 29-40.

  5. 5. 欧海燕, 黄国勇(2015). 自然地理环境贫困效应实证分析——基于空间贫困理论视角.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4(1), 13-19.

  6. 6. 齐放芳, 谢大伟, 苏颖(2021).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城市归属感分析——基于新疆南疆深度贫困地区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新疆社会科学, 14(2), 133-138+152.

  7. 7. 任远, 施闻(2017). 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迁移的影响因素和回流效应. 人口研究, 41(2), 71-83.

  8. 8. 谭贤楚, 胡容(2018). 精准扶贫中的“易地扶贫搬迁”: 制约因素与社会影响——基于湖北省A县的实证.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6(3), 75-79.

  9. 9. 王红彦, 高春雨, 王道龙, 毕于运, 王磊, 王亚静(2014). 易地扶贫移民搬迁的国际经验借鉴. 世界农业, 7(8), 15-21.

  10. 10. 席居哲, 桑标(2002). 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综述. 健康心理学杂志, 2(4), 314-318.

  11. 11. 谢义忠, 时勘(2007). 工作属性、社会支持对电信员工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11), 773-776+786.

  12. 12. Heberle, R. (1938). The Causes of Rural-Urban Mi-gration a Survey of German Theor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43, 932-950. https://doi.org/10.1086/217875

  13. 13. Lee, E. S. (1966). A Theory of Migration. Demography, 3, 47-57. https://doi.org/10.2307/206006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