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06 No.03(2016), Article ID:17145,7 pages
10.12677/AP.2016.63030

Studi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curity and Parenting Style for Undergraduates

Ke Zhang1*, Guoqiang Hu2

1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College of Education,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Faculty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Received: Feb. 25th, 2016; accepted: Mar. 14th, 2016; published: Mar. 17th,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To define students’ sense of security and parenting way, we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curity and parenting students. Using the Parenting Style Scale and sense of security-insecurity questionnaire of 210 college students survey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students’ sense of security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arenting style subscales of care factor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its control factor, and the correlation reaches significant level. Parenting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security in different ways analysis of variance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democratic, authoritative, permissive, and authoritarian respectively. In short, there is a correlation between security and students parenting style.

Keywords:College Students, Security, Parenting Style

大学生安全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张珂1*,胡国强2

1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江苏 苏州

2宁夏医科大学心胸外科,宁夏 银川

收稿日期:2016年2月25日;录用日期:2016年3月14日;发布日期:2016年3月17日

摘 要

本研究对大学生安全感及其父母教养方式进行评估界定,并探讨大学生安全感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通过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PBI)中译版和马斯洛的《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S-I问卷),对210名在校大学生施测。结果显示,大学生安全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分量表中的关爱因子呈负相关,与控制因子呈正相关,且相关达到显著水平,对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的大学生安全感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民主型分别与权威型,放任型,专制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总之,民主型父母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形成较良好的安全感,大学生安全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相关关系。

关键词 :大学生,安全感,父母教养方式

1. 引言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在得到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精神生活的不安全感却折磨着现代社会中的敏感人群。而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早地引起了我国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关注。大学生一般年龄在17、18岁至23岁,正处在青年中期,这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心理上处在迅速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因此我们要积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度过“心理的延缓偿付期”,顺利踏入社会 (严涛,2010)

安全感(security)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事时的有力和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 (安莉娟,丛中,2003) 。简单地说安全感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有种稳定的不害怕的感觉。安全感是心理需要中的第一要素,是人格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成分。 杨元花、谭凤娥(2007) 对60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显示家庭类型、家庭经济收入、家庭亲密度等对大学生安全感的发展有显著影响。 刘佳(2011) 在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以及安全感量表对120名高中生进行施测之后,得出结论是良好的家庭亲密关系有利于高中生人际安全感以及对生活掌控能力的形成。可见安全感的产生离不开个体与家庭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情感的一种组合形式,这种组合形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 孙建功(2003)等人 的调查结果显示父母的拒绝,过度保护,偏爱是人格偏离的危险因子。长期不当的父母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那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相反,父母的情感温暖可以使子女形成热情、自信、有独立性和坚持性的人格特点。 李强,孟育群(2001) 通过测量和分析,认为父母教育的不一致、父亲干涉型与母亲的消极拒绝型对少年人格因素的影响极大。可见,父母教养方式是子女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对子女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而安全感作为心理需要的第一要素,是人格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安全感是否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关联,其实国外已经有学者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兴趣,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Bowlby (1991) 曾提出:早期养育的质量对孩子的能力来说具有重要决定性的作用,这种能力表现为孩子形成有效地应用他的照顾者作为一个安全基地,以此来探索,或者面对威胁时退回到这样一个安全港湾。 German Posada,Amanda Jacobs和Melissa IC Richmond et al. (1999) 的研究支持了 Bowlby和Ainsworth (1991) 的假设,即早期养育对安全依恋的重要决定作用。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除了美国中产阶级外,敏感性和安全感之间的联结存在于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母亲敏感性和婴儿安全感联系的普遍性的假设,与研究的证明是相符合的。该研究从依恋的角度来说明,父母教养方式和孩子的安全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且这个联系是普遍性的,并没有到受文化的影响。 丛中等(2004) 曾在对大学生安全感研究中指出,由于早年生活经历中缺乏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导致成人之后面临着许多情绪的困扰,而这些情绪的困扰多来自于他们并不满意的家庭生活,包括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这就表明,安全感的缺失和不良的教养方式都会导致个体情绪的困扰,顺着该研究结果,我们会疑问,安全感和亲子关系既然作为情绪困扰的两个因素,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呢?

本研究在国外前人研究以及国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为补充国内关于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安全感研究的薄弱领域,用数据验证国外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因此,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出发,对大学生的安全感进行评估,并开展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为心理健康的测量提供了另一个独特的视角。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山西省某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取分层随机抽样,随机抽取大一至大三年级各70人,发放问卷共计210份。大四年级和大五年级由于课程繁重或处于见习实习期间,取样困难。总共发放210份问卷,收回198份,收回率94.29%,年龄范围18到24岁,平均年龄在20.96士1.31岁:其中男生88人(44.4%),女生110人(55.6%);大一年级64人(32.3%),大二年级67人(33.8%),大三年级67人(33.8%)。

2.2. 研究工具

2.2.1.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 PBI)

修订后的中文版PBI包括母亲版(PBI-M)和父亲版(PBI-F)各23个条目,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三个因子(关爱、鼓励自主、控制),同质性信度0.745~0.858,分半信度为0.661~0.844,重测信度为0.746~0.941,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杨红君,楚艳民等,2009)

本研究对父母养育方式量表的实用性进行初步研究,从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内容效度来测验量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通过对同质性信度a系数的计算,内部一致性分析显示,M-PBI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14,F-PBI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673,表明量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较好。通过采用单项与总和相关分析法,计算出M-PBI和F-PBI每个量表的三个因子之间以及和总分之间相关显著,具有较好的效度。总之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适用于我国大学生。

2.2.2. 马斯洛的《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S-I问卷)

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S-I)用于测查大学生的安全感。马斯洛于1942年将动机满足分为安全型、归属型以及爱恋型三类,并由此提出心理安全感的动力理论。该问卷包含三个维度:安全、归属与爱,每个维度包括25个项目,共75个项目,大约10分钟完成,量表采用三级评分,即“是”、“否”、“不清楚”。各个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在0.90以上。凡是选择与记分键中一致的记零分,不一致的一律记1分,将所有题目相加即为最后得分。此问卷国内有人在相关研究中修订和使用过,效果较好。

2.3. 研究方法

2.3.1. 施测程序

本研究主试为医学院在校大学生,在被试知情同意后,进行分批、分班施测。

2.3.2.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O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统计方法主要采用配对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检验水准取0.05,如无特殊说明,所有P值均表示双侧概率。

3. 结果

3.1. 父母教养方式因子父–母差异比较

将PBI父亲版、母亲版各相应维度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见表1),母亲关爱、控制和鼓励自主得分均显著高于父亲,父、母教养方式差异显著。

3.2.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安全感发展的相关分析

表2看,关爱因子与安全感呈负相关,控制因子与安全感呈正相关,且相关达到显著水平。而安全感与鼓励自主因子的相关没有达到显著水平。除此之外,从结果中也可以看出关爱因子与控制因子呈负相关,与鼓励自主因子呈正相关,且都达到显著水平。这表明,关爱因子得分越低,控制因子得分越高,安全感得分越高,安全感越差。

3.3. 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类型的大学生安全感差异的比较

3.3.1. 父母教养方式类型的划分

按照PBI二因素结构可以将父母养育方式分为四种:高关爱高控制,低关爱低控制,高关爱低控制,低关爱高控制(或称无爱的控制)即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和专制型。本次研究采用PBI三因素结构中文版进行施测,分别得出关爱因子,控制因子,鼓励自主因子的分数。进一步根据被试在关爱因子和控制因子上的得分,以本次被试为常模,将其在两个分量表的均值分别加减一个标准差为标准,把父母教养方式分成四种类型高关爱高控制,低关爱低控制,高关爱低控制,低关爱高控制(或称无爱的控制)即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和专制型。母亲版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得分大于等于27为高关爱,小于等于19为低关爱;控制得分大于等于7为高控制,小于等于3为低控制。父亲版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得分大于等于24为高关爱,小于等于16为低关爱;控制得分大于等于7为高控制,小于等于3为低控制。

根据以上的标准,收回的198份问卷中有127份问卷的得分可以划分到父母教养方式的四种类型中的任意一种。其中民主型36份,专制型32份,放任型22份,权威型37份。

3.3.2. 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类型的大学生安全感差异的比较

本研究先对各被试在PBI上的得分进行分类,分成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和权威型四类。之后对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的大学生安全感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见表3),父母教养方式为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和权威型的大学生在安全感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进行事后检验表明民主型分别与专制型,放任型和权威型存在显著差异(p < 0.0001),其余各类型之间差异不显著。

3.4.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安全感发展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安全感影响的确切关系,我们以安全感作因变量,以各父母教养方式因子作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结果见表4

通过回归分析可知,关爱因子可以解释2.9%的变异,控制因子可以解释2.1%的变异,两者共可解释5.0%的变异,两者模型的回归效应显著。这表明子女从父母那里所获得的关爱越多,控制越少,有利于子女安全感的形成。

Table 1. Parenting style factor of comparison between parents

表1. 父母教育方式因子父–母差异比较

*p < 0.05; **p < 0.01; ***p < 0.001

Table 2.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parenting style and sense of security

表2.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安全感发展的相关分析

*p < 0.05; **p < 0.01; ***p < 0.001

Table 3. Variance analysis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students parenting style of security

表3. 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类型的大学生安全感的方差分析

*p < 0.05; **p < 0.01; ***p < 0.001

Table 4. Regression analysis parenting style on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security

表4.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安全感影响的回归分析

*p < 0.05; **p < 0.01; ***p < 0.001

4. 讨论

本研究被试的年龄大都在20岁左右,提示本资料较为可靠。将父母养育方式各维度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父母养育方式差异显著,母亲关爱,控制和鼓励得分均显著高于父亲,这和我们传统观念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养育方式有关。母亲主要负责对孩子进行养育,而父亲主要负责在外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可能正是这种参与程度的差异导致了父–母教养方式差异的存在 (徐艳丽,高志华,2009)

对所有被试的安全感得分和父母教养方式各分量表的分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关爱因子与安全感呈负相关,控制因子与安全感呈正相关,且相关达到显著水平。随后以安全感作因变量,以各父母教养方式因子作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可知,关爱因子可以解释2.9%的变异,控制因子可以解释2.1%的变异,两者模型的回归效应显著。这表明子女从父母那里所获得的关爱越多,控制越少,有利于子女安全感的形成。与孩子的情感联系是父母影响孩子的前提 (刘佳,2011) ,这要求父母关心孩子并对孩子的需要做出良好反应。民主型家庭,其父母对孩子比较温和、多喜爱,给予较多的关爱。成长在有爱家庭的孩子可控感和确定感得到满足,对外部的环境和生活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认为世界是充满爱的,是美好的。这种认知也会内化成自我的一种心理能量,让其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未知的一切,不会畏惧焦虑 (李彦章,2002) 。同样民主型的父母允许孩子发展独立性,严格控制即过度保护的程度较低。孩子在自由空间发展自我,独立性较高,能够主动且独立承担责任,同时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知的社会不会过度恐慌和担忧,即使超出了自己能力范围,安全感较高的孩子也会表现的更加镇定。

反之,专制型或者放任型或者权威型家庭的孩子其发展受到父母的过度保护而限制,父母忽视孩子的人格和权利,不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思想。尽管中国父母的儿童观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也应看到,受历史的影响,不少父母仍残留着旧时代的落后观念,从未想过自己的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天赋,不懂得倾听孩子的观点,而断然的否认孩子或者武断的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将父母的要求以孩子不能理解的方式加以解释,使孩子不知所措,产生只靠权力作决定的家庭局面。对于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不敢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从而不利于孩子能力的发展,导致对孩子过度的保护,对于孩子的错误则是一味地进行严厉的惩罚。这样都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不利于安全感的建立和培养。同时 (罗苑,齐平,2009) 当个体未建立安全感或对自我缺乏信心,容易对他人产生不稳定的依赖,这种依赖让其暂时感觉到了安全,一旦这种依赖被打破,不安全的感觉会迅速增加,从而产生更多的焦虑和恐慌,为了进一步满足安全感而又去建立新的不稳定的依赖关系,形成恶性循环。

本研究启示父母应多向子女表达正面的情感,减少负性情感的流露,与子女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这样有利于子女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同时,作为一家之长的父亲对子女的影响力不容忽视,父亲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子女的成长,起着母亲无法替代的作用。父亲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应多表达对子女的关爱、鼓励自主,少一些控制、干涉,应多花费些时间与精力在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中。当然,本研究也有一些不足:安全感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且个人安全感的体验是随着外部环境和内心成长而不断在改变的,如果要完整的研究安全感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最好采用纵向研究,从早期安全性依恋的产生开始研究,这样比较系统,得出的结论更加可靠。同时由于样本容量不大,而且也不能排除对问卷真实性准确性的怀疑,因此数据结果和预想的有些不一致。

在今后关于安全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中,应加大样本容量,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行安全感评估,并对其父母教养方式进行定量分析,纵向研究安全感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较为详细地找出在不同年龄段影响个人安全感的各种因素。

5. 结论

本研究完成了大学生安全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得出结论如下:

1) 大学生安全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分量表中的关爱因子呈负相关,与控制因子呈正相关。

2) 对不同类型父母教养方式的大学生安全感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民主型分别与专制型,权威型,放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民主型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形成较良好的安全感。

3) 通过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子女从父母那里所获得的关爱越多,控制越少,有利于子女安全感的形成。大学生安全感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文章引用

张珂,胡国强. 大学生安全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Studi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curity and Parenting Style for Undergraduates[J]. 心理学进展, 2016, 06(03): 235-241. http://dx.doi.org/10.12677/AP.2016.63030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安莉娟, 丛中(2003). 安全感研究述评.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2(6), 698-699.

  2. 2. 安莉娟, 丛中, 王欣(2004). 高中生的安全感及其相关因素.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8(10), 717-719.

  3. 3. 李强, 孟育群(2001). 孩子特质的哪些因素影响亲子关系. 江西教育科研, (8), 20-23.

  4. 4. 李彦章(2002). 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 中国学校卫生, 23(1), 26-27.

  5. 5. 刘佳(2011). 高中生家庭亲密度与安全感的相关研究. 社会心理科学, 26(9), 80-81.

  6. 6. 刘利, 周世杰, 楚艳民, 杨红君, 刘琴(2009).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在大学生中的信度效度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5), 547-549.

  7. 7. 罗苑, 齐平(2009). 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形成及心理健康研究综述. 宜春学院学报, 31(2), 166-167.

  8. 8. 孙建功, 刘秀芬, 杜鹃, 徐焕章, 崔惠民(2003). 大学生人格偏离的评定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 疾病控制杂志, 7(4), 323-325.

  9. 9. 徐艳丽, 高志华, 李建明(2009).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成人依恋的关系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0), 1228-1230.

  10. 10. 严涛(2010). 师范类大学生安全感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 科技风, (16).

  11. 11. 杨红君, 楚艳民, 刘利, 刘琴, 陈哲, 刘文莉, 钟爱良(2009). 父母养育方式量表(PBI)在中国大学生中的初步修订.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4), 434-436.

  12. 12. 杨元花, 谭凤娥(2007). 大学生安全感发展与家庭环境因素的相关研究.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17(2), 5-7.

  13. 13. Ainsworth, M. S., & Bowlby, J. (1991). An Ethological Approach to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46(4), 333. http://dx.doi.org/10.1037/0003-066X.46.4.333

  14. 14. Posada, G., Jacobs, A., Carbonell, O. A., Alzate, G., Bustamante, M. R., & Arenas, A. (1999). Maternal Care and Attachment Security in Ordinary and Emergency Context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5(6), 1379. http://dx.doi.org/10.1037/0012-1649.35.6.137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