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0  No. 01 ( 2021 ), Article ID: 40841 , 5 pages
10.12677/ACPP.2021.101006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及其 当代价值

曹凤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1年2月7日;录用日期:2021年2月26日;发布日期:2021年3月9日

摘要

生态思想由来已久,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虽并未明确的提出“生态”一词,但实际上,却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马克思从异化劳动和人化自然等方面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关系,深入挖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当代价值

The Ecological Thought of the Manuscripts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in 1844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Feng Cao

School of Marxism,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anghai

Received: Feb. 7th, 2021; accepted: Feb. 26th, 2021; published: Mar. 9th, 2021

ABSTRACT

Ecological thought has a long history. Although Marx’s Manuscripts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of 1844 did not explicitly put forward the word “ecology”, in fact, it contains rich ecological thoughts. Marx clarifie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from the aspects of alienated labor and humanized nature, and deeply excavated the ecological thought in the manuscript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of 1844, which is of great guiding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words:Manuscripts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in 1844, Ecological Thought, Contemporary Value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能力和改造能力不断增强,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的问题日益凸显,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环境的承载能力,大肆开采利用,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日渐紧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在实践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了异化劳动及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生态文明状况,手稿中所包含的生态思想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的产生

(一) 现实依据

马克思所处的年代是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时代,工业革命兴起,科技迅速发展,大机器代替了手工业的发展,蒸汽机能源动力以及煤炭的广泛使用,在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极大的利润,为社会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未能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过度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加以节制,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河流满是污水,河岸边堆积着大量垃圾废物,空气中弥漫着废气和有害气体,森林树木与日俱减,人们的生活环境受到很大的挑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为了积累财富而不断进行规模扩张,自然被看作是一种工具,一种资产阶级获利的工具,开发自然成本很小无需花费很多财物,但却能够从中获得巨大的利润,这些吸引着资本家不断砍伐木材,开采煤矿从自然中获取资源。

与此同时,19世纪的三大自然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以及生物进化论,揭示了自然界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抨击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证明了自然界的各种物质运动形式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三大自然科学的发现,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各种新技术不断被应用于工业生产当中,大规模的集中生产,催生了垄断组织,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加剧扩张,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资本的需求是无限的,资本的扩张也是无限的,然而自然的承载却是有限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阶级矛盾对立加剧,资本的扩张与自然承载的有限之间产生了对立。马克思看到了这种对立,力图去找到对立的根源,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二) 理论渊源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在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自然观以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自然观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产生的。黑格尔是一个唯心主义者,其生态思想受唯心主义的影响,他认为自然界不是客观存在的,是抽象精神的产物。马克思作为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对于黑格尔的这种唯心主义看法,马克思对其予以否定 [1]。但与此同时,他也继承了黑格尔思想中的积极因素,肯定了其自然观中的辩证法,黑格尔认为自然的形成是一个相互联系、辩证发展的过程,这种观点对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有重要的影响。此外,虽然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是抽象的精神劳动的结果,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黑格尔认识到了劳动的重要性,马克思在此基础上,认为人在实践中不断使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对其后来的思想又很重要的影响。

费尔巴哈突破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方面,他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但是在历史观上却是唯心主义的,没有从人的主观实践中去认识人与自然,只是把人当作没有变化的,抽象的,没有看到人感性的一方面,也没有把实践放在重要的位置加以考察。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没有认识到实践活动对于现实世界的重要意义,将自然看作是独立于人类实践活动的自然,是抽象的直观。而马克思认为:“感性(见费尔巴哈)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因而,科学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 [2]。肯定了费尔巴哈的感性观点,也在其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自然观。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基础上批判继承,认为自然是随着人类的实践活动而不断变化的,主张从人的主观实践中认识自然,即实践的自然观。

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概述

马克思曾在《手稿》中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2],点明了自然界的先在性,自然界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重要性。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不能离开自然而存在。自然界是人获得生存的重要条件,人类所需的一切物质生活都要靠自然界来满足,自然界提供空气、饮水、阳光以及食物,离开了自然界所提供的各种物品,人类将无法生存。自然是人生命活动的对象,是人的劳动得以实现的前提,人们进行生产创造的活动都必须在自然界中进行。无论是在过去或现在,自然界对人的重要意义是没有改变的,对于自然界的掠夺伤害,最终也是对人类自身的伤害,如果人类想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像对待自己的身体那样对待自然。

人与自然是相统一的,自然界在为人类提供物质生产基础的同时,人也在通过实践活动对自然界产生一定的影响。与动物不同,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能够通过实践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将头脑中的观念变为现实,依托自然界,不断开拓活动领域,不断创造出新鲜事物,正是因为有了人,才使自然界显露出自身所蕴含的能量得以释放,自然界的价值才得以彰显,人与自然在人类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人与人的关系是相通的,要维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需要像对待他人的关系一样。

自然界与人的实践活动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社会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人类社会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独自存在,自然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没有自然界,人类实践活动无法进行,社会也就无法产生,社会依靠自然界而延伸扩大。与此同时,“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2]。这说明人与自然、社会是辩证统一的,离开了人和人类社会的自然界就只是抽象的观念中存在的自然界。现实的自然界及其对人的价值须放在社会历史中进行考察,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在社会中实现。

(二) 人与自然对立的表现及根源分析

1、异化劳动

马克思将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通过异化劳动进行分析和阐述,人与自然发生异化,是因为劳动发生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首先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发生异化,工人为资本家生产商品,但是却无法从资本家手中获取利益,反而要受资本家的奴役,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自身的消费就越少,其付出与回报成相反的状态。工人在改造自然中生产出的劳动产品为资本家所占有,使劳动者变成自然的奴役,改变了原有的劳动者与自然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如此一来,劳动者会改变对自然的看法,会对自然产生消极的态度,致使劳动者不注重合理的保护利用自然,人与自然产生分离与对立 [3]。其次,劳动者同劳动活动发生异化,工人劳动不属于自身,而是属于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会消耗自然,资本家在资本积累中会扩大工人的劳动,生产更多的商品,而自然资源的成本低,其结果将是资本家对自然资源的大肆掠夺,造成对自然的损害。最后,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异化,工人的劳动从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变成维持生存的手段,人们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增强了利用自然的愿望,人与自然产生对立。对于资本家而言,劳动者只是他们获利的手段,资本家对工人无尽的索取,致使人与自然之间变成了单纯的索取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异化程度加深,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也不断加深。

2、资本主义私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人与自然对立的根源。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生产是为了尽可能的获得利润,进行资本积累,资本主导人的存在和生活。私有财产是劳动者劳动的产物,其主体本质是人的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从事劳动生产,但最终工人却并不能够获得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完全掌握在资本家手中,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不断进行资本积累,迫使工人进行高强度的劳动,工人的身心都受到摧残,劳动成果还要全部交由资本家,工人成为了一种商品,将自己的劳动卖给资本家,最终获得的只是维持自身的生存,毫无其他自由可言。资本主义私有制使人与人的关系变为人对物的占有关系,获取自然资源的成本极小,于是资本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作为原材料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张,贪婪致使他们未曾想过要珍惜自然资源,只是无尽的索取,在对自然资源掠夺的同时,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也丝毫没有环保意识,将废气废水随意排放,破坏了的自然环境在短时间内无法快速修复,自然资源的再生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于是便产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严峻。

(三) 人与自然对立的解决路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的最终目的是获取利润,当一个地区的资源即将消耗殆尽时,资本家便会想方设法进行资本扩张,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寻找资源,进行资源掠夺,如此一来,自然界绝大多数地方都遭到了破坏,最终引起生态环境破坏、资源短缺,人与自然关系恶化。人与自然对立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要想解决人与自然的对立,还需摆脱资本主义私有制模式以及资本主义剥削的生产方式即实现共产主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类将会实现自我解放,劳动者不再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而受资本家的奴役,人们共同拥有社会资源、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各取所需各尽所能,不会为了一己私欲而大肆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将会和谐相处。马克思曾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2]。这里的社会是指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扬弃了人的自我异化,使自然最终回归到人本身,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人们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生产,不再受资本家的控制,人们将会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利用自然,使人与自然处在和谐发展的状态中。

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

《手稿》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以及对人与自然对立根源的分析,在21世纪的今日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给予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的启示,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现实启示。

(一) 有利于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辩证的方式阐明了人是自然发展的产物,同时人又对自然界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异化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们为了利益最大化,不顾生态资源的承载能力,大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对自然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马克思点明了自然界的先在性,通过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阐述,启示我们要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正确的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正确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科技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带来负面效应,我们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要考虑到社会效益,正确的应用科学技术,减少科技对于环境的不利影响。

(二) 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建设

《手稿》中,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与资本主义私有制有很大的关系,我国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方面的体制机制还不是很健全、人们环保意识不够强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成果时,也面临着来自大自然的报复,面临着诸多的生态问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生态环境发展作为重要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十九大报告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些新思想的提出,与马克思《手稿》中的生态思想指导分不开。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阐述以及他所提出的“人的和解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解”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人与自然对立的根源,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能够对资源进行整合规划,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 [4]。在《手稿》的生态思想启示下,党领导人民制定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政策要求,将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制度层面,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追求绿色健康发展。

以往出现的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度追求发展,忽略生态环境造成的。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发展绿色产业,开发利用新能源,调整产业结构,将资源环境成本纳入到生产体系中,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对于个人而言,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环保意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手稿》中通过对异化劳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分析,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蕴含的生态思想十分丰富,有必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与解读,用《手稿》中蕴含的生态思想来指导生态实践,创新发展方式,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努力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文章引用

曹 凤.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The Ecological Thought of the Manuscripts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in 1844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J]. 哲学进展, 2021, 10(01): 30-34.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1.101006

参考文献

  1. 1. 曾意君. 马克思《1844年手稿》人化自然观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启示[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8.

  2. 2. 马克思, 著.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3. 3. 冯佳佳.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

  4. 4. 刘丹.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探析[J].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 2017, 11(1): 39-4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