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Vol. 10  No. 08 ( 2022 ), Article ID: 54583 , 5 pages
10.12677/CES.2022.108285

新时代普通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研究

杨 勇,江京亮,刘国梁,孙瑞

青岛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收稿日期:2022年7月11日;录用日期:2022年8月2日;发布日期:2022年8月10日

摘要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整体规模和校均规模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不再是追求传统的“规模效益”,而是“内涵式发展”,其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一环。本论文对普通本科高校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分析了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进一步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发展的4个原则,最后给出了7种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建议。本论文研究内容将为新时代普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为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提供思路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设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for Gener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in New Era

Yong Yang, Jingliang Jiang, Guoliang Liu, Rui Sun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Automotive Engineering,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Received: Jul. 11th, 2022; accepted: Aug. 2nd, 2022; published: Aug. 10th, 2022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has achieved a qualitative leap in the overall scale and average school scal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s no longer the pursuit of traditional “scale efficiency”, but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in which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in the new era of gener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Firstly, it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construction at both domestic and abroad, and then puts forward four principle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Finally, it gives seven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The research content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olicy formul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reform of gener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and provide ideas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of talent cultivation reform.

Keywords:New Era,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Innovation, Construction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再次深刻指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但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整体规模和校均规模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不再是追求传统的“规模效益”而是“内涵式发展”,其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一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重大主题。

2018年10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 2号),明确了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2019年4月,教育部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提出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卓越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人才培养的中国模式、中国方案和中国标准;2019年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 6号),提出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新要求;2020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教高厅函[2020] 16号),明确提出要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提供了新思路。

国内外高校针对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国外发达国家的优秀高校历经百年发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经验主要包括实施了“全人”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个性化培养的专业设置、学科交叉及跨学科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互动研讨的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开放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及全面多元的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 [1] - [6] 。我国“双一流”高水平大学因其独特的历史和发展条件,如学术和科研资源丰富、国际学术交流频繁、跨学科融合度高等,相对于其他普通高校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和探索方面有着共同特点,具体表现为:通识教育与宽口径的专业教育相结合,重视多元化、个性化培养及跨学科人才培养,实行选课制、学分制,进行书院制探索,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关注国际合作、实施国际化办学等;国内普通本科高校也都在逐步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积极优化与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构建与培养方案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设置科研创新教学环节,开设研讨与探究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发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校企深度融合育人等 [7] [8] [9] 。

当前,尽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但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发展中仍存在若干问题亟需解决,如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不足、校企合作不深入、基础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科教分离等问题 [10] 。

鉴于以上背景,本论文针对普通本科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原则和发展建议。

2. 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发展原则

2.1. 紧扣时代教育教学热点并具有问题导向

在新时代进行人才培养要紧扣时代教育教学热点并具有问题导向,要立足当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现状,结合教育部及省市教育部门最新教育教学理念和要点工作,解决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中的普遍性热点问题,适应行业转型升级、社会需求变化,形成对其他高校人才培养具有较大指导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2.2. 符合学校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

人才培养要符合学校自身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要厘清逻辑关系,找准层面,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依托行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建设形成有地方高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2.3. 立足于学科专业基础和优势

高校的学科专业历经多年发展都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新时代人才培养要立足于学科专业建设基础,充分发挥优势特色,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以专业特色为切入点,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开展多方协同育人,形成基于学科专业优势的人才培养品牌效应。

2.4. 做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形成“一高校一特色”

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要分层分类构建、精准定位、特色发展,对于基础学科、工程类学科、经管商类学科、人文与艺术类学科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区别构建,要根据高校自身特色和服务行业产业需求建设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能体现不同学科专业独特的人才培养理念,避免高校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同质化倾向,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形成“一高校一特色”,满足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 新时代主要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建议

3.1.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川大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和应用实践

总结四川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先进理念、实施路径与建设成效,将川大以“45分钟课堂”为牵引推动人才培养创新的举措,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全要素、全过程、全方式、全师资、全方位进行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育人理念与先进培养模式在相关高校进行应用实践,推进以“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为特征的高质量“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与能力。

3.2. 基于学科基础、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纵向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

结合本科人才全过程培养,纵向贯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探索基于学科基础、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纵向培养模式,强化科学教育和专业技能、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并使之渗透到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实践教学活动中。同时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探索专业方向设置及教学组织形式等,加强学科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的力度。

3.3. 基于课程思政、信息技术、能力本位三位一体的横向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

针对课堂教学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结合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探索基于课程思政、信息技术、能力本位三位一体的横向培养模式。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挖掘每一门课的思政元素,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智慧教学环境,探索信息化助力教育教学路径,开展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坚持能力本位教育,基于CDIO和OBE国际工程教育理念深入开展面向能力的项目式教学改革。通过以上课程思政、信息技术、能力本位三方驱动,形成蕴含先进育人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4. 以现代产业学院为载体的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结合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进行以现代产业学院为载体的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方式方法、保障机制等;对课程体系进行大胆革新,探索构建符合人才培养定位的课程新体系和专业建设新标准;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探索基于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不同学历人才的全程和递进式培养;协调推进多主体之间开放合作,整合多主体创新要素和资源,凝练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3.5. 基于学科优势的科教协同育人先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开展基于学科优势的科教协同育人先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基于学科优势,充分利用高级别科研平台、学术团队、科研项目,以培养解决交叉跨界问题、综合复杂问题和未来前沿问题的能力为导向,进行科教协同育人先进培养模式研究。探索实行“课堂 + 课外”、“教学 + 实践”、“学术 + 科研”三大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建立优秀学生科研素养全程培养机制,实施学生“进课题、进团队、进实验室”管理模式;基于专家教授团队、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校企共建研究院科研平台,构建“三驱动三层级”研究能力提升培养体系,为学生的科研创新训练创造条件,形成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

3.6. 基础学科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针对高校数学、物理、力学等基础学科专业,进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对于基础学科专业,在培养计划中明确制定出符合学生个人特性和学习能力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元化扶助,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实现基础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色化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热忱和创新兴趣,让学生尽快适应和融入专业学习进程,实现高素质基础学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3.7. 基于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多元引进、深度融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探索基于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多元引进、深度融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建立教学科研人员多渠道出国开展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文交流活动机制,推动师资队伍国际化;通过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分互认、本硕连读等方式,积极引进和建设外语授课课程,对课程内容和体系深度融合,构建高水平国际化课程体系;建立学生全方位对外交流模式,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国际交流与实践活动,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加强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

4. 结论

1) 从国外发达国家高校、国内“双一流”高水平大学、国内普通本科高校等不同层面分析了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发展情况,指出了高校人才培养现存的相关问题。

2) 聚集学校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提出了普通本科高校在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发展的4个原则;给出了涵盖川大先进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多元融合驱动的纵向和横向培养、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基础学科专业特色人才培养、国际化人才培养的7个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建议。

3) 该研究将为普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为服务行业和地方区域经济提供高适切性人才培养实践提供思路和理论依据,推动普通本科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基金项目

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E-ZNZZ20201213):面向新经济的智能制造新工科专业“六环三维”人才培育机制与模式探索;山东省高等教育本科教改优秀教学成果培育项目(项目编号P2020051):以国际专业认证为引领,“六元协同进阶式”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理论实践研究课题(项目编号GD19):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长学制培养模式研究;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DYJG21129):依托优势特色学科构建“五环三维”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青岛理工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机械原理教学团队。

文章引用

杨 勇,江京亮,刘国梁,孙 瑞. 新时代普通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for Gener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in New Era[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08): 1808-1812.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2.108285

参考文献

  1. 1. 叶前林, 翟亚超, 岳中心. 重塑一流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基于美国常春藤大学案例剖析[J]. 中国高校科技, 2020(7): 52-56.

  2. 2. 季波, 张怡凡, 吕薇, 戴雨吟. 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与启示——基于欧林、密涅瓦和斯坦福2025的分析[J]. 现代发展研究, 2019(23): 71-77.

  3. 3. 谷腾飞, 张端鸿. 英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牛津大学为例[J]. 现代发展研究, 2021(9): 51-56.

  4. 4. 金星霖, 周娜, 张欣. 荷兰应用技术大学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6): 157-162.

  5. 5. 徐涵.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现代教育管理, 2021(8): 97-104.

  6. 6. 刘畅. 新加坡国立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20.

  7. 7. 陈伊然. “双一流”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探析[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20.

  8. 8. 孙华. 北京大学博雅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8, 34(1): 60-65+122.

  9. 9. 华中师大建智慧教室. 靠信息化助本科教学跃上“云端” [J]. 教师教育论坛, 2019, 32(5): 98.

  10. 10. 罗瑶嘉. 地方高水平大学理工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庆: 东北石油大学, 201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