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1  No. 06 ( 2022 ), Article ID: 59059 , 6 pages
10.12677/ACPP.2022.116315

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及其当代价值

丁岽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2年11月9日;录用日期:2022年11月29日;发布日期:2022年12月14日

摘要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经历了萌芽期、深化期和成熟期三个时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深入研究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适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解决实际问题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关键词

马克思,实践,当代价值

On the Formation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Marxist View of Practice

Dong Ding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Nov. 9th, 2022; accepted: Nov. 29th, 2022; published: Dec. 14th, 2022

ABSTRACT

Practice is the basic viewpoint of Marx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Marxist concept of practice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embryonic stage, deepening stage and mature stage. Marxist view of practice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era value. Deeply studying and studying the Marxist concept of practice will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Marxism, adapt to the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adhere to the people centered development thought.

Keywords:Marx, Practice, Contemporary value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学说。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1] 马克思的实践观推动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也为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当前,我们要想实现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继续在前进的道路上创造新的辉煌,必须通过实践,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推动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科学的实践观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我们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该思想,将其运用于社会现实问题的处理之中。本文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厘清理论形成的脉络和逻辑架构,把握好理论的时代价值,从而有助于更深刻的把握思想脉络。

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过程

马克思关于“实践”观点的形成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萌芽期、深化期、成熟期。首先,在《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产生了萌芽。马克思通过对比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对于自然哲学的理解,重新阐述了自我意识与自由,并具体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事物、对人、对历史的新理解。关于“物”的认识,“感性现象是唯一真实的客体” [2]。这句话中的“感性”不是简单的指人的感觉,也是指造成感觉的物质。马克思认为,对于“人”的概念,“必须紧紧抓住现象,抓住感性知觉”。他强调通过感性和物质本身,就可以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任何事物都处于各种联系之中,联系具有客观性。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阐述了他对人、对物、对历史的全新认识,批判了西方传统哲学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其次,马克思在创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多次加入欧洲社会革命,直面社会现实,进一步认识社会实践。马克思指出物质资料生产实践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他认为实践具有双重性,既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也可以帮助人们改造世界。“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 [3]。强调实践在人的认识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手稿》中阐述的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劳动不再是工人自愿的、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成为一种压迫性活动。马克思认为要用理性的思维看待实践,将对实践的研究目光转移到了人和社会现实中。

最后,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正式提出了实践的观点。“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4] 马克思认为旧唯物主义是机械的,他们忽视了实践在认识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弱化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真理都要能够经得起现实的客观检验。实践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缺乏了实践就没有办法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生存的实质与发展规律 [5]。旧唯物主义学者就是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才开始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实践的观点,这对我们后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把握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以及对当代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新时期,实践性主要体现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首历史发展进程,中国共产党人英勇顽强的经受种种挑战,又在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和实践中取得成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着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因此,在不同的时期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颇具时代特色,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密切回应人民的期盼,响应着时代的号召,彰显着鲜明的中国色彩。中国历代领导集体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总结,最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理论,指导社会主义的发展,助力于祖国的繁荣发展。正是因为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的历史征程中才能够不断战胜困难,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长路漫漫,我们还在不断地书写着历史,继续创造着具有中国色彩的奇迹。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不断形成符合我国发展特点的理论成果,指导中国不断向前迈步,进行伟大的实践。只有坚持党的领导,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用科学的思想发展自己,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才能确保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从而助力于宏伟目标的实现,丰富伟大精神的基本内涵。

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内涵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在对众多哲学家所提出的关于实践的观点的基础上总结、升华而产生的,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在探析该思想基本的内涵的同时,我们也要厘清思绪,在研究内涵的基础上分析该理论的时代价值,用发展的目光和思想去探索,这样才能促使研究充满无限的意义。其基本内涵如下:

首先,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他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不是简单的精神活动。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将人脑子里面的认识和想法转化为客观存在的现实,如:当今社会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文化内容的传承与发展等活动都是实践活动的结果。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一般来说,实践的最终结果在实践开始之前就会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人们在进行实践活动时会自觉的、无意识的向着初定的目标和既定的想法执行,是能动的活动。实践还具有社会历史性。因为人作为实践的主体生活在社会中,每天都在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中生存,这就使得实践具有社会性的特点。同时,实践的性质、内容和水平等又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实践是社会的和历史性的活动。

其次,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通过实践不断认识新事物,人们在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中,不断积累,实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在早期和晚期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正说明了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性。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会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难题,在此基础上,人们需要不断地学习以求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通过实践认识客观世界,然后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满足人们的需要。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想要判断主观是否符合客观,就必须对二者进行比较,最终得出结论。

最后,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把握该理论的基本内涵,需要我们从现实的历史条件出发,将其置于时代背景之下,对他进行理解与发展。倘若我们脱离了现实的条件去研究和解读,就会使得研究结果陷入“假大空”的怪圈,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将不具有实效性和客观性,缺乏实践性,空有理论性。倘若一个理论研究的结果只具有理论性,那么研究将缺少现实的意义和探索的乐趣。因此,深度剖析马克思的实践观的当代价值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4.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价值

当前,我国仍然以稳健的步伐向前迈进,以宽阔的胸怀屹立于世界舞台,以不畏艰难的决心不断发展。尽管,在前进的途中遇到艰难险阻,但是我们以必胜的决心和坚定的想法去面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中国飞跃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把握该理论的当代价值对于促进我国的发展和实现伟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4.1.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6]。习近平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句话强调了人民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若忽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的强大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阻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另外,还要培育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让人民群众清楚的意识到自己可以行使的权力和地位,有效消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的满足感。通过培育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让老百姓安安心心生活、开开心心创业、安安稳稳工作,营造和谐美好的社会氛围。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打造绿色、健康、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完善生态环境,让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中贡献更多的力量,确保这一梦想如期实现。让人民在健康的政治环境中发展,在稳健的经济环境中进步,在多彩的文化环境中收获,在美好的生态环境中生活,必将赢得百姓的支持。祖国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在任何时刻都不能忘记或者弱化人民在国家进步道路上的强大作用。只有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培育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才能有效的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添砖加瓦,提高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4.2. 用创新推动社会发展

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水平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和完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实践发展的核心动力。当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不能固步自封,用刻板化的理论去套用我国的社会问题,要继续学习马克思主义,发挥实践的重要作用。当前社会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一是盲目性。很多人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前进的动力,但是没有自己的想法,盲目地跟随他人的脚步,缺少个人特色,受“佛系”价值观、利己主义等外来文化迷惑。大部分人因为网红主播、直播带货等自媒体行业赚钱,就一窝蜂的投入这个行业,模板化和低俗化的直播方式屡见不鲜,难以开辟新路径,最终以失败告终。二是空想性。部分年轻人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但是缺乏实际行动,只是在脑海中构造理想蓝图,难以迈出第一步,并且没有面对失败的勇气。这一类人缺乏创新意识,因循守旧,难以取得成功,不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在国家强大的道路上无法贡献力量。另外,目前泛娱乐化现象较为严重,许多青少年盲目追星,将成为明星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理想职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阻碍了祖国未来的发展与建设。因此,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作用,重视创新在社会发展的作用。首先,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决定作用。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认识,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最终形成价值观,帮助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其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创新能力就是主观能动性的最高体现。运用科学的实践论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推动社会进步,并将其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最后,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实践创新。实践创新为事物发展提供新思路,指明前进方向,激活了人们的头脑,拓宽了人们的思维。只有坚持实践创新,才能不断创造出新的可能,更好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我们必须要大胆的进行研究,开阔眼界,大胆创新,推动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4.3. 理性看待实践成果

理性看待实践成果,准确把握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特点,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征程,我们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但是,我们要理性的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成果,不骄不躁,继续发扬我们党批判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书写新的篇章。近年来,我国物质生产实践硕果累累,经济快速发展,改变了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新的目标不断前进。现阶段,我们要理性看待这一系列物质生产实践的成果,适时地推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政策和法律条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巩固物质生产实践的发展成果,实现高质量发展。另外,各类企业和组织也需要改变固有的利益之上的思维模式,完善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技术,不断地为社会发展创造客观条件,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同时,社会公民也要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适应时代的发展,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公民要做到思想与时代同频,心态与时俱进,眼界不受环境所困。我们要杜绝不文明现象的发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实践活动。我们要做到不盲目跟风,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思维,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用更好的姿态继续实现新的目标。做到以上几点,方可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一份微薄之力。理性看待实践成果,需要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外来文化的侵蚀,避免陷入资本主义的陷阱。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贯彻科学的理念是确保行动和思想始终保持科学性的重要法宝。

4.4.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扬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核心元素,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7]。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扬优良的精神传统,以敢于自我革命的勇气和敢于实践的魄力,取得优异的成绩,让人民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让社会继续呈现和谐稳定的氛围,让经济持续发展,屹立于世界舞台。自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一直指导着我国的生产实践,二者紧密结合、相互依存,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理论成果,他不是一蹴而就的,他是在实践的不断探索中形成的。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蕴含了丰富的时代价值和时代精神,是在不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没有实践,就不会产生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中国也难以取得现阶段的发展成果。理论的开放性和时代性特征决定了该理论在未来定会不断丰富与完善,在中国必将展现出中国的色彩。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贯彻科学的精神内涵,用创新思维不断创新理论,用伟大精神不断规范行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取得成功,创造新的成果。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永葆初心,是我们党保持其纯洁性和祖国繁荣昌盛的秘诀。坚持用马克思的实践观指导社会发展和现实活动,有助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高党员思想的先进性,确保思想的纯洁性,保障理论指导的实效性。回首党的百年征程,历史和实践一次又一次的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是可以给我们的行动和思想指明正确的方向的,是可以确保思想的纯洁性,永葆行动的科学性,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走上更好的道路的保证。我们要把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作为该思想的最终目标贯彻到底,用无所畏惧地心态面对前进途中的风险和挑战,勇敢尝试,面对风险及时做出改变,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只有这样才能走好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宏伟的目标。因此,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脉络,厘清该思想的时代价值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5. 结语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蕴含了丰富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不断推动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发展。时代的脚步正在不断向前迈进,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书写中国色彩,讲好中国故事。我们要坚持用理性的思维去看待实践的结果,用创新的思想去发展理论,深刻认识到群众是执政的根基,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理论的发展没有终结,理论的完善也没有停止,我们要将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代前进的步伐中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继续学习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作风,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实现人民的美好愿望,见证祖国的强大与繁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一定要不负初心和使命,以不畏艰险的心态迎难而上,以自信的姿态宣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以谦虚的心态学习和了解外来文化,为实现伟大的目标而奋斗。路途遥远,责任重大,我们只有做到不忘初心,继续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继续创造辉煌。

文章引用

丁 岽. 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及其当代价值
On the Formation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Marxist View of Practice[J]. 哲学进展, 2022, 11(06): 1844-1849.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6315

参考文献

  1.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36.

  2.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1.

  3.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92.

  4. 4. 孔祥利, 林乐昌.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1.

  5. 5. 付文军. 论马克思实践观的原则与高度[J]. 思想教育研究, 2021(8): 83-88.

  6. 6. 石仲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新的飞跃”——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2, 41(1): 1-5.

  7. 7. 孙建华. 试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分期理论的架构[J]. 社会主义研究, 2015(5): 38-4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