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1  No. 09 ( 2022 ), Article ID: 56427 , 9 pages
10.12677/ASS.2022.119559

列宁晚年经济思想的逻辑理路与价值意蕴

陈军旗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

收稿日期:2022年7月26日;录用日期:2022年9月22日;发布日期:2022年9月29日

摘要

列宁晚年经济思想是解决经济文化落后的小农国家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的思想结晶。国家资本主义思想、商品经济思想、合作社思想和对外经济思想构成了列宁晚年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列宁晚年经济思想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创新精神的思想核心以及系统观念的重要原则。其思想意蕴丰富,对于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

列宁,晚年经济思想,价值

The Logic and Value Implication of Lenin’s Economic Thought in His Later Years

Junqi Chen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Received: Jul. 26th, 2022; accepted: Sep. 22nd, 2022; published: Sep. 29th, 2022

ABSTRACT

Lenin’s economic thought in his later years wa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though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how to realize the transition to socialism in the economically and culturally backward small peasant countries. The thought of state capitalism, the thought of commodity economy, the thought of cooperatives and the thought of foreign economy constituted the main content of Lenin’s economic thought in his later years. Lenin’s economic thought in his later years embodied the value concept of the supremacy of the people, the ideological core of the innovative spirit and the important principle of the system concept. Its ideological meaning is rich, and it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Keywords:Lenin, Later Economic Thought, Value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列宁晚年对如何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进行了深入思考,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些历史性命题的思考和探索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列宁晚年在总结新经济政策的经验时说:“现在已经毫无疑问,我们基本上是胜利了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起到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俄社会主义的发展,但遗憾地是只在苏俄实行了八年,就被“悄然掩盖 [2] ”了;然而列宁晚年经济思想却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建设理论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系统梳理列宁晚年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逻辑,其中蕴含的宝贵经验,对于我国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列宁晚年经济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3]。”包括列宁晚年经济思想在内的“政治遗嘱”的诞生,正是由于当时苏俄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苏维埃无产阶级政权面临着被扼杀的政治危机,和平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执行导致粮食危机加剧并严重破坏了工农联盟,苏俄落后的文化状况等等都迫使列宁不得不重新审量“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现实问题。

长期战争的破坏和国际上的封锁以及和平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给苏俄带来了严重的危机。

在经济方面,具有复杂多元的经济结构而小农经济却占优势是俄国的基本国情,也即列宁所认为的俄国的宗法性和落后性:“看一下俄罗斯联邦的地图吧。在沃洛格达以北、顿河畔罗斯托夫及萨拉托夫东南、奥伦堡和鄂木斯克以南、托木斯克以北有一片片一望无际的空旷地带,可以容纳几十个文明大国。然而主宰这一片片空旷地带的却是宗法制度、半野蛮状态。那么在俄国所有其余的穷乡僻壤又是怎样的呢?乡村和铁路,即同那连接文明……连接大城市的物质脉络往往相隔几十俄里,而只有羊肠小道可通,确切些说,是无路可通的。到处都是这样。这些地方不也到处都是宗法制度、奥物洛摩夫精神的半野蛮状态占优势吗 [4] ?”为巩固政权所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希望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然而三年国内战争结束以后继续沿用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却引发了严重的后果。粮食歉收,饲料缺乏,牲畜死亡,工厂停工,运输业和工业难以恢复,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无法得到满足。为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列宁认为要在小生产占优势的状况下过渡到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条件……现在我们对这个条件知道得很清楚。这个条件就是电气化。”这是列宁晚年经济思想产生的直接经济动因。

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中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和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以此为前提的 [5] ”,强调了俄国革命的特殊性。正是这一特殊性也使得苏俄社会发展途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苏维埃政权在确立统治地位之后便实行集中管理的政治体制,而俄国本身的相对落后性,再加之国内外的严酷环境,缺少必要的灵活性,因此“官僚主义就在苏维埃制度内部部分地复活起来 [6]。”列宁分析官僚主义的产生有两种经济根源,而苏俄的官僚主义是由于“小生产者的分散性和涣散性,他们的贫困、不开化,交通闭塞,文盲现象的存在,缺乏农工业之间的流转 [7] ”所致的,因此必须“挖掉使小生产者必然动摇的经济根子”。“要帮助它有成效地与官僚主义作斗争……需要的正是整体……是全部经济关系的总和,是整个经济的流转——哪怕是在不大的地方范围内——的总和 [8]。”“粮食税以及与之有关的种种措施……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助于同官僚主义作斗争 [9]。”解决这一由经济发展流转性不足所致的官僚主义并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统治地位,是列宁晚年经济思想在政治方面的考虑。

在社会方面,粮食危机的发生,导致农民的不满,引发农民暴动,使得工业和运输业瘫痪。城市里的工人阶级面临着失去工作和缺少食粮的困境,大批工人重返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有数据统计,截止1920年,留城的工人下降至150万,到1921年,只剩下100万。这反映了工人身上那种“革命阶级意识”的丧失,一定程度侵蚀了无产阶级政权的统治基础。基本生存需要的无法满足,工人、农民、军人都极为不满,社会稳定面临着严峻挑战。“战争、经济破坏、军队复员以及极端严重的歉收造成的极度贫困引起的事件,好多情况,使得农民处境特别困难、特别紧张,并且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农民的动摇,使他们从无产阶级方面倒向资产阶级方面。”这种情绪会很快蔓延到工人中去,工人阶级的动摇势必会危及苏维埃政权的稳定性,破坏工农联盟。因此列宁认为“决定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从而给小农许多刺激,推动他们来扩大经营,增加播种面积;代表大会正用这种办法来调整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关系,并且相信,用这种办法一定能够在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建立起牢固的关系 [10]。”调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局面,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列宁晚年调整经济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 列宁晚年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

列宁晚年经济思想是1921~1924年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思想。新经济政策思想是“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 [11] ”的具象表现;“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则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前提。1921年1至2月拟定的《农民问题提纲初稿》,指出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是新经济政策思想的萌芽状态;苏俄十大果断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可以说是列宁晚年经济思想的成熟阶段;1921年10月列宁认为退到国家资本主义是不够的,还必须退到通过市场同农民经济建立联系,退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这是新经济政策思想的继续发展阶段;在列宁口述的最后一批著作中,如《论合作社》等,则使得列宁的晚年经济思想成为一个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列宁晚年经济思想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小农国家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的探索中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 [12]。

3.1. 列宁晚年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给国内造成不同程度的危机的情况下果断实施的,也是在其基础之上做出的调整、创新和发展,主要包括了国家资本主义思想、商品经济思想、合作社思想和对外经济思想。

3.1.1. 国家资本主义思想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列宁首次提及国家资本主义学说。这是建立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通过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反对官僚主义,巩固工农联盟,从而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项重要举措。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从战略上看虽是一种退却,然却是基于小生产占优势的经济结构的定位来解决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具有开创性意义。

连年的战争破坏和粮食政策的错误执行,导致出现粮荒,农民不满,工农联盟甚至有分裂的可能,列宁意识到,“向纯社会主义形式或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及的,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内,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13]。”这已经是列宁在思考“强攻”行不通,就必须采用“围攻”的方式,也即苏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上必须由“直接过渡”转变成“迂回过渡”。将国家资本主义视作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是列宁晚年经济思想的闪光点。这种国家资本主义并不是那些“左派共产主义者”所叫喊的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对社会主义的背叛,“资本主义是祸害,社会主义是幸福”,他们甚至不明白可以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迂回过渡。所以列宁说:“我们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就是这样的人,他们在口头上是(当然,他们也深信自己是)小资产阶级的无情的敌人,而在实际上却正好是帮助小资产阶级,正好是为小资产阶级效劳。”列宁承认这是一种退却,然却是一种有原则、有限度的退却。“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应当将之纳入一定范围的资本主义 [14]。”“是我们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范围的资本主义 [15]。”

新经济政策时期提出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多种形式的、多层次的经济结构模式,主要包括四种形式:以大机器生产为基础的租让制,来实现向社会主义大生产的过渡;利用私人资本主义的租借制,实现向社会主义大生产的过渡;借助小资产阶级联合的组织形式的合作社,来实现向社会主义大生产的过渡;还有代购代销。通过这些中间环节使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关系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苏维埃因此获得了农民的支持。从抽象意义上理解,国家资本主义就是“一条引导我们前进,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最高阶段)的路线。”

3.1.2. 商品经济思想

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列宁是肯定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可以发挥作用的第一人 [16]。列宁对商品经济的认识经历了“国家垄断制的产品交换”到“国家资本主义的商品交换”,再到“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的过程,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列宁突破了马克思所设想的不需要货币作为中介的“产品交换”,也即“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商品货币”的认识,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的发展。商品经济思想在将千百万小农联合起来发展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样是受困于国内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列宁在《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中决定施行实物税,取代具有强迫性和激进性的余粮收集制。这是列宁在反思过去经济政策的不足后进而实现自身对于商品经济思想的一次质的飞跃,可以说是实现一次由“国家垄断制的产品交换”向“国家资本主义的产品交换”的历史性转折。列宁指出:“让各地的农业和各地的工业在当地范围内有一定的流转自由,这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商品经济,主张直接过渡。对此,列宁反驳:“试图完全禁止、堵塞一切私人的非国营的交换的发展,即商业的发展,即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在有千百万小生产者存在的条件下是可避免的。一个政党要是试行这样的政策,那它就是在干蠢事,就是自杀。说它在干蠢事,是因为这种政策在经济上行不通;说它在自杀,是因为试行这类政策的政党,必然会遭到失败 [17]。”

苏俄施行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商品交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然而这种商品交换是建立在列宁对于商品经济的矛盾认识基础之上的,因此随着实践,本身的问题就会显露出来,比如通货膨胀。由于贸易自由与流转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是受限的,它是以国家供销社和合作社为中介,没有货币作为媒介,排斥货币与市场,己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品交换,还是马克思所设想的“产品交换”,列宁也承认:“包括产品交换在内,因为用来交换农民粮食的国家产品,即社会主义工厂的产品,己不是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商品,决不单纯是商品,已不是商品,已不再是商品 [18]。”列宁反思这个问题,在1921年10月底指出:“现在你们从实践中以及从我国所有的报刊上都可以清楚地看到,结果是商品交换失败了。所谓失败,是说它变成了商品买卖。……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 [19]。”苏维埃实施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就把商品交换作为整个工作的中心环节。列宁指出:“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 [20]。”1923年以后,是列宁商品经济思想的成熟阶段。他摆脱了产品经济思想的束缚,肯定了社会主义可以能够必须发展商品经济,提出了发展合作社的思想。《论合作社》的发表,标志着列宁商品经济思想的升华。在文章中,列宁己经抛弃了以前那种把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交换关系看成简单的商品经济的看法而是认为社会主义应该建立有计划指导下的、发达的、特殊的商品经济,并且认为“合作社的发展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这也意味着列宁晚年在思想上已经把商品经济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了。

3.1.3. 合作社思想

合作社思想是列宁在利用辩证唯物史观分析俄国国情,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对于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中,推动了对于合作社思想的革新,从把合作社看成国家资本主义的“变种”到把合作社看成社会主义的,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合作社思想,找到了一条以发展商品经济为基础和动力的合作化道路,引导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实现了对合作社认识质的飞跃,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把商品经济看成社会主义的对立物,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经济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农业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化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为摆脱趋于破裂的工农联盟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发展生产力,列宁决定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农民在处理余粮方面的极大自由空间,但这必然需要地方流转自由。在实践中,列宁认为这是可以接受的,“我们应当鼓励小农业。我们必须尽一切力量来鼓励小农业。实物税就是这方面的一项简单而又绝对必要的措施。它能给予这种鼓励 [21]。”粮食税鼓励农民越过市场且不利用货币从而通过合作社等中介机构进行商品交换。此时的合作社还只是作为“商品交换”的一个机构,是国家资本主义的“变种”。列宁认识到“合作社还是有它一定的优越性 [22],但又认为苏俄的小商品生产者合作社必然会产生出小资产阶级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因而列宁此刻对于合作社的态度是复杂的,既利用它,又限制它。粮食税的实施起到了恢复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是由国家直接控制的“商品交换”的合作社既不能保证工业品的质量又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因此就带来黑市和私下交易,也不可避免的带来商品货币关系。列宁反思认为:“现在你们从实践中以及从我国所有的报刊上都可以清楚地看到,结果是商品交换失败了。所谓失败,是说它变成了商品买卖”,“商品交换作为一种制度已经不适应实际情况,实际情况奉献给我们的不是商品交换而是货币流通,现金交易。”正是列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合作社的发展,迅速调整了政策,苏维埃在1921年8月16日通过了《农业合作社法令》,农业合作社由“商品交换”机构升级为在生产和流通领域逐步引导小农走向公有化的一种形式。在列宁晚年口述的《论合作社》中详细的阐述了合作社的思想。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合作社是一种很好的迂回过渡的方式,因为“合作社的发展也就等于(只有上述一点‘小小的’例外)社会主义的发展”,采用“围攻”的方式也可以实现由小生产到大生产的过渡,从而过渡到社会主义。合作社是在坚持“简便易行”、“容易接受”、“符合农民的意愿”和自主经营的原则的基础之上,“按照欧洲方式做买卖”的低姿态以充分利用商品经济来实现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换,并且成功地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了起来,维护苏维埃的政权稳定。

3.1.4. 对外经济思想

对外经济思想是列宁在实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现实的飞跃之后,着眼于如何解决在经济文化落后的苏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问题中首次提出的,这也是列宁在同“倒退到资本主义”的右倾错误和“自己都能搞好”的左倾错误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完善的,它革新了马克思恩格斯过去对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完全不兼容的认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探索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道路。社会主义是可以学习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进行发展的,从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对外经济思想主要包括从资本主义国家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经验以及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经验,实现的方式有租让、合营公司、吸收外国贷款和接受外国的技术援助等。列宁对于国内外局势有着清醒的认知:“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得到的和平不稳固 [23] ”,纸上和平是不可靠的,必须发展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已经白热化的纠纷,对于我们来说,才是实际的而不是纸上的和平保证。这种纠纷一方面表现在西欧各国间的帝国主义大厮杀在重新进行,另一方面表现为日美争夺太平洋及其沿岸地区的霸权的帝国主义竞争极其剧烈 [24] ”,帝国可能随时要颠覆苏俄政权,而“防御力如此薄弱的我们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当下应该做的就是通过向资本主义学习来发展国民经济以巩固国防。解决这种现状就必须实现电气化,实现电气化同样需要先进的技术、设备和高等知识分子,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不可避免的采用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先进人类文明成果。列宁通过暂时的“退让”采用了租让制。租让制利用了资本主义的逐利性,将偏远而苏俄又无力开发的资源交由资本家使用,但租让是有限度,“租让合同的每一项条文都带有战争性质,因为每项条文的制定都要经过场战争。因此,必须善于在这场战争中保卫自己的利益”。这样就确保了既发展国民经济,又巩固苏维埃政权。租让制是同资本主义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形式。而合营公司“既有俄国和外国的私人资本家参加,也有共产党员参加,这种公司是一种可以正常开展竞赛的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表明,我们能够不比资本家逊色地建立起同农民经济的结合,能够满足农民的需要,就在农民目前这种十分愚昧的情况下(因为要在短期内使农民改观是不可能的),也能帮助他们前进 [25]。”然而“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先锋队在办理为千百万人服务的大企业方面没有独立工作的经验 [26]。”因此就必须向有本领的人学习,在列宁的努力下,创办了合营公司,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在竞争中不断学习资本主义世界的先进管理经验。此外,“国际信贷”和“技术援助”都是列宁对外经济思想的探索和尝试,起到了帮助苏俄恢复国民经济的作用。

列宁的对外经济思想的产生是为了解决苏俄处于封锁的情况下如何发展经济的问题,有着清楚的目标认知和理论支撑,在实践过程中体现了政策上的坚定性和策略上的灵活性,辩证地看待“租让制”,最大程度地发挥了资本主义在恢复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坚持全面地看问题,将发展经济看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更需要先进的人才,特别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对外经济思想是在领导苏维埃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以勇敢的探索精神和巨大的创新能力提出发展对外经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

3.2. 列宁晚年经济思想的特点

3.2.1. 人民至上是列宁晚年经济思想的价值理念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27]。”人民至上是无产阶级执政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为绝大数人谋利益”理论的升华和提炼。列宁晚年经济思想的实质是巩固和发展人民利益,也就是把“革命的利益,工人阶级的利益”看作“最高的法律 [28] ”。三年国内战争之后继续沿用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后果,甚至有覆灭政权的可能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极大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只耕种可维持其本身生活的土地,致使粮食出现供应危机,工人和军人的生活无法得到满足。而这一现象同布尔什维克所要实现的“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29] ”的政策导向显然是南辕北辙的。列宁在重新审视过去的政策之后,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其最终目的是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而首要目标和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生活,满足人民的需要,尊重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列宁“政治遗嘱”中,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始终贯穿其中,新经济政策思想也充分体现了以人民利益为重的理念。“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 [30] ”它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3.2.2. 创新精神是列宁晚年经济思想的思想核心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他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31] ”列宁晚年经济思想所彰显的创新精神可以说是其思想核心,他反对思想僵化,在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比如实行租让制。为巩固新生政权,列宁学习巴黎公社模式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结果却背道而驰。列宁晚年经济思想就是围绕“如何在东方小农国家实现社会化大生产?”而不断进行思想变革、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列宁说:“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总和=社会主义。”列宁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打破思想僵化,从本国实际国情出发,力排众议实施新经济政策,强调当下的主要的任务是发展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处理商品货币关系的过程中,列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恩格斯所认为商品货币关系是同社会主义相对立,是不可兼容的,在实践中,不断革新自己对于这一关系的认识,最终突破了原有认知,实现了理论上创新。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启示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教条化,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推动理论创新。

3.2.3. 系统观念是列宁晚年经济思想的重要原则

“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列宁晚年经济思想之所以闪耀着科学的光芒,是因为在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始终注重新经济政策各要素之间的系统调配。国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合作社和对外经济思想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摆脱国内的危机现状,需要先发展不需要大机器的农业和小工业,这就需要以实物税来代替余粮收集制,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有了可支配的余粮,这就势必会引起商品货币关系的产生,因此就要通过合作社把这种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内容纳入到国家资本主义之中,从而确保无产阶级政权可以掌控国家的经济命脉,更好的统筹资源,发展经济。列宁统筹考虑国内国外的各种因素,认为世界经济是一个统一的经济体,而现在的发展方向就是实现电气化。为实现这点,我们就应该向资本主义学习,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这四种思想是列宁晚年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列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四者之间的关系,以实现系统整体的最佳功能,即巩固工农联盟,夯实国家工业基础,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家。

4. 列宁晚年经济思想的时代价值

4.1. 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的实现是无产阶级政权的努力的方向

人民至上是列宁晚年经济思想的价值理念,是贯穿于新经济政策实施全过程的,也是新经济政策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原因。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的实现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应当是无产阶级政权的努力方向。唯物史观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于以人民为中心的认识。

站在“两个百年”交汇的历史新起点,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总体向好,但在疫情的冲击下和百年变局的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调动人民的积极主动性,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即尊重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一项历史性的任务,必须一代接着一代的努力,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在就业方面,必须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引导就业方向,利用经济增长带动人民就业;在分配制度方面,必须依据形势不断完善分配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科学地、有计划地实施“三次分配”,避免社会收入两极分化。

4.2. 坚持守正与创新,毫不动摇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守正与创新是列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列宁晚年经济思想守住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创新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具有开创性意义。守正创新包括守正与创新两个方面。“正”即正道,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守正,就是坚守正道,坚持按规律办事。创新即改变旧的、创造新的,“创”是指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认识和实践活动,其目标是“新”,即新的认识和实践成果。概括而言,守正创新即把握事物规律,根据一定的目的改变现存事物,创造新事物。

列宁晚年经济思想中体现的“改革”思想并不是倒退到资本主义,而是战术上撤退,是一次成功的“蜕变”。我国更应该守住马克思主义之“正”,绝不能走闭关锁国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创新是列宁晚年经济思想的核心,新经济政策思想本来就是前人不曾创造出来的东西。创新也是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法宝,更是我国可以“守正”的定海神针。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立足新发展阶段,必须增强在新的历史方位中的创新自信;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中突出创新引领;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积极探索有效路径上强化创新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创新的成果,走好这条道路,我们必须更坚定的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

4.3.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保障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方法论

列宁晚年经济思想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在理论指导下开展实践,实践又推动理论创新,探索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全新途径、方法与形式。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思考问题、推动发展都要从当代中国的国情出发。国情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与特征。从新中国建立到实行改革开放,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国情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党的思想路线,是我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认识方法,也是我国经济实现稳定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我党更应该冷静分析国际国内局势,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克服阻碍实现民族复兴的错误思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实践化、客观化为当代中国国情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必须认清这点,绝不能激进、冒进搞经济建设,做出符合人民、国家和党的利益的正确抉择,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4.4.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列宁晚年的经济建设思想体现着深刻的改革思想。苏俄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晚年对苏俄的经济制度进行了大胆变革,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大力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经济发展显示出了列宁巨大的勇气,这种勇气是建立在对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恢复商品货币关系的经济制度改革符合苏俄当时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状况,因而具有历史进步性。

深化改革开放,必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个国家发展历史进程的差异性以及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不同的国家会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我们党经过长期的探索,在实践中反思和总结所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所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文章引用

陈军旗. 列宁晚年经济思想的逻辑理路与价值意蕴
The Logic and Value Implication of Lenin’s Economic Thought in His Later Years[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09): 4099-410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9559

参考文献

  1. 1. 列宁. 列宁选集(第4卷) [M]. 第3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778.

  2. 2. 徐田利. 列宁的“政治遗嘱”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17.

  3.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0: 544.

  4. 4. 列宁. 列宁选集(第4卷) [M]. 第3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509.

  5. 5. 列宁. 列宁选集(第4卷) [M]. 第3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776.

  6. 6. 列宁. 列宁全集(第36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 408.

  7. 7. 列宁. 列宁选集(第4卷) [M]. 第3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511.

  8. 8. 列宁. 列宁选集(第4卷) [M]. 第3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514.

  9. 9. 列宁. 列宁选集(第4卷) [M]. 第3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523-524.

  10. 10. 列宁. 列宁选集(第4卷) [M]. 第3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459.

  11. 11. 列宁. 列宁选集(第4卷) [M]. 第3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773.

  12. 12. 张喜德. 试论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J].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21, 14(1): 32-46. https://doi.org/10.16223/j.cnki.cn61-1456/c.2021.01.004

  13. 13. 列宁. 列宁选集(第4卷) [M]. 第3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720.

  14. 14. 列宁. 列宁选集(第4卷) [M]. 第3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670.

  15. 15. 列宁. 列宁选集(第4卷) [M]. 第3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534.

  16. 16. 李子猷. 列宁对过渡时期的和社会主义的商品货币关系的探索[J].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3): 3-12.

  17. 17. 列宁. 列宁选集(第4卷) [M]. 第3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504.

  18. 18. 列宁. 列宁选集(第4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 268.

  19. 19. 列宁. 列宁选集(第4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 234.

  20. 20. 列宁. 列宁选集(第4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 327.

  21. 21. 列宁. 列宁选集(第4卷) [M]. 第3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468.

  22. 22. 列宁. 列宁选集(第4卷) [M]. 第3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461.

  23. 23. 列宁. 列宁选集(第4卷) [M]. 第3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474.

  24. 24. 列宁. 列宁选集(第4卷) [M]. 第3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475.

  25. 25. 列宁. 列宁选集(第4卷) [M]. 第3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666.

  26. 26. 列宁. 列宁选集(第4卷) [M]. 第3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536.

  27. 2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8. 28. 列宁. 列宁选集(第4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 189.

  29. 29. 列宁. 列宁全集(第41集) [M]. 2版增订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30. 30. 列宁. 列宁全集(第4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 347.

  31. 31. 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