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1  No. 08 ( 2022 ), Article ID: 55375 , 8 pages
10.12677/ASS.2022.118491

新时代语境下呼和浩特市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王悦,秦兆祥*

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收稿日期:2022年7月21日;录用日期:2022年8月23日;发布日期:2022年8月31日

摘要

红色文化旅游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路径,在新时代语境下社会价值非凡。以呼和浩特为研究地,对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得益于红色文化深厚底蕴,呼和浩特市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已经迈向融合发展的大潮。但就目前来讲,呼和浩特红色文化旅游仍旧存在产品同质化严重、集聚效应低、在地居民参与程度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高质量融合发展。因此,在未来发展中,呼和浩特应以催生“多色融合”的产业新业态、扩大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辐射效应、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提质升级以及全方位培养旅游人才等路径为重点,推动呼和浩特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

关键词

呼和浩特,红色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Way of Red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Hohhot in the Context of New Era

Yue Wang, Zhaoxiang Qin*

Tourism College,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Received: Jul. 21st, 2022; accepted: Aug. 23rd, 2022; published: Aug. 31st, 2022

ABSTRACT

Red cultural tourism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nherit the red gene, which has extraordinary social value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Taking Hohhot as the research si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path of red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is studied and analyzed.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thanks to the profound heritage of red culture, Hohhot red culture tourism industry has stepped towards the tide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However, at present, Hohhot red cultural tourism still has problems such as serious product homogenization, low agglomeration effect and low participation degree of local residents, which seriously restrict the high-qualit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Therefore,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Hohhot should be to create a “multi-color fusion” industry with new forms, exp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d culture and tourism fusion radiation effect, promote the quality of red culture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upgrade and comprehensive training tourism talent path as the key point, promote the high quality of Hohhot red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fusion development.

Keywords:Hohhot, Red Culture, Tourism, Industri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Path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国家明确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号召,旨在将崇大、深厚的中华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推进文化旅游创新发展 [1]。红色文化是我党成立以来创造的历史记忆、红色精神等的表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颜色文化,蕴含着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传承价值重大。在新时代发展潮流下,百家文化竞相争艳,红色文化的主旋律功能由此更为凸显。促进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弘扬,是新时代的发展要义。而旅游作为一种以流动为基础特色的休闲方式,能够带动文化的有效传播与流动。将其与红色文化发展相融合,实现“红色文化活化”,必将促进红色基因的有效传承,使红色文化无声滋养人们的道德心灵。

将红色文化与旅游发展相融合,既是红色文化传承的必然需要,也是旅游产业升级发展的客观需要。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上升的同时,旅游产业逐渐扩大丰富,多种业态随之出现,如康养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在这种产业扩充趋势下,旅游者更加追求精神上的愉悦与洗礼。而红色文化作为革命精神的载体,能够满足旅游者更高发展需求,是旅游者崇高神圣的精神之旅。因此,将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符合当今时代发展需求。既能够创造社会效益,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又能带动旅游产业提质升级,实现经济创收。据此,本项目以呼和浩特市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本市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对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现状及路径进行分析。通过对呼和浩特市现有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的研究,分析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深度探析主要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呼和浩特市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着力点,提出相关高质量发展路径建议,以推动呼和浩特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更好的融合发展,让“红色北疆”走向全世界。以期实现传承红色基因、带动旅游发展的社会、经济双重效益。

2. 文献综述

“红色”作为政治概念源于国外,主要用来象征革命、左派、无产阶级、共产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2]。自2000年开始,我国有关红色文化理论的研究开始起步,后红色旅游研究相继出现。国内学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红色旅游定义探讨 [3] - [7]、红色旅游资源 [8] [9] [10]、红色旅游产品 [11] [12]、红色旅游文化 [13] [14]、红色旅游营销策略 [15] [16] 以及红色旅游开发 [17] [18] 等几个领域。国外学者对与红色旅游相似的历史文化旅游、遗产地旅游等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内涵、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旅游文化遗产的功能等方面 [19] [20] [21] [22]。总的来看,有关红色旅游的研究覆盖领域广泛,发展也相对较为成熟。

近年来,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红色旅游作为一种崇高的精神体验性旅游,所承载的红色文化价值尤其凸显,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转向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研究。国外学者对红色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是对红色文化教育功能的研究。Ceren Karadeniz (2010)以土耳其博物馆为例,认为博物馆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是教育的一种创新方式 [23]。Erik H. Cohen (2011)以大屠杀纪念博物馆为例,对黑色旅游的教育功能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真实遗址所在地所发生过的事件和蕴含的文化是更重要的 [24]。另一个方面是文化旅游融合经济功能的探讨。Rodrigo de Azeredo Grünewald (2002)提出文化旅游既是旅游的需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认为旅游文化可以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对国家、社会、个人发挥着作用,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25]。我国学者对红色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研究更多关注于二者关系研究以及对红色旅游文化价值、红色文化旅游营销策略的探讨。尚紫娟(2021)探讨了乡村红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 [26]。游涛(2017)以荔波县为例,对该红色文化与旅游的开发进行了研究 [27]。左兴俊,张永胜(2009)对临沂创新红色文化,提升沂蒙红色旅游品牌,提高临沂红色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做了探讨 [28]。郑华伟(2016)在过对红色旅游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的基础上,分析游客对红色旅游景区的游后体验,深度探究了红色旅游中文化、价值观的内化过程 [29]。由此可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对社会、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立足于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对本市红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度探讨,以期探索出适宜呼和浩特市发展的红色文旅之路。

3. 呼和浩特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依托自身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旅游逐渐成为重要旅游形式之一,并取得较为可喜成绩,成为我国北疆红色文化发展、宣扬的重要力量。其中,在国家重点打造的红色旅游景区中,呼和浩特市乌兰夫故居、乌兰夫纪念馆、武川县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等地均入选,成为红色旅游发展的示范基地,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3.1. 红色文化底蕴深厚,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深厚根基

呼和浩特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首先取决于该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首府,曾为革命历史地区,是早期革命实践与探索的见证地,可以说红色文化资源是极为丰富的。据统计,呼和浩特现共有红色旅游资源景区景点高达30处左右(图1)。其中红色旅游景区7个,国家抗战设施遗址展馆6处,以及名人故居、纪念馆、陵园等高达20多处。如乌兰夫纪念馆、乌兰夫故居红色文化旅游区、内蒙古博物院、老牛坡红色文化旅游区、贾力更烈士纪念馆红色旅游区、和林绥南革命根据地遗址、绥蒙抗日救国会旧址纪念馆展馆、大青山英雄纪念碑等景区。可以了解到,呼和浩特红色文化资源类型齐全,文化底蕴、内涵极为深厚,这为旅游开发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图片来源:胡丽媛,2019年。

Figure 1. Layout of red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Hohhot

图1. 呼和浩特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布局

3.2. 红色文化保护举措与旅游开发并行

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等相关部门立足地区实际,充分认识到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之于呼和浩特发展的重要性,在推动红色旅游发展方面持续发力,如编制《自治区“十四五”红色旅游发展规划》、联合其他省市推出“亮丽北疆”主题精品红色旅游线路10条等举措。将打造“北疆红色”旅游品牌作为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的突破点,着重突出北疆地域特色与红色文化特征。此外,相关政府部门积极与其他省市实现区域联动,共同组织开展“自治区红色讲解员讲百年党史”、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等活动,鼓励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在立足区位特色的基础上多角度呈现,其中包括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以及红色旅游文创产品等。系列举措的实行不仅有效推动了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还积极传承了红色文化,提升了呼和浩特红色文化旅游知名度,吸引众多游客前往。呼和浩特政府还尤为注重红色文化资源在政治育人等方面的作用,在红色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打造有地域特色、高文化水平的党性教育基地。寓教于游,寓教于乐,以旅游方式带动红色教育发展,以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呼和浩特故事。

3.3. “红色文化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驱动

近年来,呼和浩特政府依托地域资源,推动“红色文化旅游+”,增强产业融合发展新动能。着力打造以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以红色旅游为主,其他旅游产业为辅,逐步形成了一种新型复合旅游业态。同时,呼和浩特立足于本地实际,将红色旅游、草原风情与大漠文化有机融合,形成所产业联动机制,齐头并进,融合发展。使红色文化在不同旅游形式中得以传承发展,促进红色旅游产业链不断延伸。各类型旅游景区依据地域发展实际,将不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在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更多层次的产业融合发展。在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同时,联动其他旅游业共同发展,带动餐饮、住宿、购物等行业共同获益。在这种多产业类型的融合驱动下,呼和浩特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得到良好发展,逐渐走向成熟。

4. 呼和浩特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问题

尽管呼和浩特市红色文化底蕴深厚,与旅游融合发展形势向好,但就当下而言,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与其他红色旅游热点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4.1. 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形式单一

在国家红色旅游发展热潮下,呼和浩特红色文化旅游也逐渐受到旅游者关注与青睐。与此同时,呼和浩特红色文化旅游发展问题也日渐凸显,如基础接待设施水平较低、讲解方式单一、内容不生动、产品呈现体验感低等问题均不同程度制约红色旅游发展。由此,就当下发展而言,呼和浩特市红色文化旅游差异化、特色化不够鲜明,同质化现象也尤为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旅游产品不能很好的展现地域风情,在外观设计、内涵体现等方面均有进一步提升的必要性。且产品与其他红色旅游景区产品差异不大,同质化现象频繁出现,在核心创意等方面工作不到位。另外,目前呼和浩特红色文化旅游表现形式仍然是以观光为主,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形式多呈现为故居、纪念馆、遗址地等旧址,与其相关的附属产品开发不够,不能吸引旅游者驻足观赏。且产品以静态展示为主,其他类型产品较为少见,如体验型、表演型等。产品开发形式单一,内涵深挖不足,对于呼和浩特红色底蕴与地域特色的展现度不够,导致游客体验感低,不能留下深刻印象。

4.2. 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布局分散,集聚联动效应差

呼和浩特市地域辽阔,红色景点分散在各个不同的区、县、村内,难以形成集聚带动效应。红色旅游产品多以旧址呈现,因此分布在不同区域内,造成旅游产品联动困难问题。就当下发展而言,红色旅游并未形成各区域联动效应,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够强,对外宣传和推广的力度薄弱。再加上交通条件的滞后,使得游客在各个旅游景点间浪费过多时间与精力,旅游体验的满意度较低,尤其对省外及其较远地区的游客缺乏吸引力。另外,呼和浩特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与其他邻近省市的合作程度也较为低下,如乌兰察布、包头以及山西等地。并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红色旅游区域与片区,各地之间缺乏集聚联动,导致各个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独立发展且知名度低下,影响力不够,吸引力不强等问题。新建的红色旅游景区对于地缘方面的考虑也较低,分散分布于不同地点,联动可能性低。最后,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与其他旅游产业联动程度也较低。在红色旅游日益发展下,呼和浩特已经开始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类型产品,但就当前发展现状来看,融合联动情况仍旧不乐观。呼和浩特当下旅游发展以草原为主,民俗、历史等为辅,对于红色文化旅游的带动程度是较低的。不同类型旅游产业之间联合效应差,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更是处于旅游产业发展的中下层,吸引力薄弱。

4.3. 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刻,在地居民参与程度低

呼和浩特红色文化旅游发展迅猛,但景观文化内涵挖掘程度低,使得文化景观及内涵遭到破坏。在文旅融合发展年代,文化内涵的缺失是旅游发展的极大阻碍,明显制约呼和浩特市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首先,旅游产品设计研发方面薄弱,多模仿、借鉴其他地区红色旅游产品,较少融入本地红色文化底蕴。这导致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内涵的缺失,核心特色度低下。红色文化旅游讲解是获得神圣体验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而就呼和浩特发展而言,红色文化旅游景区讲解并未达到神圣体验的高度,讲解方式多为单一,情感等丰沛度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气息,一些村镇在开发过程中过度注重商业发展,最终导致红色文化旅游自身特色的丢失。部分地区依托于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以脱贫致富。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过度商业化的问题。红色文化旅游以弘扬爱国主义的教育功能于社会价值凸显,过度商业化会导致红色文化内涵的变化,甚至于缺失。最后,当地文化旅游产品供给的非本地化困境较为严峻。呼和浩特红色文化旅游发展以外来投资商为主,在地居民参与度低。外来投资商对本地红色文化底蕴了解薄弱,并不能很好的对红色文化旅游进行开发与设计。在地居民参与程度低也直接导致了红色文化旅游发展不长久、不平衡的关键问题出现。总的而言,呼和浩特红色文旅游发展中,“旅游飞地”现象突出,极大限制了呼和浩特红色文化旅游的融合与发展。

5. 推进呼和浩特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

5.1. 催生“多色融合”的产业新业态

首先,积极推进红色文化旅游与绿色旅游、古色旅游等的“多色融合”。呼和浩特应在国家政策指引下,将红色文化概念泛化,将生态文化、农耕文化等哪如红色文化发展视野,推动多业态文化旅游发展。推动红色文化旅游与乡村旅游、古村落旅游以及古遗址等历史文化旅游融合开发,促进红色旅游与草原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新业态融合发展,致力于打造“多彩呼和、红色故里”的综合旅游品牌。譬如,塔布赛村以乌兰夫纪念馆为中心,原生态乡村生活与生态采摘园、薰衣草庄园、农田等绿色生态景观交相辉映,形成多种类型发展的红色旅游观光地。在未来发展中,呼和浩特应更多展现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优化整合红色文化、绿色文化、乡土文化等,将红色文化概念扩大,实现多类型红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其次,应建设优质红色文化旅游示范景点。呼和浩特应当坚持以红色文化内涵为核心,开发多样化的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知名示范景点,以形成带动辐射效应,促进呼和浩特红色文化旅游景区更好的融合发展。另外还应当注重红色景区的整体建构。以文化为内核,促进产品新形式发展,如旅游演艺、旅游文创产品等。最后,推进区域间的互联互通。红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必须推进各地区的联动合作,加强呼和浩特区域、景点内的互联互通,凝聚成为呼和浩特红色文化旅游合力。如呼和浩特未来发展,可以联合鄂尔多斯、包头、乌兰察布等邻近省市,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以旅游为主线带动呼和浩特市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5.2. 扩大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辐射效应

首先,利用现代科技,实现“线上 + 线下”双轮驱动,让呼和浩特红色文化焕发持续生命力。线下消费主要注重红色文化形式创新,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更好的满足旅游者需求。创新运用5G、VR等现代技术,动态化展现红色历史文化,多渠道提升知名度,扩大和增强红色文化旅游效应。利用当代流行的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以及公众号、小程序等传播渠道,带动红色文化旅游的大规模发展。将呼和浩特红色文化“走出去”,从而引进旅游者。其次,做好红色文化旅游宣传和营销。根据呼和浩特红色旅游文化特点,制定科学可行的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线上、线下提供双重服务,与其他类型文化旅游融合营销,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联通的品牌宣传态势。在宣传过程中,建设景区类型完善、语种丰富、信息充实的智慧导览服务平台,整合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积点成线、由线成面,做好红色文化旅游的宣传工作。最后,在呼和浩特红色文化旅游的景观呈现、内容解说乃至线路设计中赋予更多红色文化内涵,推出系列附属红色旅游产品,发挥联动效应,延伸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链,实现社会、经济双重效益。

5.3. 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提质升级

首先,加大对红色文化旅游线路的提质改造。对呼和浩特而言,应持续美化红色文化旅游品牌的线路。将传统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文化旅游要素融合进红色文化旅游线路设计。在此基础上,融合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草原旅游等旅游业态,拓宽了旅游娱乐方式,为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促进呼和浩特多方旅游形式融合发展。其次,对红色文化地进行修复保护。贯彻落实国家对于红色革命旧址的保护指示,呼和浩特应按照“定期修缮”“保护原貌”的原则,将革命旧址、故居遗迹以及红色纪念馆相结合保护,对革命旧址、故居遗迹进行定期修缮与保护,旨在保护原生态面貌。重点是将红色文化地的文化内涵保护、传承、发扬好,以旅游的形式,将文化融合发展,促进红色基因代代传承。最后,呼和浩特应重视红色文化旅游管理的制度创新,这有利于激发呼和浩特红色文化的创造力,形塑整个城市的红色精神内核。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鼓励、优惠政策,提高红色文化旅游市场的竞争力,为红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保驾护航。

5.4. 全方位培养旅游人才

旅游人才是各个旅游行业发展的关键,因此应采取全方位培养方式。首先,健全人才管理体制,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与高校、企业对接,吸纳旅游人才,提高整个行业的人才质量。设立一定的激励措施与激励机制,如薪酬奖励、荣誉激励等,以这种方式激励员工工作热情与活跃度,以更好服务与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其次,设立培训班,开设红色文化历史、讲解技巧等课程内容,针对不同服务人群,进行专项培训。使服务人员对红色文化历史、内涵、精神有深刻了解,掌握服务技巧,拥有健康的服务心态,为红色文化旅游发展提供根本的服务保障。最后,扩大建设系列党性教育基地。将党性教育基地与旅游景区很好的融合,已经去为依托,实现红色教育目的。开设红色研学、红色讲堂等旅游形式,以娱乐的形式将红色文化传播至每一位旅游者心中。

5.5. 建立融合发展保障机制

从政策、资金、土地等多个方面对红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保障。政府应强化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机制,促进各部门之间的联合协作,加强对区、县、地区等地的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保护,设立系列措施,激发红色文化与产业融合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先,政府应制定系列保障措施,在资金、运行等方面给予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基本保障。确立红色文化的领头地位,支持各大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改革创新。支持多方主体参与红旅发展融合,如民营资本、国家资本等。其次,可以在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奖励机制上进行部署。设置系列奖惩措施,规范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同时激发产业经营者热情,开拓红色文化旅游产业范围。在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官方宣传,借力媒体、网络提升呼和浩特红色文化旅游知名度,进一步拓展客源市场。最后,相关部门还可以优化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用地政策,合理规划旅游地、旅游景区的用地以及布局。扩充财政资金扶持,出台相关人才培养新政策。鼓励红色文化旅游与高科技、智能化相结合,共同助力红色文化与旅游的高质量融合、发展。

文章引用

王 悦,秦兆祥. 新时代语境下呼和浩特市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Way of Red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Hohhot in the Context of New Era[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08): 3587-3594.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8491

参考文献

  1.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1: 107

  2. 2. 刘红梅. 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传承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湘潭: 湘潭大学.2012.

  3. 3.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2004-2010 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Z]. 北京: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2004.

  4. 4. 刘辛田. 论红色旅游发展的几个误区[J]. 商场现代化, 2009(1): 238-239.

  5. 5. 雷召海. 红色旅游理论梳理与实践建议[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25(5): 101-105.

  6. 6. 刘海洋, 明镜. 红色旅游: 概念、发展历程及开发模式[J].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10, 17(1): 66-71.

  7. 7. 徐仁立, 刘建平. 关于红色旅游含义和特点的再认识[J]. 武夷学院学报, 2011, 30(1): 51-54.

  8. 8. 张良泉, 唐文跃, 李文明. 地方依恋视角下红色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评估——以韶山风景区为例[J]. 经济地理, 2022, 42(4): 230-239.

  9. 9. 许春晓, 唐慧, 孟圆圆, 宁川川. 湖南红色旅游资源的共生势能[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7): 1718-1733.

  10. 10. 剌利青, 徐菲菲, 何云梦, 韩磊. 基于游客视角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共创机制[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7): 1647-1657.

  11. 11. 尹晓颖, 朱竑, 甘萌雨. 红色旅游产品特点和发展模式研究[J]. 人文地理, 2005, 20(2): 5.

  12. 12. 范力, 焦世泰, 韦复生. 左右江红色旅游区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3(11): 34-37+76.

  13. 13. 刘利琼, 乔旋. 红色旅游的文化价值及育人功能——以红旗渠为例[J]. 社会科学家, 2020(4): 63-67.

  14. 14. 刘卓. 北京地区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浅议[J]. 人口与经济, 2012(S1): 89-90.

  15. 15. 吴亚平, 石培新, 陈志永. 中国梦语境下红色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创新[J]. 贵州社会科学, 2016(1): 128-135.

  16. 16. 汪安梅, 王红国. 湖北旅游产业与网络营销耦合分析——基于大别山区16县(市)红色旅游[J]. 湖北社会科学, 2018(4): 73-80.

  17. 17. 余凤龙, 陆林. 红色旅游开发的问题诊断及对策——兼论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的启示[J]. 旅游学刊, 2005, 20(4): 56-61.

  18. 18. 李文明. 试论庐山的红色旅游开发[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5(4): 64-66.

  19. 19. Blom, T. (2000) Morbid Tourism—A Postmodern Market Niche with an Example from Althorpe. Norwegian Journal of Georgraphy, 54, 29-36. https://doi.org/10.1080/002919500423564

  20. 20. Lennon, J. and Foley, M. (2000) Dark Tourism: The Attraction of Death and Disaster. Continuum, London, 1-12; 99-128.

  21. 21. Stone, P.R. (2005) Dark Tourism Consumption—A Call for Research. e-Review of Tourism Research, 3, 109-118.

  22. 22. Stone, P.R. (2012) Dark Tourism and Significant Other Death: Towards a Model of Mortality Media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9, 1565-1587. https://doi.org/10.1016/j.annals.2012.04.007

  23. 23. Karadeniz, C. (2010) Children’s Museums and Necessity for Children’s Museums in Turkey.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 600-608. https://doi.org/10.1016/j.sbspro.2010.03.070

  24. 24. Cohen, E.H. (2011) Educational Dark Tourism Atan in Populo Site. The Holocaust Museum in Jerusale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8, 193-209. https://doi.org/10.1016/j.annals.2010.08.003

  25. 25. de Azeredo Grunewald, R. (2002) Tourism and Cultural Revival.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9, 1004-1021. https://doi.org/10.1016/S0160-7383(02)00005-1

  26. 26. 尚子娟, 任禹崑. 乡村红色文化与旅游发展模式探析[J]. 学术交流, 2021(4): 111-122.

  27. 27. 游涛. 浅议荔波县红色文化旅游开发[J]. 贵州民族研究, 2017, 38(11): 190-193.

  28. 28. 左兴俊, 张永胜. 临沂市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09(19): 145-147+171.

  29. 29. 郑华伟. 红色旅游价值观内化的网络文本研究——兼论国民幸福感的生成机制[J]. 旅游学刊, 2016, 31(5): 111-118.

  30.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