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2  No. 04 ( 2022 ), Article ID: 50082 , 6 pages
10.12677/AE.2022.124145

协同视角下教育硕士双导师制建设途径探索

李姗,吴春容

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 自贡

收稿日期:2022年3月3日;录用日期:2022年4月4日;发布日期:2022年4月11日

摘要

双导师制是我国全日制应用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种新的培养方式,它将课程与实践相结合。研究生在校内外导师的合作共育下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本文通过协同理论分析了当前该模式下导师合作中出现的四个问题;双导师之间沟通机制缺位,激励体系不健全,缺少相应培训以及评价体制。本文结合四川轻化工大学的实际探索,提出改进双导师制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协同理论,双导师制,合作,教育硕士

Exploring Double Mentor System Development for Master of Education from Collaborative Perspective

Shan Li, Chunrong Wu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Zigong Sichuan

Received: Mar. 3rd, 2022; accepted: Apr. 4th, 2022; published: Apr. 11th, 2022

ABSTRACT

Double mentor system is a new way of fulltime graduate training in China, which combines the supervision of both courses teaching and practices guidance. The graduate students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ism in the collaboration of both tutors in and outside the schoo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ur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mode in the cooperation of the program: the absence of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 two tutors, the incomplete incentive system, the lack of corresponding train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 This paper attempts to offer a recommend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theory by analyzing the mode practiced in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Engineering.

Keywords:Collaborative Theory, Double Mentor System, Cooperation, Master of Education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双导师制最早起源于20世纪美国职业教育,随着双导师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更新,许多欧洲,日本大学将双导师制度应用到培养专业人才中。Arthur Levine (2006)认为双导师制是在一定实习协议下,大学指导教师与实习教师共同负责实习教师的学习和实践 [1]。我国的双导师制度最早运用于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中。2009年,我国开始设立全日制专业教育硕士学位。并制定了相应的培养准则,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关于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的具体要求激发了国内学者对双导师制研究 [2]。双导师制中的“双”是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的“双向”合作,并不是仅限于“两名”教师可以是“两个导师”,也可以是“两个导师组”。双导师是指在校内有专门的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实习单位也有专门的老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指导,双方角色同等重要无主次之分。双导师制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诸多大学将双导师制应用到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实践中 [3]。姚丹(2019)认为在教育硕士的培养中,双导师的校外导师主要由当地优秀中小学教师组成,主要参与指导学生教育实践完成学业论文指导以及思想教育,而校内导师指导学生教育基础理论学习以及完成相关的学业论文。两位导师通力合作,合作指导学生,不仅有利于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人才也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水平 [4]。作为四川首个设立全日制学科教育英语专业的非师范院校,四川轻化工大学将院校优势,地方优势和师范类院校培养教育硕士的经验结合,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学科英语教育硕士双导师体制。然而由于该校开设学科英语教育硕士的时间尚短,在实际运行中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利用文献分析法以及访谈法深入分析学科英语硕士培养中双导师合作困境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该校地方优势以及院校特色,探讨教育硕士双导师合作机制的优化途径。

2.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协同理论为基础,分析双导师合作困境。物理学家哈肯是协同理论的创始人,哈肯认为,世界上各种无生命的、有生命的,甚至是精神世界的结构内部总以一种富有意义的协同方式自发行动。协同治理是使相互冲突的不同利益主体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其中既包括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促成协商与和解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这一理论强调协同治理中治理主体的多样性,管理方式的权威性以及协调行动的持久性。哈肯(2018)后来研究发现协同理论可用于解释管理学、医学、教育学甚至社会学中的许多协作现象,如一个部门的不同职员如何协调工作去提高公司的工作效率,改进公司的职能 [5]。双导师制度的运行离不开各个主体的协作,例如大学校内导师,实践基地校外导师之间的合作。以此类推,协同理论也可用于解决“教育硕士培养中双导师如何协调提高合作质量”这一问题。孙配贞,林泉(2019)基于协同理论视角,分析我国教育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质量评价体系改进教育硕士培养机制 [6]。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协同理论探讨如何完善双导师制度的合作机制。

研究选取四川轻化工大学进行质性研究。四川轻化工大学作为四川省首个招收全日制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研究生的非师范类院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吸收师范类院校的经验并融合了地方优势以及院校优势。因此以四川轻化工大学为对象,选取访谈人物。将有助于改进自身双导师制度的建设。也为其他非师范高校中提供借鉴。

研究于2021年11月首先访谈部分校内校外导师,在结合校内外导师不同情况的基础上修改访谈提纲,12月分别对校内导师进行了深度访谈。2022年1月,在修改的访谈提纲基础上,分别对校外导师进行了深度访谈,本研究对五位校内导师以及三位校外导师进行访谈。

主要访谈问题包括各导师对于双导师制度的理解,校内外导师在其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优势是什么、如何最大化双导师制度的优势,当前四川轻化工大学的双导师制度运行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改进建议。本研究主要对受访者对双导师制度存在问题的看法及建议进行资料分析。访谈开始前,访谈员首先向受访者解释研究目的,强调研究的匿名性和保密性,在受访者允许下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

3. 双导师制在研究生培养中形成合作困境的原因分析

双导师合作困境指双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将校内和校外导师联合的机制,制度落实不到位,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双导师为主题在CNKI进行搜索,发现近几年对于双导师制的研究趋于上升。国内学者对于双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刘丽艳(2016)认为双导师制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四点:一是教育观念的缺位,教育硕士中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教育硕士的专业性。二是培养机制的缺位,政府,高校,中小学未形成合力,这就导致了校内外导师沟通机制不健全管理体系缺失。三是实践模式的缺位,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未能融会贯通。四是支撑环境的缺失,没有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对于实践任务难以实现 [7]。石卫林等(2017)认为当前双导师实施困境的原因在于组织内部的激励不相容、组织间的资源冲突与缺失 [8]。综上所述,双导师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为导师管理体制不完善,沟通机制缺乏以及育人观念缺位。通过文献分析和对校内外导师进行的访谈,以下四种现象造成了该校双导师合作困境:一,双导师合作沟通机制缺位;二,激励体制未完善;三,培训机制缺位;四,评价体制缺位。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该校实际情况,笔者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及建议。

3.1. 双导师合作沟通机制缺位

实施双导师制度的目的是促进高校与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将校内导师的理论基础与校外导师的一线教学经验相结合。一方面可以促进校内导师的研究更贴近实际,另一方面,校外导师可以利用新的教学理论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问题,成为专家型教师。双导师的合作主要在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多样化和合作内容的深层化。但是,现实情况是校内导师主要忙于教学科研,校外导师忙于日常教学。访谈中,五位校内导师以及三位校外导师提及平时教学工作都比较繁忙,校内导师要在两个校区之间奔波,校外导师忙于教学事务。双方很少有机会面谈关于研究生培养的问题。访谈中只有一位校内导师就当前的合作课题与校外导师进行了长期的沟通。目前教育硕士的培养主要是按照课程学习 + 教育见习 + 集中实习 + 论文研究的模式分段进行。再加上研一学生在第一学年参与校外实践的机会较少,因此教学问题与所学课程无法联系,间接导致校内外导师无法就学生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沟通。当前该校对于校外导师疏于管理,未建全完整的校外导师管理规范与细则相关规范的落实和过程监控,这就导致校外导师对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和过程不清楚,对所指导学生的能力,专业发展需求没有提前进行全面充分了解,难以做到因材施教。甚至导致校内外导师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出现空白。访谈中,部分校内外导师均谈到目前双方沟通交流比较少,部分校外导师谈到:“有时候因为双方沟通较少,对双方职责不太清晰,借助项目合作和校内导师会有一定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双方能力提升”。

3.2. 双导师激励体系缺位

培养合格的研究生需要校内外导师共同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双方提供相应激励措施才能最大化双导师效用。但在四川轻化工大学双导师运行过程中,校外导师酬劳较低。校内导师有学术研究任务,没有过多的时间教导学生,深入一线课堂观摩所指导学生的课堂教学情况。在《四川轻化工大学研究生教育与管理制度汇编》中,只提及了对于研究生校内导师的考核以及相关奖励措施,缺少对校外导师的管理与激励细则 [9]。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校外导师对于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和热情。再加上该校对于双导师制度年度预算有限,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各项活动的开展。

在访谈中,部分校内导师提及当前的双导师指导补贴费用并未有很好的激励效果,部分校外导师认为当前的激励措施只有一些补贴,尚不完善。访谈中有校内导师谈到:“当前的激励体系并未完善,当前的激励措施仅限于导师每月的指导费”。

3.3. 培训体制缺位

当前我国教师培训进入了保质保量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再次强调了重视教师专业发展与终身发展的思想,“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 [10]。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终身发展以及尽快熟知双方的职能,相关的培训必不可少。

该校双导师制处于探索阶段,校内导师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校外导师具有多年一线教学经验,但是对于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及培养方式并不熟知。在访谈中,大部分导师均提到双导师制中,校内导师负责教授理论知识,校外导师负责实践指导。但是考虑到教育硕士属于应用型专业硕士,授课年限仅有一年的情况下,校内专业课更应当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该校当前并没有完善的机制对双导师进行全面的职前培训。因此对校内外导师进行定期培训,可以使校内外导师更加明晰自己的职责,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校内导师谈到“当前对于双方职责以及培养过程暂不明晰,当前对于校内外导师没有相关的培训,如果在开学前有一定培训的话,可以更方便大家一起开展工作”。

3.4. 评价机制缺位

教师评价是双导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科学可持续的评价教师是优化教师队伍的重要保障,也是激发保持教师工作热情的重要手段。根据《四川轻化工大学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管理制度汇编》,当前该校的校内导师评价较多停留于学术研究成果,忽视了与教学实践相联系的研究成果评价以及与校外导师合作情况评价 [9]。在四川轻化工大学关于印发《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与考核办法(试行)》的提到对校外导师的考核如下

“岗位考核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履行职责、业务能力以及学术水平情况等方面。岗位考核结果分为合格、基本合格、不”。“研究生培养学院每年6月底组织开展岗位年度考核,考核对象是上学年度所有指导研究生的研究生指导教师”。

并由此可见,该校当前的校外导师评价方式单一,评价主体以研究生院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评价,校外培养单位以及合作校内导师评价。

在访谈中,部分校内导师谈到:“学校的评价方式主要是三年一考核,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忽视了学生”。

4. 基于协同理论双导师合作困境解决途径

上述分析表明,目前双导师合作面临诸多问题,单一解决某一层面问题并不能促进双导师之间的合作,而姚丹(2019)认为协同效应是指开放系统中的两个及以上因素产生协同作用,发挥大于因素简单加和的效果 [4]。因此针对当前双导师合作困境,将双导师实践育人过程看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导师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相互的关系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研究者应该探究导师与导师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共同完成所指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基于协同理论,对校内外导师进行深度访谈分析后,针对该校当前双导师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4.1. 完善双导师沟通机制

双导师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促进教育硕士培养的重要基石。教育硕士属于实践型硕士,理论和实践学习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校内导师更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深入一线教学课堂。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校外导师深厚的一线教学经验与理论结合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收获。一,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双导师沟通机制。确保校内导师参与到校外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去,例如教学大赛,微课示范课堂,课程教学与研究。探索校内外导师共同上课的更多可能性。二,聘请校外导师单独授课或与校内教师合作授课。同时双方学校应定期召开校内校外导师座谈会,共同学习相关管理制度,制定教师培养计划,共同执行学生培养任务。针对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沟通解决。强化双方共同育人的观念。学校和合作中学开展相关的课题合作。利用双方的资源解决教学实际以及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4.2. 健全激励体制

校内外导师参与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责任感,是影响双导师深入合作的重要因素。马斯洛需求理论指出人只有在满足了物质需求后才会考虑精神需求。由此可见物质激励是激励体系的基础,精神上的激励是促进双导师长期有效的重要支撑。激励体系不仅体现在给予老师一定的指导补贴费,更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相应的双导师交流座谈会,分享各自的经验并且颁发相应的证书校外导师评价可以从所指导研究生就业质量,科研合作以及研究生满意程度这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建立激励体制有三个目的,第一,增加校内外导师合作的积极性,鼓励导师之间进行沟通以及合作。第二,提升导师的职业认同感以及归属感,不断勇攀高峰,担当重任。第三,创造该校独特的院校文化,进行人文管理,满足导师多样的需求。

4.3. 加强导师培训,明晰双方职责

为了提升双导师师资教育水平,有必要对校内校外导师进行定期培训。特别是该校双导师实施时间不长,对导师进行培训不仅有利于双方更明晰自己的职责提高自身的能力更有利于搭建行业协同交流平台,为教师技能实训提供平台,从而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首先开设线上以及线下培训班以及寒暑假研修班,让校内外导师参与进来,通过校内外导师和沟通交流促进共同进步。其次,邀请优秀的专家进行讲座,拓宽视野,组织高质量培训,不断更新知识视野,同时,与其他高校开展合作,学习其他高校如何促进双导师运行。最后,提供公费出国的机会让优秀的校内外导师出国学习最新的教学技术,把最新的知识带到学校。

4.4. 完善评价考核机制

校内导师和校外老师作为双导师制的主体,应制定标准,多元的评价机制。学校与合作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双导师评价以及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协同合作机能,双导师制的有效运行。对于校内导师,不仅将日常的教学,科研还将与校外导师的科研合作量,深入合作学校的交流频率纳入考核。同时将校外导师纳入学校管理考核系统。定期审核校外导师的资质,结合学生的评价以及论文完成质量,实行淘汰制。

5. 结论与思考

目前我国非常重视教育硕士的培养,双导师制作为教育硕士培养的主要手段,整合高校资源和中小学特色,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而且促进中小学老师的专业发展和高校教师的应用型研究。在制度实行初段,不免会遇到许多难题。例如,交流沟通机制的缺位,奖励评价体系未完善等。只有立足实际,倾听各方的声音,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协同育人。

基金项目

非师范院校学科教学(英语)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CWYH21-01)的阶段性成果;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编号S202010622078)。

文章引用

李 姗,吴春容. 协同视角下教育硕士双导师制建设途径探索
Exploring Double Mentor System Development for Master of Education from Collaborative Perspective[J]. 教育进展, 2022, 12(04): 912-91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4145

参考文献

  1. 1. Levine, A. (2006) Educating School Teachers. The Education Schools Project, Washington D.C.

  2. 2. 教育部. 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0903/t20090319_82629.html, 2009-03-19.

  3. 3. 金晶. “双导师”视角下的在职教育硕士培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锦州: 渤海大学, 2014.

  4. 4. 姚丹. 协同理论视角下应用型院校实践育人的困境与出路[J]. 教育与职业, 2019(5): 44-48.

  5. 5. 赫尔曼•哈肯. 大自然成功的奥秘: 协同学[M]. 凌复华,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13-24.

  6. 6. 孙配贞, 林泉, 余祖伟. 基于协同创新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2): 37-40+108.

  7. 7. 刘丽艳. 协同与融合: 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双导师制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12): 54-58.

  8. 8. 石卫林, 程锦, 文永红, 等. 双导师制实施困境成因与改进的质性研究——以S大学为例[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7(2): 75-80.

  9. 9. 四川轻化工大学. 四川轻化工大学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管理制度汇编[EB/OL]. https://tmgcxy.suse.edu.cn/p/0/?StId=st_app_news_i_x637042270625885918, 2019-09-16.

  10. 10. 教育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9-02/15/content_5366166.htm?allContent#1, 2019-02-1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