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cational Education
Vol. 13  No. 01 ( 2024 ), Article ID: 78766 , 9 pages
10.12677/VE.2024.131007

民办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经济发展的关系与作用机理

——基于创新驱动视角

赖洁瑜,李千帆,徐波

广州工商学院商学院,广东 广州

收稿日期:2023年10月19日;录用日期:2023年12月28日;发布日期:2024年1月8日

摘要

民办应用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教育是双创人才培养,服务湾区创新经济建设的重要抓手。本文从创新驱动视角,揭示了技术、政策、教育、文化等科技创新要素对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经济发展的影响,着重从产业技术、政府政策、双创教育、社会文化等角度梳理了民办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大湾区创新经济发展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机理,并提出只有在双创教育、产业、科技、文化乃至政府政策间建立联动发展的机制,构建双创教育创新模式,才能有效发挥双创教育对大湾区创新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

关键词

民办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经济,创新驱动

The Driving Effec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Private Applied Universities on the Innovation Economy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Based on an Innovation-Driven Perspective

Jieyu Lai, Qianfan Li, Bo Xu

Business School, Guangzhou College of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Guangzhou Guangdong

Received: Oct. 19th, 2023; accepted: Dec. 28th, 2023; published: Jan. 8th, 2024

ABSTRACT

Private applied universiti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to train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and serve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economy in the Bay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driving, this paper reveals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policy, education, culture and othe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actors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economy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Focuses on the perspectives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government polic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social culture, this paper combs the relationship and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private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economy in the Greater Bay Area. It is proposed that only by establishing a mechanism fo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industry, technology, culture, and even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constructing an innovative model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can the driving role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ater Bay Area's innovative economy be effectively played.

Keywords: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Innovative Economy, Private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ction Mechanism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问题的提出

创新驱动战略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形成高端科创人才聚集效应。创新经济的本质是“人本经济”,是一种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创新产业为标志的经济(洪银兴 [1] )。在我国实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下,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已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陶长琪等 [2] )。创新创业(下文统称“双创”)人才是创新的主体,更是推动创新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部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强调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双创人才,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民办应用型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办学形式,在办学定位、管理制度、领导体制、经费来源等方面具有制度灵活的优势,并在双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转化、创业生态构建和人才供需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刘慧 [3] ;王红霞等 [4] )。粤港澳大湾区(下文统称为“大湾区”)作为我国创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创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民办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和推动,然而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由高校、企业、政府、社会等多主体组成的生态系统(法宁 [5] ;夏群等 [6] ),同时这一系统处在大湾区创新经济建设大局及产业发展对双创人才需求的大背景之下。因此,分析创新经济的驱动要素,厘清民办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大湾区创新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及相互作用机制,对发挥民办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的办学优势,抓住双创教育的关键问题,有效利用大湾区两岸三地双创资源,促进双创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推动双创人才的培养与大湾区创新经济发展的有效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2. 创新驱动的理论基础

创新驱动最早由著名的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他以钻石理论为研究工具,从竞争现象中分析出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经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个阶段(迈克尔·波特 [7] )。创新驱动的根本是人才驱动,核心是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源头,一是来自大学和科学院的原创性创新成果,二是引进先进技术并消化吸收进行创新(洪银兴 [8] )。由于资本积累式和人口红利式经济增长难以为继(张敏等 [9] ),资本、劳动力和技术三大要素分布不均(张志明等 [10] ),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明显(东童童 [11] ),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弱等不利因素影响(肖奎喜等 [12] ),学者们认为,只有发挥大湾区科技创新资源的比较优势,持续推动科技创新才能实现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蒋兴华等 [13] ;陈章喜等 [14] )。人才是创新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只有把教育、科技、人才统筹谋划和一体部署,才能抢占科技革命的制高点,赢得创新驱动战略主动(张治栋等 [15] ;杜丕谦 [16] )。更有大量学者分析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科教结合的双创教育引进了实验室、研究所等社会优质资源,促进了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培养了大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Qiu, Y等 [17] ;Hai-Bo Zhu等 [18] )。此外,政府政策在资本、人才、技术、基础设施、产业结构调整及生产力布局等方面进行宏观规划和制度创新,对提高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和资源保障作用(孙学玉等 [19] ;汪栋等 [20] )。更有学者认为岭南人文精神是湾区创新的动力,塑造优秀的区域经济文化,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有利于微观民众个体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塑造,从而提高湾区创新经济的“软实力”(田丰 [21] ;杨世峰 [22] )。已有研究表明,科技、政策、双创教育、文化对创新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文选取产业技术、政府政策、双创教育及社会文化四个方面,结合民办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实践展开分析。

3.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经济发展的驱动要素分析

(一) 产业集群和科技集群带动效应和外溢效应明显,科技创新实力不断提高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发达的制造业、金融业、信息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基础成熟,产业结构完整、产业体系完备,已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的高端产业集群,并形成了以西岸为主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带,以东岸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带和以港澳地区为主的高端服务密集型产业带(李文秀等 [23] )。这些产业集群集聚了大量引领我国科技创新的要素资源,并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显著鲶鱼效应。如今,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已经成形,在《全球创新指数报告(GII) 2022》中,“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再次蝉联“全球百强科技(S&T)集群榜”第二。作为国内唯一的跨行政区、跨边境的创新集群,科技创新外溢效应明显,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关键要素加速流转,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广州中新知识城等重大科创合作平台不断涌现,推动大湾区加速从“科技产业中心”向“科学发现中心”升级。

(二) 政策赋能助双创教育体系形成,多主体产教协同促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制度支持是大湾区创新经济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据不完全统计,自2018年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来,国家、粤港澳三地以及省市层面连续出台了促进大湾区双创教育的政策已超过10项(陆春萍等 [24] )。比如2019年广东出台的《关于加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方案》就明确了到2025年基本建成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龙头的“1 + 12 + N”孵化平台载体布局。目前,粤港共建18家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粤澳共建5家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累计孵化港澳项目近4000个。被港澳青年称为“圆梦之地”的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截至2022年5月已累计孵化创业团队591家,累计融资超29亿元人民币。完备的政策链条加快了高校双创教育资源的集聚,促进了两岸三地知名高校之间合作办学,架起了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合作桥梁。合作机构以科创中心、创业学院、青创联盟、产学研机构等形式开展了广泛的科研活动和双创人才交流,加快了双创教育体系的形成,有效促进了科创成果转化。据统计,当前大湾区孵化器、众创空间数量全国最多,发明专利的有效量、PCT国际专利有效申请量居全国首位。在政策和制度引导下,大湾区已探索形成了“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转化”的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三) 高校双创教育与科技创新实践互融互促,双创人才支撑创新经济发展

创新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创新创业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实现“湾区创新经济体”,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的重要支撑。研究表明,双创人才所带来的创新知识流动在校内外的融通效率越高,湾区的创新力量就越密集,科创发展的后劲就越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高等学校180余所,且拥有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等众多一流高等教育资源。这些高校通过校政协同、校企协同、校校协同等创新教育模式促进了湾区双创教育集群的形成(王亚煦等 [25] ),建立了“高校–政府–企业”之间的双创教育互动机制和网络化的互生关系,并且建立了资源共享平台,以科创产业需求为驱动,共商双创项目,共建双创课程,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企业导师等方式进行项目攻关,联合培养顶尖科创人才,使科技创新与双创教育实践互融互促。例如粤港澳超算联盟、粤港澳空间科学与技术联盟、粤港澳海洋科技创新联盟等就是两岸三地几十所高校共同成立的科技创新组织,这些组织在我国超级计算机的应用研发、空间物理、微重力科学、海洋科学和技术,以及海洋战略和海洋产业等专业细分领域推动科研项目的有效对接。

(四) 双创文化氛围浓厚、活动丰富,大力激发湾区双创活力

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之路,更诠释了中国式经济发展的丰富内涵。创新创业文化是大湾区创新经济发展的根与魂,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浓厚与否,创新创业活动兴盛与否,湾区青年双创热情高涨与否均成为大湾区科创活力的重要表征。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经济高度发达的湾区,更是一个具有浓郁双创文化特色的人文湾区。例如核心城市广州,作为“千年商都”就发挥了数字产业的优势,以算法、算力、数据为核心的人工智能产业打造了“元宇宙世界探索广州非遗”、“洪拳动作数字化”和“VR、AR醒狮”等项目,形成了“数字 + 广府文化”为特色的数字文化。素有“创客之都”美誉的深圳,“双创活动周”、“深圳国际创客文化节”、“全国科技文化活动周”、“科创动漫 + 年华”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港澳的双创文化在湾区核心城市的双创氛围带动下也发展迅速,例如由香港投资推广署策划的年度初创盛事“StartmeupHK创业节(2022)”就通过实体和虚拟混合模式,宣传讨论了元宇宙、非同质化代币、健康科技、房地产科技、可持续发展等热门话题,邀请了806位演讲嘉宾,吸引多达39,000位来自103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士参与,更促成470多场商贸配对。除了以上地区性的双创文化活动以外,各类双创竞赛活动更持续掀起了大湾区的“双创”热潮。例如由人社厅牵头举办的广东“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截至2022年共累计吸引了超12万个项目、75万人次报名,辐射了20多个国家,覆盖34个省级行政区,500余所高校、技工院校和职业院校参与,项目资助金额高达8892万元,获得风险投资和银行授信等超过100亿元,并涌现出态创生物、探迹科技、晶泰科技等多家独角兽企业。以上这些文化活动不仅营造了争先创优的湾区文化氛围,促进了两岸三地的双创文化的交流和合作,构建了三地民众认同的人文价值,同时也促进创业项目与创投资本、创业政策、创业服务、创新链条的有效对接,大力激发了湾区青年的创新创造活力,孵化了各类创新创业团队,有效地驱动双创项目在粤港澳大湾区落地生根,并源源不断为大湾区培育双创生力军。

4. 民办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湾区创新经济发展的关系与作用机理

(一) 校企联合科技开发与转化,直接参与经济建设

民办应用型高校以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从本质上讲,民办应用型高校不仅具有教育第一性,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经济实体,它也是地方产业链的重要一环,这一特性决定了民办应用型高校无法脱离属地产业结构和经济特点。当前,大湾区的创新经济发展对双创人才、科创技术和成果转化的需求量巨大,在国家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的规划下,大量利好政策为民办应用型高校的双创教育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而大力开展双创教育亦是民办应用型高校产出双创人才,提高科技发明和知识产权转化,提高自身社会认可度,服务湾区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必然之路。

当前,民办应用型高校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参与创新经济建设。第一,科研课题研究。即通过联合企业或科研机构申报、亦或独立申报的方式参与省市甚至国家各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以知识流动和转移、知识创新和实践的方式参与创新经济发展。第二,校企联合技术开发。目前大多数民办应用型高校均有校企合作机制,或建立现代产业学院、校企合作中心,或以产学研合作项目等方式联合校、政、企、行在重要产业和关键领域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和技术攻关。例如广东培正学院就与中国联通广州市分公司共建“5G + 智慧校园创新实验室”,广州工商学院与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和广东拜尔冷链物流公司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冷链产业学院”等。这些项目不仅与湾区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同时也通过孵化器、咨询与培训、知识产权开发、参与制定行业标准等多形式为自身双创教育提供了“产学研用”有效转化的平台。第三,设备和资源共享。各类实验实训设备和实验室仪器既是开展双创教育的基础,也是高校与产业实际应用场景结合,促进科研转化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民办应用型高校为了提高自身的科创实力和办学竞争力,不仅购置了充足的科技资源供校内师生日常教学使用,同时也通过有偿或无偿的方式将这些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了浪费,更发挥了民办高校硬件资源的科研价值,促进了师生与产业和社会的良好互动,推动了科研项目的合作,提高了科研产出,服务了地方经济发展。

(二) 政府议事参与及规划建设提议,推动政策出台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落地,湾区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已从低端贸易向高端科技产业转移,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更多高科技产业将成为湾区未来的重点产业,由此而来对人才的需求将趋于多样化和高端化,尤其是对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双创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加快高校双创教育的建设将成为促进大湾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激活双创动能,强化人才补给的重要措施。广东省是全国民办教育最大的省份,2022年全省民办高校共50所,其中大部分为应用型高校,民办高校占全省高校比例高达32%,每年输出人才约800万,人才培养体量巨大,对建设大湾区国际高端科创人才汇聚高地和高端青年科创人才培育高地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民办应用型高校普遍存在资源短缺、经费不足、师资不稳、经验不够、办学历程短等问题,图利的本质也使这类高校难以在投入高、产出慢的科创领域发力,这不仅制约了双创教育的质量,也难以与湾区先进产业协同发展。

大湾区民办应用型高校绝大部分是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直管单位,要使这类高校摆脱图利的本质,引导其更深入融入湾区创新经济建设,教育主管部门就必须发挥好“掌托人”的角色,以制度先行和政策赋能等方法优化双创教育环境、完善教育培养机制、构建科学治理体系、健全双创教育激励措施和保障体系才能充分激发民办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智慧阵地的作用和经济服务的功能。从这一角度来看,民办应用型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反向推动了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完善和措施制定。例如“民办高等教育专项资金”项目,教育部和广东省政府发布的《支持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就要求高校聚焦双创教育的关键环节和领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改革,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双创教育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民办应用型高校开展双创教育的积极性和办学质量的提高。此外,地方政府甚至积极创造机会,让更多民办高校能够以政府议事参与、规划建设提议、甚至政策决策咨询等方式推动优质双创教育资源自由流动、共同破解教育难题,让双创教育更高效地服务湾区创新经济发展。

(三) 整合双创教育资源,协调创新经济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由高校、政府、企业等多元主体组成的生态系统,而创新创业资源则是使这一生态系统得以正常运作的重要保障,各类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方式直接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和湾区创新经济的发展。政府是双创教育的宏观调控者和间接受益者,它为双创教育提供政策支持、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塑造社会双创文化甚至保障性资金,并通过双创教育提升了经济实力,获得了经济发展。民办应用型高校是双创教育的实施者和双创人才的培养者,它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双创教育活力和优质的教科研项目培养师生的双创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为湾区创新经济建设提供人才供给,同时也通过双创教育提升了自身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望。企业则是双创教育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一方面,它拥有实践双创教育的场地、设备,还有大量具有敏锐市场取向和丰富一线工作经验的企业导师,在双创教育中能够提供行业信息、场地、设备、人员、实践岗位甚至资金等资源。另一方面,它也能够享受由双创教育成果所带来的降本增效和市场竞争力。

随着湾区创新经济体的不断扩大,资源主体随之增长迅速,由于主体间信息流通不畅、交流受阻、资源组成日益复杂等问题导致的资源闲置和浪费,资源整合难度增加等现象将会越来越明显。民办应用型高校既是双创教育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和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同时也是资源的需求者,三重身份决定了它能够在这一生态系统中扮演中间人和协调者的角色,推动双创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资源整合的重要作用。第一,整合政府资源。首先,民办应用型高校是双创政策的宣传者,在实施双创教育的过程中向师生普及了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增强了师生的双创意识,带动了双创的积极性。其次,民办应用型高校是双创政策的执行者,它借助了政府制搭建的资源平台,向广大师生提供了政策咨询、工商注册、创业融资、申请创业贷款等服务,落实了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甚至通过和政府合作兴建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双创基地等方式促进双创教育资源要素的横向和纵向流动,使资金、人力、政策等资源大量汇聚,有效扶持了师生的创新创业项目。第二,整合企业资源。民办应用型高校通过灵活的校企合作方式引进企业的资源,完善了自身的双创教育体系,弥补了硬件和软件的不足,强化了双创教育与行业和产业的联系。例如产学研基地、现代产业学院等办学形式就深化了校企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双方共同开展科研和技术攻坚,同时也为学生和双创团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和融资的渠道,与企业共同孵化创新创业项目。第三,整合社会资源。一方面,纵向整合高校资源,通过跨学校、跨院系、跨学科间的教科研合作,整合了不同领域的知识,促进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开阔了师生的科创视野,促进双创教育提质增效。另一方面,横向整合社会各界资源,例如科研机构、实验室、科创中心等,双方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吸纳更多来自社会的双创基金,以奖学金、专项竞赛、捐赠等方式为更多基础好、可行性高的双创项目提供支持。

(四) 承担素质教育使命,培育双创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具有塑造思想,促进文化繁荣,推动人类历史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作用,早在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就提出了“共建人文湾区”的目标和任务。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一个地域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主体的概念;不仅是一个经济共同体,更是一个文化共同体。虽然“一国两制”和“两岸三地”使粤港澳大湾区在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但是具有千年历史的岭南文化使大湾区在历史、人脉、语言和习俗上具有同一性,并推动着湾区人文精神的多元互补和经济的开放融合。创新创业精神是大湾区创新经济发展的动力,集中体现了创新经济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乃至改造客观世界的理性自觉。打造浓厚的创新创业人文精神,建立广泛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营造良好的双创文化环境能够有效凝聚湾区双创智慧,效释放湾区双创潜能,提升湾区创新经济竞争力。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下,大湾区创新经济的建设目标应与地方性社会服务及公共服务管理机构的城市人文精神培养趋于一致。民办应用型高校作为教育机构,不仅承担着培育公民素质,塑造公民社会人格的基本使命,作为湾区创新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同时也肩负着建设社会文化,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任务。民办应用型高校从办学定位、地方经济建设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均与湾区创新经济建设高度契合,因此,创造性地结合本土文化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塑造具有鲜明岭南文化特色的双创文化,弘扬历史悠久的粤商精神,在双创人才培养上形成“湾区意识”,是发挥高校自身在素质培养和人格塑造方面的优势,辅助湾区创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对内,民办应用型高校广泛开展了基于双创实践的校园文化活动,扎实地培养了学生双创精神。第一,将双创文化活动纳入第二课堂。定期为学生开设讲座、培训、课题研究、企业素质拓展、经验分享会、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的双创校园文化交流活动,双创导师也在活动过程中和日常的教学中加强指导,有意识地引导、宣传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将活动计入第二课堂学分,从制度、管理和实施层面,三管齐下,激发学生双创活动热情。第二,营造良好的双创文化氛围。例如整合文化墙、橱窗、网站、广播站、校园报刊等宣传平台,加强国家和地方双创政策的宣传,讲述双创人物和创业故事,树立创新创业典型,弘扬双创精神,增强创业信念。第三,建立双创激励机制。例如设立创新创业奖励项目,以现金奖励、学费减免、学分兑换、实习机会或创业支持等形式支持在双创领域表现出色的学生和团队,提升了学生的双创积极性。对外,民办应用型高校广泛整合社会资源,打造创新创业环境和生态系统,推进社会双创文化发展。第一,引入企业资源,组织各类创新创业竞赛,鼓励学生提出创新创业项目。例如“挑战杯”、“互联网 + 创新创业竞赛”、大学生创业大赛、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等历年来受学校高度重视,不仅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导师开展项目培训,还给予高额的奖金奖励和资金支持。第二,组织创新创业论坛和展览活动,邀请学生、教师、企业家和投资者等参与交流,展示创新创业项目。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促进校内外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而且推动了社会创新创业文化的发展,逐步完善了湾区创新创业人文体系,形成了独特的“湾区双创意识”和人文精神。

5. 结语

民办应用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教育是双创人才培养,服务湾区创新经济建设的重要抓手。当下,民办应用型高校积极响应“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形式参与了湾区创新经济建设,并通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政策推动、资源整合、人才培养、文化打造等方面与校、政、企、民、社等多元主体协同,交融共促湾区创新经济发展。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高质量发展示范地”等建设目标的推进,民办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湾区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其双创教育办学也更趋系统化、规范化和精细化,对于湾区双创人才培养及区域产能转化的作用也日益显著,但与此同时,在享受政策红利,大刀阔斧地开展双创教育,实施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例如在人才引领、科技发展、社会贡献覆盖面和影响力等方面就明显较大湾区的顶尖公办高校差。无可否认,绝大多数民办应用型高校均开设了双创课程,有些甚至设立了独立的双创教育机构或部门实施系统化的双创教育,但是绝大多数高校仍然以传统的学科专业教育为主,且由于办学经费有限、优秀师资缺乏、生源不稳定、社会优质资源相对匮乏等局限,致使此类高校在高新技术开发、科创产业研究、社会服务效能等方面均难以有所突破,从而导致其双创教育难以有“质”的提升。因此,只有在大湾区创新经济生态系统中找准定位,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双创教育、产业、科技、文化乃至政府政策间建立联动发展的机制,构建双创教育创新模式,才能开拓出一条属于民办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发展道路,使双创教育真正发挥驱动创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基金项目

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高等教育专项)“粤港澳大湾区民办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三融合、三联合、三对接’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GXJK329);中国民办教育协会2022年度规划课题(学校发展类)“广州民办应用型高校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城市建设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ANFZG22183);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背景下民办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研究”(编号:2021WQNCX098);广州工商学院校级质量工程《网络营销课程教研室》(项目编号:ZL20211118)。

文章引用

赖洁瑜,李千帆,徐 波. 民办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经济发展的关系与作用机理——基于创新驱动视角
The Driving Effec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Private Applied Universities on the Innovation Economy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Based on an Innovation-Driven Perspective[J]. 职业教育, 2024, 13(01): 42-50. https://doi.org/10.12677/VE.2024.131007

参考文献

  1. 1. 洪银兴. 关于创新驱动和创新型经济的几个重要概念[J]. 群众, 2011(8): 31-33.

  2. 2. 陶长琪, 彭永樟. 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 制度质量视角下的经济增长动力转换与路径选择[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8, 35(7): 3-21.

  3. 3. 刘慧. 民办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双创”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 山西青年, 2022(10): 35-37.

  4. 4. 王红霞, 徐兴林, 汤冬冬. OBE理念视角下民办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 教育与职业, 2021(4): 69-73.

  5. 5. 法宁.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成功探索: 评《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 德州学院学报, 2021, 37(5): 109-110.

  6. 6. 夏群, 宋之帅.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高质量建设研究[J].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22, 35(3): 81-85.

  7. 7. 迈克尔•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2: 25-28.

  8. 8. 洪银兴. 现代化的创新驱动: 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 江海学刊, 2013(6): 20-27.

  9. 9. 张敏, 张思承. 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论与现实基础[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1(3): 9-11.

  10. 10. 张志明, 林琳, 李健敏.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要素禀赋优势评估[J]. 城市观察, 2021(3): 153-164.

  11. 11. 东童童, 邓世成. 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产业结构趋同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J]. 探求, 2023(2): 65-78.

  12. 12. 肖奎喜, 林洛铭. 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著名湾区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J]. 城市观察, 2019(6): 48-58.

  13. 13. 蒋兴华, 范心雨, 袁瑜容, 等.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与协同机制研究: 基于一般系统模块理论的分析[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22, 34(6): 157-166+177.

  14. 14. 陈章喜, 颛孙冠华.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研究[J]. 云南社会科学, 2021(4): 92-100.

  15. 15. 张治栋, 吴迪. 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产业创新效率提升: 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分析[J]. 当代经济管理, 2019, 41(9): 67-74.

  16. 16. 杜丕谦.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22(6): 13-15.

  17. 17. Qiu, Y., García-Aracil, A. and Isusi-Fagoaga, R. (2023) Critical Issues and Trends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Post-COVID-19 Era in China and Spain. Education Sciences, 13, Article No. 407. https://doi.org/10.3390/educsci13040407

  18. 18. Zhu, H.-B., Zhang, K. and Ogbodo, U.S. (2017) Review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during 2010-2015. Eurasia Journal of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13, 5939-5948. https://doi.org/10.12973/eurasia.2017.01042a

  19. 19. 孙学玉, 曹永森. 区域经济发展与政府政策创新: 以沿东陇海产业带为例[J]. 现代经济探讨, 2004(12): 38-41.

  20. 20. 汪栋, 荣维博, 张桂阳, 等.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政府治理质量与科技创新的门槛效应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 2022(9): 34-42.

  21. 21. 田丰. 岭南人文精神与人文湾区[J]. 学术研究, 2022(2): 43-50.

  22. 22. 杨世峰. 区域经济文化对创新的影响分析[J]. 商业时代, 2010(17): 144-145.

  23. 23. 李文秀, 黄宗启.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群高端化发展的现实特征及未来路径[J]. 广东经济, 2021(8): 10-17.

  24. 24. 陆春萍, 张秀梅.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路径: 基于区域创新体系视角[J]. 中国电化教育, 2023(3): 77-82+89.

  25. 25. 王亚煦, 于兆勤.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研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0, 39(7): 240-243+29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