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2  No. 08 ( 2023 ), Article ID: 70049 , 6 pages
10.12677/ACPP.2023.128254

论儒家大同思想及其历史评价

何小佐

贵州师范大学历政学院,贵州 贵阳

收稿日期:2023年7月3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24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3日

摘要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孔子提出的大同思想中的平等、团结、互助、友爱、共享、民主等诸多思想对当今世界的发展仍然有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研究儒家大同思想以及了解大同思想在历史上的演变,对儒家大同思想做出客观的历史评价,对当今世界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产主义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儒家大同,主要内容,发展历程,历史评价

On Confucian Datong Thought and Its Historical Evaluation

Xiaozuo He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Jul. 3rd, 2023; accepted: Jul. 24th, 2023; published: Aug. 3rd, 2023

ABSTRACT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s, many ideas such as equality, unity, mutual assistance, fraternity, sharing, and democracy put forward by Confucian Confucius still hav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day’s world. Studying Confucian Datong Thought and understanding its evolution in history, and making an objective historical evaluation of Confucian Datong Thought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day’s world, to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the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nd the communist society. Studying Confucian Datong Thought and understanding its evolution in history, and making an objective historical evaluation of Confucian Datong Thought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day’s world, to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the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nd the communist society.

Keywords:Confucianism, Main Content, Development History, Historical Evalua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儒家提出的“大同”是中国古代对理想社会的一种称谓,是中国式的“乌托邦”。大同思想源远流长,出自《礼记·礼运》。从春秋末到秦汉之际的大同思想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农家的“并耕而食”理想,道家的“小国寡民”理想和儒家的“大同”理想,是这一时期大同思想的三种主要类型,其思想内容在近代以及当代又发生了一定改变。“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历代思想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无数革命者为大同理想的实现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尽管大同思想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大同思想中所蕴含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等崇高理念和精神,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2. 儒家大同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大同”思想源远流长,最早源自孔子的《礼记·礼运》。他是中国古代理想社会的最高形式,和西方国家的“乌托邦”大同小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 大同思想的核心是“公”,在儒家的大同社会设计中,大同社会是一个无剥削,无压迫,无差别对待,无个人主义的理想社会。儒家大同社会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关系密不可分。

在当时,旧的生产关系已经不能再适应新的生产关系,影响了生产效率,新的矛盾随之产生,加速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社会的暴乱已经不能凭借单单的王朝更替就能够解决,只能更换相对应的社会,政治方面出现了相应的变革。另外,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方诸侯争相崛起,各方权力的纷争导致了封建制度崩溃,诸侯们都不再愿意臣服于周天子,周天子的至高无上的统治时代已经成为了过去。周王朝没落后,诸侯各国开始各自为政,意图一统天下。分封制的瓦解,不仅造成了诸侯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同时也造成了礼崩乐坏的情况,“鲁国三恒”便是其中的一例,孔子对此深表不满。孔子在“出游于观之上”时不禁发出“大道之行”的喟叹,更加向往原始氏族社会的美好,更加向往安定和谐美好的社会。孔子的大同思想并不是凭空出现的,是有一定的思考理论背景支援的,如《周易》《尚书》《诗经》等典籍正是孔子大同思想理论的萌芽来源。

3. 儒家大同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大同思想中的大同社会是数百年来人们向往的最终社会形态,其中包含的诸多思想依然延续至今,价值非凡。儒家大同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 社会制度:全民公有

所谓公有,是指财产和权力的共同公有。此处主要概述的是权力的公有,在孔子的儒家大同观念中,权力不仅仅只是独属于君主一人的,他是天下人民都共有的。人的权力的垄断被取消,君主而不再享有国家财产的所有权,不再是一人统治天下是高高在上的地位。天下为公的出现是同君主权力和封建权力彻底对立。其次,经济上实现公有。没有私有制财产制,财产是人们公有的,没有贫贱之分,人人拥有的财产都是平等的,人人都可以支配财产。

(二) 管理制度:选贤与能

这种与以往不同的选举制度是民主的,是民举而非官举,分为两种:一是地方方面的,二是中央层面的。地方的管理者由民众自选举出来,中央归属中央自己选举。民众选举和官放选举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孔子的大同思想的提出还有一定的渊源。大同思想的提出表现了孔夫内心的遗憾,在参加完鲁国的蜡祭时,他曾遗憾言明自己向往的乃是“三代”时期。因而从孔子将“选贤与能”放入大同社会中,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孔子对当时社会制度的批判。

(三) 人际关系:讲信修睦

信与睦是大同社会人际关的核心,人与人之间互相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论语•雍也》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 ,意思也就是如果我们希望得到信任,那么我们就需要给与别人同样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儒家大同社会中所向往的和谐社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缺一不可的途径。其同“内圣外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 中表达的意思一样,可见每个人的良好品行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素之一。对于人的良好品行,儒家认为好品行并非一定要是生而就有的,其完全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优秀的后天教育俨然可以培育出优秀的良好品行。在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百姓中,孔子认为理想人格的核心是诚实,孔子人认为,人无信则不立,诚实在大同社会中是极其重要的。

(四) 社会保障:人人得其所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1] 大同世界描绘的社会是人人尊老爱幼,关爱弱势群体的整体和谐的理想社会。在大同社会里,人人会关爱弱势群体,对待别人的父母如同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将别人的孩子当作亲生孩子来抚养。孔子将大同社会想象为一个无阶级差别的平等社会。每个人都能平等对待他人的父母子女;男有室,女有家,社会和谐,人民安康。“男有分,女有归”,实际就是和婚姻有关的另外一种社会保障,男女婚嫁自由不再受旁人限制束缚,社会上的孤男怨女减少。两者双管齐下,从而在国家层面上实现了真正的和谐。

(五) 劳动态度:各尽其力

劳动光荣不可耻,无私劳动最伟大。各尽所能的劳动态度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是需要高度的民主自治和切实可行的社会保障,否则就是空想,不是长久之策。在大同社会,每个人都积极主动的用尽自己的才能去为这个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人人都会有着高度的自觉性,会积极主动的去运动。正是这样高尚的劳动态度为大同奠定了牢固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根基,推动了大同社会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理想的美好社会给人们提供了和睦优越的生存条件,人们则是用无私的劳动来回报社会,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 儒家大同思想的时代演变

儒家大同思想的历史演变分别经历了七个发展时期,分别是先秦孔子、汉代董仲舒与何休、宋代二程、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康有为和孙中山、当代熊十力 [3] 。

(一) 先秦时期孔子的大同思想

先秦时期,儒家孔子最早提出了大同思想,他具体描述了大同思想的很多观点,宣扬大同思想下天下公有,人人护住,平等和谐。《礼记•礼运》大同篇标志着儒家的大同思想正式形成,是孔子大同思想的系统体现。在大同思想的阐述中,孔子通过对“三代之英”的社会风貌“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描述,精简是概括了自己心中的大同社会思想的关键内容。在孔子的大同思想中,“仁”是孔子大同思想的核心,忍着爱人,不仅仅爱自己,爱亲人,更爱社会上的每个人,人人有“仁”,爱人。

(二) 汉代董仲舒、何休大同思想

董仲舒、何休的大同思想不如孔子的理论化、体系化,多是散落于其治国之策中。他主张兴办太学,素以养仕以求贤等政策,改变了从两汉时期到东汉末期以来的官员选拔途径,实现了选拔上的公平,为出生并非贵族的儒生平民们提供了进入仕途做官是途径,改变了先前豪门地主通过手段和途径后,可以直接在中央或地方担任官职的不公现象。董仲舒还提出积贤的治国之策,为国家广纳贤才。另外,何休主张的“太平世”希望天下统一、和谐安宁,是对孔子大同思想的一种新表述。

(三) 宋代二程大同思想

宋朝二程主张人才和国家的兴盛息息相关,他们认为治理好天下过程中,贤者是最为重要的关键之一,若是天下治理不当,那一定是因为没有广纳贤良。他们主张制作出贤才的标准,重视贤良的质量的参差好坏,为国家的治理储备好是后备资源。国家求才的标准应该是德行和才能,以德为主,才能为辅,避免出现有才无德却位居高位的恶劣现象。宋朝的建立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分裂局面的结束,促进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

(四) 洪秀全大同思想

太平天国时期,农民阶级出身的洪秀全在起义过程中拟下《天朝田亩制度》。“一律平均,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4] ,欲让人们过上平等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是这样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当时的社会依然是封建残余社会,比如君权神授和称王封侯等级制。理论上出现了致命的错误,注定了起义也会失败。尽管起义失败但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扩大大同主体,进一步丰富了大同的内涵,是中国推动大同思想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中坚力量。都充分反映了农民对大同思想的渴望,体现了农民的巨大力量。

(五) 近现代康有为大同思想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康有为的著作《大同书》是阐述大同思想的关键。康有为认为人类公理是大同思想社会中的重要制度,建立一个世界性的联合政府、破除国界、废除君权、推行民权、推行立宪是建立大同社会的第一任务 [5] 。在《大同书》里,康有为主张废除财产私有制,实行按计划经济分配和按老分配。主张消灭阶级等级制度,废除家庭,主张让人民自己当家做主。康有为的《大同书》地位非凡,在中国近代史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史发展领域,是一个全新的标志,影响深远。

(六) 孙中山大同思想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时候,当时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依然没有从社会发展中消失,资本家还在,雇佣劳动者也依然存在;想要普遍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就必须高度发展生产力;从而能国家才能全心全意为公民谋福利,建立一系列的公共福利事业,比如,全民教育,医疗健康,社会文化等。孙中山的大同思想和孔子相同,也和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自由、平等、博爱”口号息息相关 [6] 。其思想范围领域广阔,除了中国和世界,以及世界上所有国家平等和睦相处关系。

(七) 熊十力大同思想

熊十力先生经过反复研究,归纳整理出了孔子先生所作的儒家真经,而且同时又重新找到了我国现代古典儒学道德经典思想与近代西方和现代价值,他试图能够对儒家先秦和六经诸子学派的政治思想重新展开阐释,进一步深入发现儒家文化的核心精神真义,指导我们民族国家思想实践的道路进一步向前发展方更广,重建儒家立国人之仁道,求得儒家立国立人的精神。熊十力的理论所指向的具体实践和结果也就是希望通过实现社会主义国家自身的增富与文明建设和与国际社会间的安全和平科定,最后以达到社会主义世界各国共同实现的目标大同。

5. 儒家大同思想的历史影响

(一) 儒家大同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儒家大同思想的提出给后来的人们提供了先小康后大同的发展思想以及路径。《礼记·礼运》大同篇中前半部分的主讲大同思想,而后半部分则是讲述了小康社会思想。“天下为家”的观念在小康社会中更接近于实际。小康篇中写道:“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是谓小康。” [1] 可见,小康社会早在儒家便被提出,甚至沿用至今。小康社会表述显现出了普通百姓对理想生活的美好向往。需留意,春秋儒,小康社会同当今小康社会并不一样,只是说它们是当今的重要历史文化基础。

(二) 《礼运·礼记》大同篇具有很明显的阶级特征

儒家大同思想本质上就是等级制的,依然是爱有差别,君臣父子。儒家大同思想中说的而且,“天下为公,择贤择能”指的是在夏商周以前,在原始部落社会中实行的禅让,这明显不符合儒家关于贵族政治的描述。“君子”与“小人”,并不只是一种道德上的区别,更多的,则是一种代表着一种身份,而且,在《论语》之中,“人”和“民”之间,也有着明确的界限,“人”一般都是尊贵的,而“民”,则一般都是普通的百姓,或者是奴隶。儒学的理念是重启周礼,人人依规而行,形成一种“上善有礼,下善无人敢不敬”的文明局面,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位,由此可见,儒学所倡导的大同思想,其实质上仍有一种阶级的限制。

(三) 大同思想缺乏可实现的途径

从前面可知,要想实现大同思想不仅是社会制度的改变,更多的是极高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满足大同思想中的极高经济基础,才是真正迈出了实现大同思想的第一步。通过研究古籍,我们可以发现,尽管从儒家孔子提出大同思想之后,尽管大同思想得到了丰富和演变,但是却是没有一个实现了完整大同思想的先例,甚至仅仅只是大同思想的其中一个方面。可见,真正实现大同思想,仅有理论是远不够的,首先最需要的是高度的生产力。就目前的社会经济基础来看,大同思想的实现还任重道远。

6. 结语

儒家大同思想在当今时代意义非凡。其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休戚相关 [7] ,同共产主义理想一致,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一致 [8] ,坚持将儒家大同思想同三者相结合,顺应全球治理的大趋势,坚持全球各国文化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共同促进世界的繁荣发展。因此,研究儒家大同思想及其当历史评价对当代中国的建设意义非凡,刻不容缓。

文章引用

何小佐. 论儒家大同思想及其历史评价
On Confucian Datong Thought and Its Historical Evaluation[J]. 哲学进展, 2023, 12(08): 1515-1520.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8254

参考文献

  1. 1. 胡平生, 张萌. 礼记[M]. 北京: 北京中华书局, 2018: 419.

  2. 2. 彭亚菲. 论语析义[M].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7.

  3. 3. 侯外庐. 中国历代大同思想[M]. 北京: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3.

  4. 4. 史景迁. 太平天国[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5. 5. 康有为. 大同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6. 6. 侯静雅. 浅论孙中山的大同伦理思想[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2(26): 80-81.

  7. 7. 梁红军. 儒家德性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32(3): 80-85.

  8. 8. 郭清香. 大同社会理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J]. 道德与文明, 2019(6): 146-15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