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logy
Vol.07 No.03(2018), Article ID:26551,6 pages
10.12677/IJE.2018.73022

Good Ecology Brings Blooming Peony

—Discussing Development on Hezhou Cultural Forum

Qibin Duan

Gansu Foreign Financed Project Management Office, Lanzhou Gansu

Received: Aug. 4th, 2018; accepted: Aug. 16th, 2018; published: Aug. 23rd, 2018

ABSTRACT

Linxia City, the capital city of the Hui Autonomous Prefecture, was named as Baohan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Hezhou in the Western Qin Dynasty and Hehuang Town in the Ming Dynasty. Its development has been benefited from the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Linxia Basin. Its geography and landscape, being evolved as early as 10 million years ago, are still affecting the local geographical climat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day, the city’s long history and colorful culture, rich ethnic customs and sou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re increasingly becoming important factors to move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revolutionary change involving production methods, lifestyles, ways of thinking and values. It requires not only sound institutional and legal guarantees, but also the coordination of all aspects of society. In the New Era, we should always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and give full play to its advantages in terms of natural, cultural and social resources to explore a new path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green development, build an ecological safety barrier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make the city as an ideal place for living, business and tourism.

Keywords:Ecological Environment, Landscape, Cultural Atmosphere, Location Advantage

好生态带来牡丹艳

—河州文化论坛论发展

段淇斌

甘肃省外资项目管理办公室,甘肃 兰州

收稿日期:2018年8月4日;录用日期:2018年8月16日;发布日期:2018年8月23日

摘 要

临夏回族自治州政府所在地临夏市,从西汉之枹罕、西秦之河州、明朝之河湟雄镇,其发展无不得益于临夏盆地良好的生态环境。这里的地理地貌形态,早在千万年前就开始了运动演变,直至今天,仍影响着当地的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现阶段的西部重城临夏,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郁,良好的生态环境正日益成为其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不仅需要健全的制度和法制保障,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同配合。在新时代环境下,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挥临夏在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丰富方面的优势,探索一条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新路,构筑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新临夏。

关键词 :生态环境,地貌形态,人文底蕴,区位优势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于1956年11月,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辖1市7县、124个乡镇,总人口219万,有回、汉、东乡、保安、撒拉等31个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9%。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气息浓厚。

作为古代西部繁华商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上的重要节点,临夏素有“茶马互市”、西部“旱码头”和“河湟雄镇”之美誉 [1] 。自秦时建邑置县,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临夏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它的地理地貌形态,也早在千万年前就开始了运动演变,直至今天,仍影响着当地的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

现阶段,临夏,这座区位优势明显,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郁的西部重城,生态环境正日益成为其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2. 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对临夏生态现状的影响

临夏地处黄河上游,位居甘肃省中部西南面(见图1,甘肃省临夏州位置图),介于东经102˚41'~103˚40',北纬34˚57'~36˚12'之间,东西长136公里,南北长183.6公里,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递降,呈倾斜盆地状态,平均海拔2000米,属中温带高海拔地区。整体地形呈河谷川塬地区、黄土干旱山区、高寒阴湿地区近均比分布。

临夏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东北部干旱,西南部山区高寒阴湿,河谷平川温和湿润。最高气温32.5℃,最低气温零下27.8℃,年均气温6.3℃,年均降雨量537毫米,蒸发量1198至1745毫米;年均日照时数2572.3小时;无霜期137天。临夏处于冷暖干湿气候过渡带,黄土干旱山区光照丰富,雨量稀少,利于耐旱作物生长。河谷川塬山阴地区降水多,雨热同季,利于农作物、牧草和林木生长。

1) 临夏盆地地质构造的特殊性

临夏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 [2] ,西秦岭西段太子山与祁连山余脉马衔山之间,四周被基岩山地

Figure 1. Position of Linxia Prefecture, Gansu Province

图1. 甘肃省临夏州位置图

包围,是青藏高原与西北黄土高原衔接带上一个晚新生代山前拗陷盆地,由西北部积石山逆冲断裂与青藏高原分界 [3] 。临夏盆地作为一个古湖盆一直处于封闭状态 [2] ,盆地内洮河、大夏河贯穿南北。大夏河以近正断层为界将临夏盆地一分为二 [4] 。西部盆地紧接青藏高原,并已强烈变形或褶皱,东部盆地仅南侧与西秦岭相接,在盆地中部地层水平,延伸稳定 [5] 。

地质构造的独特性决定了临夏盆地的唯一性。

2) 临夏盆地是一部环境变迁与生命演化史

临夏盆地保存了自晚渐新世到全新世3千万年以来完整的地层序列和地球生命演化史,是亚洲大陆最连续完整的新生代陆地剖面,也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 [6] 、青藏高原东北部乃至华北地区早期气候变化特征,特别是研究亚洲季风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理想地点 [7] 。

其中,大夏河东部临夏盆地上升盘埋藏了丰富的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 [8] 。上世纪80年代起,和政、广河、东乡等地陆续发现了牙沟巨犀、铲齿象、三趾马等140多种哺乳动物的化石3万余件。地质学大量研究表明,古地质年代发生的8次河流湖相沉积在1千米左右厚的红土中。

湖相沉积剖面则记载了临夏盆地的气候环境变化,在地质历史年代,从河湖密布的草原沼泽环境逐渐演变到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森林环境消失后,出现稀疏干旱的草原,气候由湿变干,直至进一步炎热干旱。气候呈现出约40万年的干湿波动周期,青藏高原在距今358万年开始剧烈隆升 [7] 。

临夏盆地丰富的动植物化石和地理气候环境演变,印证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 临夏境内河流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补给区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自西入境横贯临夏北部,全长约5464公里,流经临夏103公里。临夏境内有黄河一级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河,三级以上支流30多条。黄河多年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35亿立方米,其中三条一级支流流经临夏注入黄河的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总和115亿立方米,补给黄河21.44%的径流量,占比1/5。我省黄河流域自产地表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径流量125.159亿立方米,三条一级支流自产地表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径流量54.85亿立方米,占黄河在全省平均自产地表水资源总量的42.8%。

临夏州内河流均属黄河水系,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

4) 太子山对临夏生态的水源涵养功能

在自然地理上,临夏盆地处于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及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带的交汇地带,又恰好处于季风三角区的顶点部位,受西风环流和季风环流两大系统的影响,具有较为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西秦岭西段太子山是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区自然地理的分界线,位于向北连接祁连山的一个重要地理通道上,成为山地走廊重要的过渡带。

太子山与其他山脉不联系,孤岛式分布,东西向横截了南北水汽流动,形成了一个降水的高峰。发源于太子山林区的大小河(溪)流有200多条,年自产水量7.18亿立方米,是黄河一级支流——洮河和大夏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区。雨量丰富,年降水量660毫米以上。干燥度在0.7以下,水分收入大于支出。太子山同时也是一座水塔,为干旱的临夏州及兰州提供重要的水源。

太子山植被茂密,其水源涵养功能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在调节气候、维持区域生态平衡、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态安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意义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

临夏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也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区。保护生态环境、遏制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构筑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临夏牡丹产业保驾护航

纵观古今,从西汉之枹罕、西秦之河州、明朝之河湟雄镇,至今日临夏回族自治州政府所在地临夏市,其发展无不得益于临夏盆地良好的生态环境。

临夏市地处临夏盆地中心低海拔处,巍峨雄壮的积石山阻挡了凛冽的寒风,盆地内聚集了高原充足的光热资源,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照充足,气候适宜,四季分明。临夏市地域平坦,89%的土地为川地,平均海拔低于全州近200米,年均气温高于全州平均气温近2摄氏度。

大夏河自西向东穿市而过,红水河和牛津河两条支流流进市区汇入大夏河。地表水储量大,人均水资源占有量6656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地下潜水储量丰富。临夏以丰富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贸易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成为临夏盆地中的一颗明珠。

正是在临夏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中,勤劳智慧的临夏人民经过一千多年的引种驯化,培育出200多种花色各异的紫斑牡丹栽培品种群,其特征是花瓣基部有墨紫色或紫红色的大块斑点,花瓣厚大,花色艳丽,香气浓郁。紫斑牡丹群与中原牡丹群、江南牡丹群和西南牡丹群并列为中国的四大牡丹群落。

“牡丹处处有,胜绝是河州”。紫斑牡丹在长期的驯化中形成了极强的生存能力,生长海拔在1300~3400米,即使在零下43℃的低温环境中也能正常越冬。近三十年,临夏牡丹由庭院观赏发展为庭院经济,牡丹逐渐发展为商品,观赏性牡丹栽培逐渐变为商品性的花卉生产。目前,全州紫斑油用牡丹种植面积达八千多亩,其中百亩以上规模种植基地有十多处,庭院零星栽植四千多亩。

临夏市作为紫斑牡丹集中栽培地之一,占地三千亩、东西长30公里的“三十里牡丹长廊”远近闻名。种植牡丹、观赏牡丹、吟唱牡丹之风盛行,引用牡丹的艺术也经久不衰,牡丹已成为临夏一张闪亮的名片。

而牡丹产业在临夏的兴盛表明,正是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紫斑牡丹才能在临夏大地处处绽放。

4.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同推进临夏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助力临夏经济发展

1) 现阶段临夏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为了有效推进临夏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临夏市委市政府做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规定规范,并加以大力推行和实施。例如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治理垃圾污水、管理噪声等专项整治,推动三北工程、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推行绿化公司承包造林、专业队造林,新建荒山绿化、绿色通道、城镇绿化美化等工程,使全州生态屏障建设进一步加快。

此外,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舆论引导,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人人关注环境、人人爱护环境的浓厚氛围,有力推动了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良好开展。

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有效实行和全州人民的共同努力,临夏环境保护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2017年,临夏市PM10、PM2.5年平均浓度值分别为74、42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达到296天,城市绿化覆盖率达16.6%,地面水水质、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9] 。

2) 如何进一步推进临夏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总的来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依靠健全的制度和法制,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同配合。

首先,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生态红线是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底线和生命线,在临夏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牢牢坚守。

其次,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资源使用这个源头抓起,把节约资源作为根本之策。全州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加强水源地保护,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在生产经营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农业,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等。

第三,进一步推进全州生态屏障建设。加强太子山、莲花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和重要水源地涵养,实施刘家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城乡绿化工程和土地整理、水土保持项目,加快全州生态屏障建设。

第四,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健全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制度的约束作用。

第五,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临夏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

第六,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人人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生态建设影响城市命运。在新时代环境下,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扣“山水临夏、绿色临夏、美丽临夏”这一主题,坚守生态保护红线,抓紧抓实环境保护各项工作,探索走一条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新路,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 “天蓝、地绿、水清”宜居宜业宜游的新临夏。

生态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坚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大力发挥临夏在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丰富方面的优势,构筑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打造山水临夏、绿色临夏、美丽临夏!

基金项目

全球环境基金项目资助(GEF-FSP-09-CN)。

文章引用

段淇斌. 好生态带来牡丹艳—河州文化论坛论发展
Good Ecology Brings Blooming Peony —Discussing Development on Hezhou Cultural Forum[J]. 世界生态学, 2018, 07(03): 206-211. https://doi.org/10.12677/IJE.2018.73022

参考文献

  1. 1. 王天宇. 羌笛遥传边曲古 十万游人唱牡丹[J]. 走向世界, 2016(24): 72-73.

  2. 2. 李吉均, 方小敏, 朱俊杰, 曹继秀. 青藏高原东北缘临夏盆地30MaM.P.以来古气候环境演变特征[J]. 地理研究, 1998, 17(3): 258-264.

  3. 3. 钟巍, 方小敏, 李吉均, 朱俊杰. 近7.0~0.73MaBP期间甘肃临夏盆地古气候演变的沉积物地球化学记录[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998, 12(1): 36-43.

  4. 4. 徐先海, 方小敏, 宋春晖, 范马洁, 沈吉. 临夏盆地新生代沉积物粒度记录与亚洲内陆干旱化[J]. 湖泊科学, 2008, 20(1): 65-75.

  5. 5. 刘刚, 牟全海, 姚海涛. 甘肃和政古动物化石地质遗迹特征及其科学意义[J]. 地质学报, 2016, 90(8): 1679-1691.

  6. 6. 王建力, 李吉均, 方小敏. 临夏盆地早更新世东山古湖沉积的高分辨率气候记录[J]. 地理科学, 1998, 18(4): 349-354.

  7. 7. 金洪波. 临夏盆地13~44Ma湖相沉积物粒度记录与气候变化关系[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兰州大学, 2004.

  8. 8. 邓涛, 侯素宽, 颉光普, 王世骐, 史勤勤, 陈少坤, 孙博阳, 卢少康. 临夏盆地上中新统的年代底层划分与对比[J]. 地层学杂志, 2013, 37(4): 417-426.

  9. 9. 王睿君, 马洁. 焕发绿色发展新活力[N]. 甘肃日报, 2018-03-30-第八版.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