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06  No. 04 ( 2018 ), Article ID: 27079 , 7 pages
10.12677/ML.2018.64072

A Corpus-Based Study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on Mobile-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Dan Liu, Yaru Meng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Received: Sep. 23rd, 2018; accepted: Oct. 2nd, 2018; published: Oct. 9th, 2018

ABSTRACT

Based on a self-built metaphorical corpu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learning beliefs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towards mobile-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a new learning concept nowadays. It is found that students generally agree with the learning beliefs of mobile-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metaphorical themes extracted from students’ authentic corpu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seven categories. Among them, instrument metaphors are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good experiences are the second, and fresh metaphors emerge one after another. This shows that mobile-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indicates more powerful functions and interesting experiences than traditional one. However,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resources and the tendency to entertain in mobile language learning are the main reasons why a few students hold a negative or neutral attitude towards this belief. Through this study, it can reveal the features on learning belief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and then provide some useful references for teachers who intend to apply modern technology to improve teaching.

Keywords:Mobile-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Conceptual Metaphors, Corpus

基于语料库的移动语言学习观念的概念 隐喻研究

刘丹,孟亚茹

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收稿日期:2018年9月23日;录用日期:2018年10月2日;发布日期:2018年10月9日

摘 要

本研究基于自建隐喻语料库,分析我国大学生对于移动语言学习这一新兴学习观念的认知状况。研究发现,学生普遍认可移动语言学习观念,所体现出的隐喻主题可归纳为7类,其中工具类隐喻出现频率最高,美好经历类位于其次,新鲜喻体层出,体现出移动语言学习相较于传统语言学习有着更强大的功能与趣味性的体验。而移动语言学习的内容质量和娱乐化倾向是让少数学生对此观念持消极或中立态度的主要原因。通过此研究希望能够显示出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观念,进而为教师应用现代技术改进教学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关键词 :移动语言学习,概念隐喻,语料库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学习观念是学习者自我认知的一部分,是个体对学习对象和过程的认知状况 [1] 。理解学习者的学习观念有助于理解其学习行为,对其因材施教。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兴的移动语言学习(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MALL)是以学习者为主的学习方式,它强调个体能在不同环境下访问学习资源、进行交互的连续性或自发性 [2] ,由于其个性化、便携性,情境化等特点比以往的网络学习更具优势,有革新二语教学实践的潜力。

学习者对MALL的认知是决定其学习活动和学习信心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这种新的学习观念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接受度还有待提升 [3] ,同时国内移动语言研究过分注重技术而很少关注“人”的因素 [4] ,因此学习者对MALL的观念研究不可或缺。关注学习者在MALL体验中的兴趣、动机、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变化,可反映出学习者对MALL的看法和接受程度,让移动技术在促进语言学习中发挥更明确的作用,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或认知方式,可以了解其观念,预见其行为,在语言研究领域适合用于研究学生学习观念。

本研究基于自建的大学生对MALL的隐喻语料库,利用Antconc对隐喻进行分析,探究MALL隐喻的特点及其认知原因,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外语学习观念。

2. 理论基础

2.1. 概念隐喻

认知影响使用行为,而人类认知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隐喻,剖析隐喻可以揭示人的内在思维模式,是探究内心世界,促进认知发现的有效途径。Lakoff和Johnson [5] 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即指用一种概念域来理解另外一种事物。在概念隐喻当中包含两种“域”(domain),一种是目标“域”,另一种是源“域”。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联系称之为映射(mapping),具体来讲就是用较为熟悉事物的理解去认识和熟悉新的事物,以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教育研究中,隐喻常被用来理解教师角色,分析语言学习策略 [6] ,反思教学实践 [7] 。

2.2. 隐喻语料库研究

认知隐喻与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催生了隐喻语料库的研究。隐喻语料库研究指的是借助大型语料库或通用语料库,对隐喻在某一设定语境下的使用特点和规律进行统计和归纳,从而发现隐喻在句法、搭配、语义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等。语料库隐喻研究涉及二语习得、语言教学、翻译研究等,如孙亚 [8] 使用语料库工具Wmatrix对中美两种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如何运用隐喻来描述“甲流”的情况作了对比分析,考察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思维的异同。王佳琪 [9] 则探究能源安全话语中概念隐喻具备的特点。

为了真实地描写和解释自然语言中的隐喻使用,正确选择和使用语料库是首要问题 [10] 。目前,国内外研究者使用的隐喻语料库的主要是自建的小型专用语料库,其优点在于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目的来采集、归纳语料,但缺点也较明显,如普遍规模较小、赋码标准不明确、自动检索功能薄弱等。

2.3. 外语学习观念的隐喻研究

隐喻作为体现个人价值观念的工具,能通过反映并表征人头脑中的概念,使模糊的知识、概念清晰化。在外语研究中,Cortazzi和Jin [11] 最早通过“教学像......”“语言像......”“一个好老师像......”隐喻导出式句子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观、语言观和教学观,又通过访谈获得教师自发性的隐喻语料,然后将所收集的隐喻按频率统计分类,其总结出的隐喻分类模式为后人研究提供参考。国内把隐喻作为认知工具探讨外语学习观念的实证研究也较多(见表1)。

王福祥和徐庆利 [12] 对学生的英语教学观念从语言、学习、教师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采用开放性问题获取语料,不仅要求学生回答“最适合用来揭示语言本质的隐喻是什么”还要给出原因,这就使概念隐喻中的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对应关系更加清晰。石磊和刘振前 [13] 的研究涉及中国多个层面的英语学习者,对中国大中小学生英语学习观念的差异以及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重点关注了隐喻背后所反映的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卢敏和刘振前 [14] 则采用作文引出隐喻的方式从深层次发掘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揭示了学生对语言与外语学习过程本质的认识。借鉴以上研究的模式及长处,张梦丽 [15] 在前人基础上更加关注学习者个体差异对隐喻使用的影响,即不同水平、不同性别的英语学者在关于英语和英语老师的隐喻使用上的差异。从整体研究结果看,隐喻是种切实可行的工具,能较好的折射出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观念。这些研究都总结出学习者对英语学习观念的普遍看法,即不仅反映了二语学习的本质和特点,也体现了学生的个人学习和生活经历,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文化特性,有关英语学习的个体差异也有所涉及。

综上,此类研究数量有限,还有很多可改进提升之处。第一,研究主题较单一,主要关注于外语学习观念,更多与之相关的观念或具体因素还有待探究。第二,研究方法多是定量定性相结合,主要采用隐喻导出式问卷收集语料,让学生如实表达想法,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的效度。但鉴于以往研究中

Table 1. A review of metaphorical studies o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beliefs in China

表1. 国内外语学习观念的隐喻研究回顾

可供分析的隐喻产出的数量不多,若需扩充隐喻语料规模以得出更普适性的结果就要分析大量语料,语料库工具正好可以弥补不足,促进隐喻内在规律和模式的研究。鉴于此,本研究通过收集学生对MALL的引发式隐喻语料,利用语料库工具进行量化分析,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研究不同背景的大学英语学习者MALL观念的特点和差异。

具体研究问题如下:

1) 当代大学生使用何种隐喻来描述英语学习和移动语言学习?

2) 这些隐喻反映了学生什么样的学习观念?

3) 移动语言学习的隐喻是否有历时变化?

3. 研究方法和过程

3.1.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半开放性的隐喻导出式问卷,要求学生以隐喻的方式完成下列陈述,即“英语学习像……”“移动语言学习像……”等,以此诱导出学习者关于语言学习观念的隐喻性陈述,自建大学生语言学习隐喻语料库,库容5万余词。主要关注大学生对使用何种隐喻来描述英语学习和移动语言学习,发现其语言特点,探讨学生的学习观念。AntConc 3.4.4语料库分析软件为本研究的检索工具,然后进行分类与分析,找出重复出现的主题,并加以提炼与总结。

3.2. 研究步骤

首先,由3位成员组成材料分析小组,识别语料中的有效隐喻,进行文本清理。接着参照Schmitt [16] 等提出的隐喻分析步骤进行语料标注,将描述同一目标域的所有隐喻进行分类、命名,最终归纳出一些高频的概念隐喻主题(见表2);其次对原始语料进行情感标注(积极,消极或中性),对于部分不一致的分类结果,研究者组织小组成员讨论,以最终达成的一致意见为准。最后在AntConc检索关键词和生成高频词表,对隐喻类别、情感类别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和分析。

4. 结果与讨论

4.1. 有关“英语学习”的隐喻

学生对此话题产出的隐喻数量较多(见表3),倾向于用工具类隐喻,如,用一把通向世界的钥匙,找到通向世界的窗,通往成功的路等来描述英语学习。同时调查者中93%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持积极态度(见表4),他们用“建造桥梁”、“铺设未来之路”、“通行证”等表达英语学习是为未来做准备。用“精神按摩”、“一次旅行”、“采摘美丽的花的过程”来表达他们对学习英语的喜爱。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绝大多数学生理解英语的价值和重要性,但仍然有近4%的学生认为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是一种痛苦和煎熬,用“一扇通往地狱的门”,“麻烦的事”,“不得不做的事”来表达消极情感(共31个,占4%),还有少数人认为学习英语“痛并快乐着”。

4.2. 关于“移动语言学习”的隐喻

移动语言学习和英语学习的隐喻有相似之处。大多数学生都将其工具化,并且持积极态度,见表5表6。持消极和中立态度的学生对移动语言学习的担忧主要在于其会过度重视娱乐性,对促进语言学习意义不大,甚至让人沉迷影响学习效率,如以下隐喻“像服用海洛因”、“用无把儿的刀割麦”,“吃美味但营养不高的快餐”,“开着电视写作业”等。移动技术能够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优质的基础设施,但不能保证提供优质内容,更不能保证学习效果,这对移动语言学习的设计者和使用者有警示意义。

就词频而言(见图1图2),两者隐喻语料中排名前七的名词高度相似,仅排列顺序不同,排名前列的门,桥,捷径,钥匙和工具等,可以看出移动技术的在现代社会交往中间媒介的作用,比如智能手机和越来越发达的网络使得手机的查阅功能更为强大,学生更易获取资源,从技术支持和速度来看,移动语言学习显示出它便捷快速,随时随地学的特点。后三个出现的隐喻就有所不同,尤其是对于移动语言学习来说,“电影”“魔法”“百科全书”这样的隐喻说明在学生看来移动语言学习有趣且功能强大,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有类似的“哈利波特的魔杖”,“哆啦A梦的口袋”,“用马良笔作画”,“魔法扫帚”“开外挂”等,由此可见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也映射出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在学生潜意识中已成为一种扩展人的知识存储和传播能力的媒体工具,学生无需将知识全部背诵记忆在大脑中,而是存储在移动设备中,此外,通过移动技术,学生还可获得更多的资源来协助他们解决问题。

除了表中展示的词汇外,如“随身小灵通”、“贴身侍卫”、“小精灵”、“量身订做的衣服”也是学生表达隐喻的一大亮点。学生觉得移动技术让他们的生活更为方便,帮助他们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还能提供个性化服务。

Table 2. Metaphorical themes

表2. 隐喻主题

Table 3. A summary of metaphorical themes of English learning beliefs

表3. “英语学习”的隐喻主题归纳

表4. “英语学习像......”隐喻的情感类型

Table 5. A summary of metaphorical themes of MALL beliefs

表5. “移动语言学习”的隐喻主题归纳

表6. “移动语言学习像......”隐喻的情感类型

Figure 1. The first ten high-frequency nouns in English learning metaphor

图1. 英语学习隐喻的前十个高频名词词频

Figure 2. The first ten high-frequency nouns in MALL learning metaphor

图2. 移动语言学习隐喻的前十个高频名词词频

5. 结论

1) 大学生普遍持有实践性的英语学习观,重视语言的工具性,这与卢敏和刘振前 [14] 的研究结论相同。有关英语学习和移动语言学习的喻体还表明被调查学生大多持积极态度,他们英语学习动机主要是外在工具性型的,即会享受这个过程。“打开新世界的大门”、“通往成功的捷径”“通行证”等表明他们希望通过外语学习,达到既定的目标,为未来做准备。这些观念既体现了语言学习的本质和特征,也体现外语教育对于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具有社会文化特性。

2) 移动语言学习受到大多数学生的喜爱,潜力巨大。移动语言学习能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更有益于因材施教,提高学习效率。但目前移动语言学习并未普遍开展,可见移动语言学习的观念还未深入学生的认知,移动语言学习环境还需要教师、学生、学习内容、移动技术相互作用才能产生好的效果。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对大学生的看法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也促使教师从学生的认识角度出发,在组织教学时可以适当借助移动技术的辅助教学,达到更好效果。

以往的研究多关注于分析与外语学习相关的隐喻语言,而缺乏对隐喻背后所反映的外语学习观念,尤其是对情感因素的进一步深化。鉴于此,本研究通过隐喻产出问卷,以几所高校的大学生产出的关于移动语言学习的概念隐喻为素材,研究当下英语学习者在此方面的学习观念差异。但本研究还存在些不足和可提升之处,首先,本研究可供分析的隐喻产出的数量偏少,国内外对隐喻专题语料库的建设不完善,尤其是汉语语料库,缺乏专为检索隐喻语料而设计提供的赋码标记,隐喻的识别仍然存在较大难度,难以保证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其次,研究对象只选择了大学生为主体的外语学习者,缺乏对多个层面外语学习者,如对中小学生的调查。第三,学习者的信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17] ,同时移动技术也在快速发展,同语言学习结合更加紧密,因此连续追踪研究学生对MALL的认知,可以弥补一直以来横断面研究的不足,完整地展现互联网时代学生语言学习观念的转变,对外语教育和教学将十分有意义。

致谢

感谢导师孟亚茹副教授的指导,以及审稿专家的宝贵建议。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移动语言学习MALL与西部英语生态教学的整合模式构建-基于2006年来的历时研究过程中的技术使用”。项目编号:12YJA740057。

文章引用

刘 丹,孟亚茹. 基于语料库的移动语言学习观念的概念隐喻研究
A Corpus-Based Study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on Mobile-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J]. 现代语言学, 2018, 06(04): 616-622. https://doi.org/10.12677/ML.2018.64072

参考文献

  1. 1. Benson, P. and Lor, W. (1999) Conceptions of Language and Language Learning. System, 27, 459-472. https://doi.org/10.1016/S0346-251X(99)00045-7

  2. 2. Kukulska-Hulme, A. (2009) Will Mobile Learning Change Language Learning? Recall, 21, 157-165. https://doi.org/10.1017/S0958344009000202

  3. 3. 刘根萍, 吴凤秀. 温州在校大学生接受移动学习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扩展技术接受模型的实证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11, 21(6): 109-114.

  4. 4. 徐贺兵, 赵鹤. 国内移动语言学习研究现状与问题[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1): 110-113.

  5. 5. Lakoff, G. and Johnson, M. (1980) The Metaphoric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Conceptual System. Cognitive Science, 4, 195-208. https://doi.org/10.1207/s15516709cog0402_4

  6. 6. Oxford, R.L., Griffiths, C., Longhini, A., Cohen, A.D., Macaro, E. and Harris, V. (2014) Experts’ Personal Metaphors and Similes about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System, 43, 11-29. https://doi.org/10.1016/j.system.2014.01.001

  7. 7. Zapata, M. and Gallard, A.J. (2007) Female Science Teacher Beliefs and Attitudes: Implications in Relation to Gender and Pedagogical Practice. Cultural Studies of Science Education, 2, 923-985. https://doi.org/10.1007/s11422-007-9069-6

  8. 8. 孙亚. 基于语料库工具Wmatrix的隐喻研究[J]. 外语教学, 2012(3): 7-11.

  9. 9. 王佳琪. 基于语料库工具Wmatrix的能源安全话语的隐喻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17, 5(4): 350-356.

  10. 10. 郭振伟. 我国隐喻语料库研究现状与展望[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8(3): 38-43.

  11. 11. Cortazzi, M. and Jin, L. (2001) Large Classes in China: “Good” Teachers and Interaction. Acer.

  12. 12. 王福祥, 徐庆利. 隐喻在学生认知研究中的应用——一项关于学生教与学信念的调查报告[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6, 14(2): 41-44.

  13. 13. 石磊, 刘振前. 中国大中小学生英语学习观念认知隐喻研究[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 20(4): 67-70.

  14. 14. 卢敏, 刘振前. 中国学生外语学习观念的隐喻分析[J]. 外语教学, 2013, 34(6): 39-42.

  15. 15. 张梦丽. 基于隐喻分析方法的中国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信念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15.

  16. 16. Schmitt, R. (2005) Systematic Metaphor Analysis as a Method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Qualitative Report, 10, 358-394.

  17. 17. Tanaka, K. and Ellis, R. (2003) Study Abroad,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Learner Beliefs about Language Learning. JALT Journal, 25, 63-8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