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rations Research and Fuzziology
Vol. 13  No. 06 ( 2023 ), Article ID: 77382 , 10 pages
10.12677/ORF.2023.136661

京杭大运河城市带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林珊珊1,谢守红1,2*

1江南大学商学院,江苏 无锡

2江南大学江南文化研究院,江苏 无锡

收稿日期:2023年9月27日;录用日期:2023年12月8日;发布日期:2023年12月18日

摘要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对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构建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接着测度了京杭大运河城市带20个城市的文化和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并计算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京杭大运河城市带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呈现上升的趋势,各城市之间差异明显;文旅产业的耦合协调度有所上升,但整体协调程度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文旅融合发展的矛盾由文化产业滞后逐渐转变为旅游产业滞后。今后,要进一步推动京杭大运河城市带的文旅融合发展,发挥增长极城市的示范作用,加强与周边城市合作,共建京杭大运河文化品牌,促进京杭大运河城市带文旅产业协调发展。

关键词

京杭大运河城市带,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耦合协调

Research on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City Belt

Shanshan Lin1, Shouhong Xie1,2*

1Business School,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Jiangnan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Received: Sep. 27th, 2023; accepted: Dec. 8th, 2023; published: Dec. 18th, 2023

ABSTRACT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measure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evel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20 cities along the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city belt, and calculates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urban belt of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is increasing,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cities are obvious;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 increases, but the overall coordination degree is low and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is unbalanced; the contradiction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gradually changes from cultural industry lag to tourism industry lag.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further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 the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city belt, give play to the exemplary role of growth pole cities, strengthen cooperation with neighboring cities, jointly build the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cultural brand,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city belt.

Keywords: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City Belt, Cultural Industry, Tourism Industry,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有助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并推动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世界上里程最长的古代运河,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京杭大运河途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4省及天津、北京2市,沿线6省市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城市化水平最高、发展动力最强的区域之一。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做出了重要指示,强调“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好、利用好”。党的十八大以来,文旅产业融合已经成为国家对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制度性安排,各地政府纷纷重视文旅融合的重要价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目前,京杭大运河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跨区域合作困难等问题,同时学术界针对全国层面的研究较为全面,对京杭大运河的分析还不够深入,本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对京杭大运河文化和旅游产业科学测度,探讨其内在协调机制,对推动该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文献综述

目前学术界对文旅融合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互动机制研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有天然的内在关联性和价值相容性,文旅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其资源、市场的边界逐渐模糊,两者具有一定的融合性(王建芹,2020) [1]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开始改变,更倾向于从具体的事物和景色中感受“精神食粮”,消费不断升级,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功能(周建标,2017) [2]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定义和融合发展讨论越来越多,但是要更深入理解二者关系达到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探究,例如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视角以及政治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等方面(宋瑞,2019) [3] 。2) 对文旅融合模式和实现路径的研究,包括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和功能融合(徐菲菲等,2023) [4] 以及基于空间视角的区域协作,从而构建共生共荣的互动格局(许春晓等,2018) [5] 。3) 文旅融合发展政策体系研究。文旅产业的融合需要国家和政府创新文旅融合的体制机制,从而推动文旅融合的发展,发挥其优势(于帆等,2023) [6] 。人力资源储备和培养是发展文旅融合的核心问题(张建宏,2015) [7] ,4) 文旅融合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效应研究,认为人才和创新(李丽等,2020) [8] 、消费需求(刘安乐等,2020) [9] 、政策导向(吴丽等,2021) [10] 等因素都是文化和旅游协调的重要驱动力。文旅融合的发展可以带动文化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群众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范周,2019) [11] 。5) 对文旅融合的定量研究,侯兵等通过建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综合评价指标和构建耦合协调模型,测度文旅融合协调水平(侯兵等,2015) [12] 。洪学婷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探讨文旅融合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洪学婷等,2020) [13] 。于秋阳通过空间自相关检验,发现文旅融合发展在区域上具有空间集聚性(于秋阳等,2022) [14] 。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问题有了一定的研究结果,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措施,为本研究提高了很好的参考借鉴,但是目前关于京杭大运河沿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尚未见到。本文以京杭大运河沿线20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两大产业的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其融合发展水平,为推动京杭大运河沿线文化和旅游共同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3. 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3.1. 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距离最长的古运河,它不仅充当了贯穿南北的交通要道,提供重要的运输功能,而且成为中国南北文化与经济沟通的桥梁,大大加强了沿线城市之间的联系,形成了一个由不同等级、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众多城市组成的带状的城市集群,它们之间具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本文称之为京杭大运河城市带。京杭大运河城市带一共包括20个地级以上城市: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的沧州市、衡水市,山东省的德州市、聊城市、济宁市、泰安市、枣庄市,江苏省的宿迁市、淮安市、扬州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镇江市、徐州市,浙江省的湖州市、嘉兴市和杭州市。本文选取这20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2010~2020年的数据,原始数据来自于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各省市的统计年鉴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对于个别指标缺失值采用移动平均法补齐。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基于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动态性、可获得性原则,构建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3.3. 评价模型

3.3.1. 产业发展综合评价模型

本文采用综合评价模型测度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公式如下:

U 1 , 2 = j = 1 n w i j X i j (1)

U 1 , 2 表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指数, w i j 表示系统内部各指标权重, X i j 表示各指标评价值。其中各指标评价值通过原始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各指标权重通过熵值法确定(表1)。

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ies

表1.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3.3.2. 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协调度模型用于分析事物的协调发展水平。耦合度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实现协调发展的动态关联关系,可以反映系统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程度。协调度指耦合相互作用关系中良性耦合程度的大小,它可体现出协调状况的好坏。公式如下:

C i = ( U 1 × U 2 ) / ( U 1 + U 2 ) (2)

D i = C i × T i , T i = α U 1 + β U 2 (3)

在上式中, C i 为耦合度, D i 为耦合协调度, T i 为文化和旅游两大系统的综合协调指数, α β 分别表示为两大系统的权重系数,且 α + β = 1 。本文将文化和旅游两个系统的权重都赋值为0.5,并且采用如下的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见表2)。

Table 2. Classification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level standards

表2. 耦合协调度等级标准划分

4. 实证分析

4.1.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评价

本文使用Matlab.R2020a软件,计算了京杭大运河城市带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指数。因为篇幅有限,仅选取了2010年、2015年和2020年三年的数据制作柱状图,以更加直观地表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变化特征(见图1图2)。

Figure 1. Development level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urban belt of the Beijing Hangzhou Grand Canal

图1. 京杭大运河城市带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Figure 2.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urban belt of the Beijing Hangzhou Grand Canal

图2. 京杭大运河城市带旅游产业发展水平

图1看出,2010~2020年大多数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都有所上升。从具体城市来看,差距很大。北京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始终处于首位,2020年的评分高达0.971,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杭州市次之,2020年文化产业最高评分为0.213。其他得分较高的还有天津市、苏州市、常州市、无锡市、嘉兴市、湖州市、徐州市、镇江市、扬州市和济宁市,而宿迁、枣庄、聊城、德州、衡水、沧州等城市得分很低。从省市层面来看,北京市、天津市、浙江省和江苏省所辖城市的文化发展水平较高,而山东省和河北省所辖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较为落后,总体评分较低。

图2看出,2010~2020年京杭大运河城市带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差异也非常显著。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旅游基础设施成熟,旅游市场规模巨大,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最高。杭州次之,其他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有天津市、苏州市、常州市、无锡市、嘉兴市、湖州市、泰安市、徐州市、镇江市、扬州市和济宁市,而宿迁、枣庄、聊城、德州、衡水、沧州等城市发展水平很低。从纵向来看,2010年到2015年大多数城市的旅游产业综合指数是稳定上升的,而在2020年由于疫情爆发,旅游人数锐减,旅游业受到严重冲击,部分城市旅游产业综合指数有所下降。

4.2.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耦合协调度评价

接着计算京杭大运河城市带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耦合协调度并进行阶段分类(见表3表4)。由表3可知,2010~2020年,京杭大运河城市带20个城市中,北京的耦合协调度最高,十年的平均值为0.775;杭州次之,为0.504;天津、苏州的耦合协调度均值分别为0.437、0.414;济宁市、泰安市、无锡市、常州市、扬州市、镇江市、徐州市、湖州市、嘉兴市的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2~0.4之间,占全部城市的45%。而沧州、衡水、德州、聊城、枣庄、宿迁的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2之下,处于严重失调状态。

Table 3.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he urban belt of the Beijing Hangzhou Grand Canal

表3. 京杭大运河城市带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耦合协调度

Table 4. Classification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urban belt of the Beijing Hangzhou Grand Canal

表4. 京杭大运河城市带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分类

从时间趋势来看(见图3图4),京杭大运河城市带整体耦合协调度从2010年的0.242提高至2020年的0.295,在11年内上升幅度为22%,平均每年上升0.4%,说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协调发展进展较为缓慢。从单个城市来看,北京市、湖州市、天津市、沧州市、衡水市、宿迁的耦合协调度上升较快,聊城、枣庄、无锡、淮安、扬州、杭州等城市耦合协调度上升幅度很小。

自2014年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为促进文旅融合,沿线各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积极建设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寻求地方特色文化要素,创新文旅融合的方式,深化文旅融合的内涵,使得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度上升较快。但是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疫情对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均造成了重大冲击,除北京以外,其他城市2020年的耦合协调度比2019年都出现了下降。因此,本文分别选择2010年和2019年对京杭大运河城市带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耦合协调度进行等级分类。可以发现,北京的耦合协调等级从2010年的中级协调发展阶段上升为2019年的良好协调阶段,耦合协调程度遥遥领先其他城市。其次,天津、杭州则分别由2010年的轻度失调、濒临失调上升到2019年的勉强协调。接着,苏州由轻度失调上升到濒临失调。而其他大多数城市的耦合协调度近10年来尽管有所上升,但是还处于轻度失调、中度失调、重度失调的阶段。其中,衡水、德州、聊城、枣庄、宿迁2019年的耦合协调度仍处于重度失调阶段。

Figure 3.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ed scheduling changes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urban belt of the Beijing Hangzhou Grand Canal

图3. 京杭大运河城市带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耦合协调度变化

Figure 4. The averag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coupling in the urban belt of the Beijing Hangzhou Grand Canal from 2010 to 2020

图4. 2010~2020年京杭大运河城市带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耦合协调度均值

根据产业融合分析模型,比较各城市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指数并进行分类。其中U1表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U2表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当U1 > U2时,则表示旅游产业较滞后;当U1 = U2,则表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同步;若U1 < U2,则代表文化产业发展较滞后。据此,将各城市归纳分类并制图(图5)从时间序列上来看,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的文旅融合发展的矛盾由文化产业滞后逐渐转变为旅游产业滞后。文化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各地重视开发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加快,同时带动文化资源整合和文化品牌建设。而在旅游产业方面,在与文化结合上没有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同时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内旅游产业规模萎缩,旅游需求减少,加剧了旅游供需结构的矛盾。

Figure 5.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ies in the urban belt of the Beijing Hangzhou Grand Canal

图5. 京杭大运河城市带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差异状况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文以京杭大运河城市带为研究样本,测度了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以及文旅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得出如下结论:1) 2010~2020年京杭大运河城市带大多数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都有所上升,但差距很大。北京市、杭州市、天津市、苏州市、常州市、无锡市、嘉兴市等得分较高,而宿迁、枣庄、聊城、德州、衡水、沧州等城市得分很低。2) 京杭大运河城市带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各市之间差异也非常显著,北京、杭州、天津市、苏州市、常州市、无锡市、嘉兴市等发展水平高,而宿迁、枣庄、聊城、德州、衡水、沧州等落后。3) 近年来京杭大运河城市带整体耦合协调度有所上升,差距同样很大,其中北京、杭州、天津、苏州、济宁市、泰安市、无锡市等耦合协调度较高,而沧州、衡水、德州、聊城、枣庄、宿迁的耦合协调度低,处于严重失调状态。4) 京杭大运河城市带文旅融合发展的矛盾由文化产业滞后逐渐转变为旅游产业滞后。

5.2. 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的研究,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1) 推动区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文旅融合的基础是资源的融合,在文旅融合过程中,需要对现有的文化资源类型进行调查和整理,合理规划文化资源开发的时间和空间秩序,而非盲目地开发。在文化开发上,应该因地制宜,挖掘本地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联合周边城市优势互补,共同打造特色区域文化品牌,创造更高的文化附加值,进一步扩大消费市场。2) 发挥增长极城市的示范作用。京杭大运河城市带在文旅产业融合上存在“增长极”的地区,这些地区可以带动周边区域的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虹吸”效应,且大部分地区的虹吸效应是大于积极的辐射效应的。因此,要充分发挥增长极的作用,北京、天津、杭州、苏州等城市应该加强与周边城市联动和合作,共建京杭大运河文化品牌,共享文旅消费市场。合理利用增长极城市的优质资源,例如人才、资本、信息等资源,推进文旅体系的深度融合,基于市场需求创新文旅产品,探索文旅产业融合新业态,共同促进京杭大运河城市带文旅产业的协调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写作得到江南大学江南文化研究院和无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的资助。

文章引用

林珊珊,谢守红. 京杭大运河城市带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City Belt[J]. 运筹与模糊学, 2023, 13(06): 6705-6714. https://doi.org/10.12677/ORF.2023.136661

参考文献

  1. 1. 王建芹, 李刚. 文旅融合: 逻辑、模式、路径[J]. 四川戏剧, 2020(10): 182-184+200.

  2. 2. 周建标.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产业链融合机制探究[J]. 新疆社科论坛, 2017(5): 54-57.

  3. 3. 宋瑞. 文化和旅游: 多视角的透视[J]. 旅游学刊, 2019, 34(4): 1-3.

  4. 4. 徐菲菲, 剌利青, 严星雨, 等. 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述评[J]. 旅游科学, 2023, 37(4): 1-18.

  5. 5. 许春晓, 胡婷. 大湘西地区文化与旅游融合潜力及其空间分异[J]. 经济地理, 2018, 38(5): 208-216.

  6. 6. 于帆, 卢章平, 刘桂锋, 等. 我国图书馆文旅融合政策的扩散模式研究[J]. 图书馆建设, 2023(3): 59-69.

  7. 7. 张建宏.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旅游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 商业经济, 2015(7): 68-71.

  8. 8. 李丽, 徐佳. 中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其驱动因素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20, 36(20): 49-52.

  9. 9. 刘安乐, 杨承玥, 明庆忠, 等. 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调态势及其驱动力[J]. 经济地理, 2020, 40(6): 203-213.

  10. 10. 吴丽, 梁皓, 虞华君, 等. 中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空间分异及驱动因素[J]. 经济地理, 2021, 41(2): 214-221.

  11. 11. 范周. 文旅融合的理论与实践[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11): 43-49.

  12. 12. 侯兵, 周晓倩. 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态势测度与评价[J]. 经济地理, 2015, 35(11): 211-217.

  13. 13. 洪学婷, 黄震方, 于逢荷, 等. 长三角城市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及补偿机制[J]. 经济地理, 2020, 40(9): 222-232.

  14. 14. 于秋阳, 王倩, 颜鑫. 长三角城市群文旅融合: 耦合协调、时空演进与发展路径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4(2): 159-172+178.

  15.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