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2  No. 04 ( 2024 ), Article ID: 85666 , 7 pages
10.12677/ml.2024.124282

国内近二十年第二语言的文化适应模式应用研究综述

张爽

鲁东大学文学院,山东 烟台

收稿日期:2024年3月13日;录用日期:2024年4月17日;发布日期:2024年4月29日

摘要

学习者的文化适应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水平,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是影响文化适应的主要因素。当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两方面适应目的语文化的程度越高,其习得第二语言的水平就越高。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的文化适应模式程度将决定其习得目的语的水平。因此为了深入了解文化适应模式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本文先从知网中检索出近二十年有关第二语言文化适应模式的相关文献,再分析近二十年国内第二语言的文化适应模式应用相关文献的发表情况和趋势,并进一步分析出近二十年相关文献的研究主题和方向,从而从文献的内容中总结出近二十年关于第二语言习得与文化适应模式应用相关文献的不足之处,最后对文献中不足之处提出相关未来展望,为以后研究有关第二语言习得文化适应模式的学者提供思路和内容。

关键词

第二语言习得,文化适应模式,心理距离与社会距离

A Review of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Acculturation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Shuang Zha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Ludong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Received: Mar. 13th, 2024; accepted: Apr. 17th, 2024; published: Apr. 29th, 2024

ABSTRACT

Learners’ cultural adaptation affects the level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ocial distance and psychological distance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cultural adaptation. When learners are more socially and psychologically adapted to the cultur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their level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will be higher. The extent of learners’ acculturation patterns to the target language group will determine their level of acquisition of the target language. Therefore, in order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ltural adaptation mod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is paper first searche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the cultural adaptation mode of second language from the Knowledge Network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n analyzes the publication and trend of the literature related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ultural adaptation mode of the second language in China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and furth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themes and directions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so as to summarize the content of the literature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about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literature related to the application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cultural adaptation mode,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relevant future outlook on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literature, so as to provide ideas and contents for the scholars who will study about the cultural adaptation mode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future.

Keyword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cculturation Mode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Distance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美国学者John Schumann经研究发现,第二语言习得仅仅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文化适应模式是在自然环境下,学习者社团处在目的语社团中的二语习得这一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从心理距离和社会距离两个方面探讨了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差异 [1] 。本文以“文化适应”和“第二语言习得”为关键词在知网中进行搜索,再通过人工筛选对搜索到的23篇期刊文章及3篇硕士论文(2000~2021)作一综述。

2. 国内研究趋势

国内有关文化适应模式理论的文献研究不是很多,但近几年,文化适应模式理论与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文献数量增多。笔者通过知网,先以文化适应模式为主题进行检索,查找到文献数量为229篇,具体见图1。通过总体趋势分析可以得出,2011年和2016年的发篇数量是最多的,从2018年开始,发篇数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接着笔者又从第二语言习得文化适应模式为主题进行检索,具体见图2。查找到文献数量为36篇,通过总体趋势分析可以得出,2013年发篇数量是最多的,从2014年至2018年,发篇量趋于平缓。最后经过笔者人工筛选,筛选出与研究题目直接相关文献为26篇。26篇文献中以文献研究法为研究方法的文献为20篇且都是期刊文章,以问卷调查法为研究方法的文献为6篇,其中3篇为硕士论文,3篇为期刊文章,以横向研究法为研究方法的文献为1篇,具体见图3。笔者将检索到的26篇文献从四方面归纳了其25篇,剩余的1篇是魏思奇在2018年发表的期刊,其内容是对2005年~2017年关于舒曼的“文化适应假说”与二语习得研究现状作一综述并对其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总结。

Figure 1. Knowledgebase search of 229 documents on CNKI

图1. 知网搜索229篇文献

Figure 2. 36 documents retrieved with the theme of cultural adaptation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图2. 以第二语言习得文化适应模式为主题检索到36篇文献

Figure 3. Percentage of research methods in 26 literatures

图3. 26篇文献研究方法占比

笔者将25篇文献的研究方向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 从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出发,单独分析社会距离或心理距离与第二语习得的关系方面

在25篇文献中,仅从文化适应模式理论中社会距离或心理距离的一个角度出发阐述与二语习得关系的文献有5篇。如王素平在文章《第二语言习得与文化适应的关系》中阐述了文化适应模式中心理距离里的文化休克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从而得出文化适应与第二语习得是同步发展的 [2] ;王晓燕在其文章《第二语言习得和文化适应》中阐述了文化与第二语言习得关系,并就Ellis的社会距离阐述了第二语言习得是文化适应的过程 [3] ;李雪萍在其文章中从社会距离的角度出发 [4] ,探究文化适应模式应用于对外汉语课堂中的情况;贾雯在文章中从心理距离角度出发 [5] ,探究文化适应模式中心理距离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以及局限性;陈红平、刘维在文章中先概述了文化适应模式的基本内容,在提及环境对二语习得的启示时,则主要从社会距离角度进行探讨 [6] 。

(二) 整体把握文化适应模式理论中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分析文化适应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方面

在25篇文献中,整体把握文化适应模式理论,从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两个角度分析的文献有7篇。如董成的文章《浅析文化适应模式》中阐述了文化适应模式理论,解释了社会距离与心理距离,并由此提出了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的建议;刘津言在其文章中整体把握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并提出了这一模式应用与对外汉语教学中给教师的建议与启示 [7] ;吴迪在其文章中从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角度出发,探析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并阐述了此模式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王明在其文章《从文化适应模式角度谈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从文化适应角度出发分析社会距离与心理距离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启示 [8]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何梦婕在其文章《文化适应理论述评》中阐述了文化适应模式的基本内容,并以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的角度,提出了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9] ;梁建、戚凌云的文章《试论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及其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应用》中阐述了文化适应模式中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 [10] ,研究了其国内外的趋势,并由此提出文化适应模式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祁连雪在其文章《舒曼“文化适应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应用研究综述》中对“文化适应理论”在国内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与归纳,将社会、心理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各个方面的影响作为其划分的依据,具体阐述了不同群体的文化适应情况与汉语习得效果的关系,进而提出文化适应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启示 [11] 。

(三) 对文化适应模式理论本身的评价及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方面

在25篇文献中仅对文化适应模式理论本身进行分析于评价的文献有1篇,如我国学者许菊在其文章中阐述了文化适应模式理论的基本内容,并且解释洋泾浜化现象,最后剖析该理论的局限性。分析文化适应视角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提出对对外汉语教学启示的文献有6篇,例范银华在其《从文化适应角度看二语习得》文章中对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文化适应角度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新的展望,期望为国内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指导 [12] ;于莹在其文章《文化适应模式的启示》中阐述了文化适应模式国内外研究趋势以及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13] ;余忠淑在其《“藏汉双语”教育模式下大学生汉语文教育教学策略——以文化适应为视角》文章中从文化适应视角下 [14] ,根据分析“藏汉双语”教育模式中语言学习者文化适应度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对策;张耀月在其文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之“文化适应”假说与课堂教学——以汉语教学为例》中选取舒曼提出的“文化适应”假说,讨论其与汉语教学的关系;谢明明在其文章《文化适应模式和社会文化理论对二语教学的意义》中分析了来华留学生汉语第二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尝试从文化适应模式的角度探索能够有效提升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能力和汉语学习效果的第二课堂建设策略;拜德兰在其文章《文化适应模式和社会文化理论对二语教学的意义》中阐述了文化适应模式与社会文化理论,并对比文化适应模式和社会文化理论两方面,得出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四) 从实际调查出发,分析留学生文化适应与第二语言习得的效果方面

在25篇文献中以实际问卷调查或实证研究的方法出发,分析留学生文化适应于第二语言习得效果的文献为6篇,如郑岱华在其硕士论文中,通过调查香港国际学校族裔、文化背景不同的学生学习汉语情况,认为“心理距离”因素在二语习得方面的影响比“社会距离”因素大 [15] ;苏博在其著作中调查了英国来华留学生适应的情况,并从社会距离的八项因素角度出发 [16] ,给英国来华留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国生活提供了相应策略;刘冬枚在其论文《明清来华传教士活动对留学生汉语习得启示》中以明清来华传教士的汉语学习经历为线索,结合文化适应模式理论,给现今来华留学生学习汉语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 [17] ;高丽娟在其文章《“互联网+”背景下美国文化适应模式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中立足于文化适应模式,结合时下兴起的“互联网+”技术,对西安市学习过两年汉语的210名留学生进行调查,了解文化适应模式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汉语水平之间的关系,并就新形势下汉语教学提供了“互联网+对外汉语教学”新模式 [18] ;张圆缘在其文章《文化适应视角下的留学生汉语委婉语习得研究》中通过调查问卷 [19] ,从文化适应的视角透视其学习委婉语的状况、问题与成因,并分别从教材、教师、学习者三个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吴莉在其文章中从文化适应的四个阶段纵向分析,以实证研究韩国和加纳留学生习得第二语言汉语的文化适应和可学性。

3. 研究不足之处

(一) 关于文化适应模式的争议

1) 对文化适应程度的测量;

2) 对习得水平的测量;

3) 文化适应程度与二语习得水平关系的动态性;

4) 被试数量;

5) 文化适应与语言习得水平之间是否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二) 参考文献的不足之处

1) 在研究方法、调查对象的选择上,在文化适应程度、习得水平的测量上,还需更加严谨科学。

参考文献的26篇中,只有6篇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其余都是文献参考法,因此不足之处是研究方法目前问卷调查法比较多。要使测量更加严谨科学还需要从个案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访谈法等入手使调查。

2) 无法运用科学的实证数据来证明学习者文化适应的程度。

关于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水平,目前无法准确的确定文化适应程度对其学习第二语言水平的影响。像郑岱华作者文章中的调查结果,英语族裔被试的社会距离跟测试成绩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被试的社会距离低,但测试的成绩有好有坏。对于社会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大,还是心理因素影响大,语言学家都有不同的见解,以上的文献中得出的结论也有不同。

3) 不能一致地为社会和心理距离长短跟第二语言习得效果高低的关系找出定论。

文化适应假说在目前为止只是一个概念架构,还需要从不同的视角来验证或者阐述。像郑岱华作者文章的调查结果中英语族裔的学生,“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跟测试成绩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心理距离更出现负相关。这对教学来说就好像告诉教师学生学的不好,不是因为心理上的过分焦虑;焦点可能在学习方法上,或是学校汉语课程的编排模式等。因此并不能一致地为社会距离或心理距离长短跟第二语言习得效果高低的关系找出相关定论,其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效果高低也受其本身学习方法,或学校课程编排等原因。对于社会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较大,还是心理因素影响较大,语言学家都有不同的见解,理论也有不同的落脚点。

4. 未来展望

“文化适应模式”指的态度是双向的,是目的语群体与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彼此对对方的态度。态度越正面,社会距离就短,就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基于文献的不足之处和文化适应模式的所存在的争议,我就此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也为以后的学习者提供参考。

首先,采取多种研究方法且扩大被试数量。第二,规范测试量表。全面对社会距离、心理距离的十二项因素进行调查测量,其测试结果才会更具有科学性。第三,文化适应是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两种距离也是处在动态变化中,之后的研究中可以从历时的角度考察并研究文化适应程度与二语习得水平二者的关系。最后,文化适应模式中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两方面的内容是互相渗透的,因此要从“第二语言学习者可以处在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构成的连续体上的任何一个位置”这个理论角度出发,研究第二语言习得与文化适应模式。

5. 总结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文化适应模式程度会影响其学习汉语知识和了解中国文化。根据学习者文化适应模式程度是否决定习得汉语水平或其正负关系,了解文化适应模式对学习者的影响,可以使对外汉语教师设计更符合自身教学对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教案,从而帮助学习者解决影响其习得汉语水平的文化适应因素。因此本文对国内近二十年第二语言的文化适应模式应用作一综述,总结出近二十年的文献发表数量与趋势,从2000至2017年这一时间段,有关第二语言习得文化适应模式的应用研究仅停留在分析理论层面,仅有2007年,郑岱年的硕士论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分析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程度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得出第二语言习得与文化适应的关系,其余文献的研究方法仅限于文献参考,并没有通过实际的调查结果分析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程度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从2018年后,文献的研究主题与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不再采用单一的研究方法以及不只限于对文化适应模式理论的分析,取而代之的是以实际的留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分析并得出文化适应程度与第二语言习得效果关系的结论。吴莉作者在其文章中甚至采用横向、纵向研究方法 [20] ,文化适应模式中十二项因素分析韩国和加纳留学生习得第二语言汉语的文化适应和可学性,从而为韩国和加纳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方法和文化适应策略,也为对对外汉语教学提供相关的启示。为以后的学习者进行研究第二语言的文化适应模式提供了相关参考价值。本篇国内近二十年第二语言的文化适应模式应用研究综述也希望能为以后研究相关主题的学习者提供参考,使其调查研究出更多关于第二语言习得与文化适应的科学性结论,最终帮助留学生解决影响其习得汉语水平的文化适应因素。

文章引用

张 爽. 国内近二十年第二语言的文化适应模式应用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Acculturation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 in the Last Two Decades[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04): 527-53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4282

参考文献

  1. 1. 许菊. 文化适应模式理论述评[J]. 外语教学, 2000(3): 9-13.

  2. 2. 王素平. 第二语言习得与文化适应的关系[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4(6): 153-154.https://doi.org/10.16523/j.45-1319.2004.06.044

  3. 3. 王晓燕. 第二语言习得和文化适应[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5): 120-121.

  4. 4. 李雪萍.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社会距离对对外汉语课堂设计的启示[J]. 商, 2015(50): 279 130.

  5. 5. 贾雯. 浅谈文化适应模式中的心理距离[J]. 枣庄学院学报, 2013, 30(6): 98-100.

  6. 6. 陈红平, 刘维. 文化适应模式与中国人的二语习得[J]. 中国电力教育, 2010(31): 215-216.

  7. 7. 刘津言. 略论文化适应模式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J]. 课程教育研究, 2013(7): 9.

  8. 8. 王明. 从文化适应模式角度谈对外汉语文化教学[J]. 环球人文地理, 2014(22): 168-169.

  9. 9. 何梦婕. 二语习得文化适应模式之运用[J]. 青年文学家, 2015(35): 99 101.

  10. 10. 梁建, 戚凌云. 试论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及其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应用[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12): 70-73. https://doi.org/10.16227/j.cnki.tycs.2020.0835

  11. 11. 祁连雪. 舒曼“文化适应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应用研究综述[J]. 长江丛刊, 2021(2): 154-155.

  12. 12. 范银华. 从文化适应角度看二语习得[J]. 成功(教育), 2008(12): 284-285.

  13. 13. 于莹. 文化适应模式的启示[J]. 吉林教育, 2011(10): 38.

  14. 14. 余忠淑. “藏汉双语”教育模式下大学生汉语文教育教学策略——以文化适应为视角[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31(5): 98-101.

  15. 15. 郑岱华. 文化适应模式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效果的相关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 2007.

  16. 16. 苏博. 基于舒曼“跨文化适应模式”探讨英国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对二语习得的影响[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 2(23): 79-81.

  17. 17. 刘冬枚. 明清来华传教士活动对留学生汉语习得启示[D]: [硕士学位论文]. 烟台: 鲁东大学, 2018.

  18. 18. 高丽娟. “互联网 ”背景下美国文化适应模式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微型电脑应用, 2019, 35(5): 52-54.

  19. 19. 张圆缘. 文化适应视角下的留学生汉语委婉语习得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北大学, 2020. https://doi.org/10.27405/d.cnki.gxbdu.2020.001343

  20. 20. 吴莉. 文化适应和可学性假设实证研究——以咸阳师范学院留学生为例[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 5(9): 171-17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