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Vol. 08  No. 04 ( 2023 ), Article ID: 76302 , 6 pages
10.12677/Design.2023.84255

乡村小规模学校景观在地性研究

——以南安市为例

陈冰冰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3年8月31日;录用日期:2023年11月21日;发布日期:2023年11月29日

摘要

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乡村学校作为乡村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过去的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学校的规模和发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基于“在地性”理念,结合笔者在福建省南安市启亨、新兴、美星三所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实地调研,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南安市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在地性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着重从人为本体与乡村在地的制约现状出发,在可持续生态设计的原则下结合南安市红色爱国文化和侨乡文化,针对小规模学校的实际需求提出景观提升策略,为多样化的乡村振兴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乡村景观更新,在地性设计,小规模学校景观

The Study on the Local Nature of Rural Small-Scale School Landscape

—Taking Nan’an City as an Example

Bingbing Chen

College of Art & Design,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Aug. 31st, 2023; accepted: Nov. 21st, 2023; published: Nov. 29th, 2023

ABSTRACT

The prosperity of agriculture will lead to the prosperity of the country.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in building an agricultural power in the new era. The revitalization of talents is the key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As the main position for cultivating rural talents, rural schools, along with the past urbanization process, have Development and scale have also changed dramatically.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locality” and the author’s field investigation in Qiheng, Xinxing and Meixing rural small-scale schools in Nan’an City, Fujian Province, this paper uses SWOT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locality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rural small-scale schools in Nan’an City, focusing on the human ontology and the constraints of rural locality.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sustainable ecological design, combining the red patriotic culture of Nan’an City and the culture of the hometown of overseas Chinese, the landscape improvement strategy is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needs of small-scale schools, so as to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s for diversified rural revitalization activities.

Keywords:The Renewal of Rural Landscape, Local Design, Land Scape of Small Scale School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在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再造调整实属必然趋势,本文旨在指出小规模学校发展进程中景观标准化、模板化、缺乏在地性等问题,期待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乡村教育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挖掘在地性是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景观改造的重要任务之一,乡村文化是乡村历史和传统的结晶,是乡村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通过将乡村文化融入学校景观设计中,可以弘扬乡村文化,增强乡村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归属感。本文所选研究对象南安市乡村小规模学校自2019年年底已完成南安市乡村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学校整改。2023年1月,南安市人民政府新通过《南安市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三年(2023~2025年)行动方案》,该行动方案旨在实现南安基础教育从标准配置向优化配置转变、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变、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基本建成全省教育强市,学生获得感、教师荣誉感和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加快建设一批乡镇寄宿制学校和“小而优”“小而美”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更好地满足群众“就近入好学”需求。

2. 相关理论实践研究现状

2.1.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在地(Locality)”最初是一个地理学的概念,由地理学家怀特提出。他认为,人们的认同感与历史空间所积累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意识认识,赋予了现实空间在地性。“在”,是关联性介词,有“当下”之意,强调此时的状态。“地”意指此时此地的现实条件,但“地”在时空中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它随时空的发展不断承载着过去的历史痕迹和人文情怀。因此,“在地性”实质是在强调一种“在”与“地”的耦合,强调某一地点所处的外部环境、历史文化、现实条件等要素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在当下时空及可预见的未来时空中的真实回应,是一个共时性的概念 [1] 。而“人”的活动则贯穿时间空间的发展,随时空演变延续其中。实践基于“在地性”理念合理把握“人”“地”“时”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改造实践中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在满足人的基本发展需求和地方情感认同基础上,在设计中体现“在地”多样内容不同“时”的发展变化 [2] 。

“在地性”理念运用到设计范畴常与“文化特性”“自然环境”“连接共生”等概念相结合。在CNKI检索中,“在地性”与“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相关研究中,建筑学科研究数量居多,此外是公共空间设计和教育。如罗文博在《田园综合体背景下乡村公共建筑“在地性”设计的策略初探》一文中将乡村公共建筑的“在地性”设计既要运用“气候环境、地形条件、文脉肌理、场地要素、空间类型、共享场所、传统技艺、本土材料和工业体系”等显性策略,也要关注“协同营建”和“共享平台”等隐性因素。魏晓琳提出“在地性设计的关键是关注场所现实”以及张骏驰赋予乡村小规模学校改造应适应乡村自然和文化,乡村小规模学校建造应“小而优”,“小而精”。这些理论研讨都在不断强调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景观在地性自然解读和文化重构,为小规模学校的实践提供了丰富理论支撑。

2.2. 乡村小规模学校景观实践现状

随着近年来乡村振兴的脚步,越来越多设计师关注到乡村景观以及乡村小规模学校这一失落空间。各地也涌现出一批具有在地典型性的改造案例,这些实践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类是废弃学校的闲置再造,闲置改造在于重新赋予学校空间新的时代价值,在延续原本使用空间的基础上重视开发景观运营功能,改造成具有观景休闲、教育交流的特色民宿或乡村书屋等空间,以满足村民和游客的需求,如陕北佳县枣园小学改造、重庆明月湖沙金小学改造和浙江箬袅小学改造。另一类是作为教育场所的再造,如杭州的富文乡中心小学改造,设计师立足于在地性,挖掘当地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轻型结构融合,在学校中构建了符合多年龄阶段的、不同尺度的玻璃书屋。满足校园师生教学、阅读、游戏、探索等需求。这一系列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在地改造最终都取得了广泛的认可,不仅使闲置村小“重获新生”,实现了空间在地与文脉延续,也间接刺激了乡村的生命力。

3. 南安市乡村小规模学校在地性调研分析

SWOT分析模型最早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海因茨·韦里克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本节通过对南安市启亨、美星和新兴三所小学进行实地调研数据结果运用SWOT策略分析法将乡村小规模学校密切相关的各种在地性景观要素,主要为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矩阵形式排列。以下是基于SWOT分析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景观要素分析。

3.1. 景观优势

自然景观丰富。调研中三所乡村小规模学校位于福建省南安市,属东南沿海,其境内山峦起伏,河谷、盆地贯穿其间,南安市生态环境优良:空气清新,丰富的动植物物种资源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身心健康。

人文历史优良。一个南安县,半部闽南史,南安是福建省泉州、厦门、莆田、漳州等市的母县。南安市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素有“海滨邹鲁”之称,南安市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文物保护单位83处(省级18处、市级65处)。南安境内丰州金鸡古港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代文学家欧阳詹,明代思想家李贽,民族英雄郑成功,著名爱国华侨李光前、黄仲咸,祖籍地均在南安。南安市启亨小学和新兴小学地处南安市金淘镇,金淘镇为一代名将叶飞出生地。优秀的文化底蕴为学校提供了独特的教育资源,也为校园景观改造提供文化土壤。

3.2. 景观不足

户外景观不完善。调研中三所小学在2019年乡村小学标准化改造后,其室内基础设施达到教育需求,而户外景观仍存在基础不完善的问题,未能满足活动性课程及寒暑假课程的需求。此外,标准化下,乡村小规模学校也存在建筑立面单一、缺乏景观绿化、景观过度标准化、学校景观缺乏在地性等景观不足。

景观认同、参与度低。调研中了解到三所学校师生作息时间在校达到每周5天,每天达6小时以上。通过问卷所收集到的114份结果可知,88%学生认为学校景观不够有趣,71%认为学校景观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无关,73%认为学校景观的参与度不够高。

3.3. 景观机遇

南安市作为著名历史文化名乡,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南安市乡村小规模学校可以借助其独特的景观和传统文化资源,发展相关的旅游产业,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实现景观育人的同时留住乡村小规模学校,打造乡村特色品牌学校景观。

教育均衡发展。南安市政府重视教育均衡发展,乡村小规模学校可以借助政策支持,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

3.4. 景观威胁

高温威胁。南安市夏季最高气温可达39.8℃,漫长的夏季长期属于高温天气。连续高温热浪,会使人们生理、心理不能适应,甚至引发疾病或死亡。调研中三所学校存在以下景观高温威胁:第一,绿地面积少。由于三所学校户外公共面积都较小,为了尽可能预留活动面积,同时减少经济压力,户外空间多简单粗暴运用水泥等硬质,校园内缺乏水景设计,景观遮阳设施。

台风威胁。据统计,2023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期间,仅从7月28日8时至29日8时,南安日降水量达338.9毫米,突破当地1961年以来历史纪录。南安市地处东南沿海,每年夏季都遭受台风威胁。南安市乡村小规模学校多属于村庄小学,村庄小学建造地临溪,临山,每年台风带来的强风可能导致校园内的树木倒伏,阻碍道路通行,甚至可能损坏建筑物。随着风而来的强降雨可能引起水位上涨,导致校园被淹没,人造成安全隐患。水电设施损坏:台风可能导致校园水电设施受损,影响教学和生活的正常进行。校园排水系统失灵:台风可能导致校园内排水系统失灵,造成校园内积水,影响交通和环境卫生。

4. 南安乡村小规模学校在地性重塑

4.1. 在人育人,以人为本

以环境作为媒介,教育可以通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方式传递给人们,从而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无意识教育通过环境的影响作为媒介,使环境中的人潜移默化中接受不同的教育内容,育人无声。乡村学校作为乡村教育的主要阵地,对学校景观的育人性质挖掘至关重要。这种空间整合既包括内部教学环境也包括户外活动空间。受场地平面面积限制,可开拓竖向教育空间,将学校围墙改造成竖向植物实验墙,承担起复合性功能,满足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需要,兼并五育教育的场地责任。

在校园景观设计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满足基本功能需求:校园景观设计应首先满足师生的基本需求,如安全的交通、充足的休息设施、洁净的卫生设施等。这些基本需求的满足可以提高师生的舒适度和满意度。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校园景观设计应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考虑到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如适当的采光通风、遮阳等,以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创造宜人的空间氛围:校园景观设计应创造宜人的空间氛围,如温馨的交流区、宁静的阅读区、活跃的运动区等。这些不同的空间氛围可以满足师生不同的精神需求。注重人的参与性:校园景观设计应注重人的参与性,鼓励师生在景观中使用和参与。例如,设置具有艺术价值的雕塑、座椅等设施,为师生提供互动和交流的机会。

4.2. 在地法地,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代表着古代朴素的设计哲学思想,其核心“道”乃是自然,自然除了表示一切客观的环境,这二字还存在着发展性的设计观念。“自”强调主动性,“然”则是一种状态。道法自然是在地性自然景观设计的基础原则。基于启亨,新兴,美星三所乡村小规模学校的自然气候概况,抗台风绿化重塑可为了防台风,绿化设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选择抗风、抗逆性强的树种,如樟树、桉树、棕榈等,对校园内树木生长进行景观干预,树木生长过程中控制优化土壤环境,提高树木的抗风能力。定期修剪,保持合适的高冠比,有利于树木的通风和光照。设置支撑:考虑采用三角撑、四角撑或联排支撑等方式,以增加树木的抗风能力。在绿化设计中设置排水沟,避免地面积水,防止水淹造成树木死亡。植被整体规划时要避免建筑周围形成“风道”,选择防风、抗风的植物,如大型乔木、灌木等,以减轻台风对建筑的影响。植根于四季缤纷的乡村,因地制宜获取建筑材料,大多乡村小规模学校景观材料用材质坚硬的水泥铸成的矮墙,压抑的颜色和坚硬的质感使人感到压抑和距离感,改造后围墙可选用石头,泥土,稻草等等材料,加以美化。

4.3. 在史共生,在时复兴

历史情景的再现有利于唤起人们对既往生活的回忆,体现周围环境的意义,从而获得对场所的归属感 [3] 。每个特定的场所都有自己的特点,其特点体现在环境的内容上,在创造特定场所氛围的同时,也构成了该场所的内容。

乡村小规模学校的重塑应结合其乡村自然环境与优秀人文历史,做到精心保护和激活历史场景,设计具体融入学校入口区,道路绿化,集散广场,教学活动区,生活活动区,行政活动区和游园等景观要素。现阶段大多场所精神及语义表达多为醒目的红色标语文字或单一的名人雕像作为弘扬优秀精神的手段。文字形式在场所精神表达中其优势是具有直观性,但其不足是要求信息接受者具有读懂文字的能力,文字的形象表达也缺乏生动性。对于小学低年级那些稚嫩的儿童来说,各种感官都还没有成熟,不宜从事精细艰难的工作,不应当让孩子做一些抽象的阅读或者使用很小的玩具、工具 [4] 。乡村小规模学校场所精神主要参与者和建设者为6~12周岁的儿童,其对文字的认知表现出明显的区阶段性。对于中低学段的儿童来说,设置主题文化动画墙可作为一种参考手法,具体内容如结合侨乡人民勇敢拼搏的奋斗精神主题绘画,结合优秀品德故事,结合科技手段也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而非单一的雕像,整合、挖掘空间中的特定场所特征,从而提高区域性乡村小规模学校的辨识性。同时,主题性装置也可以结合五育教育中的德育,整合区域历史脉络,通过叙事行径进行讲述故事。单一的雕像虽具有精神核心力量,但在具体景观参与中缺乏趣味性,互动性和灵活性,对此可以增设多种感官相结合的互动景观。总之,场所精神不应也是历史的,同时也是当下的,情感认同的塑造不仅仅是情景的简单再现,更是一种将历史情景具体化的方式,适合师生在新的时间语境下参与体验,使得师生主动参与新历史精神的构建中。

5. 小结

场所的在地特殊性决定了其不可复制。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特性、在地自然环境、在地人文风貌造就其独一性。教育的发展要求教育场所也与时俱进。只有把握好“教育性”“在地性”“时效性”“灵活性”,深入了解在地内涵,通过合适的设计手段介入,改善乡村教育发展的教育场所问题。

文章引用

陈冰冰. 乡村小规模学校景观在地性研究——以南安市为例
The Study on the Local Nature of Rural Small-Scale School Landscape—Taking Nan’an City as an Example[J]. 设计, 2023, 08(04): 2122-2127.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3.84255

参考文献

  1. 1. 王甜. “在地性”观念引导下的乡村公共建筑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建筑大学, 2020.

  2. 2. 黎宇梦. 在地性视野下山地城市滨河景观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大学, 2019.

  3. 3. 周梅子, 丁昶. 基于场所精神的村落公共空间营造——以徐州三座楼村为例[J]. 华中建筑, 2021, 39(11): 141-145.

  4. 4. 林卫民. “认清儿童”, 这是小学教育行动的逻辑起点——再读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J]. 基础教育课程, 2017(17): 88-9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