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Vol.08 No.01(2018), Article ID:23456,5 pages
10.12677/HJAS.2018.81008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dustry in Shiyan

Jun Zhou

Hubei Province Shiyan Agricultural Academy of Sciences, Shiyan Hubei

Received: Jan. 1st, 2018; accepted: Jan. 12th, 2018; published: Jan. 19th, 2018

ABSTRACT

By expounding the advantages of developing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dustry in Shiyan of Hubei province and analyzing the potential of developing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dustry and some problems faced by industr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straighten out industrial mechanism, set up special research institute and encourage the improvement of intensive processing level, so as to promote th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dustry.

Keywords:Shiyan, Countermeasures,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Industry

十堰市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周军

湖北省十堰市农业科学院,湖北 十堰

收稿日期:2018年1月1日;录用日期:2018年1月12日;发布日期:2018年1月19日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湖北省十堰市发展中药材产业优势的阐述,分析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潜力及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理顺产业机制、成立专门研究所、鼓励提升精深加工水平等措施,从而促进中药材产业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关键词 :十堰,对策,中药材,产业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汉江中上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近几年,十堰市正确处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粮食生产的在,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是十堰种植中药材的优势,中药材产业是得天独厚的优势产业、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对加快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推进健康十堰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意义深远。

2. 十堰山区发展中药材产业优势:五位一体优势明显

(一) 山场面积辽阔。全市山场面积近3000万亩,人均9亩,人均版土面积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6倍。据调查,全市适宜中药材种植的面积在300万亩以上,全市各县市区均适宜中药材种植、初步估算,全市中药材纯种面积、套种面积和野生药材面积累计达500万亩以上,发展潜力巨大。

(二) 种植环境良好。十堰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15℃~16℃,比同纬度的国内各地高0.5℃~1℃。年降雨840~150 mm,雨量充沛。年辐射量107~111千卡/厘米2,>10℃的辐射量77~84千卡/厘米2,春季热量居全省之冠,日照时数1655~1958小时/年,无霜期224~255天,独特的自然气侯、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多种中药材生长,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 品神资源丰富。十堰生物资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中药材资源异常丰富,在业界素有“北有长白山,南有式当山”之说,是我国著名的“天然药库”。据统计,全市中药材品种达2518种,其中植物类2233种,动物类232种,矿物类22种,加工类31种,品种资源可与长白山、云南、西藏等著名中药材原产地媲美,全市具有药用、食用、保健、养生,观赏等经济价值的植物达2000种以上,其中尤以清热解毒药、祛风除湿药、活血化瘀止血药、止咳化痰平喘药及补益的药较多 [1] 。

(四) 产品品质上乘。十堰秦巴武当山区,是神农搭架采药的发源地,也是我国道地中药材的重要原产地之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湖北十堰市竹溪县被国家确定为“黄连之乡”,房县为“党参之乡”,郧西县为“黄姜之乡”,竹山县为“肚倍之乡”。产自十堰市的道地中药材品质上乘,药效成分普遍高于全国其他产区。较高的质量,较好的疗效使得我市的多种道地药材长期被国内外知名药企所青睐,2013年,陕西天士力药业在我市建设万亩丹参基地,建成后,年产量可达3000万公斤,产值近9亿元。

(五) 医药文化深厚。自古武当山“十道九医”,修道之人都知医理,形成了以防病养生为特色的道教医学体系。据记载,东晋医学家葛洪、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宋代道家陈抟、张三丰等人都先后在武当山寻药立著修身养性。房县是神农搭架采药发源地,神农氏宣药疗疾,味尝草木作方书,相传因尝断肠草而逝,奉为药王神,有《神农本草经》传世。李时珍在房县(神农架–武当山区)采药治病著述《本草纲目》达11年,70%的中药材标本采自武当山区。

3. 十堰山区发展中药材产业潜力:多要素叠加潜力巨大

(一) 基地建设已具规模。“十二五”期间,十堰市大力实施“四百万”产业工程,全市中药材基地面积迅速扩大。截止2016年底,全市中药村基地面积达142.85万亩(人工种植85万亩左右)。从集中度看,500亩以上连片基地超过30万亩,千亩连片基地面积15万亩。从品种看,20万亩以上的有木瓜;10万亩以上的有黄姜、肚倍;5万亩以上的有杜仲;万亩以上的有金银花、黄连,玄参、桔梗、板蓝根、丹参、柴胡、连翘等 [1] 。

(二) 品种分布特色鲜明。各地结合自身地理和资源优势,围绕道地,因地制宜地搞好品种布局,初步形成高山以黄连、绞股蓝等为主;二高山以金银花、木瓜、草决明为主;中部平坝以板蓝根、丹参、苍术为主的三个中药材分布带。其中,竹山县栽培品种以板蓝根、黄姜、金银花等为主;竹溪县常年产药的骨干品种有黄连、杜仲、玄参等;房县主产品种为党参、柴胡、绞股蓝等;郧西县以黄姜、杜仲为主;郧阳区以木瓜、金银花、连翘为主;丹江口市主产品种为何首乌、黄精、射干等;武当山特区以出产珍稀、名贵药材闻名中外,主产灵芝、江边一碗水、头顶一颗珠等珍稀名贵药材。

(三) 加工企业快速发展。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十堰市制药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过程。全市现有规模以上中药材及生物医药加工企业26家,年消化原料60万吨,实现加工产值46亿元,出口创汇3000多万元,实现利税13亿元,提供2000余人就业岗位,辐射农户15万户,带动农民增收5.3亿余元。26家企业中,20余家重点医药企业GMP达标,年加工产值过亿元的有8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11家,中药饮片加工及制剂企业7家,以黄姜为原料的加工企业6家,医药化工企业6家,中药植化原料企业3家,中药保健品企业3家,兽药企业1家。湖北人福药业投资30亿元在竹溪县建立医药工业基地,全部投产后年可实现100亿元的加工产值。

(四) 品牌打造成效显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竹溪县被国家确定为“黄连之乡”,房县被确定为“党参之乡”,郧西县被确定为“黄姜之乡”,竹山被确定为“肚倍之乡”。“郧西杜仲”、“郧阳木瓜”,“竹溪黄连”、“房县虎杖”等11个中药材品种先后被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神农本草”、“武当动物药业”和“武当医药”3个中药材品牌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认证。“武当牌”金银花、“神农蜂语”蜂蜜(蜂王浆)、“效威牌”磷素胶囊、“云浩牌”黄连、“神农本草牌”丹参、“武当牌”百草传奇针剂等9个中药材品牌获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房县北柴胡”通过国家中药材GAP认证。

(五) 科技研发初见成效。十堰市拥有湖北省胚胎干细胞研究重点实验室及“武当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实验室”与“中药新制利研究与开发实验室”两个国家中医药二级实验室。十堰市太和医院被国家批准为新药临床试验基地(GCP),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国家中药药理二级(肿瘤)试验室。市太和医院治疗不育症的制剂,市人民医院治疗前列腺的制剂,市中医院治疗肝病的制剂,均取得了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局的制判批准文号。同时,一批从民间药方中开发的新药和新制剂相继涌现。湖北医药学院拥有中药相关专业博士生11人、硕士生30人。农业部门成功培育了黄姜、金银花、北柴胡等新品种,湖北神农本草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创建了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这些都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较强的科技支撑。

(六) 生物医药批号众多。近年来,十堰市中药材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由我市企业开发的“神农本草牌”丹参、“云浩牌”黄连、“武当牌”百草传奇针剂等8个中药材产品分别获湖北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称号。全市现有国家药品批准文号212个,常年生产的达50多个品种,年生产针剂2亿支、片剂20亿片、口服液1.8亿支,胶囊剂13.6亿粒,丸剂900吨、颗粒剂220吨。

(七) 产业扶贫作用明显。据统计,房县、竹溪县、郧阳区三个县区为建设中药材基地流转土地40万亩,按每亩流转费500元,农民增收2000万元。竹溪县建中药村基地流转土地9万亩,涉及农民5万人,人平增收900元。据初略统计,全市的本地农民就近在中药材基地务工近10万人,人平打工创收2000元。同时,农民通过自种、采挖中药材,又增加了一部分收入。

4. 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五大症结亟待解决

一是野生品种多,栽培品种少。全市主要中药材品种达2500多种,而目前人工种植的不到100种,种植较多的仅有木瓜、金银花、黄连、玄参等,其它品种基本没有形成规模。尤其是不少名贵中药材和地道优质中药材,都生长在深山、远山,这些地方交通条件差,长期处于自然生长状态,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2] 。

二是乡土人才较多,高端人才少。长期以来,十堰中药材栽培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只有极少数医药学院科研人员因科研课题要求才涉足此行。从事贮藏偷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从事中药材栽培技术推广中高级药材专业技术人员几乎空白,大多是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中药材种类繁多,栽培技术各异,产品质量千差万别,专业技术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严重匠乏,导致十堰中药从制种、栽培、采收到加工贮运等环节仍停留在低水平、自发性、盲目性和非标准化的生产局面。

三是混杂品种多,专育良种少。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专门的育种机构,良种繁育和野生驯化技术落后,种(苗)无统一标准,种(苗)得不到提纯复壮,栽培品种退化严重,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药农各自为政直接从外地购种,由于地理气候差异导致种性千差万别,种植的药材质量得不到保证。有时出现假种劣种一时无法分辨,到收获时才明白,给药农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严重挫伤药农生产积极性。

四是药品生产小企业多,骨干企业少。全市从事药品生产的企业约50余家,而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4家,只有湖北天圣康迪制药有限公司、葵花药业集团湖北武当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年产值实现过亿元,而14个企业年产值加起来还不到湖北人福医药公司的年产值的1/4,企业实力小,辐射带动力弱。

五是药材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十堰市现有国家药品批号212个,常年生产使用仅50多个,批号生产利用率只有25%左右。中药材初级加工多、情深加工少、出售原料多,终端产品少,真正在全国中药市场叫得响并占有一定份期的举头产品少之又少。

5. 破除产业发展瓶颈的应对之策:有的放矢,重点突破

(一) 理顺中药材产业协调机制。为加快推进我市中药材产 品发展,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先后设在市农业局、市供销合作社,各县市区产业办公室的设置也不尽相同,中药材的种植环节是整个产业的基础和关键,而掌握和推广中药材种植技术又是中药材种植的基础和关键,种植技术人才队伍都聚集在各级农业部门。因此,建议将中药材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设置到市、县农业部门,并赋予其拟定发展规划、研究发展政策、协调有关部门、提供技术服务等相关职能,同时,农业部门要加大对中药材种植技术的研究,推广、示范力度。

(二) 建议成立湖北神农药谷中药材研究所。湖北省中药材研究所设在恩施州,恩施州发展中药材产业,得益于近水楼台。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到现阶段,科技水平较低,已成为发展的瓶颈。应按照面向市场,政府支持,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高等院校、医疗机构、社会资本共同出资,共建共享的体制机制,建议由市农业技术部门牵头,组建湖北神农药谷中药材研充所,人员自主聘用,课题自主确定,收入自主分配,成果自主处置,为十堰市中药材产业做优做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 。

(三) 鼓励企业提升中药材精深加工水平。依托本地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有实力的中药材加工企业对本地中药村加工企业进行收购、入股,培育壮大企业加工能力,促进中药材产地初加工、饮片加工和提取加工能力提升,重点开发虎杖、白芨、柴胡、黄连、木瓜、绞股蓝等地道中药材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使秦巴武当山区道地中药在全国卖产品而不是卖原料,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在产业基金中列出专项资全,对加工企业年产值达到亿元以上的,给予重奖。

(四) 加快十堰生物医药产业因建设。一方面,建议发改委等部门加大生物医药产业园区项目争取力度,充分利用十堰市四省毗邻的独特区位、丰富的生物资源、优越的生态,南水北调水源区及国家扶贫开发区的优惠政策,积极向国家、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加快推进十堰生物产业园建设,将生物产业园打造成中国“武当药谷”。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议市经信委等市直部门拿出专门力量,组建专门班子,积极引进国内大型生物医药企业和高精尖技术企业落户十堰,进入生物医药产业园、带动秦巴武当山区中药村产业快速发展。

(五) 创新财政扶持和金融支持方式。财政、金融部门要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整合产业扶贫资金,集中扶持重点县、重点乡村、规模基地、规模企业,关键环节、骨干品种,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发挥扶持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向中药材产业投入,力争再通过3~5年的发展,使中药材产业真正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4] 。

文章引用

周 军. 十堰市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dustry in Shiyan[J]. 农业科学, 2018, 08(01): 37-41. http://dx.doi.org/10.12677/HJAS.2018.81008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湖北省统计局. 湖北农村统计年鉴-2015 [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 2. 周军, 彭敏, 等. 十堰市玉米种子产业化的机遇和挑战[J]. 农业科技通讯, 2012(5): 13-14.

  3. 3. 张路线. 山西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发展探讨[J]. 中国农技推广, 2013(7): 10, 11, 44.

  4. 4. 梁黔云, 罗仕文, 等. 毕节山区玉米产业创新的主要优势及发展前景[J]. 农业科技通讯, 2013(3): 18-2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