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Vol. 08  No. 11 ( 2018 ), Article ID: 27500 , 6 pages
10.12677/HJAS.2018.811186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dustry in the New Era and New Concept—Taking Huai’an as an Example

Haiying Zhou, Kerui Zhou

Huaiyin Normal Univeisity, Huai’an Jiangsu

Received: Oct. 22nd, 2018; accepted: Nov. 5th, 2018; published: Nov. 13th, 2018

ABSTRAC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ould make good considerations among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To fully implement the "two mountains" theory, we need to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Huai'an has already had a good foundation and achieved great progres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restrictive factor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existing constraint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Huai'an,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Huai'an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and new concepts.

Keywords:Huai’a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ountermeasure

新时代新理念下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以淮安市为例

周海英,左克锐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 淮安

收稿日期:2018年10月22日;录用日期:2018年11月5日;发布日期:2018年11月13日

摘 要

生态农业可以较好地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贯彻落实“两山”理论,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淮安市生态农业发展具备良好的基础,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本文通过分析淮安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新时代新理念下淮安市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淮安市,生态农业,对策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发展战略,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同样的高度,提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绿色发展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农业与自然界联系最为密切,同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最大。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就要加快生态农业建设,培育可持续、可循环的发展模式,促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 。淮安市是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多,农业产值比重大。近年来,淮安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本文在深入调研淮安市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对淮安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对策建议,希望能为淮安市和苏北其他类似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现实借鉴。

2. 淮安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2.1. 生态农业发展条件优越

淮安市地处黄淮平原和江淮平原,全市面积l.03万平方公里,境内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69.39%,湖泊面积占11.39%,丘陵岗地面积占18.32%,全市耕地面积47.31万公顷 [2] 。土壤主要为水稻土类、潮土类、砂礓黑土类、黄棕壤土类、基性岩土类、石灰岩土类。有机质含量低,一般不足0.2%,PH值在7~8之间 [3] 。淮安位于北亚热带和南暖温带的过渡区域,同时具备南北气候特征,四季分明,温暖而湿润,雨热同季,光照充沛,气候资源优越,能够适应农作物一年两熟的需要。淮安市处于江淮生态经济区、大运河文化带和淮河生态经济带“一区两带”三大发展战略的交汇点上,由过去的“战略腹地”转变为绿色发展的“战略前沿”,区位优势明显。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区位优势为生态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2. 农业主导产业不断壮大

淮安市立足当地农业资源优势,投入专项财政资金,引导扶持优质稻米、高效园艺、特色水产、规模畜禽以及休闲农业“4 + 1”现代农业产业发展。2017年,淮安市新增投资超亿元农业产业化项目94个,农村水利设施投入18.2亿元,发展稻渔综合种养20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35.6万亩,新建高效设施农业7.7万亩,获批中国稻米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市和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 [4] 。至2017年底,淮安市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62家,其中省级48家,国家级4家。建设水稻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49个,绿色有机稻米种植核心区面积70万亩,带动优质稻米种植267万亩,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一半以上。创建省级园艺作物标准园53个,高效设施农业占比近20%。全市建成农业部标准化示范场13个以及江苏省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268个,绿色规模养殖水平不断提升。全市虾蟹养殖面积共计54万亩,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70%以上。2017年,淮安市“4 + 1”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79%,农业主导产业不断壮大 [5] 。

2.3. 生态农业融合发展

淮安市生态农业着眼于全面发展“大农业”,大力扩展农业多项功能,推动农业与休闲观光、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培育休闲观光经营主体近600家,创成“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2家,打造省级休闲农业精品线路8条、最具魅力乡村5个、休闲农业示范村2个。盱眙县被评为“中国生态龙虾第一县”,建成省级盱眙龙虾特色小镇,另有8个项目进入省级农业特色小镇建设范围。强化品牌引领,依托盱眙龙虾、洪泽湖螃蟹、淮安大米、淮安黑猪、淮安红椒等优质资源,打造淮安红椒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淮安黑猪、淮安黄瓜等农产品地理标志8个,洪泽湖螃蟹、盱眙龙虾等中国驰名商标6个;淮安大米、淮安红椒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16个。

2.4. 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淮安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着力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取得显著成效。建立严格的项目准入制度,调优调绿产业结构,打造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的全域生态经济体系。开展环境保护整治专项行动,有序推进运河沿线化工企业搬迁。完善大气污染防治和预警机制,加大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力度,确保秸秆机械化还田75%以上,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着力减控农业面源污染,不断筑牢生态保护屏障。2016年,淮安市农药用量6680吨,较上一年下降4.2个百分点,使用化肥388,500吨,较上一年下降4个百分点 [6] 。至2017年,全市建成规模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项目418个,农业部畜禽标准化养殖场13个,省级畜禽健康养殖示范基地240个,畜禽粪便、秸秆综合利率分别为94%和93%。落实环保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加强监测执法能力标准化建设,完善议事协调机制,推进跨区域环境管理。环境整治成效显著,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日益显现。

3. 淮安市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3.1. 生态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淮安市积极探索新的投融资渠道,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生态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是成效还不显著。生态农业资金主要来源于自筹资金、国内贷款以及政府投资等,来源单一,缺口很大。生态农业建设投融资渠道有限,投入资金不足,不但影响了生态农业的规模化进程,也使乡村振兴战略受到挑战。

3.2. 生态农业发展意识淡薄

近年来,淮安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部分农业龙头企业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本地生态农业起步较晚,普通农户受传统农业观念影响,更习惯于喷洒农药、施用化肥的传统农业作业方式,对新的生态农业模式接受度不高,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不强,无形中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3.3. 农村高素质人力资源缺乏

淮安市农业人口虽然众多,但也是劳动力输出地区,受过职业教育的青壮年农民,在掌握技能之后多数选择外出务工;青少年学生升学离开农村,毕业后愿意返回农村的不多;非农业人员选择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很少。2016年,全市农业从业人员中,年龄55岁及以上的48.35万人,占44.1%,年龄35岁及以下的11.3万人,仅占10.3%;大专及以上的0.98万人,占0.9%,高中或中专的8.31万人,占7.6%,初中及以下的100.3万人,占91.5% [7] 。农村人口、劳动力流失和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以及受教育程度低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生态农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和劳动力供给出现断层。

3.4. 生态农业科技支撑不足

淮安市农业科技人才主要来自驻地高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行政推广部门以及涉农企业等。由于考核评价体系不同,缺乏高效的协调机制,导致资源共享不足,人才资源利用率低,科研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合力。淮安地处苏北腹地,引进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难度大,重大原创成果、自主创新、产业发展关键技术人才缺乏。基层农业科技人才受编制限制、人员老化等原因影响,呈减少趋势。农业科技人才分布不均,高层次人才主要分布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生态农业发展一线的农技推广和涉农企业,面临高层次人才匮乏的难题。由于人才匮乏,农业科技支撑不足,严重制约着淮安市生态农业的发展。

4. 淮安市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淮安市生态农业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淮安自然生态现状出发,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推动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平衡协调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最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

4.1. 开拓投融资渠道,保障生态农业建设资金需求

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必须解决资金来源的问题。政府部门需要健全生态农业投入保障制度,努力拓展投融资渠道,形成财政资金优先保障、金融资源重点倾斜、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一是确保财政投入不断增长。加大向生态农业倾斜力度,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通过以奖代补以及财政担保费率补助等措施,加强对生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担保融资增信功能,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入到生态农业的发展。二是拓宽投融资渠道。完善适合生态农业发展的金融体系,推动农村金融机构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生态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所需的中长期信贷支持,提高金融服务生态农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各级工商联和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政府主导、财政资金扶持的农村公益性工程和项目,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形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以及管护。

4.2.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

继续以“4 + 1”农业产业为主导,合理调整种植业、养殖业结构,推动形成立足本地资源禀赋、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做到绿色发展,提升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根据淮安资源特色和产业基础,通过规模化种养基地、龙头企业带动,促进现代生产要素聚集,重点打造优质粮食产业链群、高效蔬果产业链群、特色水产产业链群、健康畜禽产业链群和景观园艺产业链群五大产业链群。以淮安大米、淮安黑猪、盱眙龙虾等地方名品为依托,着重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建成高标准的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打造精致高效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进区域乡村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开发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8] ,实现结构优化、综合效益提升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机结合。

4.3.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引领生态农业产业发展

通过信贷支持、税收优惠、财政资金扶持等措施,鼓励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才以及乡村能人创办专业合作社,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培育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深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开展多层次教育和培训,培育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职业农民。政府必须承担起对农业生产经营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的责任,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针对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受中等教育及以上学历青年等不同培训对象,采取适宜的措施和办法,开展多层次、实效性强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引领生态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作用。将培育生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与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结合起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4.4. 汇聚多方才智,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科技创新是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第一动力,生态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一是不断壮大农业人才队伍。加强农业系统从业人员培训,优化农技人才队伍,培养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和农业实用人才;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校毕业生以及各类优秀人才投身生态农业建设;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着技术和资金返乡创业。二是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农业科技激励政策。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让科技人员的付出得到合理的回报,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制定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鼓励农业科研人员在企业和科研院校之间兼职兼薪、顺畅流动。加大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打击侵权行为。建立适应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建设,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农技服务。三是以生态农业发展重点任务为核心,统筹协调各类农业科技资源。整合生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农技推广体系、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团队、平台,引导各类科技资源向生态农业发展重点科技领域和研究方向集聚,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提高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4.5. 加快发展“互联网+”生态农业

“互联网+”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新动力,创造了新型业态及新兴产业,在淮安市生态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快发展“互联网+”生态农业,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引导协同发展,深化与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合作,拓展电商现代物流园等功能,推动快递业与电商联动发展。围绕农村电商、餐饮、娱乐等新业态有针对性的开发适用的农业信息化新技术,如农业大数据挖掘以及云平台技术等。通过培育建设一批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县、示范镇和示范村,进而推动全市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推进互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和农民创业等方面的应用,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和服务便捷化。建成完善农业网络销售体系和农村网络消费服务体系,搭建农业电子商务产业载体和综合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将淮安大米、盱眙龙虾等知名品牌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5. 结语

“两山”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贯彻落实“两山”思想,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生态农业发展不仅仅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现实问题,更是关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衍的重大战略问题。近年来,淮安市高度重视绿色发展,生态农业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生态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来源单一;发展生态农业意识淡薄;农村高素质人力资源缺乏;生态农业科技支撑不足等。为此,要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加强政府引导,深化思想认识,开拓投融资渠道,保障生态农业建设资金需求;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生态农业组织化程度;汇聚多方才智,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快发展“互联网+”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探索适合淮安市市情的发展模式,最终提升淮安市生态农业的整体水平,实现淮安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6. 研究展望

淮安市地域广阔,各县区间生态农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同县区的生态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和制约因素也不完全相同,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细化完善。

项目资助

本文受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重点资助项目“苏北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淮安市为例” (编号:18SYA-017)、淮安市社科类研究课题“一区两带战略下淮安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研究” (编号:C-18-11)资助。

文章引用

周海英,左克锐. 新时代新理念下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策略研究——以淮安市为例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dustry in the New Era and New Concept—Taking Huai’an as an Example[J]. 农业科学, 2018, 08(11): 1272-1277. https://doi.org/10.12677/HJAS.2018.811186

参考文献

  1. 1. 何烨. 让农业重回本色——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成效综述[EB/OL]. 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918/c412690-29541706.html, 2017-09-18.

  2. 2. 淮安市统计局. 淮安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 [R]. 2018.

  3. 3. 淮安市人民政府. 淮安概况[EB/OL]. http://www.huaian.gov.cn/zjha/hagk/zrhj/list.html, 2018-04-24.

  4. 4. 蔡丽新. 淮安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R]. 淮安: 淮安市人民政府, 2018.

  5. 5. 淮安市人民政府. 淮安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专题[EB/OL]. http://www.huaian.gov.cn/xwzx/ztbd/snwzwzt/index.html.

  6. 6. 淮安市统计局. 淮安市统计年报[R]. 2017.

  7. 7. 淮安市统计局. 淮安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 [R]. 2018.

  8.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实施方案[R]. 201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