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Vol. 13  No. 11 ( 2023 ), Article ID: 75313 , 9 pages
10.12677/HJAS.2023.1311143

我国西部地区乡村产业兴旺的发展路径分析

殷悦,黄天柱,周兴磊

陕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收稿日期:2023年10月5日;录用日期:2023年11月8日;发布日期:2023年11月15日

摘要

【目的】“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我国西部地区农村本身同时具备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功能性特征,厘清乡村产业发展路径是产业兴旺的源泉。【方法】本文依据解决西部“三农”问题的实施方案,通过调研乡村振兴成功案例,分析西部地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特征。【结果】归纳出打造特色农业产业等9种产业发展路径,提供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新思路。【结论】以产业形态创新和产业功能转型为着力点推动农业产业化,是实现乡村产业体系现代化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新业态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Rural Industry Prosperity in Western China

Yue Yin, Tianzhu Huang, Xinglei Zho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Received: Oct. 5th, 2023; accepted: Nov. 8th, 2023; published: Nov. 15th, 2023

ABSTRACT

[Objective] “Industrial prosperity” is the cor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the rural areas in western China themselves have multi-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production, life, ecology and culture, and clarifying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rural industry is the source of industrial prosperity. [Method] Ba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plan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ree rural areas” in the western reg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ystem in the western region by investigating the successful case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Results] Summarizing the development paths of nine industries, including building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industries, and providing new ideas for 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nclusion] Focusing on industrial form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al system.

Key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Industrial Prosperity,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ath, New Business Format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粮食产量实现“十九连丰”,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迈向新台阶,农民生产提前完成翻番任务,农村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成果,农村振兴计划实现了良好开局,农业改革不断推进。但农业产业仍处于弱势,与二三行业相较本身还存在着许多缺陷。主要是:农业产品质量和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业科技水平低与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及污染严重,乱占耕地与土地撂荒现象时有发生,农业基础设施抗灾害能力差,水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平衡对农业生产制约较明显,农村三产发展结构不平衡等等。随着以成本推动型为显著特征的农产品单位价格持续上涨,农业产业及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日益显现,西部地区尤为突出,如何从根本上逐一解决这些问题,本文试图从西部地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领域提供一些更为明确的答案 [1] 。

2. 西部地区农村产业发展概述

乡村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具有自然景观、经济社会状况和文化特征,具备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功能性特征。城市和农村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的作用。中国农村长期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农业经济总产值在农村经济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长期粗放式发展使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成为我国农村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同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中最为迫切的问题。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三产长期分离发展使西部地区存在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农户的盈利能力不足、乡村持续衰落的迹象日益凸显,农产品“卖难买贵”的问题,农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各自提质增效任务艰巨而迫切,由党中央规划部署的乡村振兴战略就在这种需求下应运而生。

乡村振兴战略是有效解决当前我国“三农”问题,调动一切相关力量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美丽乡村,增加农民收入,巩固扶贫成果,保障生活富裕最有效的手段 。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加强西部地区农村的社会建设,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乡村振兴战略注重环境保护,助力西部地区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振兴通过对西部地区农村的产业升级,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西部地区农村的文化传承工作,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通过推广当地文化,提高农民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促进农村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在振兴乡村战略实施过程中,我国政府不断在各地果断推行生态文明建设,为乡村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党中央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定义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1]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只有通过发展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进入农村地区,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发展的重要资本,也是吸引人才和游客的重要因素;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风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也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只有通过有效的治理,才能保障农村地区的稳定和发展;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民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综上所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是统筹协调的五个方面。只有全面推进“五位一体”部署实施,才能实现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的全面发展。

3. 解决西部“三农”问题的实施方案

3.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西部地区农业企业化

农业企业化将指引农民走出“小农经济”,走向企业化经营之路,完成农民身份的转变,是创建并进一步优化市场经济机制的关键问题。西部农业人口占比大,农业企业化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是农村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西部地区农业企业化发展是从1997年开始的,已在部分地区获得了成功,如甘肃的莫高葡萄酒业公司、内蒙古乳品公司 [2] 、新疆伊利集团等,这些企业对农村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本地农民收入显著提升。

3.2. 因地制宜,坚持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种植养殖相结合

西部地区低温干旱持续时间长,坡耕地、盐碱地、沙化面积大,现对而言土地贫瘠,仅仅依靠种植粮食作物很难获得较好收益,而且大部分品种跟市场需求相差较大。但是该地区的气候适宜种植一些特殊的经济作物和特种养殖,例如甘肃的某些地区适合种植中药材,青藏高原的特殊环境适合种植豆类以及杂交油料,马铃薯,反季节蔬菜等,新疆、青海、内蒙的畜牧业等,部分不适合种植粮食的地区较适合种植果蔬,林木,花卉等。各级政府对特色农业给予足够的支持和保护,特色农业将会长足发展,农民收入就能显著提升。

3.3. 坚持以人为本,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西部地区农民素质的普遍提升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农牧民的商品质量提升意识,农民工的权益维护能力,获取各类市场信息的渠道,运用新技术与生产要素的本领均成为制约因素。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增强对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投资:一、加强并依靠学校教育不动摇。全面推行基础教育,普及义务教育,让农村的人力资源能够在城乡间流动自如。对教育经费的使用进行严格监管,确保钱花在刀刃上,让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学的整体水平有所提升。二、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教育。开办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班 ,邀请专家进行讲解,并向农民展示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引导其开展实验田种植,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使其全身心投入农业经营。三、进一步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准,尤其是激励妇女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不仅能够提升其综合素质,也能对下一代的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3.4.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西部农业政府投入不足,本身引资能力不强,外资流入不畅,民间资本稀缺。近年来,国家及地方财政一直在西部农业发展中投入资金,但大部分的财政投入流向了防洪抗旱工程、移民建筑等,而真正用于农业生产的资金并不多。同时,因为农业弱势产业特征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关键位置,国家必须长时间持续在西部农业发展投入大量资金。一是对农业基础建设以及科研投入大量的资金 [3] ,为部分具有较高风险、投资效益不高,但有着保护性以及示范效益的项目提供必要的支持,例如大中型农业基础设施,以便对市场机制造成资源配置的不足领域加以补充。但是一定要按照资金的稀缺性,立足于固定的成本效益并通过相应的资源利用度,借助于生态移民、建设小城镇等方案在西部农村地区开展农用基础设施建设,达到资源共享的目标 。二是增加在农业方面的补贴力度。保证农民的权益不因市场风险受到侵害,同时按照国家的财力情况,进一步增加保护价格的范畴,创建农产品储备机制,做好农业发展风险管理。

4. 现代农村产业发展路径

4.1. 打造特色农业产业

特色农业是指依托区域资源环境及禀赋整合产业,使当地农业成为具有特色、绿色、优质三大特点的产业体系 。目前,西部农村农业存在诸多问题,如产业集约化、系统化水平低,农产品种植多元化等,导致区域农产品没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农业生产效益低成本高。特色农业的发展必须首先根据区域自然条件和优势确定发展目标,将分散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以此为打造特色农业奠定良好基础。形成规模化生产集群后,努力提高农业产量,并通过产品优势进行品牌包装和宣传推广,形成产品竞争优势和地理标志产品,再利用电子商务模式扩大销售渠道,形成从原材料到制造产品的整个产业链融合发展。

4.2.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服务业的发展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农业生产性服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并且,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其对农业及相关生产领域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日渐增强。农业生产所需的各个关键环节都离不开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涉及培育良种、所有的农药使用及安全检测、农产品产销以及售后服务等 。农业生产性服务对于社会的发展是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了系统性集中部署 ,深入贯彻落实即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4.3. 农业生活性服务业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对于农村的生活性服务业需求都有了较高的标准,需求量也呈增加趋势。《“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显示 ,我国2022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将超过20%,到2040年左右,我国城乡老年人口规模将持续增加,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和比例高于城市。站在农村的角度分析可知,随着农村生存条件的不断优化,健康长寿观念深入人心,据统计,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在2010年就达到10%,比城镇高2.3个百分点 ,见图1,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生活无法自理以及患有疾病的老人,他们的人文关怀以及生活护理问题不得不提上议事日程。随着城镇化深入持续推进,小城镇建设标准提高,数量增加,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人们生活条件便利化程度也将大幅度提高,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他们在生活方式和观念上也会发生一定的转变。在此过程中,农村电子商务、金融行业以及各种养老托幼产业等也就有了发展的空间。而站在城市角度进行分析,随着乡村地区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舒适的田园风光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市民到达农村地区,如:养老、观光、休闲、体验、度假等,这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Figure 1. Trends in the ageing of the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 (unit: percent)

图1. 城乡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图(单位:%)

4.4. 乡村传统特色产业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民俗文化资源充沛,尤其是各个民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将各地区的特色文化都有效的融入到各种区域传统产业中,比如:蜡染、木偶、剪纸、皮影、沙雕、木工等传统手工业,卤制品、酱制品等传统的食品加工业等。这些产品都具有一定的产业价值,因为其中都蕴藏着各种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有效保护并传承农耕文明,首先要做的就是搜集并整理民间流传的故事、现存的工艺、制造的方法、古老的产品,并发挥其独特魅力和效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同时要重视创新,积极进行乡村土特产的培养和创新,更好的保护传统文化,持续的传承传统文化。

坚持打造区域乡村特色名片。晋美山西,好客山东,老家河南,新疆是个好地方等,都是展示区域特色的亮丽名片。充分结合乡村特色产业,挖掘并有效提升乡村特色发展的影响力,形成区域特色品牌。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建设过程中,产业超过十亿元的镇有174个 [4] ,产业过亿的村庄有249个。仅山东地区产业过十亿的镇就有50个,并且还有12个村的产业也超过了亿元。由此可见,山东在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了农业大省的优势,有效将乡村特色产业与农业进行了融合 ,成功促进了地域经济持续发展,稳步实现共同富裕,值得西部地区学习和借鉴。

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有效的结合地区特色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将乡村特色产业的优势最大化。首先,要对地区自然资源进行统筹分析,掌握地区的历史文化及民俗、人文资源等,结合具体情况将资源特色与农业产业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并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效果显著。此外,还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发展乡村特色农业产业和休闲旅游业,这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作用。

4.5. 农产品加工

农产品加工业属于第二产业,可以有效链接一三产业,促进资源要素城乡流动与聚集,该行业所辐射的范围非常广泛,同时有着较强的产业协同性以及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是加快农村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为农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让农民收入增加的关键产业,是农村三产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 [4] 。以整体的视角进行分析,当前,该行业虽然规模较大但整体实力不够强,大部分都属于粗放式经营,并且存在着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尤其是农产品生产地的贮藏、保鲜等初级加工,存在着机器设备过旧,制作方法不够先进以及包装工艺不够完善等问题,从而造成农产品面临着较为严峻的产后损失。同时也存在农产品腐败的问题,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也有企业会用已经发霉的农产品来制作食品抑或是饲料,从而导致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此外,随着市场经济范围扩大,商品生产、流通、服务效益不断提高,民众生活节奏持续加快,饮食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随之改变,老百姓一日三餐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快餐、自助餐、外卖逐渐替代家庭聚餐,逐渐发展为依赖社会合作市场供给。调查显示,约70%的城市居民、40%农村居民日常通过市场购买如大米、小麦等谷物类主食。但就2020年主食类消费品生产情况来看,其具有鲜明的技术含量低,使用工业大规模生产的企业较少,行业未形成规模经济的特点,很多主食产品都是由小作坊供给的,产品的质量、安全以及卫生状况等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所以说,促进主食工业化发展已经逐渐变成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民生工程,应制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应对方略。统计显示2020年1~12月份农产品加工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增速呈上升趋势,但是增速趋缓,主要因素为疫情影响,见图2

Figure 2. Cumulative year-on-year growth rate of total profit of agro-processing industry, 2020

图2. 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增速

4.6.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

文化传承与休闲功能是农业主导功能之一,是农民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主要突破口和关键路径,可以更好的将城乡要素链接在一起,并针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目前,国内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 ,但也存在粗犷式经营以及漫无目的发展等问题,景点同质化问题严重,各个企业依靠价格战来抢夺客源,这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乡村旅游不仅要具备资源优势,同时也要对目标群体做出针对性的调查,理清客户的真实需求,发展特色产业 。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协同发展体系,加强旅游与文化产业资源共享整合能力 [5] ,有利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4.7. 乡村建筑业

当前,西部地区多数乡村建筑业存在无组织,无标准,无管理三个普遍问题。近年来,受以人为本理念的影响,政府及企业对于施工一线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更为重视,伤亡事故持续下降,针对这方面的专项整治收效良好。但从事建筑工作的大部分是农民工,缺乏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安全事故在所难免。建筑业要稳定发展,亟待改变增长模式,聚焦并有效解决提升工人素质、促进技术进步、创建与农村特征相匹配的建筑行业管理标准三个问题 [5] ,促进农村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

然而,建筑行业是吸收农村劳动力的关键行业,在促进农民收入提升这一方面有着关键的影响。因此,发展农村建筑业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路径:第一,针对农民展开义务培训,合理并有效发挥国家阳光工程财政补贴的作用。在建筑行业推行就业跟踪服务,使具有专业技能并愿意长期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第二,创建培训基地与建筑企业的协同机制。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6] 、行业协会主动作为,让培训基地和建筑企业签署相应的合约,创建稳定的合作关系,让参与培训的劳动者有组织、成建制输出。这样不仅对培训基地的发展大有裨益,同时也有助于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帮助其提高竞争力、确保工程质量。第三,构建区域性建筑劳务输出平台。劳务供需平台是对接劳务供求双方最高效的手段,坚持信息公开和信息实时更新,逐步杜绝信息不对称给双方带来的损失,对输出量大的地区,甚至可以成立劳务企业,扩大并规范劳务输出 。第四,创建农民工社会保障机制。该项制度必须从农民工需求出发,实施相对应的保障,处理农村和城镇社会保障在衔接方面存在的不足。

Figure 3. Investment in rural wastewater treatment in China, 2016~2021

图3. 2016~2021年中国农村污水处理投资情况

4.8. 乡村环保业

生态文明已升级到国家战略高度。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战略性新型产业”,也是“支柱产业”,生态环境治理并非只是环保工程,更是一项民生工程。国内环境治理大多是以城市和工业企业为主,并投入大量资金,但随着城市环境问题不断改善,农村的环境治理问题却日渐突出。当前,农村环境治理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大部分的乡镇集中区没有污水处理设备 ,垃圾转运处理滞后,每年的生活垃圾、农作物秸秆超过几十亿吨,这些资源并未获得有效利用,反而逐渐变成农村的污染源。国内专门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的企业数量逐渐增多,但大部分是提供城市服务的,针对农村的企业并不多,农村依旧属于环保投资的“蓝海市场”。一是近年农业农村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陆续颁布,国家加大这一方面的投资,加大对于资金的投入以及持续颁布政策给与实施便利,二是大批环保企业集团和财团将进入原先被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所挤占的市场空间,行业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例如污水处理,住建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从2016年开始,国内农村污水处理的投资量已超过了758.2亿元,同比涨幅达到了31.5%,5年GAGR为27.5%。经过简单测算,2021年这一方面的投资量会上涨到967.0亿元,见图3

我国农村污水处理厂主要分布在各乡镇,主要的方法有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生物处理法和生物接触氧化法四种 。随着国家生态治理与生态修复力度的不断加大,污水处理的企业应运而生,专门处理农村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水废水,但农村污水处理总量以及效率截止“十三五”末仍未达到政府计划目标。乡镇污水处理企业的数量虽持续增加,但截止2020年底,其总处理量仍不能完全满足农村污染治理需要,见图4。随着科技进步,生物膜处理工艺等先进技术相继应用 ,水体环境持续改善,农业用水紧张局面将逐步缓解。

Figure 4. Number of rur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in China, 2016~2020

图4. 2016~2020年中国农村污水处理厂个数

4.9. 乡村文化产业

我国乡村历史文化悠久,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各个地区的乡村文化生态也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遗留下大量的文化遗迹,民俗艺术以及古老的村落村寨等。因此,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不仅能够给生活在乡村里的民众提供更多元化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文化资源。但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农民缺乏文化参与意识。一些农民受传统观念和风俗习惯的影响,较为封闭和保守,不能自主能动地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 [7] 。二是乡村文化服务水平不高。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某些乡村缺少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无法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三是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8] 。西部地区部分乡村,文化产业并未建立起完备的机制,发展水平不够先进,缺乏富有创意的文化作品,特色产业没有得到有效开发,文化产品不够多元化,不能吸引大众的注意力,文化产业发展缓慢。

据此,农村文化建设应符合现代化的产业需要,应增加资金投入,落实有关政策,优化产业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让民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得到满足。

5. 结论

总之,农村三产融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只有实现“业的重构”、“人的回归”、“场的再造”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社会结构变革、永久性破解“三农”难题 [9] 。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21XJY012);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022KRM193)。

文章引用

殷 悦,黄天柱,周兴磊. 我国西部地区乡村产业兴旺的发展路径分析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Rural Industry Prosperity in Western China[J]. 农业科学, 2023, 13(11): 1048-1056. https://doi.org/10.12677/HJAS.2023.1311143

参考文献

  1. 1. 高昕. 后发地区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障碍与突破[J]. 区域经济评论, 2022(2): 133-140.

  2. 2. 张琦. 稳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J]. 人民论坛, 2019(S1): 84-86.

  3. 3. 杨永春, 张薇, 曹宛鹏, 等. 国家安全视角下的我国西部国土空间规划: 体系完善与基本导向[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9): 2264-2280.

  4. 4. 江泽林.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再探索[J]. 农业经济问题, 2021(6): 8-18.

  5. 5. Sun, B.D., Wang, G.X. and Liu, Y.J. (2023)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Benefit Analysis on Eco-Envi- ronmental Resource Use. Sustainability, 15, 7930. https://doi.org/10.3390/su15107930

  6. 6. Zhang, Y.L., et al. (2019) Research on Architects’ Intervention in Rural Construction Path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OP Conference Series: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242, Article ID: 062016. https://doi.org/10.1088/1755-1315/242/6/062016

  7. 7. 安凌. 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研究[J].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1(11): 46-47.

  8. 8. 杨玉静. 新时代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理工大学, 2020.

  9. 9. 吴碧波, 张协奎. 乡村振兴背景下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 作用机理、基本要求及模式比较[J]. 农村经济, 2019(6): 57-6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