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1  No. 02 ( 2022 ), Article ID: 50293 , 5 pages
10.12677/ACPP.2022.112017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探究

胡晓丽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收稿日期:2022年3月15日;录用日期:2022年4月6日;发布日期:2022年4月15日

摘要

法兰克福学派是国外研究大众文化的重要学派之一,它以敏锐的目光对大众文化展开了理论批判。本文总结了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批判的理论来源,阐释了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要义,即大众文化的商品性批判、齐一性批判、欺骗性批判与操纵性批判。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理论贡献,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积极方面,但它也存在着局限性。因此,必须进一步认识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从而得出对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积极启示。

关键词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An Exploration on the Critical Theory of Popular Culture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Xiaoli Hu

School of Marxism,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Mar. 15th, 2022; accepted: Apr. 6th, 2022; published: Apr. 15th, 2022

ABSTRACT

The Frankfurt School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chools of study on popular culture abroad. It has launched a theoretical critique of popular culture with a keen ey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heoretical sources of the Frankfurt School’s critique of popular culture, and explains the essentials of the Frankfurt School’s critique of popular culture, that is, the critique of commodity, homogeneity, deception and manipulation of popular culture. It has made certain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is a positive aspect of the Frankfurt School’s critical theory of popular culture, but it also has limitation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Frankfurt School’s critical theory of popular culture, so as to draw positive enlightenment to my country’s cultural industry and cultural undertakings.

Keywords:Frankfurt School, Popular Culture, Critical Theory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法兰克福学派是具有代表性的对大众文化进行系统理论批判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在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和娱乐需求的同时,也存在着负面效应。其负面效应引起了如尼采、贝尔等众多具有艺术理想的知识分子的极大不满和强烈声讨。法兰克福学派在结合卢卡奇物化理论、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的基础之上,展开对大众文化关于追求交换价值、个性的虚假、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辩护和支配社会生活这些方面的猛烈批判。据此,可以得出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深刻启示。

2.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批判的理论来源

2.1.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阐述了其物化理论。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物化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商品具有交换过程 [1],是跟随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而产生。他的物化理论主要有人的活动的物化、人自身的物化、人与人的关系的物化和人的意识的物化。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得到了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的认同,他们借助卢卡奇物化理论理解人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并结合资本家的性质,认识到人们的意识形态可以利用大众文化被资本家操纵和控制。在他们看来,大众文化是物化体系当中的一个部分。在卢卡奇物化理论思想的影响下,一些学者继承和发展了该理论,如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 [2]。人们在被大众文化的虚假满足之下,创造性逐渐被消磨殆尽,沦为单向度的人。

2.2.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劳动产品与劳动者、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人的类本质与人以及人与人关系四个方面阐明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所存在的异化特征。资产阶级完全掌控了劳动生产资料,而工人所制造生产的劳动产品也大多被资产阶级所占有,劳动者获得的劳动报酬与劳动者本身所生产的劳动成果不成正比,他们只分得了其中的很少一部分。劳动本身只是人类所独有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劳动被资产阶级所支配,失去了原本的自由,成为被剥削对象。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是不同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学说,虽然马克思从根本上论述了异化理论,但法兰克福学派结合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并批判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将异化理论具体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 [3]。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指出,理性被逐渐神化后变成了工具理性,文化变成巩固理性统治的工具。法兰克福学派主张异化现象不仅存在于劳动之中,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也存在着异化。

2.3.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纲要》中阐述了人的意识层次学说和精神层次学说。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三种状态和特点。同时,弗洛伊德在精神层次上将人格界定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也明确了“本能”、“理性”和“对本能的限制”三种状态。马尔库塞、弗洛姆等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正是结合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拓宽了理论维度,从资本主义文化工业背景下,指出人类在机械化和程式化的生产中逐渐失去感受快乐的知觉和感觉,一切都变得平淡如水,毫无乐趣。人们体验着所谓的快乐的同时,也会相应产生不快乐的情绪,承受着来自生活各个方面的不同的压抑和冷漠。

3.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要义

3.1. 大众文化的商品性批判:追求交换价值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加工制造下产生的大众文化,通过传媒手段卖给大众,大众文化则被打上了商品化的标签,其本质变成了“商品拜物教”,文化的艺术性就被彻底消灭,变成具有功利性的彻底的商品,在资本市场流通交易 [4]。把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大众文化贩卖给大众,在这个过程中,大众持续接受这种工业文化,精神和意识被潜移默化地操控,统治者统治大众的目的也被逐渐满足。

“商品拜物教”的大众文化的性质不再是单纯的无利益的文艺作品,不再是文艺作品真正痴迷者和追求者的选择,而是资本市场中资本家追逐的具有交换价值的商品,艺术家从此失去了对文化作品生产的支配权。受传统文化市场行情的控制,文化产品成为赚钱的商品工具,和人们平时使用的普通商品一样成为了商人获取利润的工具,商家利用广告的形式向人们推广某种生活方式和习惯,从而让人们掏钱去购买文化产品。大众被文化工业制造出来的商品所包围,日常休闲的文化需求也被商业化,而大众对这种成体系的商业化文化产品久而久之已经形成习惯,或者说是已经变得麻木不仁。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与工业化产物并非真正的文化艺术品,而是商人追求交换价值的彻头彻尾的商品。

3.2. 大众文化的齐一性批判:个性的虚假

法兰克福学派指出,大众文化由于突出的商品性丧失了其人文风格和艺术创造特性,变成了非文化的无个性的产物,对商品的商业效应过分追求也必然会影响文化生产的艺术性。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特点进行了说明,“今天,文化给一切事物都贴上了同样的标签。它通过认为的方式生产出来的框架结构,也开始明显地表现出来……暴力变得越来越公开化,权利也迅速膨胀起来。” [5]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大众文化的工业化生产具有如影视作品似的标准化格式。它们根据固有的公式进行生产,存在着个性的虚假,如基本上都是主人公为正面人物,并且能够一直“活”到最后。还有很多电视剧,例如“丑小鸭遇上白马王子”的剧情,也是十分老套,在视频软件中搜索这一类的电视剧,可以找出许多类似之处。

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在对流行音乐的标准化格式的批判中也阐述了经济或者利益的影响。如阿多诺阐述了因为经济这个根源性问题,爵士乐成为了标准化的音乐。音乐具有技巧性,在文化市场的竞争下,音乐的技巧成为了商业系统中的投资商品,长此以往,流行音乐的标准化风格就开始形成,并为后来者所模仿,久而久之,音乐便丧失本身的个性化,风格逐渐趋同,人们的审美标准也趋同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6]。

3.3. 大众文化的欺骗性批判:成为为社会辩护的意识形态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现代大众文化极具欺骗性的重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迭代升级。现代工业技术能够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大量制造、传递或复制文化产品。文化工业是被异化了的大众文化,资产阶级统治者运用科学技术和现代工具,把思想意识掺入到大众文化之中,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大众文化自然沦落为资产阶级统治者为自己辩护的极具迷惑性和欺骗性的思想手段,即意识形态工具。文化工业有多盛行,多无孔不入,资产阶级统治者对意识形态的掌控就有多广泛 [7]。

大众文化的欺骗性通过多种形式得以实现,影视作品是受众最广的文艺形式之一,占据了人们工作之余的大部分休息时间,影视作品通过有吸引力的故事情节和各种花言巧语的台词,赢得大众的芳心。文学艺术等经过加工的语言,使得人们感觉自己就是国家的主人,国家议员都是为自己服务的。文化工业也不断许诺将会为人类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方式,使人类感到更加的快乐。所有的一切都是在资本主义的支配下,由统治阶级炮制起来的,有利于其政治行为。因此,他们必须在文化生产中,不断地向大众灌输自身所要求的社会规范,从而使大众摒弃了对现实的反抗,并遵循现有的社会秩序。

3.4. 大众文化的操纵性批判:支配社会生活

法兰克福学派吸收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并借此在社会和个人关系方面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大众文化通过制造和迎合社会大众的虚假需要,弱化其具有反叛性质的爱欲能力。当人们用大众文化的虚假需求来获得快感,但这种感觉并不算真实的快乐,反而只是一个人逃避现实、逃避内心矛盾的手段,用虚假需求满足来放弃反抗的欲望,当大众的这一虚假需要被满足得愈来愈多,真实需要被实现的机率也愈小,其爱欲能力也会日益衰退 [8]。

大众文化的操纵性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小孩子天生活泼好动,调皮捣蛋,但大众文化所提倡的各种既成的准则规范要求小孩要克制自己,大众文化成为压抑小孩子“本我”的信条,改变着小孩内心真实的儿童阶段的真正需求。阿多诺认为,在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中,大众传媒对个人起着控制的作用。例如广播,人们看似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频道,但是人们却没有设立电台的自由,因此也就不得不去收听几乎雷同的节目 [1]。

4.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启示

西方大众文化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的反映,包括了资本主义的统治意识形态。对于大众文化的表面性评判虽然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显性行为,但其实质却是在批判受资本主义工业化侵蚀下的大众文化。从二十世纪开始,中国大众文化在工业化蓬勃发展的催化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升级,以娱乐优势和范围优势抓住大众的眼球,改变着人们的娱乐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审美方式,在文学形式和文化产业中占据优势地位。但是,受过资本主义文化影响的大众文化不可避免地具有负面性,其服务对象不是普通大众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猛烈批判,对中西方大众文化的研究和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众文化建设应该遵守娱乐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结合、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统一、商业性与公益性共发展的原则,要防止大众文化资本化,发展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以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吸收国外优秀精神文明成果,守正创新,推陈出新,不断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彰显中国文化的民族品格和民族气概,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文化事业繁荣永存 [9]。

但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评理论存在的消极方面也应该得到重视。首先,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批判的立场缺乏客观性。他们的精英主义立场容易混淆主流文化、专业文学与大众文化,无法对三者进行科学地区分,对大众文化需要的多样性缺乏理性分析。社会文学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随时都可能出现新兴的大众文化,但法兰克福学派未能充分认识到这一规律,从而缺乏对大众文化的辩证的客观判断 [10]。此外,普通大众需要文化消费来增添精神需要和满足日常娱乐,但法兰克福学派站在道德的角度对这一种简单方式和娱乐进行批判,忽视了大众文化的产生原因之一是大众的文化需要。

因此,我们应该看到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批判的两面性。他们希望为社会做出贡献,坚守文化责任,对艺术有着崇高敬畏,因此对资本主义制度下艺术商品化进行猛烈抨击。同时还应看到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缺乏客观性的问题,明白其观点的偏颇和感性。这对我们当今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具有重要的思想借鉴。

文章引用

胡晓丽.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探究
An Exploration on the Critical Theory of Popular Culture of the Frankfurt School[J]. 哲学进展, 2022, 11(02): 99-103.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2017

参考文献

  1. 1. 张雪梅.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3.

  2. 2. 薛峰.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历史逻辑及其当代意义[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7.

  3. 3. 张殿元. 作为文化工业的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述评[J]. 世纪桥, 2007(7): 57-58.

  4. 4. [德]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138-139.

  5. 5. 霍克海. 默霍克海默集[M]. 曹卫东, 编选.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7.

  6. 6. 李秀芹, 张珍珍.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述评[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5): 51-53.

  7. 7. 任阿娟, 张仲华.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与逻辑[M].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6.

  8. 8. 蒋颖. 后自由资本主义语境下的霍克海默文化理论[J]. 学术交流, 2016(8): 50-55.

  9. 9. 陈立旭. 法兰克福学派与英国文化研究: 对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启示[J]. 浙江社会科学, 2010(10): 38-46+126.

  10. 10. 王小岩.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0(2): 48-5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