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3  No. 06 ( 2023 ), Article ID: 67120 , 5 pages
10.12677/AE.2023.136576

结合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谈对外汉语课堂教学 实践

陈媛

长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收稿日期:2023年5月12日;录用日期:2023年6月8日;发布日期:2023年6月15日

摘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理论、发展理论的过程,是对外汉语教学不断革新的过程,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得以向前发展的重要指导方法。本文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出发点,结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学习、工作的指导,并以泰国朱拉隆功附属小学汉语教学实践为例,探讨汉语课堂教学方法和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以期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外汉语,教学实践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Based on Marxist Methodology

Yuan Che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hangchu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Received: May 12th, 2023; accepted: Jun. 8th, 2023; published: Jun. 15th, 2023

ABSTRACT

Practice is the only criterion for testing truth. The process of testing truth theory and developing theory in practice is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 innovation in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guiding metho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aking the major of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as the starting point, combined with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social science methodology on learning and work, and taking the Chinese teaching practice of Chulalongkorn affiliated primary school in Thailand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Chinese classes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practice,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some idea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Keywords:Marxism, The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s,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这样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1]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反思和概括,继而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这是在进行任何研究都必须遵循的首要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关于实践基础的观点可以运用到一切社会生活社会活动中。笔者在本科阶段专业为俄语,研究生入学之前有过汉语教学经历,虽然只有短暂的四个月,仍然属于新手教师,但在教学工作中也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汉语课堂更高效,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更好,在汉语学习的道路上更加顺畅。尤其在近些年来,海外汉语学习者低龄化趋势的迅速发展,对外汉语教学的模式、课程设置、教程等方面也应当有所调整,从而适应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的新发展。笔者在泰国朱拉隆功大学附属小学执教一个学期,教学对象是幼儿园的学生,而在现有汉语教育体系中,大多是针对成人,鲜有关注到幼儿全体的教学。笔者在岗前的学习和培训中,也未能关注到低龄化学习者的教学模式,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新要求和新问题,笔者也在教学与自身学习中不断总结、反思、改变、适应,以寻求更好的解决之道。在反思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实践与我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这是我们经常在做的事情,也是帮助我们发现、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多年的英语学习和本科的俄语学习经历更是对笔者硕士阶段及将来的汉语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优势,这些切实经历有利于在教学工作中更多地站在外语学习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更好地理解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的状态以及可能面临的问题,真正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发展理论。

2. 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特点

任何一门学科,任何一项科学研究,理论和研究的紧密结合都是至关重要的。刘珣先生在其著作《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提到,汉语国际教育学科是一门具有极强实践性的应用学科,需要在实践中结合理论 [2] 。无论是专业本科生、硕士生、汉语教育爱好者,甚至是深耕于这个领域多年的研究者,脱离实践的纯理论研究都是毫无价值的。实践是理论的来源,也是理论发展的动力,理论研究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解决领域内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这也对汉语国际教育的研究者提出了要求,在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领域内的前沿发展,亲身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做研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对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和思考。研究成果和提出的理论,要求能直接指导实践并能通过实践的检验,而实践的过程是对理论的修正、补充和更新。

3.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

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教师、学生和教材,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原则中有一条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重视情感因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也就是要求教师发挥导师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 [3] 。这也是目前无论是对外汉语教学还是其他学科教学中所提倡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教师与学生不是各自独立的,也不是单向的关系,而是双向的、互动的关系。教师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同时,学生也反过来影响着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进步和成长,教师在这过程中也有所收获,这就是“教学相长”。

以学习者为中心,第一,是指课程设计时应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和主观意愿来考虑,并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效果和学习者的反馈进行调整和修改,这是从课程设计层面考虑的;第二,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增加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不忽视任何一个学生,还要关注学生学习水平差异和个性差异,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格的教师不应该仅仅会讲解课程知识和方法技巧,还需要懂得学生心理和学习过程的心境,懂得如何启发和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是“导师”的作用。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句话我们已经家喻户晓,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灵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必须充分了解教学对象,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学活动。作为一名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肩负汉语国际推广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大使命,笔者也一直不断地思考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顺利。

4. 对外汉语教学实践

在2019年12月~2020年3月,笔者有幸到泰国朱拉隆功大学附属小学担任汉语教师一职,虽然时间并不长,只有短短一个学期,但依然感触很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真正走出去感受,才能领悟“纸上得来终觉浅”,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有更多的思考和领悟。自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全球正经历百年未来之大变局,无论经济、政治、社会,各方面都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世界政局复杂多变,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到海外进行教学实践的机会也随之减少,因此,这也是笔者非常珍贵的一段人生经历,并希望能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中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

在以往的泰国汉语教学经历中,笔者的教学对象是4~6岁的泰国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更是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儿童被誉为“天生的语言学习者”,如果有良好的语言环境,他们很容易学会一门语言。伦尼伯格(E. Lenneberg)于60年代提出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就是指在青春期(12岁左右)以前,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2],也正是笔者当时所教授的对象所处的年龄阶段。儿童和青少年的模仿能力、短时记忆能力强,可塑性非常大。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在进行跟读时,发音比较标准,能很快记住发音,但专注时间较短,也过后也很容易忘记所学的内容,针对这些特点,笔者在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堂设计中做了研究和调整。

4.1. 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符合国家和学校的培养要求,也要让学生能接受并得到提升。由于教学对象是初级水平的4~6岁儿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要在难度上符合学生水平,也要在趣味性上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掌握情况和接受程度再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选取了水果、蔬菜、颜色、动物、家庭成员等主题,符合幼儿园儿童的认知水平,也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授词汇时,根据不同班级的学生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词汇的数量,水平较好的班级,每节课必须掌握的词汇6~8个,而水平稍差的班级,掌握4~6个即可,这样可以保证不同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一定学习内容的同时,也不会因为课堂内容太少或太多而影响学习积极性。再比如,在教授动物类别的新词时,泰国学生受母语影响,大部分在一开始难以准确掌握“鱼(yú)”的发音,元音ü的发音是许多学生的难点。教授时我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调整教学策略,首先让平时语音面貌较好的学生进行发音,其他不能完全正确发出这个音的学生慢慢模仿并矫正,这样做可以保证语音面貌较好的学生的能力训练,也可以减轻其他发音上存在障碍的学生的压力。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也就是用实事求是的眼光看待学生、分析问题。

4.2. 课堂设计

除了上述说到课程主题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外,课堂各个环节的设计也需要符合儿童认知特点,教学活动能围绕儿童的个性和年龄特征,丰富多彩且充满童趣,使学生在体验下学习语言。

4.2.1. 课堂环节

陈军(2009)提到,3至10岁的儿童,他们学习外语的优势是大脑的可塑性最强,在语言才能方面未呈现差异;在习得自然的语音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缺点是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长期记忆能力较差,母语与外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容易混乱,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形成,时间花得多 [4] 。从该学校课程安排来看,每天一课时(50分钟)是合理的,在课堂营造的汉语环境中有利于儿童对汉语的掌握。在此基础上,笔者将每节课划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热身:5分钟;(2) 复习:5分钟;(3) 新课教学:15分钟;(4) 练习:10分钟;(5) 课堂活动:10分钟;(6) 总结:5分钟。儿童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课堂环节尽量丰富多样,更能吸引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学习者,教学效果更佳。

4.2.2. 课堂活动

在课堂上笔者喜欢采用游戏、卡片、唱歌、跳舞等多样化的形式,充满趣味性和多样性的活动,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语言。泰国儿童比较好动,在歌曲、舞蹈等才艺方面表现欲较强,将汉语教学与这些活动结合起来,可以非常好地调动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增加配合度,也能较好地将课堂还给学生,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这样头脑、肢体和各器官全身心的调动,在身体能力训练、语言技能知识交叉、调动大脑记忆的上课模式,可以让课堂教学不那么单一枯燥,又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4.2.3. 文化教学

李宇明(2018)认为,少年儿童的语言学习最易产生语言感情,甚至是跨文化认同 [5] 。少年儿童时期,很多观念处于塑造和发展阶段,他们对接触到的美好事物,容易产生好感和亲近感。越早接触汉语,接触到有趣的语言和文化,尤其是在学校老师所带来的教学内容,学生越容易产生兴趣和语言感情,进而对该语言产生认同。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接触和学习,语言感情和语言认同很容易催生出文化兴趣和文化好感,甚至是跨文化认同。这是比教授成人汉语中更有优势的一点。因此,在儿童的语言教学中,不能仅专注于语言的教授,还应跟文化传播结合起来,在语言知识的教学中,合理增加文化内容。笔者在执教期间,正值2020年的春节,与其他中文教师讨论并征得学校同意,我们取消了当天的汉语课,选择采用联欢晚会的形式,邀请全校学生及相关教师在礼堂开展了一次中国传统节日体验活动。我们首先准备好营造环境的材料和工具,如红纸剪出来的“福”字、灯笼和中国结,张贴在教室和礼堂。在活动中,我们介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的概况,展示了春节的传统习俗,教授了春节常说的祝福语和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喜庆歌曲《新年好》《恭喜发财》等中文歌曲,还邀请了泰方教师一起带领学生进行歌曲和舞蹈的互动。此外,每位中文教师都穿上旗袍或唐装等具有中国元素的服饰,尽可能地利用这样非常合时宜的机会,多方面地展示和传播中国文化。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进行总结、反思、调整、适应,在重新回到校园学习后,也仍然时常反思自己在这段海外教学经历中的做法,要求自己在学习中不断总结与反思,将理论知识和之前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反思实践中的不足,为下次更好的实践做充足的准备,也希望能在将来的教学实践中,去验证和完善理论,发现一些与理论不符合的问题,更新和修正理论体系。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来分析问题、思考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已经影响到我们的思维习惯,贯穿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5. 结束语

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实践的需要决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决定理论研究的走向、决定理论研究的价值。而在实践中,问题的不断出现又刺激着我们去寻求解决之道,不断地思考和迸发出教学新思路,从而修正和更新以往的理论,助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源于对真实的教学实践的反思总结,结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思考,探讨对外汉语课堂的教学方法,以期为汉语国际教学中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理论、发展理论的过程,是对外汉语教学不断革新的过程,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得以向前发展的重要指导方法。

文章引用

陈 媛. 结合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谈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实践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Based on Marxist Methodology[J]. 教育进展, 2023, 13(06): 3631-363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6576

参考文献

  1. 1. 杨春贵.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2. 2. 刘珣.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0.

  3. 3. 吴中伟.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技能教学[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

  4. 4. 陈军. 从二语习得的关键期假说谈少儿英语培训[J]. 赤峰学院学报, 2009, 30(8): 168-170.

  5. 5. 李宇明. 海外汉语学习者低龄化的思考[J]. 世界汉语教学, 2018, 32(3): 291-30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