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Vol. 08  No. 04 ( 2023 ), Article ID: 76859 , 5 pages
10.12677/Design.2023.84334

触媒视角下传统村落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以南京市江宁区杨柳村为例

袁苏婷,叶洁楠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3年9月21日;录用日期:2023年12月2日;发布日期:2023年12月11日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下,触媒理论的兴起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目标相契合。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从触媒理论的内涵及功能出发,以南京江宁区杨柳村为案例,借此案例探讨传统村落活力再生的机制和过程。通过分析杨柳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提出了一系列传统村落空间优化设计策略,这些策略旨在平衡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发展需求,以期推动中国传统村落的活化与更新,为其他类似村落的活化更新设计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触媒理论,传统村落,优化设计,空间设计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Desig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talysts

—Taking Yangliu Village, Jiangning District, Nanjing City as an Example

Suting Yuan, Jienan Ye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Sep. 21st, 2023; accepted: Dec. 2nd, 2023; published: Dec. 11th, 2023

ABSTRACT

Under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rise of catalyst theory is in line with the core goal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this context,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connotation and function of catalyst theory, taking Yangliu Village in Jiangning District, Nanjing as a case study,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and process of traditional village vitality regeneration. B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Yangliu Village, a series of optimization design strategies for traditional village space have been proposed. These strategies aim to balance the needs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modern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activation and renew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villages, and provid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activation and renewal design work of other similar villages.

Keywords:Catalyst Theory, Traditional Villages, Optimum Design, Space Desig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深刻的价值内涵。这些古老的村落不仅是建筑和风景的集合,更是华夏文化的缩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勤劳和坚韧。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在于其传统建筑、民间工艺、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的丰富体现,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贡献了独特的财富。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也为传统村落的设计与活化更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发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强调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性 [1] 。在这一背景下,传统村落作为乡村振兴中的重要资源,不仅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还承载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和支持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设计已经被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议程,这不仅是对中国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和社会基础。

2. 触媒理论引入传统村落

2.1. 触媒理论的内涵

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美国的中心城区逐渐衰落,城市建设趋向同质化,本土文化特色逐渐流失,导致城市形象呈现出千篇一律的趋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建筑师韦恩·奥图和唐·洛干于1989年在《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一书中提出了城市触媒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有策略地引入新元素,同时不对原有城市元素进行本质性改变,以激发城市的潜力,并通过局部改造来带动邻近地区的发展 [2] 。这一理论为城市的更新和改造提供了创新的方法,有助于重新点燃城市的活力和魅力。

触媒理论强调小量局部性,着眼于有针对性的改变,并倡导渐进式的改变,通过逐步引入新元素或概念,确保变革过程平稳,减少潜在风险。其次触媒理论注重文脉持续性,尊重文化传承,保持传统村落的原真性,从而维护文化的延续性。触媒理论还强调系统层次性,考虑整个系统的协调和平衡,而非仅仅关注单一要素的改变。最后,触媒理论强调整体关联性,认为各种要素和行动相互关联,形成触媒效应,从而带动整体发展 [3] 。这些特点使得触媒理论在解决村落功能衰退、文化原真性丧失、整体风貌不完整以及修正村落静态保护模式等问题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4] 。触媒效应的核心理念强调了“动态性”、“参与性”和“弹性”,这与实现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的要求高度契合 [5] 。因此,触媒理论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方面具备独特的应用优势。通过引入新元素并激发村落的潜力,触媒理论有望帮助传统村落实现活态保护,同时保持其文化传统的完整性。

2.2. 传统村落“触媒”的内涵及原则

传统村落“触媒”是在城市触媒的发展思路基础上进行了借鉴,并将其应用到了乡村振兴的脉络之中。其主要目标是改善乡村的空间环境品质,通过引入新的功能和元素,为乡村带来崭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我国众多传统村落都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底蕴,其社区组织结构也相对稳定。这一特点为乡村触媒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背景和支持 [6] 。

传统村落“触媒”实践秉承一系列关键原则,以确保在保护和更新传统村落时能够取得最佳效果。这些原则的核心包括:(1) 原真性原则:着眼于保持文化传统的纯粹性。触媒实践强调对村落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尊重,强调避免对村落进行过度商业化或现代化设计,以维护村落的原汁原味,保护其独特的文化遗产。(2) 可持续性原则:注重确保活力再生的长期性。触媒应当综合考虑长期效益,以保障传统村落的文化和自然资源能够得到永续性的利用,而不只是短期的经济收益。(3) 动态性原则:支持逐步渐进的改变。触媒应该采用渐进的方式引入新元素,以适应村落发展的需要,避免过于急功近利的改革,减少潜在的风险。(4) 独特性原则:强调每个村落的独特价值。触媒应基于每个村落的独特特点和文化背景来制定策略,而不采用通用的一刀切方法,以保护和凸显每个村落的独特之处。(5) 整体性原则:考虑整个地区的协调发展。触媒实践不仅注重村落内部的发展,还要考虑村落与周边地区的互动和关联,以实现整体的和谐与发展 [7] 。这些原则共同构筑了传统村落触媒实践的指导思想,强调了在传统村落触媒过程中,必须尊重和保护村落的原有特色和文化传统,同时确保村落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动态的,并与整个区域的发展相协调和整合。

3. 触媒视角下杨柳村活力更新现状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杨柳村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外秦淮河平原,先后被列入首批国家级传统村落与第六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是江南村落的典型代表。杨柳村由一个自然村逐渐演变而来,形成了依水系建造的明清时期独立宅院,其街巷由青石砖铺地,采用条石作为台阶,展现了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观。村庄至今仍然保留着大量清朝时期的建筑,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清代古建筑群之一。这些古建筑群在砖雕、木雕技术、多进穿堂式庭院建筑和青石砖铺路等方面都体现了明清时期浓厚的文化氛围。

3.2. 杨柳村现状与困境

3.2.1. 村落公共空间趋于破碎

杨柳村村受到地形和杨柳湖的地理布局的制约,因此形成了一条东西向的主要道路,即羊留路,该路贯穿了整个村庄。这种地理布局导致了村庄整体呈线性延伸,东西向较长,南北向较短。在村庄中部地区,建筑物的密度相对较高,而开放空间,如街道和广场,则更多地分布在村庄的外围,这些开放空间通常呈不规则的形状。建筑物在村庄中的布局相对紧凑,主要集中在主要道路的北侧,越往村落边缘地区,建筑布局越松散。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措施,街巷空间的利用率较低,互相连接的性能不足,导致整个村庄的空间显得比较破碎化和不连贯。

3.2.2. 建筑破败,保护存在滞后性

尽管杨柳村在整体活态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涉及历史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方面,包括对传统建筑价值认识不足、保护观念的偏差、缺乏有效的保护规划、资金不足、政府统一维修规划未及时实施,同时又不允许村民自行维护等,这些因素导致了传统村落建筑保护措施的滞后性,使得历史建筑物可能面临着破损和衰退的风险。

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村民缺乏关于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正确意识,一些建筑被设计改造,仅保留了外部山墙和部分内部梁柱框架,然后在古建筑的外围建设了仿照明清时期建筑风格的新建筑。这种做法旨在创造更大的室内空间,但实际上却使整个村落失去了原有的历史美感。这种不合理的改造破坏了传统村落的风貌和结构完整性,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3.2.3. 文脉没落,文化传承后继乏人

大部分原住村民追求个人发展和改善落后的基础设施环境,因而选择离开村落外出就业或永久迁出。这导致了常住人口的大量减少,使得传统建筑无人居住的情况更加普遍。同时,传统建筑的修缮工艺复杂,维修费用高昂,因此村民更愿意兴建新的房屋,而不是投资在保护传统建筑上。杨柳村的村落外围被新建道路和仿古建筑包围,这对游客和当地村民来说都减少了一定的文化空间体验感。村落中仿古建筑较多,但缺少乡村本地特色的表现,已有的古建筑群、青石板路以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也缺乏传承和保护。这一系列问题使得村落的原真性、历史文化特色和整体风貌受到了威胁,需要采取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

4. 触媒视角下杨柳村传统村落空间设计策略

4.1. 注重村落整体风貌设计,重塑公共空间体系

乡村公共空间在塑造乡村人居建设品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应当被视为一种设计触媒,能够在遵循当地风貌和文化传统的准则下介入并释放效应。这种介入不应仅仅出于经济或新颖性的考虑,而是应当在尊重乡村原有特质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如果仅仅出于经济或新颖性的目的,试图以全新的空间风貌取而代之,不仅会导致传统村落原有的空间特质的丧失,还可能使其独特的社会人文价值逐渐减弱甚至失去 [8] 。因此,在进行乡村公共空间的改造设计时,需要谨慎权衡各种因素,确保新的空间设计与乡村的传统特色和文化价值相协调。

例如在乡村公共空间的设计中适度植入休闲服务功能,以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的空间载体,以此来实现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例如:建立休闲体验区,以村内的朱氏家族宗祠文化、传统庙会、社火等节庆活动为代表,让游客亲身体验地方的民俗文化。此外,还可以增加特色的公共空间节点,为村落中的地方传统舞蹈、曲艺、技艺和游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和展示提供场所。

4.2. 重现历史文脉、激活传统村落空间活力

以“保护优先,适度利用”的原则对场地内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设计利用,首先对杨柳村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保护,包括建筑、民俗、历史事件、传说等各个方面。以重大历史事件、名人故事和传说故事等为文化触媒,成为推动杨柳村传统文化活化的催化剂。其次需要充分利用传媒资源的设计触媒作用。媒体拥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可以更好地展示古村景观风貌,宣传民俗优秀文化。通过与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合作,将各类民俗活动推广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进一步增强村落文化触媒效应,提升村落的社会活力。同时引入一些新的元素或概念并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以逐步改变传统村落的空间和活动,例如艺术装置、文化展示、新型建筑等景观设计要素,从而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激活其文化活力,实现历史文脉的再现。

4.3. 政府带头介入,引导多方参与

当地政府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应积极引导村落的良性发展。首先,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应确保已经完成改造和更新的村落能够在后期正常运行和维护,进行触媒点的设计、评估和评定,并从成功案例中吸取经验,将其推广至同地区的其他传统村落 [9] 。其次,政府应该积极开展多渠道的宣传设计活动,鼓励居民和游客积极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工作。最后,政府可以倡导一种合作模式,即政府行政力量主导,村民是主体,专业机构提供支持。这种模式鼓励政府、村民和专业机构共同参与,为传统村落的复兴提供建议和支持,以确保村落的有序更新和发展。

5. 结语

传统村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是文化的活化石,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艺术和建筑风格等。在乡村振兴与传统村落保护的双重背景下,本文引入触媒理论为传统村落空间的活化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村落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触媒理论注重渐进的改变,有助于平衡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使传统村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总的来说,传统村落空间设计引入触媒理论有助于平衡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发展的需求,为这些村落的活力再生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工具和方法。这有助于保护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振兴,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类似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基金项目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KYCX22_1038。

文章引用

袁苏婷,叶洁楠. 触媒视角下传统村落空间优化设计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杨柳村为例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Desig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talysts—Taking Yangliu Village, Jiangning District, Nanjing City as an Example[J]. 设计, 2023, 08(04): 2732-2736.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3.84334

参考文献

  1. 1. 中共中央国务院.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trs=1, 2018-02-04.

  2. 2. Attoe, W. and Donn, L. (1989) American Urban Architecture: Catalysts in the Design of Cit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3. 3. 孙乐. 历史街区复兴中的“城市触媒”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同济大学, 2008.

  4. 4. 莫昌龙, 彭建东, 杨红. 基于触媒理论下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 以广东麻涌镇新基村为例[J]. 城市建筑, 2021, 18(1): 110-114.

  5. 5. 张大玉, 张文君, 陈丹良. 新时期传统乡村聚落保护发展集群模式的理念辨析和思路探索[J]. 城市发展研究, 2022, 29(4): 16-21.

  6. 6. 镇列评, 兰菁, 蔡佳琪. 基于触媒理论的传统村落复兴策略研究——以福建省培田村为例[J]. 福建建筑, 2017(8): 1-4.

  7. 7. 田金梅, 李伯华, 刘沛林, 等. 触媒视角下传统村落活力再生机制研究——以板梁古村为例[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23, 46(4): 34-46.

  8. 8. 陈中高, 于英, 姜坤汝. 触媒视角下我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研究进展与方法探索——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 城市发展研究, 2022, 29(9): 22-27.

  9. 9. 王艳婷, 范国建. 基于触媒理论下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以浙江省遂昌县箍桶丘村为例[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3, 2(8): 86-8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