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06 No.09(2017), Article ID:22201,10 pages
10.12677/ASS.2017.69170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Difference and Influence Factor Analysis in Zhejiang Province

Yufeng Tao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Kunming Yunnan

Received: Sep. 5th, 2017; accepted: Sep. 19th, 2017; published: Sep. 28th, 2017

ABSTRACT

Since 1978, Zhejiang has become a developed area in the east coast, with great achievement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regions have begun to change. This article is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n Zhejiang, the first since the 80s of Zhejiang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change analysis, both in terms of the ring of the Hangzhou bay region, and southeast coastal area of middle of Zhejiang, Zhejiang south mountain district in the three areas, or from the province’s 11 district,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s growing, the relative difference is also expanding on the whole. We will choose indicators and overall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 (the GDP) correlation test, and find that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per capita savings deposits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per capita, per capita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total retail sales of social consumer goods, animal husbandry fishery output per capita, per capita gross industrial output value and the highway passenger quantity significant promoting effect on growth of GDP per capita.

Keywords: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s, Regression Analysis, Per Capita GDP, Zhejiang

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影响 因素分析

陶裕峰

云南财经大学,云南 昆明

收稿日期:2017年9月5日;录用日期:2017年9月19日;发布日期:2017年9月28日

摘 要

从1978年至今,浙江省成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各区域之间的差异也开始发生变化。本文主要从协调发展浙江区域经济的角度出发,首先对浙江区域经济差异从80年代以来的变化分析得出,无论是从环杭州湾地区、浙中与东南沿海地区、浙西南山区这三大区域中,还是从省内的11个市域来看,它们之间的绝对差异都在不断扩大,相对差异也在总体上不断扩大。之后,将选用的指标与浙江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的相关关系进行检验,发现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城乡居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人均工业总产值及公路客运量对人均GDP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

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异,回归分析,人均GDP,浙江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之间,同时体现在东部发达省区内部各市域之间和县域之问 [1] ,地域狭小的东部地区内部经济差异问题,将直接影响东部地区经济向西部地区经济梯度推动的进程,同时更易影响社会稳定和省内经济的良性发展。而东部地区的普遍繁荣却会使东部地区经济向西部地区辐射时的辐射面更为广阔,辐射强度也会相对提高 [2] ,因此研究发达省区内部经济发展差异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目前很多研究都是基于省市为单位的全国范围内的差异研究,考察的很多都是东、中、西三大区域或者省市之间的差异研究,对于省内区域之间、市域之间或者县际之间的研究比较少,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影响的因素尤其是对省区内部地区之间的差异对省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区域发展差异的研究

近年来,国外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地区差异的构成与分解。学术界开始运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对地区差异的构成与来源进行分解,以揭示引起地区差异变动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采用费景汉等人提出的方法,对基尼系数进行分解;二是采用加权变异系数方法,对地区差异的产业或部门构成进行分解;三是采用锡尔系数和广义嫡指数,对地区差异的地理构成进行分解。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自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逊提出区域收入趋同假说,到小阿莫斯提出“在经济发展后期阶段区域收入趋异”的假说,各国学者大都是从区域差异的角度来探讨区域收入趋同或趋异问题。Barro (1992)运用新古典增长模型来探讨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 [3] ;Fan (1994)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测度方法的区别 [4] ;Gene (2002)研究了引起区域极化的成因及其动力方面 [5] 。

我国区域差异悬殊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尽快缩小区域差异,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的共识。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魏后凯(1995)立足与分析区域自身经济利益,研究了不同区域之间,区域经济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设计了相关的区域经济利益协调机制 [6] 。杨开忠(1996)从大国区域经济特色与小国区域经济特色之间的区别出发,得出结论:一个区域经济要得到持续、快速的发展,关键是吸引和获得有效的投资需求 [7] 。盖文启(1997),张华(1998)从区域经济关系协调的角度出发,分析研究我国东西部经济协调问题和区域经济、国民经济协调问题,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8] 。邱东(2000)将区域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通过实证的手段,指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持续性、稳定性、协调性、公平性和开放性,采用综合发展指数评价方法来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可持续性 [9] 。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国内外在区域发展理论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区域个别案例的研究中,对较大尺度(省级以上)区域发展差异的研究比较多,对大尺度区域内部的差异研究不足。且这些研究大都是从宏观战略角度对区域经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或对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与协调发展进行研究和阐述,难免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对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更多学者对于差异现象的研究都停留在地区的层面上,没有从更低一层次的县区去考证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现象 [10] ;本文将从更低一层次的县区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来展开对于浙江省内区域之间、市域之间或者县际之间的差异的研究,同时在分析了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后,通过回归对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浙江省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议,以求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一般的,如果要比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采用单项指标,很多学者采用了人均GDP作为指标。这也是国际上一个通用的指标。但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反映的是一个综合性范畴,用一个指标有时候不能全面反映,而需要把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指标结合在一起综合使用。从本文研究的目的出发,借鉴国内学者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评价时所使用的综合经济指标,并根据浙江的实际情况选取了几个指标来考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所用的数据均来自于浙江省统计局,所涉及到的指标如表1所示:

1) 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能够反映地区的经济实力,决定地区在全国经济中的影响作用,而经济规模的扩大又是通过经济总量指标的增大表现出来的。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是指银行吸收居民节余货币收入的一种存款,是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存款,该指标反映了各地区居民的平均经济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即固定资产再生产活动。人均城乡居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其他行业售予城乡居民用于生活消费的商品金额,它是反映经济

Table 1. Indicator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disparity in Zhejiang

表1. 浙江省区域发展差异指标

景气的重要指标。第三产业比重即服务业的比重,是体现人民生活水平以及是否实现小康的重要指标。选取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X1)、人均固定资产投资(X2)、人均城乡居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3)、第三产业比重(X4)这四个指标来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2) 经济活力是一国一定时期内经济中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增长速度及其潜力,目前中国的城市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其经济活力主要表现在经济成长的能力,引进资本和吸引高素质劳动力的能力,财政收入则用来衡量地方政府吸取财政资源与发展地方经济的能力,体现了城市未来发展的现实经济储备,反映了经济成长性。而在交通运输系统中,公路交通系统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促进经济成长的同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显著。因此选取人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X5)、人均工业总产值(X6)、人均财政总收入(X7)、公路客运量(X8)这四个指标来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活力。

3.2. 研究方法

在时间序列上考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特征,往往是在一个时间段内计算整体或者各个组成区域的指标加以分析,涉及到的计算指标有绝对差异指标和相对差异指标 [11] 。其中绝对差异指标有:标准差、极差等。相对差距指标有:变异系数、泰尔系数等。

1) 极差(R):表示人均GDP最高区域与最低区域之差。它反映的是区域间人均GDP变化的最大绝对幅度,属于绝对指标起公式为:

(3.1)

式中R为极值, Y max 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区域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Y min 经济发展水平最低区域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 标准差(s):又称均方差,是统计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标志变动度指标,同平均差一样也反映各区域指标值与其算术平均值的偏离程度,其值越大,表示区域间人均经济水平的绝对差距越大,计算公式为:

S = j ( y i ) 2 N (3.2)

3) 变异系数:采用统计学中标准差和均值比来表示,其公式为:

V = [ i = 1 n ( X i X ) 2 n ] 1 / 2 / X (3.3)

式中:V表示变异系数, X i 为地区某属性值,n为地区个数,V反映了各地区某属性值相对于该指标平均值的整体偏离状况,V越大表明某属性值的区域差异越大。

4) 泰尔系数:又称泰尔商,最早由泰尔等人于1967年首次提出,它包括两个泰尔系数分解指标,两者的不同在于泰尔T以GDP比重加权,泰尔L指标以人口比重加权。泰尔T的计算公式为:

T = i = 1 N y i log y i p i (3.4)

式中,N为地区数, y i 为I地区的GDP占该区域整体的分额, p i 为I地区的人口数占该区域整体的分额。泰尔T系数越大,就表示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大;反之,泰尔T系数越小,就表示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小。

4.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4.1. 浙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

自然、人文、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是影响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因素,而其中自然条件是导致区域差异的初始原因,但是其作用在区域发展过程中逐渐淡化,相比较人文条件、社会、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变化较慢,都是通过间接方式影响区域之间发展差异 [12] 。本文从经济方面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表2可以看到,虽然每一年的平均值在不断增长,但是极大值和极小值在不断地增大,极差和标准差随着年份的增长也正在不断地增加;同时从图1也可以直观的看出,泰尔系数正在逐渐的增大,说明浙江省区域间的经济差异正在不断的扩大。(由于考虑到文章篇幅的问题,这里的泰尔系数根据上文中泰尔系数计算公式,只给出了每一年计算的结果,而没有给出具体的区域)。

Table 2. Differences in GDP per capita in Zhejiang province (2005-2015)

表2. 浙江省基于人均GDP的差异变化(2005年~2015年)

Figure 1. Change map of Zhejiang province Taylor coefficient

图1. 浙江省泰尔系数变化图

4.1.1. 经济基础的差异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能够从各个方面表现出浙江省11个市域各自的经济情况,比如人均GDP是一国居民生活水平和人均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是国民生活水平的主要参照指标;又如年末人口数,人口密度高会使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人口在受过教育之后转变成为大量的人才资源,促进科技的研究和经济的发展。以下是2015年浙江省各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表3可看出,浙江2015年人均GOP浙江环杭州湾地区669270元,浙西南山区409854元,环杭州湾地区是浙西南地区的1.63倍,说明环杭州湾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高于浙西南山区的居民生活水平,由于经济发展的惯性,虽然区域之间的相对差异会慢慢减小,但是绝对差异还是有持续变大的趋势。

4.1.2. 要素投入的差异

外商直接投资(FDI)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已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渠道和动力之一,下面将1991年到2015年分成5个区间(91~95、96~00、01~05、06~10、11~15)来表示浙江省11市域的外商直接投资份额:

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浙江环杭州湾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五个地区占据浙江整个FDI的绝大部分,且这五个区的累计FDI比重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接下来温州、台州、金华三者累计FDI所占比重与环杭州湾地区比较起来相差悬殊,且比重表现出不断减小趋势;舟山、衢州与丽水吸引的FDI则过少,累计FDI比重呈现逐渐下降。因此需采取措施来改善浙江环杭州湾地区以外地区的投资环境,来吸引外商促进经济发展。

4.1.3. 区域经济结构的差异

非国有经济成分经营自主权大,经济效益较好,市场竞争力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遇到的困难越多则国有经济所占的比重越大,且经济增长的速度就越慢 [13] ;反之,经济增长的活力越强则非国有经济的比重越大,且经济增长的速度越快。下面浙江省11个市域1993年和2015年工业总产值比重的变化。

图3可以看出,非国有经济比重相对较大的城市为宁波、杭州、嘉兴、绍兴。而非国有经济比重

Table 3. Main indicators of national economy in Zhejiang Province (2015)

表3. 浙江省各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2015年)

Figure 2. Foreign FDl quota of 11 ci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图2. 浙江省11市外商FDl分额

Figure 3. Proportion of total industrial output value of 11 ci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图3. 浙江省11市工业总产值比重情况

相对较小的城市为丽水、衢州、舟山。因为不同地市的非国有经济构成的差异较大,如在非国有经济中城乡个体私有经济、股份制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港澳台和外商投资经济之间的经济活力不同,以及不同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经济成分表现出的经济活力也不相同的。

4.2. 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下面以浙江省69个市域为单位,引入2015年的人均GDP为因变量,以上述八个指标为反应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活力的自变量,考虑到指标之间的共线性问题,在回归过程中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以此来消除共线性问题,经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结果(为了节省文章篇幅,将上述八个指标按顺序分别用英文缩写代替)。

表4可以看出,R方等于0.982,表示回归关系可以解释因变量即人均GDP98.2%的变异。因此,此模型拟合效果较好。

表5可以看出,除了人均财政总收入和第三产业比重的P值均大于0.05外,其它指标的P均小于0.05,说明它们对区域经济发展都有显著性影响。从各因素的影响来看,所有的指标对区域经济发展都有正向作用,只是人均财政收入和第三产业比重的作用不是很显著。

5. 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正在不断地增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活力这两个指标能够较好的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基础的差异、要素投入的差异以及区域经济结构的差异是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的重要因素。同时,通过回归分析,还发现了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城乡居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六个变量对人均GDP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现在针对以上的分析结果对欠发达区域重点给出相应的建议:

5.1. 缩小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对策

5.1.1. 以工业发展为重

前述文章中区域产业结构差异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发达地区的第二产业已经占到GDP的一半以上,并且由回归分析可以看到工业对经济发展有着极为显著的影响。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在区内产业结构调整上,欠发达地区要从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大力推进工业化,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发展资源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调整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这是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关键。

Table 4. Model summary

表4. 模型汇总

Table 5. Coefficient

表5. 系数

5.1.2. 加快交通建设

由上文分析可以看到,公路客运量对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因此加快交通建设有助于提高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具体如下:

1) 要制订交通运输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明确的目标,逐步实施。目前我国运输业的综合运输能力受到铁路干线运输能力、港口吞吐能力、旅客运输能力和农村短途运输能力四个方面严重不足的制约,阻碍了国民经济发展。今后应牢牢抓住这几个方面的建设,并把它们作为发展交通运输的战略重点,以提高综合运输能力,求得交通运输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2) 要制定和实施发展运输业的总政策。当前,发展交通运输的技术政策正在研究制定,而发展交通运输的经济政策研究得不够,尚未形成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符合区域发展的交通运输总政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总结经验,遵循交通先行规律的要求加以制定,并围绕着这个总政策,再制定一系列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3) 调整运输业结构, 实行运输分流。在各种运输方式内部,可实行运输分流的方针,如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约占沿海主要港口总吞吐量的五分之二,要充分利用长江及其他各个沿海港口来分担经上海港中转运输的物资。贯彻运输分流的方针,是挖掘现有运输设备潜力,缓和交通运输紧张的一条重要途径。

5.1.3. 鼓励居民储蓄,增加投资

鼓励居民储蓄,增加投资,能有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1) 首先需保持经济的持续均衡发展。经济发展与居民储蓄相辅相成,居民储蓄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增长是居民储蓄来源的保证,二者之间只有协调发展,才能有利于投资大规模设备、促进生产、加速整个社会的生产活动、刺激经济增长、保持国民经济运行的均衡。

2) 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我国的居民基本处于收入不高或增长不稳定的状态,没有能力购买高档消费品,也不能进行其他投资项目,现在更多的年轻人都是支出高于收入,从而也没有多余的钱储蓄。因此我国应大力扩展就业领域,提供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居民基本工资标准,使居民收入增加,储蓄增加,从而增加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3) 慎重对待存款利率。由于我国的存款利率下调,再加上物价不断上涨,居民的心理受到很大的影响。另外,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并不完善,居民即使有储蓄的倾向没有投资渠道,如果再降低利率,就会使居民减少储蓄,减少投资。

5.1.4. 对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对策

由上文所述,通过增加人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是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以下的措施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依托主导产业,加强三大增收板块,使农民群众更快、更好地富起来。

1) 做强经营性增收板块,按照现代农业要求,坚持用工业化理念,抓农业,实施果业提质增效工程、特色农业提升工程、畜牧提升工程、粮食单产提高工程。

2) 做强以惠农政策落实为核心的转移性增收板块。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地膜玉米、小麦良种、奶牛和生猪良种、农机具购臵、苹果套袋补贴等惠农政策,开展“家电下乡”等优惠行动,促进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持续增长。

3) 做强以促进农民资产增值为核心的财产性增收板块。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增强开放意识、经营意识,鼓励农村富裕人群对外投资和资产运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规范、有序流转,增加农民收益,使农民财产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不断提升。

5.2. 展望与未来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快速发展,但是“资源换取增长”的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粗放增长使资源和环境等方面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14] ,资源的透支,换来的是在GDP增长的同时,还有越来越难以承受的环境的破坏、生态的灾难。尤其是在发达地区,资源相对匮乏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因此,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要坚决制止各种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行为 [15] ,不能重蹈发达地区过去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赶超战略”,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进程中,要围绕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投资和生产项目,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集约化增长方式,实现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以目前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基础来看,要实现浙江省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协调,虽然还有很长的路,但是只要针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因素进行适当的调整及改善,从长期来看,浙江省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一定会逐渐的缩小。

文章引用

陶裕峰. 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Difference and Influence Factor Analysis in Zhejiang Province[J]. 社会科学前沿, 2017, 06(09): 1191-1200. http://dx.doi.org/10.12677/ASS.2017.69170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陆大道.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5.

  2. 2. 陈立旭. 浙江经济发展的历史文化底蕴[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2(3): 35-41.

  3. 3. Barro, R.J. and Sala-I-Martin, X. (1992) Convergenc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0, 223-251. https://doi.org/10.1086/261816

  4. 4. Fan, C. and Casetti, E. (1994)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ynamics of US 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8, 177-196.

  5. 5. Chang, G.H. (2002) The Cause and Cure of China’s Widening Income Disparity. China Economic Review, 13, 335-340. https://doi.org/10.1016/S1043-951X(02)00089-5

  6. 6. 魏后凯. 当前区域经济研究的理论前沿[J]. 开发研究, 1998(6): 29-35.

  7. 7. 杨开忠. 中国区域经济系统研究——区域经济理论应用与政策[J].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 1989(4): 234.

  8. 8. 盖文启, 张华. 谈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演变[J]. 区域经济, 1999(4): 116-118.

  9. 9. 邱东.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体系[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0: 58.

  10. 10. 叶依广, 何伟. 江苏省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及其差异因素的主成分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2, 25(4): 95-99.

  11. 11. 张颖, 赵民. 论区域发展差异与总体城市化水平滞后的关联性[J]. 城市规划汇刊, 2004(4): 12-19.

  12. 12. 催启源. 测量中国省际地区差异的问题,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0.

  13. 13. 张敦寓.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14. 14. 陆晓冬. “九五”期间浙江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分析[J]. 财经论坛, 2001(6): 26-30.

  15. 15. 陆大道. 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格局[J]. 地理学报, 2003, 22(3): 261-27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