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ical Science Research
Vol.06 No.02(2017), Article ID:20837,9 pages
10.12677/GSER.2017.62014

Different Using Patterns of Grassland Utilization and Its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Effect of Xilingol League

—A Case Study of AoBaoYingaole, Xianghuangqi

Chas, Haishan

College of Geography,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Received: May 13th, 2017; accepted: May 27th, 2017; published: May 31st, 2017

ABSTRACT

Xilingol League in Inner Mongolia is an important animal husbandry area in China, which is also a typical arid and semi-arid steppe area. As early as 1956,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resettlement grazing were proposed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then the grass and livestock contract system was implemented at the early 80s of last century, and it was specifically divided into three steps: first grass and livestock contract was implemented in 1982-1998, and the ownership of the grass was placed under the Gacha; in 1989-1995, three kinds of contract forms: household contract, alliance household contract and Haote contract were conducted, which further improved the grasslan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 1996-1998, according to the regulation to further implement and improve “double rights and one system”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the ownership, use right an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of the grassland were further practiced, and the use right of grassland absolutely belonged to the contractors. Since 1983, the contract system of grassland had been implemented and until 1992, the family co-operation mode was still used in the pastoral area. This kind of mode, which copied from agriculture, has been validated that it didn’t suitable for the pastoral area which has variable climate and fragile and sever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by using 30 years in this arid and semi-arid area where the precipitation is unstable and the variable rate is large.

Keywords:Pastoral Areas of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Using Patter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锡林郭勒盟不同草场利用方式下的生态经济效益

—以镶黄旗敖包音高勒嘎查为例

姹苏,海山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收稿日期:2017年5月13日;录用日期:2017年5月27日;发布日期:2017年5月31日

摘 要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是我国重要牧业地区,属干旱、半干旱典型草原地区。早在1956年,内蒙古自治区提出了定居移场放牧的要求,到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实行草畜双承包制度,具体分为三步实施:1982~1989年开始实行草畜双承包,把草场所有权划归嘎查所有;1989~1995年,采取到户、到联户、到浩特三种承包形式,进一步完善草场承包责任制;1996~1998年,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进一步落实完善草原“双权一制”的规定》,进一步落实了草场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责任制,把草场使用权彻底承包到户。1983年国家实行草场承包制以后,直至1992年牧区一直实行着家庭联户经营方式。这种以照搬农区模式的分地到户、单户经营的模式,在干旱、半干旱,且降水不稳定,变率大的地区,通过30年的时间,证实了其并不适用于气候多变、地理环境脆弱且严峻的牧区。

关键词 :内蒙古牧区,草场利用方式,可持续发展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选题背景

草场生态恶化:内蒙古牧区自然环境恶劣,草场生态系统在较强的干扰下会发生变化,人为的严重干扰将引起草场生态系统不可逆的变化,最终导致整个系统的退化、恶化、直至衰败 [1] 。近50年来,生态恶化呈加速趋势。目前,草场退化面积已达2992万公顷(比1983年扩大近1倍),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44%;沙化面积已达3260万公顷,占草场总面积的37.6% [2] ;土地次生盐渍化面积为52.5万公顷,占草场总面积的0.6%。草场水土流失面积164万公顷,占草场总面积的1.9% [3] 。在19世纪80年代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搬到了草场,这种小草原畜牧业生产会引起牲畜和草场的双重退化,据研究,牲畜践踏对草场的破坏程度大约是采食的2倍 [4] [5] 。

牧民趋于贫困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解决牧区贫困问题是关键。目前,在以草原为基础的牧区中,国家级贫困县有101个,占全国贫困县的17.1%;贫困人口1500万,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4左右,而极端贫困人口数量也趋于增加,有不少牧户的收入出现亏空 [6] [7] 。

生态文明衰落:几千年来,在蒙古高原极端干旱和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繁衍生息的游牧民族创造了一种生态文明即游牧文明 [8] 。游牧生产方式的生态友好性特点得到了历史的充分证明,这与游牧文明的环境道德是密不可分的 [9] 。从游牧生产中的两个具体制度可以看出蒙古族游牧生产的生态环境道德理念。游牧文化的互助机制直到今天还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仍然是畜牧经济必不可少的社会建制 [10] 。然而随着内蒙古牧区的定居草原畜牧业的生产,游牧经济逐渐被农耕经济和商业经济代替,这对草原生态系统安全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

2. 草场利用方式研究概况

2.1. 国外草场利用方式研究现状

自古以来,内蒙古的草场利用方式就是以传统的草原畜牧业生产为主。从世界范围来看,草原畜牧业生产一般都分布在降水量较少的干旱或半干旱地区。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很小的气候变化或不合理的草场利用方式都很容易造成草场退化乃至沙漠化 [11]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注意到了游牧生产方式的生态功能。他写到:“游牧生活是利用干旱草原而不毁坏它的最具建设性的生产方式”;“大草原的游牧生活是最有利的生活方式,它可以开发大自然,却又不把它变为不毛之地” [12] 。美国草原管理学者AllanSavory也提出:“影响草场退化的首要因素不是牲畜的头数,而是植被暴露于牲畜的时间” [13] 。吉田顺一认为:如果照搬产生于19世纪末期的适合于养畜业的饲养方法来推进草原畜牧业现代化,草原将会破坏,不利于草原的可持续利用,从而意向草原畜牧业的发展 [14] 。

2.2. 国内草场利用方式研究现状

我国草原产权制度时间上分为三个阶段:1984年草场承包阶段,1997年双权一制阶段,2002年退牧还草阶段。草场利用方式业经历了三个阶段1984年以前的有木利用方式,1997年以后的定居为主的家庭经营,2002年以后的草场整合利用方式 [15] 。牲畜头数增加,草原超载,人口超载,产权制度的缺陷,开垦,集中定居及不合理打草活动,以从农业总结出来的经验指导草原畜牧业,是导致荒漠化的重要原因 [16] 。不仅如此,受长期超载放牧、干早、鼠虫害及人为破坏等原因的影响,草场大面积退化,产草量降低,缺草少水严重制约着草原畜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着牧民的增收 [17] 。草牧场使用权承包到户仅仅是明晰草牧场使用权主体的一种初级形式;这种政策选择被过高地估价,可能引起自我无穷延续而引发的制度安排扭曲 [18] 。还有樊胜岳,张卉(2007)结合甘肃省肃南县红石窝乡的案例指出由于草场使用权制度不完善,造成草场退化,牧民经济收入降低 [19] 。保护和治理草原生态的对策,同样离不开草场利用方式和制度。没有制度创新,即使技术进步、资本投入,也无法遏止草原的荒漠化 [20] 。

3.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

镶黄旗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锡林郭勒盟西南端,北部地处浑善达克沙地西南边缘,是一个纯畜牧业旗、全旗总面积4960平方公里,镶黄旗辖2个镇、:新宝拉格镇、巴彦塔拉镇、翁贡乌拉苏木和宝格都乌拉苏木,新宝拉格镇是旗政府所在地。敖包音高勒嘎查隶属于巴彦塔拉镇,位于镶黄旗南部,距旗政府所在地新宝拉格镇45公里,北邻文贡乌拉苏木,东与正镶白旗毗邻,南与化德县接壤。

3.2. 自然环境

本文研究区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锡林郭勒盟西南端,北部地处浑善达克沙地西南边缘,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体经济的纯牧业旗镶黄旗敖包音高勒嘎查。平均海拔1322米,年平均降雨量260毫米,年均蒸发量2250毫米。年最多大风日数121天,各月均有大风出现。

3.3. 社会经济

巴音塔拉镇土地总面积265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249万亩,辖21个嘎查(其中农业嘎查4个),200个浩特,2047户牧户,人口6617人。2014年全镇畜牧业年度牲畜头数为16.7万头只(其中:大畜7512头,仔畜8.3万只),全镇牲畜出栏10.27万头只。标准化棚圈率达到70%。

4. 研究区不同草场利用方式

1958~1983年,该嘎查全旗范围内自由游牧(图1)。1983~2005年,其他嘎查都已划分牲畜与草场,只有该嘎查分为三个小组,在每个小组内联户经营(图2)。2006年至今,该嘎查才实行草场承包到户,牧户在各自网围栏内放养(图3)。

Figure 1. Picture of the way the grasslands are used during 1958-1983

图1. 1958年到1983年研究区草场利用方式图

Figure 2. Picture of the way the grasslands are used during 1983-2005

图2. 1983年到2005年研究区草场利用方式图

Figure 3. Picture of the way the grasslands are used from 2006 up to now

图3. 2006年至今研究区草场利用方式图

1983年国家实行草场承包制以后,至1992年,全旗有7,176,942亩草场被牧户承包,占全旗总面积的96%。但是,该嘎查虽然分了牲畜,但是没有分草场,只是按当时的每户人数划定每户有多少草场,直到2005年。其他周围的嘎查都已划分了草场。

2005年,该嘎查决定以户为单位来划分界限,2006年6月该嘎查进行了划分草场,正式开始家庭经营模式,生产方式彻底改变,草场利用方式上由以前的四季轮牧到四季一家一户一片草场。受访牧民表示,在开始划分草场时,按1983年(87户375人)人口数进行划分。主要划分草场原因:周围嘎查都划分了草场,导致外来嘎查牲畜闯入该嘎查,草场上牲畜增多。草场以户为单位被围拦。

5. 研究区不同草场利用方式下的生态经济效益

5.1. 生态效益

5.1.1. 产草量

牧民认为,由于草场划分导致了草场破坏严重,其主要原因是牲畜移动性减弱。通过对该嘎查46户的入户调查得出该嘎查人均草场面积平均值为403亩、畜均草场面积平均值为9亩。但该嘎查的打草产量逐年减少,从三个时间点的户均打草产量的对比图(图4)来看,自1983年至今,旱年从每亩1290斤的产量减少到近几年旱年没有草可以打的地步,据牧民说,2004年5月份开始从外地买草,之前该嘎查从来没有买草来经营草原畜牧业的牧户。但是降水量的线性趋势是趋于平行线的(图5),从这可看出,该嘎查草场退化的程度。

5.2. 经济效益

5.2.1. 牲畜数量的变化

敖包音高勒嘎查木牲畜头数2005年以后一直呈下降趋势,2011年以后有所上升,但还不到2005年

Figure 4. The picture of mow grass yield

图4. 打草产量对比图

Figure 5. Chart of the precipitation change trend

图5. 降水量变化趋势图

的一半。2006年和2010年牲畜头数下降了一半;其原因是,2006年该嘎查牧户分草场,每户分到的草场变少,产生草畜矛盾,牧民减少牲畜;到2010年,牧民草场严重退化,牧民经营成本上升,牧民进一步减少牲畜;牲畜数量的减少直接导致牧民收入降低,牧民只能用贷款来经营草原畜牧业,经营成本提高。这种分割草场,单户经营的草原畜牧业模式使其规模经济彻底丧失,畜群对自然灾害的抵抗性急剧下降。

从(图6图7) 1978年到2008年30年之间的牲畜头数变化图来看,镶黄旗1996年开始单户经营,而敖包音高勒嘎查则晚了10年,在这10年期间,敖包音高勒嘎查牲畜头数增加到20,000个羊单位之多,到2006年,该嘎查单户经营后,牲畜头数几乎直线下降。在空间上,自2006年草场围栏以来,敖包音高勒嘎查在自然灾害中减少的牲畜头数比例远超过了镶黄旗。在时间上,比起2006年之前,敖包音高勒

Figure 6. Comparison chart of livestock change in Xianghuangqi, Aobaoyingaole area

图6. 镶黄旗敖包音高勒嘎查牲畜头数变化图

Figure 7. Comparison chart of livestock change in Xianghuangqi

图7. 镶黄旗牲畜头数变化比较图

嘎查在自然灾害中减少的牲畜比例比1981年增加了3倍之多。1983~2005年主要自然灾害期间,全旗牲畜头数减少12%时,该嘎查牲畜未减返增。而2006年草场承包到户后,遭遇旱灾,全旗牲畜减少18%时,该嘎查牲畜减少27%;2009年全旗牲畜减少9%时,该嘎查牲畜减少17%。可见,自2006年单户经营后,牲畜头数的下降导致牧民几乎无法经营草原畜牧业。承包到户以后,草原畜牧业生产防灾能力急剧下降。

5.2.2. 牧民生产成本

该嘎查2005年草场划分到户以后,草场一年不如一年,牧民经营草原畜牧业成本也随之增加。2005年该嘎查牧民的牲畜头数减少了一半。草场承包到户的时间越来越长,牧民草场越坏。牧民饲养牲畜的时间每年平均可达7个月之久。2014较之2005年收入来源增多,支出去源大致没变化。但是2006年,他们不需要贷款,收入能供应支出的同时,还会剩下一笔可观的收入;到2014年以后,收入明显供应不了支出,贷款数量达到100,000。饲草料成本在2014年比2006年增加了一倍多。自草场承包以后,牧民主要饲养牲畜来经营草原畜牧业,收入支出失衡,靠贷款来维持生计。

与2005年相比,2014年该嘎查牧民户均总收入增加2.89倍;而仅饲草料一项支出就增加了12.39倍,占牧户生产生活总支出的比重由19%上升到45%,而牧民户均纯收入却减少16.60%。牧区牧民收入来自草原畜牧业生产。随着牛羊肉市场价格“跳水”,牧民无力偿还贷款,负债累累,牧区呈现严重的贫困化趋势。

总的来说,对比2005年与2014年的牧户收支情况的变化,总收入在增加但是纯收入却在减少。从图中(图8图9)可以看出,草原畜牧业支出从20%上升到47%。几乎占总支出的二分之一。说明该嘎查草原畜牧业经营成本大大提高。随着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和单户经营,牧民修建网围栏、打水井、购买饲草料、机械设备、交通工具等生产性投入成倍增加。单户经营后,草场“破碎化”导致草原畜牧业规模经济完全丧失,使部分草场、牲畜、劳动力少的牧户生计破产。

6. 结论

镶黄旗敖包音高勒嘎查草场利用制度变化整体上与内蒙古牧区草场利用制度同步,但是该嘎查草场

Figure 8. Comparison chart of average annual income and expense in every family

图8. 户均年均收支对比图

Figure 9. Comparison chart of percentage in total average annual income and expense in every family

图9. 户均年均占总支出比例对比图

利用制度根本上发生变化是在2006年草场承包到户以后。通过2006年前后对比得出,2006年草场承包以后:

1、在多样性草原与多变性气候条件下,单户经营破环草原生态;自草畜双承包责任制被实行以来,以家庭为基础的单户经营模式,导致草场退化日益严重;加之气候条件的多变性,使草原生态遭到极大的破坏。

2、草畜双承包加剧了牧民的经营成本,导致草原畜牧业综合效益下降,牧民趋于贫困。

3、为实现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建立草原畜牧业良性运行机制,通过劳动力的优化重组,实现草原畜牧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综合效益。

4、应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保护并恢复草场,促进牧区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0440)。

文章引用

姹 苏,海 山. 锡林郭勒盟不同草场利用方式下的生态经济效益—以镶黄旗敖包音高勒嘎查为例
Different Using Patterns of Grassland Utilization and Its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Effect of Xilingol League—A Case Study of AoBaoYingaole, Xianghuangqi[J]. 地理科学研究, 2017, 06(02): 118-126. http://dx.doi.org/10.12677/GSER.2017.62014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呼格吉勒图. 内蒙古牧区区域发展条件与发展对策[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 18(9): 10-14.

  2. 2. 敖仁其. 对内蒙古草原草原畜牧业的再认识[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1(3): 83-88.

  3. 3. 王玉. 草原生态建设与少数民族繁荣[J]. 理论研究, 2000(6): 9-12.

  4. 4. 杨思远. 从草场承包到草场整合——巴音图嘎嘎查草场使用权流转调查报告[EB/OL]. http://www.wyzxsx.com/Avticle/class16/200707/21544.html, 2007-07-23.

  5. 5. 包利民, 杜富林, 原英. 内蒙古草原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 2002(s1): 35-36.

  6. 6. 斯琴毕力格. 内蒙古牧民增收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中共中央党校, 2005: 3-4.

  7. 7. 盖志毅. 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特色论[J]. 西部论丛, 2007(1): 28-30.

  8. 8. 盖志毅, 包庆丰, 杨志勇. 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与国家安全[J]. 北方经济, 2006(3): 17-19.

  9. 9. 海山. 蒙古高原游牧文化中的环境道德及其现实意义[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39(5): 58- 59.

  10. 10. 艾金吉雅, 敖仁其. 论游牧文化的传统互助机制[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2, 5(3): 14.

  11. 11. 雷毅著. 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28-29.

  12. 12. 阿诺德•汤因比. 人类与大地母亲[M]. 徐波, 等,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78.

  13. 13. Savory, A. and Butterfield, J. (1988) Holisyic Management: A New Framework for Decision Making. Islan Press, Washington DC.

  14. 14. 吉田顺一. 游牧及其改革[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12(30): 2-3.

  15. 15. 马兴文. 草场使用及草权制度的历史变迁[J].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2(2): 33-36.

  16. 16. 恩和, 额尔敦布和. 内蒙古草原荒漠化问题及其对策中日学术研讨会综述[J].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34(6): 113-116.

  17. 17. 孙靖, 张学林. 影响青海牧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 中国农机化, 2003(6): 7-8.

  18. 18. 敖仁其. 草原产权制度变迁与创新[J].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03, 24(4): 116-120.

  19. 19. 樊胜岳, 张卉. 草场使用权制度对牧民经济收入和草场退化的影响[J]. 甘肃社会科学, 2007(5): 31-36.

  20. 20. 额尔敦扎布. 草原荒漠化的制度经济学思考[J].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34(5): 8-1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