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4  No. 04 ( 2024 ), Article ID: 84844 , 7 pages
10.12677/ae.2024.144563

二语习得中介语石化现象及教学对策 研究

马星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收稿日期:2024年3月15日;录用日期:2024年4月15日;发布日期:2024年4月19日

摘要

中介语石化现象是二语习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一直困扰着广大外语学习者。本文拟对中介语石化的定义、形成原因和具体类型等方面予以阐述,旨在对石化的实质及二语习得规律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为二语教学奠定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二语习得,中介语石化,英语教学

A Study on Fossilization of Interlanguage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Xing Ma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Received: Mar. 15th, 2024; accepted: Apr. 15th, 2024; published: Apr. 19th, 2024

ABSTRACT

The fossilization of interlanguage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he proces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which has been troubling the majority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definition, the reasons of formation and specific types of fossilization, so as 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fossilization and the rule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o lay a more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Keyword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Fossilization of Interlanguage, English Teaching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1969年,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在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规律时首次提出了中介语(Interlanguage)的概念。中介语作为二语学习者必须经历的一种过程,学习者基于他们的母语和目标语言的输入,在这个过程中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新的语言形式,这些新语言形式既区别于母语又与目的语有所差异,并且会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逐渐朝着目标语言体系靠近。此外,他还强调了中介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石化(Fossilization),这意味着当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时,他们的语言习得进步速度可能会减缓甚至停止,不再保持初始阶段那样的持续增长,而是可能陷入整体或者部分的停滞状态。自从提出了“中介语石化”这个观点以来,它一直都是二语习得研究的核心问题,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理论探索、教育实践的研究,使教育者对石化现象及其发展的规律有了更为深层次的理解。本文拟讨论石化的内涵、影响因素、特征等,旨在更加深入了解石化的本质以及二语习得的发展规律,从而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持来指导外语教学工作。

2. 中介语石化的内涵

第二语言学习受语言环境、心理因素、认知方式、学习策略等多种因素的因素,是一个漫长而又渐进的过程。经研究表明,绝大部分学习者由于种种原因,第二语言学习达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不再像学习的最初阶段稳步地提高,而是处在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未能达到中介语连续体的终端,Selinker把这种现象称为“石化”(Fossilization) [1] 。

石化是中介语一个重要特征,是自然且常见的语言习得过程。该现象可能出现在学习的各个阶段以及任一语言层面,具有很强的差异性和选择性。石化的差异性是指即使在相同的学习环境、学习时间、目的语输入方式都相同的前提下,不同的学习者在石化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2] ;选择性则是同一学习者对目的语的不同结构的习得不尽相同,并不是在目的语习得中其结构各个方面都发生石化 [3] 。

总而言之,近几十年的二语习得研究使我们对石化这一概念的理解更加透彻,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3. 国内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综述

根据Brown的研究成果 [4] ,我们可以把中介语划分为四种阶段:随意性错误阶段、中介语形成阶段、系统阶段、稳定阶段。在这前两阶段中,他观察到学习者在语言实践中的错误频率较高且错误具有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尽管他们在目标语言上已经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语法结构与规范,但在内化的程度上仍不足以避免某些系统性的错误发生。而到了后一阶段,虽然他们已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目标语言体系并达到了高度的内化,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仍然会在实际应用时偶尔出错。此外,Selinker (1972)的中介语石化理论揭示了第二语言的习得实际上是技能形成的学习过程。一旦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稳步提升至五年以上的时间,中介语便会经历显著的石化现象,学习者进步趋势也将逐渐减缓甚至停止。根据戴炜栋(1999) [5] 等人的研究,发现经过石化的中介语往往会呈现出倒退的现象,这意味着学习者的中介语水平可能会回归至初始状态。陈慧媛(1999) [6] 通过多元的理论视角深入探究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发展历程,揭示了外语学习的复杂性。基于Bialystock与Sharwood关于中介语作为语言使用结果和语言处理模式划分的见解,王雪梅(2000) [7] 以认知学的角度来解析语言石化的现象,并提出需要经历目标–对比–尝试–结果–反馈五个步骤才能有效掌握一门新的语言。二语学习是一种深层次的人文活动,对此,杨连瑞(2006) [8] 等人总结了国外对于二语学得的各种学说:如生物论、心理学论、认知观、文化观和互动观等,针对中国教育实践提出了如何避免或者减轻石化现象的一些建议。此外,李霄露(2012) [9] 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借鉴构建主义理念“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起指导作用“可以有助于缓解中介石化的问题。

本文以“二语习得”为主题词,“中介语石化”为关键词,统计了知网近10年发表的279篇期刊论文。观察数据可以发现,从2014年开始,有关中介语石化的研究呈现出下滑态势(如图1)。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热情有所减退,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对中介语石化现象在二语习得与教学领域处于研究的后期阶段,在目前理论探索方面我国学者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因此一些学者转而投入到实际操作的研究当中。同时根据研究内容数据显示,近十年该领域的研究多为理论研究与现象研究,其次为应用性研究,实证研究占比最少。

Figure 1. The published research papers on fossilization of interlanguage in China in the past decade

图1. 展示了近十年国内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论文发表情况

4. 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成因

4.1. 石化现象起因的理论基础

陈慧媛(1999)从不同理论出发概括和探讨石化现象的起因。1) 依据生物学的观点,Lenneberg和Lamendella主张语言的学习具有关键时期,一旦错过这个阶段,语言的发展将会受到限制,可能会导致石化的现象;2) 根据文化迁移理论,当学习者所在的社会文化和所学语言文化差异过大时,在语言处理的过程中对记忆和输入就会产生一定的干扰作用。Schumann (1976)还分析了由于环境、文化的差异造成的石化现象就类似于洋泾滨化现象;3) 从交互理论的角度,其阐释了学习者在学习和交流过程中所得到的反馈影响了语言的习得。当获得积极的情绪反应(如:面部的表现、声音的变化、肢体的动作)和认知反馈(如:推测、信仰)时,会激励学生持续采用相同的语言方式;然而,若学习者在语言交际中存在大量的不准确之处,这种类型的负面反馈可能会导致错误话语模式的石化。

4.2. 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Selinker总结出五个原因导致了石化现象的发生。

1) 母语迁移

在进行英语表达时,常常会把母语的语音、语调、词汇应用、句法、语用等习惯性用到英语中,这个现象称为母语的负迁移,也就是通常说的“中式英语”。比如中国人是Chinese,有人会说成China people。一般情况下,处于初级阶段的二语学习者更多依赖母语的思维进行表达,随着学习者语言技能的增强,他们对母语的依赖程度将会逐渐降低,介于中介语母语负迁移导致的错误也会相应减少 [10] 。

2) 培训迁移

培训迁移是指外语教师由于不地道或者不合适的语言使用,使学生对外语产生错误的理解 [11] 。另外,如果选择的语言教材不当,也会导致培训的转移。通常,二语学习者从课本上获得的是正式且书面的知识,而对于非正式、口头的知识接触较少,因此在使用语言时可能会过于死板和僵化,缺乏灵活性。例如,当问道:“How are you?”,大多数中国学生会惯性回答:“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因为教材只出现了一种回答,而教师很少补充其他的表达方法。如:“Petty good/So far so good. How about you?”。在二语学习的过程中,这些不适于语境的表达方式往往会被固定下来,导致石化现象的出现。

3) 二语习得策略

不适当的学习策略也可能会导致石化现象的出现。比如,对于英语语法中的虚拟语气,很多后进的学习者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来应对这个问题,从而减少做题和复习的次数,这样一来,他们在虚拟语气的理解上就容易犯错并难以改正,最终无法熟练地运用虚拟语气。

4) 二语交际策略

二语交际策略是指学习者与作为本族语的目的语使用者之间的典型的规律性交流方法 [12] 。一旦拥有一定程度的语言技能,学习者更可能采取回避或替代等交流方式来解决沟通交际中遇到的困难。然而,由于交际目的已经实现,学习者对于语言的学习兴趣和关注度会减弱,从而形成石化现象。具体来说,学习者用目的语同母语者进行互动,如仅需传递信息内容,就不太在意语法或者词汇运用是否准确,同时可能会下意识地选择简单的目的语以便交际,这会影响他们中介语发展,最终导致中介语的石化。

5) 目的语的过度泛化。

目的语过度泛化是指学习者习惯于依照目的语的某项语言规则用到其他语境的一种现象 [13] 。如学习者对目标语言的理解不够透彻,或者只是一知半解,再加上目标语言内部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常常会把已经掌握的语法规则和词汇用法应用到其他的情境中去。例如,一些特殊变化的名词复数发生泛化:child-childs (children),man-mans (men)。

5. 中介语石化的具体类型与表现

5.1. 语音石化

根据相关文献的研究,石化现象可能出现在语音、语法以及词汇使用上。

通常来说,语音石化更为明显。孙利华(2011) [14] 在他的研究中指出,语音石化主要体现在音段音位和超音段音位上。前者主要表现在:1) 长短元音的混淆。汉语韵母没有长短之分,但英语原因有长短的区别。在母语的负迁移的影响下,例如将eat读成/it/,seat读成/sit/;2) 双元音口型不准确。英汉语音系统的差异容易使学习者自创一个音,双元音的读法可能有些学习者过于强调滑动,造成双元音读成两个元音,形成读音分离。后者主要表现在:1) 重音的混用。在汉语中,重音的位置一般在句子的末端,但在英文单词上,重音不同可能词性不同,在句法中,可能意义不同;2) 语音语调意识缺乏。在英语段落中,词与词之间可能存在弱读、连读、不完全爆破等。在进行口语交流时,由于学习者的母语语调并未显著改变,因此他们的语调通常波动较小,没有展现出英语语调的变化。

5.2. 形态石化

英语在形态学上发生了各式各样的变化,因此形成了各种语素。屈折语素、派生语素是最常见的英语语素。例如,第三人称单数-s是句法一致的一个方面,比如drink的三人称单数形式为drinks,然而还有其他形式的三人称标记方式,比如bus-buses,crisis-crises,criterion-criteria,针对不同的现象有不同的变化规则,然而这些语言现象在中文中不存在,经常导致学习者忘记转变或滥用形式。

5.3. 句法石化

每种语言都拥有其独特的语法规则,因汉语句法中则没有强调主谓一致性的要求,同时也不存在对于动词的时态、语态及情态动词等严谨的使用规范,这会在英语句法上形成负迁移。例如,我们可以在中文中表达为“一间屋子住了三个人的意思”,或者反过来讲成“三个人在一间房子里居住”。则英语表达:Three people live in the room. (对) A room live three people. (错)。时态是最典型的句法石化表现。在汉语中没有明显的时态变化,而英语按照过去、现在、将来就划分有16类时态。学习者通常需要时间标记词及推敲的方式来确定正确的时态,除此之外还需考虑语态和主谓一致,在他们无法明确区分的情况下,石化就会发生。

5.4. 语义石化

Leech (1974)首次在《语义学》一书中提出“语义石化”这一术语,指一个词条的约定俗成的意义发生变异,从而使之形成习惯用法的固态化 [15] 。简而言之,语义石化就是指学习者受到母语的影响,将母语中的词汇意义或者用法附加在外语词汇上,从而导致了对外语词汇理解偏差或不准确的现象。例如,龙在西方文化中是邪恶的象征,但在中国是吉祥、权利的象征。再如,一个中国人想委婉表达“死去的人”用“go to the west”代替,西方的听众会感到疑惑。

6. 中介语石化研究与学习策略

6.1. 采用丰富多样的学习策略

对于成功的学习者而言,他们的学习策略对其他人来说非常有价值,间接证明良好的学习策略可以有效地减少石化的发生。

首先,与后进的学习者相比,成功的学习者似乎频繁地更换或者以不同的方式使用学习策略,例如记忆策略用于词汇学习,词典用于词汇测试;其次,外语的成功习得涉及到对语言形式与意义的深度挖掘学习,学习者应倾向于将目的语视为一个系统,如通过熟悉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比较、对目的语进行深入学习探讨;最后,不同的学习策略可能有助于二语熟悉程度的不同方面,二语学习者需要灵活选择适合解决特定学习任务的学习策略。

6.2. 减少一语的负向迁移

根据Krashen (1983)的研究,如果缺乏足够的目标语言输入且不过度依赖母语,学习者不能过早地运用目标语言,否则可能导致错误的表述方式的出现而陷入语言僵化状态。同样,Corder (1978)强调了,学生的母语会为目标语言提供许多预设条件,因此必须通过大量的目标语言输入来降低这种影响,不断地输入才能更好的输出。一是要增加对两种语言差异的了解,通过对比分析,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在各方面的不同;二是强化目标语言的输入。大量的输入有助于学习者熟悉和掌握目标语言的规则和表达方式,可以通过阅读、听力、口语和写作等方式进行;三是培养目标语言思维习惯。努力用目标语言进行思维,尽量避免在表达前先用母语思考,这样有助于提高目的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6.3. 接触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

在自然语境中接触目标语同样被认为是促进外语学习的因素。一种方法是在外语本土环境中“停留”一段时间,另外一种方法是吸收地道的外语表达方式(可借助互联网学习、与外语本土语言者交流),或者采用带有外国作者原创的教科书,本土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可以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

7. 中介语石化研究与教学策略

在了解石化的成因和具体表现后,教师进一步明确了二语教学如何降低或避免石化的措施,帮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问题所在,突破语言学习的难点,理解语言背后的思维模式,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

7.1. 增加二语的输入量

对于大部分的外语学习者来说,如果没有获得足够的第二语言的描述性知识,他们可能会经历语言学习的稳定期(语言学习的停滞阶段) [16] 。所以,在教授外语时,一旦学生达到了一定的熟练度,就应增大对他们的第二语言的学习投入。不仅要注意学习内容的总量,还要关注学习质量。首先是扩大学习途径的多元化。单一的灌输方式可能导致学生的负面情感反应,教师需要采用一系列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兴趣)的语境,通过各种方式,比如阅读英语小说或观看经典影片等,尽量多用听力、口语、阅读及写作的方式来提高第二语言的吸收能力。二是输入渠道的正规化。教科书的选择、教师自身的语言素质、课外学习资源的更新等都会影响学习者习得的准确性,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中式英语”。除了陈述性知识的输入,还应该对相应文化知识的输入。在学习者对两国文化进行比较后,他们会构建出两种语言结构表达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从而降低母语所带来的负转移。

7.2.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母语负迁移现象

大部分的学习者是基于他们的本土文化和环境中掌握外语的,但避免不了两个国家的文化存在显著差别的事实。在学习的进程里,因为目标语言的语法体系尚待完备,学生的思考方法可能会受制于他们母语的影响,经常利用中文的思维去解决目标语言所存在的问题,这使得母语文化的负面影响得以显现,最终形成了中介语。如果教师没有立即矫正由此引发的语言错误,那么学习者可能不会意识到这个情况,长此以往,就容易养成难以更改的语言错误习惯,进而增加了学好外语的难度。所以,教师应该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习者留意英文与中文在发音、意义等方面存在的不同之处。这样做可以降低母语对外语教育的负面影响,让母语能在外语教学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7.3. 充分利用情感因素

在语言学习的初期,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是最强烈的,经过长时间之后就会削弱。因此,教师需要抓住学生的“关键期”,并好好掌握初期的教学阶段。实际上,在课堂上,学生通常是处于渴望知识的“饥饿”状态,然而老师们却经常使用迂回的策略,通过大量的简单句式练习及重复性的写作任务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17] 。当然,出现类似情况教师不占全责,教材的编写顺序也影响了目的语的摄入。例如,在初中阶段,教师通常需要耗时三年来引导学习者掌握八种英语时态,这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且所学的内容相对较少,从而可能限制学习者对语言理解和语言感知的能力。然而,对于任何一种语言来说,语感和语境都是至关重要的,仅凭少数的几本书很难完全掌握它。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实际上延缓了学习的初期阶段,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热情。由此,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接收程度,迅速调整并灵活运用教材,以保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在学生进入学习心理高原期前增强目标语言的接触频率与挑战难度。

8. 结语

综上所述,中介语形成是外语学习的必然结果。通过理解其形成原因及详细特征有助于学习者与教师采用相应策略来降低中介语所带来石化现象的影响。然而,对于中介语的石化问题,本文探讨得还不够详尽,有待更深层次的探索并以实际应用为基础加以证实。

文章引用

马 星. 二语习得中介语石化现象及教学对策研究
A Study on Fossilization of Interlanguage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教育进展, 2024, 14(04): 612-61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4563

参考文献

  1. 1. Selinker, L. (1972) Interlanguag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10, 209-231.https://doi.org/10.1515/iral.1972.10.1-4.209

  2. 2. Bley-Vroman, R. (1989) What Is the Logical Problem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Gass, S.M. and Schachter, J., Eds., Linguistic Perspectives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41-68.https://doi.org/10.1017/CBO9781139524544.005

  3. 3. Han, Z.-H. (2009) Interlanguage and Fossilization: Towards an Analytic Model. In: Cook, V. and Wei, L., Eds., Contemporary Applied Linguistics, Continuum, London, 137-162.

  4. 4. Brown, H.D. (1987)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2nd Edition, Prentice-Hall, Inc.,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5. 5. 戴炜栋, 牛强. 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J]. 外语研究, 1999(1): 11-16.

  6. 6. 陈慧媛. 关于语言僵化现象起因的理论探讨[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3): 39-45, 82.

  7. 7. 张雪梅. 语言石化现象的认知研究[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0(4): 18-23.

  8. 8. 杨连瑞, 刘汝山. 第二语言习得石化现象的发生学研究[J]. 中国外语, 2006, 3(3): 39-44.

  9. 9. 李霄露, 张颖. 利用建构主义理论解决中介语石化现象探究[J]. 中国电力教育, 2012(2): 156-157.

  10. 10. 吴丁娥.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过渡语及其僵化研究[J]. 外语教学, 2001, 22(2): 17-22.

  11. 11. 高云, 朱景梅. 语言石化现象的产生及防止策略[J]. 外语教学, 2005, 26(3): 41-43.

  12. 12. 戴炜栋, 蔡龙权. 中介语的认知发生基础[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9): 2-5, 25.

  13. 13. 赵萱. 中介语石化现象与中介语心理认知机制浅探[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3): 18-20.

  14. 14. 孙利华. 试论英语语音石化现象及应对策略[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6): 191 195.

  15. 15. 杰弗里·N·利奇. 语义学[M]. 李瑞华, 等, 译.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

  16. 16. 朱淑华, 陶桂凤. 二语习得中石化现象产生的认知原因及应对策略[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4): 144-148.

  17. 17. 牛强. 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5): 28-3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