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05 No.04(2015), Article ID:15081,8 pages
10.12677/AP.2015.54032

Studies on Gender Role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Correlation of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Haijiao Hou, Jinhong Shi, Xiaotong Yin, Yanling Jiang, Jian Wa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Email: 374096363@qq.com

Received: Mar. 18th, 2015; accepted: Apr. 8th, 2015; published: Apr. 16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Object: To study the gender role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of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and further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gender role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so as to offer advices for the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Two hundred and forty one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were surveyed with BSRI and Harmonious Human Relationship Scale. Results: It was showed that there are four different types: androgyny, masculinity, feminity and undifferentiation,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four dimensions among students. The present state of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s good in general. Four kinds of gender roles in each dimension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Students of androgyny perform better than students of feminine and undifferentiation; androgyny is a better model of personality. We suggest that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play the advantages of their own gender role types, cultivate androgyny personality, improve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and build harmonious human relations.

Keywords:Normal College Students, Gender Role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师范院校大学生性别角色、人际关系 及相关性研究

侯海娇,石金红,尹晓彤,蒋燕玲,王建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Email: 374096363@qq.com

收稿日期:2015年3月18日;录用日期:2015年4月8日;发布日期:2015年4月16日

摘 要

为了解师范院校大学生在性别角色,人际关系两方面的基本情况,并进一步分析性别角色与人际关系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在此基础上为指引大学生的生活提供建议。本课题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从三所高校分文科、理科、体育三个专业抽取241名被试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性别角色状况采用的是Bem编制的《贝姆性别角色量表》,调查人际关系状况采用的是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结果表明师范院校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分布不均衡.呈现出明显的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四种类型;目前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总体良好;四种性别角色在人际关系各维度上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双性化个体的表现明显优于女性化个体和未分化个体,双性化是较佳的人格模式。我们鼓励大学生发挥自身性别角色类型的优势,培养双性化人格,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 :师范大学生,性别角色,人际关系

1. 引言

性别角色是个体在自身解剖学、生理学特征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与自身性别相匹配的行为规范 (Pleck, 1987) ,反映了社会文化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适当期待 (Shaffer, 2008) 。早期有关性别角色的研究将男性化和女性化看做性别角色连续体的两极。Constantinople率先从理论层面对两极化的性别角色心理学建构提出了质疑,提出双性化的性别角色理论,认为男性化气质和女性化气质是独立的单一维度 (Constantinople, 1973) 。此后,Bem编制出基于双性化假设的Bem性别角色量表(Bem’s Sex-Role Inventory, BSRI),将性别角色分为四种类型: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双性化指的是个体兼具男性和女性应该有的人格特质,即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特质;男性化指的是个体具有较多的男性特质和较少的女性特质;女性化指的是个体具有较多的女性特质而较少的男性特质;未分化指的是性别角色分化不明显,传统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都较少具备。我国关于性别角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 研究我国局部地区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分布情况。采用Bem性别角色量表或其修订版 (卢勤,苏彦捷,2003;钱铭怡,张光健,2000;王登峰,崔红,2007) ,结果表明,典型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双性化和未分化增多 (李少梅,1998;钱铭怡,张光健,2000) 。双性化个体的增多反映了社会文化对个体的新要求,引导双性化人格的发展、避免未分化人格的形成成为新的时代要求。2) 性别角色的相关研究,例如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 (马莹,王红瑞,2001) 、性别角色和人格特征的相关 (翟秀军,2006) 、性别角色和人际适应的相关 (崔红,王登峰,2006) 以及性别角色与人际吸引的相关 (Kulik & Harackiewicz, 1979) 。研究表明双性化是健康和理想的人格模式 (Gilbert, Deutsch, & Strahan, 1978; Lefkowitz & Zeldow, 2006; Panayiotou & Papageorgiou, 2007; Spence & Helmreich, 1981) ,鼓励大学生培养双性化人格特征。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它反映了群体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的情感距离和相互吸引与排斥的心理状态。郑日昌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将人际关系水平分为四个维度,即人际交谈、人际交友、待人接物与异性交往 (郑日昌,1999) 。人际交谈指个人之间在人际交往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和信息等的能力,主要通过语言、副语言、表情、手势等来实现;人际交友指个体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的舒适度和愉悦度等;待人接物指个体恰当得处理人际事物的能力;异性交往指个体与异性融洽相处的能力。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表现为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大学时期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处理好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活和未来事业的成就,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往的研究表明,人际关系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刘欣,徐光兴,2004)

本研究将主要调查师范院校大学生性别角色、人际关系的现状,通过对二者关系的研究来寻求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理想性别角色模型,并且在此基础上,为大学生营造良好人际关系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水平。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分别从保定学院(原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唐山师范学院和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三所高校分文科、理科、体育三个专业抽取270名被试,文科专业涉及中文系和教育系,理科专业涉及化学系和生命科学系,体育专业涉及体育系。共发放问卷270份,有效回收241份。回收率为89%,有效率为100%。样本在人口学特性上的详细描述见表1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采用Bem编制的《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和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贝姆性别角色量表》 (BSRI)是目前最常使用的性别角色测量工具。该量表包括3个分量表:男性分量表、女性分量表和中性干扰量表。每个分量表各有20个项目,共计60个项目。该量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1~7分,以4.9分为界,个体在某一特征上的得分越高意味着某一气质特征越明显。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男0.8691,女0.7846;重测信度男0.939,女0.922)和效度。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共28个问题,涉及四个维度分别是人际交谈、人际交友、待人接物与异性交往。被试只做“是”或“非”回答,“是”得1分,“非”得0分。转换后人际质量状况的得分范围为0~28分,分数越低人际关系状况越好。如果总分在0~8分说明人际困扰较少,9分以上说明人际交往存在一定困扰,分数超过20,表明人际关系困扰严重,而且在心理上存在较为明显的障碍。研究表明其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张赫,2008) ,内部一致性信度0.952。

2.3. 研究程序

问卷调查使用统一指导语、以不记名的方式分层抽取大学生做问卷,运用SPSS 18.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据此来研究师范院校大学生性别角色分布状况、人际关系状况及二者的相关性问题。

3. 结果

3.1. 师范院校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研究

3.1.1.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总体分布

计算所有被试在男性化、女性化量表上的得分,利用中位数法进行分类。结果见表2。

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分布不均衡,明显的呈现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四种类型,四种性别角色类型按人数升序排列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χ2检验结果表明,性别角色类型在总体上的分布差异显著(n = 241, χ2 = 60.494, df = 3, p < 0.01)。

3.1.2. 不同性别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

不同性别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见表3

χ2检验结果表明,四种性别角色类型在性别这一维度上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n = 241, df = 3, χ2 = 33.985, p < 0.01)。χ2检验结果表明,四种性别角色类型在性别维度上的分布差异均显著,其中男生χ2 (3, 111) = 31.894,p < 0.01;女生χ2 (3, 130) = 37.163,p < 0.01。

3.1.3. 不同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

不同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见表4

Table 1. Basic composing of subjects

表1. 被试基本构成情况

Table 2. Gender-role types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normal college

表2. 师范院校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总体分布

Table 3. Gender-role types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between genders in normal college

表3. 不同性别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

χ2检验结果表明,四种性别角色类型在专业这一维度上的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n = 241, df = 6, χ2 = 10.922, p > 0.01)。

3.1.4. 不同年级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

不同年级大学生性别角色分布,见表5

χ2检验结果表明,四种性别角色类型在年级这一维度上的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n = 241, df = 9, χ2 = 11.579, p > 0.01)。

3.2. 师范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研究

本研究在调查高师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时从人际关系的四个维度入手,这四个维度分别是人际交谈、人际交友、待人接物与异性交往。被试的人际关系分数为这四个维度分数之和,得分范围为0~28分。如果被试的人际关系总分在0~8分说明人际困扰较少;9~20分说明人际交往存在一定程度困扰;分数超过20,表明人际关系困扰严重,而且在心理上存在较为明显的障碍。

3.2.1. 高师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总体状况

高师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分布情况,见表6

3.2.2. 不同性别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

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在性别维度上的分布,见表7

χ2检验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在性别这一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n = 241, df = 2, χ2 = 2.433, p > 0.01)。

Table 4. Gender-role types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mong majors in normal college

表4. 不同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

Table 5. Gender-role types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mong grades in normal college

表5. 不同年级大学生性别角色分布

Table 6.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normal college

表6. 高师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分布情况

3.2.3. 不同专业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

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在专业维度上的分布,见表8

χ2检验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在专业这一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n = 241, df = 4, χ2 = 4.394, p > 0.01)。

3.2.4. 不同年级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

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在年级维度上的分布,见表9

χ2检验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在年级这一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n = 241, df = 6, χ2 = 24.518, p < 0.01)。为了检验人际关系状况在年级上存在差异的情况,本研究以年级为自变量,人际关系状况为因变量,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加以说明,为了进一步明确得分的具体差异,进行多重比较,表10为部分结果的展示。

大一学生与其他年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大一人际关系状况明显优于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四个年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从人际关系良好到存在人际困扰的顺序为大一–大四–大二–大三。

Table 7.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between genders

表7. 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在性别维度上的分布

Table 8.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mong majors

表8. 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在专业维度上的分布

Table 9.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mong grades

表9. 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在年级维度上的分布

Table 10. Multiple comparison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mong grades in normal college

表10. 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在年级维度上的多重比较结果

注:*p < 0.05。

3.3. 性别角色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

为了检验四种性别角色类型在人际关系四个维度(人际交谈、人际交友、待人接物、异性交往)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以性别角色类型为自变量,人际关系四个维度及人际关总分为因变量,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加以说明,为了进一步明确得分的具体差异情况,进行多重比较,表11为部分结果的呈现。

结果表明:在人际交友维度上:双性化个体的表现明显优于女性化和未分化个体,男性化个体的表现优于女性化个体;在异性交往维度上:双性化个体的表现明显优于女性化和未分化个体;在人际关系总分上:双性化个体的表现明显优于女性化和未分化个体。

4. 讨论

4.1. 师范院校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总体状况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分布不均衡,明显呈现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四种性别角色类型,且按照男性化、双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升序排列。由于本次研究的对象为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因此与Bem的研究相比,男性化个体所占比例较低而女性化个体所占比例较高。研究中,未分化个体的比例也较以往研究 (Bem, 1977) 高。未分化个体表现为对自身性别角色认同不明确,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对人和事缺乏信心,生活适应能力差,缺乏责任心等,不利于正常的人际交往。未分化群体的比例较高应当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现在的媒体对反传统的“中性”形象的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存在误导。

从男女性别角色分布差异看,男大学生双性化比例高于女大学生,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 (钱铭怡,张光健,2000) 。此外,在男性大学生中,女性化个体比例较男性化个体的比例略高,而在女性大学生中,女性化个体比例同样高于男性化个体。这与以往的研究存在分歧,原因可能是在师范院校,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女生比例明显高于男生,女生更加趋于女性化,而男生也有女性化的倾向。有研究表明性别类型与自身性别相反者往往不能被群体很好地认同,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问题 (张赫,2008) ,因此,师范类院校的男生应引起重视。

本研究中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在专业和年级维度上的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其原因本研究总结为各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较均衡,各年级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较均衡。

4.2. 师范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总体状况

本研究表明,目前高师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总体良好。在性别分布上,男生和女生之间的人际

Table 11. Multiple comparison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mong grades in normal college

表11. 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在年级维度上的多重比较结果

注:*p < 0.05。

关系状况不存在显著差异,其原因本研究认为可能是:在大学阶段男生女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技巧、手段等都逐渐成熟理智,人际关系状况向良好方向发展。在专业上,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不存在显著差异,其原因本研究认为可能是:在大学阶段各专业学生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能力处于较为均衡的状态。在年级上,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四个年级人际关系状况从人际关系良好到存在人际困扰的顺序为大一–大四–大二–大三。其原因本研究归纳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大一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最强,大二大三下降,大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开始提高。由于大一学生来到一个新的环境,迫切需要新的人际关系,这使得他们人际交往中更加积极主动、开放。之后,由于大学生在随后的学习、生活或人际关系中遇到一些挫折,导致大二大三的时候在人际交往中变的保守、退缩。大四的学生在学习和交往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自我评价和自我能力感也逐渐增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又开始渐渐地开放、主动、坦诚,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回升,人际关系状况随之改善 (孙崇勇,2007)

4.3. 师范院校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人际关系的相关问题

本研究对性别角色与人际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四种性别角色类型在人际关系各维度(人际交谈、人际交友、待人接物、异性交往)上的表现差异显著。双性化个体在人际关系总分以及人际交友和异性交往两个维度上的表现均优于女性化个体和未分化个体,男性化个体在人际交友维度上的表现优于女性化个体。究其原因,本研究总结为各性别角色类型自身的特点。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化特点为细致、温柔、敏感、重感情、善解人意等特点,男性化则与自尊和心理适应相关,通常表现出独立、勇敢、自信、成就感等典型特征,而双性化人格则结合了二者的优势,在人际互动的过程中既具备强调控制、自我调节和自制的男性化风格,又具备寻求主动情感表达和交往的温和的女性化风格,并且他们因自尊和自信,能以他们所选择的任意亲密程度自由交往和进行适当的自我表露,这样的信息也容易被他人接受,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张赫,2008) 。因此,双性化人格相比其他性别角色类型具有比较优势。双性化人格特质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有目的地培养大学生的双性化人格品质,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性别角色教育。例如调整学校教材,教师性别结构,丰富课外活动等,塑造大学生刚柔兼备的双性化人格模式。

5. 结论

本文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师范院校文科、理科和体育三个专业的大学生在性别角色和人际关系两方面的基本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性别角色与人际关系之间的相关性。据此得出结论,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分布不均衡,明显的呈现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四种类型,男性双性化个体的比例高于女性双性化个体。目前师范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总体良好,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在性别和专业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年级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从性别角色类型和人际关系状况的关系来看,四种性别角色类型在人际关系各维度上的表现差异显著,双性化个体在人际关系总体和人际交友以及异性交往维度上的表现显著优于女性化个体和未分化个体。双性化是较佳的人格模式,有利于人际和谐发展。高校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可以有针对地培养大学生的双性化人格品质。

文章引用

侯海娇,石金红,尹晓彤,蒋燕玲,王 建, (2015) 师范院校大学生性别角色、人际关系及相关性研究
Studies on Gender Role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Correlation of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心理学进展,04,227-235. doi: 10.12677/AP.2015.54032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崔红, 王登峰(2006). 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4期, 411-413.

  2. 2. 李少梅(1998). 大学生双性化性别特质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4 期, 149-153.

  3. 3. 刘欣, 徐光兴(2004).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相关研究. 健康心理学杂志, 2期, 128-129.

  4. 4. 卢勤, 苏彦捷(2003). 对Bem性别角色量表的考察与修订.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8期, 550-553.

  5. 5. 马莹, 王红瑞(2001). 双性化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5期, 116-118.

  6. 6. 钱铭怡, 张光健(2000). 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的编制. 心理学报, 1期, 99-104.

  7. 7. 孙崇勇(2007). 师范类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调查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 10期, 86-90.

  8. 8. 王登峰, 崔红(2007). 中国人性别角色量表的建构及其与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 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4期, 1-9.

  9. 9. 翟秀军(2006). 大学生性别特质类型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 中国临床康复, 30期, 45-47.

  10. 10. 张赫(2008).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人际和谐性的关系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3期, 245-247.

  11. 11. 郑日昌(1999). 大学生心理诊断.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201.

  12. 12. Bem, S. L. (1977). On the utility of alternative procedures for assessing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5, 196.

  13. 13. Constantinople, A. (1973). Masculinity-femininity: An exception to a famous dictum?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0, 389.

  14. 14. Gilbert, L. A., Deutsch, C. J., & Strahan, R. F. (1978). Feminine and masculine dimensions of the typical, desirable, and ideal woman and man. Sex Roles, 4, 767-778.

  15. 15. Kulik, J. A., & Harackiewicz, J. (1979). Opposite-sex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as a function of the sex roles of the perceiver and the perceived. Sex Roles, 5, 443-452.

  16. 16. Lefkowitz, E. S., & Zeldow, P. B. (2006).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predict optimal mental health: A belated test of the androgyny hypothe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87, 95-101.

  17. 17. Panayiotou, G., & Papageorgiou, M. (2007). Depressed mood: The role of negative thoughts, self-consciousness, and sex role stereotyp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42, 289-296.

  18. 18. Pleck, J. H. (1987). The theory of male sex-role identity: Its rise and fall, 1936 to the present. In H. Brod (Ed.), The making of masculinities: The new men’s studies (pp. 21-38). Boston: Allen & Unwin.

  19. 19. Shaffer, D. (2008).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Boston: Cengage Learning.

  20. 20. Spence, J. T., & Helmreich, R. L. (1981). Androgyny versus gender schema: A comment on Bem’s gender schema theory. Psychological Review, 88, 365-36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