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4 No.07(2014), Article ID:14552,8 pages
DOI:10.12677/AP.2014.47120

The Research on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Parental Rearing Style and Normal Students’ Aggressive Behavior

Lu Meng, Hong Chen*, Chunli Wei, Wei Wa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Email: Cinderlad@163.com, *chenhg@swu.edu.cn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Received: Nov. 3rd, 2014; revised: Nov. 10th, 2014; accepted: Nov. 25th, 201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Rearing Style and normal Students’ aggressive behavior. Method: 160 college students from normal university were investigated though Parenting Style Questionnaire and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 Results: (1) Significant grade differences and major differences in university students’ Parental Rearing Style were observed. (2) There was significant gender and major difference in college Students’ aggressive behavior. (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anger between Parental Rearing Style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4) There was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between Parental Rearing Style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Keywords:Normal Students, Parental Rearing Style, Aggressive Behavior

父母教养方式与师范生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

孟  鲁,陈  红*,韦春丽,王  维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Email: Cinderlad@163.com, *chenhg@swu.edu.cn

收稿日期:2014年11月3日;修回日期:2014年11月10日;录用日期:2014年11月25日

 

摘  要

目的:考察师范类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和攻击性行为的关系。方法: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攻击性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某大学160名师范类大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问卷法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相关情况。结果:(1) 师范生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的年级和专业差异。(2) 师范生攻击行为在性别和专业上差异显著。(3) 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在身体攻击和愤怒两方面存在差异。(4) 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相关。

关键词

师范生,父母教养方式,攻击行为

1. 引言

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抚养和教育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不随周围情景的改变而变化的行为倾向,它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以及对儿童情感表现的综合体现(张玲栋,2010)。早在1971年,Baumrind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了研究,他以父母行为的控制和温暖两个维度为依据,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和放任(Baumrind, 1971)。1983年Maccoby和Martin按照要求(控制、监督和成熟)和反应(温暖、接受和参与)两个维度把放任型教养方式进一步分为溺爱型和忽视型,这样就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后来,Steinberg的研究指出,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考察还要考虑“心理自主”这一维度,即通过接受/参与、严厉/监督、心理自主三个维度进行考察(Steinberg, 2001)

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也称侵犯或侵犯行为,是个体由于外界刺激而引发的针对自己、他人或外在物体的有意伤害和挑衅他人的行为。对攻击行为的研究是从生物学、社会学、认知等几个方面着手研究的。Freud用本能理论解释攻击行为,Lorenz提出习性说,Ardrey提出了捕猎假设,Barash从生物学角度解释攻击行为;社会学理论有Dollard等人提出的挫折—攻击假说,有Zillmann的激情迁移理论以及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中有Dodge提出的信息加工模型,Rubin等人的社会问题解决模型,以及Ferguson和Rule提出的个体攻击行为的社会理论模型等(倪林英,2005)

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攻击性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多。师范类大学生将来很可能会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因而调查师范类大学生的攻击性更具有特殊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理论上可以丰富以往对攻击行为的研究,探索师范类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特点,实践上可以加强更好地指导师范类大学生对攻击行为的自我控制,甚至可以对他们走上教师岗位以后的攻击性提供预测。因此本研究选取师范类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师范类大学生的攻击性,并选用Steinberg等人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考察父母教养方式的接受/参与、严厉/监督、心理自主三个维度,以及专业,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等因素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大一至大四的在校师范类专业大学生,年龄跨度为17~25岁,平均年龄为21.35岁。在同学们的有效配合下,统一讲解指导语,发放问卷160份,问卷全部回收,经过分析,剔除无效问卷9份,得到有效问卷151份。被试的基本情况见表1

Table 1. The distribution of subjects

表1. 被试分布情况

2.2. 测试工具

2.2.1.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arenting Style Questionnaire)

本研究采用Steinberg等(1992)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该问卷包括三个维度:接受/参与、严厉/监督以及心理自主。接受/参与分量表包括9个项目,如“当我遇到麻烦时,我可以依靠父母帮助解决”;严厉/监督分量表包含9个项目,如“你父母想知道你晚上去哪里吗?”;心理自主分量表包括8个项目,如“父母告诉我在争论中应当忍让,而不要惹对方生气”等。该问卷共26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将各因子对应的项目所得分数平均,进而得到家庭教养方式各因子的分数。该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接受/参与项目的α系数为0.77,严厉/监督项目的α系数为0.75,心理自主项目的α系数为0.63。在本次研究中,接受/参与α系数为0.82,严厉/监督α系数为0.77,心理自主α系数为0.67 (王树青,2004;王树青,张文新,陈会昌,2006)

2.2.2. 攻击性问卷(The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

由Arnold H. Buss & Mark Perry (1992)编制的AQ攻击性问卷包含四个组成部分: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共29个项目。本研究采用国内专家和学者对AQ攻击性问卷进行修订后的问卷,修订后的问卷包含23个项目和四个维度,身体攻击的项目如“父母告诉我在争论中应当忍让,而不要惹对方生气”,言语攻击题目如“父母一直督促我要独立思考”,愤怒方面的项目如“当我遇到麻烦时,我可以依靠父母帮助解决”,敌意的项目有“当我考试成绩不好时,父母鼓励我再努力一些”等。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采用5点计分,范围从1 (与我完全不符合)到5 (与我完全符合)。

2.3.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 for Windows进行处理,并建立数据分析图表。

3. 结果

3.1.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分析

根据Steinberg的标准从“接受/参与”和“严厉/监督”两个维度出发,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高接受–参与,高严厉–监督),专制型(低接受–参与,高严厉–监督),溺爱型(高接受–参与,低严厉–监督),忽视型(低接受–参与,低严厉–监督),其中,权威型52人,专制型23人,溺爱型29人,忽视型47人。

为研究个体不同的背景因素与父母教养方式类型之间的差异性,本研究分别从性

别、年级、专业、家庭结构等方面对行了差异分析。由于性别、专业、是否是单亲家庭、是否是独生子女这四个分量表都只有两个变量,因此,对他们分别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以求其差异是否显著;而对年级这一因素存在四个变量,因而对其进行方差分析。具体情况见表2

表2得出,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单亲家庭与非单亲家庭、以及是否是独生子女方面都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年级方面,父母的接受/参与、心理自主在0.05水平存在差异,大四学生的这两个水平显著高于大一至大三学生;体育专业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在接受/参与和严厉/监督着两个维度上没有差异,但在心理自主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这说明体育专业的学生家庭教养方式更具有民主性,他们在家庭中更能表达自己的个性。

3.2. 攻击行为问卷分析

为了探讨个体的背景因素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同样分别从性别、年级、专业、是否是单亲家庭、是否是独生子女这五个方面对大学生攻击行为进行了差异分析。与父母教养方式的方法一样,对性别、专业、是否是单亲家庭、是否是独生子女这四个分量表都只有两个变量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而对年级这一因素进方差分析。具体情况见表3

表3可以看出,攻击行为在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攻击行为总分显著高于女生,同时,在身体攻击、语言攻击和敌意三个因子上男女生差异均显著,男生攻击行为显著多于女生。

其次,攻击行为在专业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体育专业学生的攻击行为总分显著高于非体育专业,同时,体育专业的学生在身体攻击和愤怒两个因子方面都比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攻击行为高,而在言语攻击和敌意两个方面无显著差异。

最后,新生和老生、是否是单亲家庭的学生、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这些对攻击行为总分和攻击行为各因子的影响都不大,都没有显著差异。

3.3. 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行为的关系

3.3.1. 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行为各因子的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行为各因子的相关分析见表4。除了严厉/监督与总攻击行为相关显著外,父母教养方式的其他两个维度——接受/参与和心理自主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同时,接受/参与在攻击行为各个维度上均无相关,严厉/监督除了在言语攻击方面无显著相关外,在攻击行为其他几个维度之间都存在显著相关,而心理自主除在身体攻击方面存在相关,在其他几个维度上均没有显著相关。以上结果说明,教养方式的严厉/监督水平越高,攻击行为的水平就会越高。

3.3.2. 父母教养方式类型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

为了进一步了解父母教养方式类型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考察不同父母教养方式下的攻击行为总分以及各因子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为自变量,对该自变量的四个水平(忽视型、专制型、溺爱型、权威型)在攻击行为总分方面进行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结果如表5

以上结果显示,不同教养方式类型在攻击行为总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具体是哪种教养方式对攻击行为影响差异显著,本文通过对四种教养方式进行多重比较得出,在攻击行为总分方面,忽视型和权威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对总的攻击行为影响较大;同时,溺爱型和权威型教养方式之间存在显著差

Table 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parental raring style

表2. 父母教养方式在不同背景因素下的差异分析

注:*p < 0.05,**p < 0.01,***p < 0.001 (以下同)。

异,这种差异也会对总的攻击行为产生较大影响;而其他两种教养方式差异则不显著,具体情况见表6

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不同教养方式类型与攻击行为各因子之间的差异性,对此做了进一步分析,以教养方式类型为自变量,对攻击行为的各因子进行方差分析。其差异性如表7

表7结果显示,父母教养方式类型与身体攻击和愤怒两个因子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同言语攻击和敌意两因子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4. 讨论

4.1. 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比较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不同的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是否是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在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因子上均没有显著差异,而年级、专业这两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这表明大部分家庭对独生与非独生、单亲与非单亲的男孩与女孩采用大致相同的教养方式,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是不一致的(张秀阁,2004)。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被试样本较小或调查数据比较分散造成,也可能是

Table 3.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aggressive behavior

表3. 攻击行为在不同背景因素下的差异分析

Table 4.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ing style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表4. 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行为各因子的相关

Table 5. One-way ANOVA analysis of parenting style on aggressive behavior

表5. 父母教养方式对攻击行为总分的方差分析

Table 6. Multiple comparison analysis of parenting style on aggressive behavior

表6. 父母教养方式对攻击行为总分的多重比较分析

Table 7. ANOVA analysis of parenting style on different dimensions in aggressive behavior

表7. 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行为各因子的差异性分析

由于随着时代的进步,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在教育孩子时对男孩女孩都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本次研究被试的年龄跨度在17~25岁之间,是否是独生子女影响不大,说明这个年龄段的被试在家庭中得到的关注程度基本是一样的;同时,对于单亲与非单亲家庭教育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离异家庭教养方式可能存在差异,但不显著,这说明单亲家庭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尽量让孩子享受父母双方的爱,尽量让自己的孩子能感受到和非单亲家庭差异不大。这说明看问题要走出片面性,在关注性别和社会角色的同时,还要将其放入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考虑。结果显示,大四学生的接受参与和心理自主水平显著高于大一至大三学生,这是由于大四学生即将步入社会,父母已将其视为成人,对他们的教养方式不再

像以前一样,因此,存在显著差异。

4.2. 攻击行为的差异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攻击行为在性别、专业两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总攻击行为显著高于女生, 体育专业学生的总攻击行为也显著高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而学生年级、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单亲与非单亲家庭子女的总攻击行为以及各因子之间都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攻击行为的发生主要与性别和所学专业有关。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刑燕雷,2009),男生的攻击行为明显高于女生的攻击行为,这与Feshbach (1970)的研究一致,他认为,男生和女生由于性别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攻击行为模式,男生的身体攻击、语言攻击、愤怒和敌意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男生均高于女生(罗贵明,2007)。体育专业比非体育专业有更高的攻击行为,这可能是由于体育专业学生接触更多能够诱发攻击行为的因素,如学习武术、拳击等。新老生的攻击行为没有显著差异,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比较早熟,他们对环境的改变、学习和就业等其他方面的压力都有着一定程度的认识;是否是独生子女对攻击行为没有影响,可能这和教养方式的原因一样,每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所享受的待遇基本相同,所以是否是独生子女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不大;而单亲与非单亲家庭的孩子攻击行为没有明显差异可能是由于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他们的暴力认知等一些引发攻击行为的因素进行了正确引导。

4.3. 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行为的关系

作为一个家庭成长中的个体,大学生的攻击行为与其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罗贵明,2008;罗贵明,2009)。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表明,父母的严厉/监督与大学生的身体攻击、愤怒、敌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即父母的严厉/监督水品越高,大学生的身体攻击、愤怒和敌意水品越高。父母教养方式的心理自主与言语攻击存在显著正相关,心理自主水平越高,其言语攻击越强。结果表明,消极的教养方式会使子女产生更多的攻击行为,如父母对孩子的严厉监督过多,容易形成孩子的反抗心理;对子女进行的严厉监督过少,则容易对其放任忽视,促成攻击行为;相反,积极地父母教养方式则有助于降低大学生的攻击行为水平。 通过对教养方式的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教养方式其攻击行为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对不同教养方式下攻击行为水平的详细比较发现,忽视型教养方式与其他三种教养方式相比,攻击行为水平更加显著。这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忽视很可能会使孩子将攻击内化为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在被父母忽视的情况下通过攻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溺爱型教养方式的攻击行为与其他类型教养方式相比存在显著差异,父母对子女过度保护和纵容使孩子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有问题,形成了自私,占有欲强等人格特征,这样就会进一步加剧孩子的攻击行为。

5. 结论

(1)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的年级和专业差异,大四学生的接受参与和心理自主水平显著高于大一至大三学生,体育专业学生的心理自主水平与非体育专业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2) 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在性别方面差异显著,男生的总攻击行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敌意显著高于女生。

(3) 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在专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体育专业学生总攻击行为、身体攻击和愤怒方面都比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攻击行为高。

(4) 父母教养方式的严厉/监督在总攻击行为、身体攻击、愤怒和敌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心理自主在言语攻击方面存在差异。

(5) 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相关,忽视型和溺爱型教养方式下的学生攻击行为水平更高。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罗贵明(2007).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攻击行为关系研究.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9期, 74.

  2. [2]   罗贵明(2008). 父母教养方式、自尊水平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期, 198-199.

  3. [3]   罗贵明(2009). 父母教养方式组合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 宜春学院学报, 3期, 30-31. 91.

  4. [4]   倪林英(2005). 大学生攻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硕士论文,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

  5. [5]   王树青(2004).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硕士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6. [6]   王树青,张文新,陈会昌(2006).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的关系. 心理与行为研究, 2期, 126-132.

  7. [7]   邢燕雷(2009). 执行功能、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主动性及反应性攻击行为的关系. 硕士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8. [8]   张栋玲(2010). 父母教养方式、道德脱离和儿童攻击行为的关系. 硕士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9. [9]   张秀阁(2004). 城乡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我意识影响的探讨.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期, 115.

  10. [10]   Baumrind, D. (1971).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Monograph, 4, 1-2.

  11. [11]   Maccoby, E. E., & Martin, J. A. (1983). Socialization in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M. Hetherington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4: 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p. 1-101). New York: Wiley.

  12. [12]   Steinberg, L., & Silverberg, S. B. (1986). The vicissitudes of autonomy in early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57, 841- 851.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