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Open Journal of Historical Studies
Vol.1 No.2(2013), Article ID:12352,3 pages DOI:10.12677/OJHS.2013.12003

The Cultural Pattern of Japan and the Significance for Our Country

Shaodong Liu, Tingting Pe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Email: liushaodong918@aliyun.com, gdchunping2010@qq.com

Received: Aug. 19th, 2013; revised: Aug. 27th, 2013; accepted: Sep. 1st, 2013

Copyright © 2013 Shaodong Liu, Tingting Peng.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ABSTRACT:

The national character of a certain nation manifests itself through its 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the competition among countries presents in various ways. A country should possess its unique national culture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distinctive national features and keep self-reliance on the world stage.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the culture, Japan is adept in assimilating the external culture to set up its own culture, which provides the referential significance for our country’s problem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Keywords: Cultural Pattern; National Culture; External Culture; Use for Reference

日本文化模式与中国之借鉴

刘少东,彭婷婷

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Email: liushaodong918@aliyun.com, gdchunping2010@qq.com

摘 要:

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是通过其文化来反映的。在全球化的趋势之下,国际竞争通过各种方式表现,要想在世界上保持民族特色,自立自强,应当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日本在发展其自身文化的过程中,善于通过吸收外来文化塑造本国文化,这对于我国现今面临的文化发展出路问题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收稿日期:2013年8月19日;修回日期:2013年8月27日;录用日期:2013年9月1日

关键词:文化模式;民族文化;外来文化;借鉴

1. 引言

通常,一个独立的民族文化与另一个不同类型的文化相遇,有三种可能性:一是孤芳自赏,拒绝交流,其结果是自我封闭,必将陷于衰亡。二是接受同化,放弃自己原有的,专以模仿外邦文化为事,其结果是丧失民族的独立性,将沦为强国的附庸。三是主动吸取外来文化成果。取精用宏,使民族文化更加壮大[1]

日本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相遇时,曾经烙有深深的东方文化印记,而其在之后的长期发展中却能一直保存其独特的文化发展方式。这正是因为日本采取的是第三种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日本有着承认更为优越的一种文化的心理态度,只要其发现这种文化,就会以一种感激的态度和满腔热情去接受它;并且优化提升所模仿的原物,在其基础上精益求精,从而达至一种全新的创造。中国文化与在外来文化发生碰撞时,应该采纳第三种态度,深入研究其文化发展方式。

2. 融合中国文化方式

谈及日本文化,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oct)为此指出:“在世界历史上,很难找到另一个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吸取外国文明[2]。”日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到以汉学、儒学和佛教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及近现代的欧美文化,其对文化的接受可谓博采众长。

2.1. 学习汉字

汉字于西汉传入日本。当时的日本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由于汉字文字的便利性,日本开始大规模的学习汉语,使用汉字。汉字被作为记载日本人自己的文字来使用,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依旧存在着很多不足,例如表达顺序方面。于是,日本人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万叶假名,将汉字作为一种表音的文字进行使用。公元10世纪,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在唐朝留学17年归国后,利用汉字偏旁创造了表音文字片假名。后又由留学僧空海利用汉字行书字体创造了平假名。日本人这种创造性的改造汉字,使得日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字体系。

汉字的广泛使用,使得日本加快了学习中国文化精髓的步伐。

2.2. 普及儒学

儒学对日本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的。公元5世纪初,百济人王仁将《论语》带入日本,开启了日本儒学的发展史[3]。奈良平安时代的日本再次兴起儒学,这一时期主要受到中国原始儒学的影响以及汉唐经学的影响。镰仓时期,中国的朱子儒学传入日本。而到江户时期,朱子学一度成为日本的官学。随后,中国阳明学和清代考证学的传入,日本相继形成了阳明学、古学派等流派,日本儒学达到了全盛时期。当时的儒学思想影响国民生活的点点面面,自从圣德太子执政时期(593-621)奖励儒学以来,上有所好,下必尤甚,历经唐初的德武、贞观时期,社会上广泛盛行好儒习汉的风气,儒家思想很快得到普及。德孝天皇(749-757)在位时,效仿唐制,使得全国每户孝经一本,推行“孝为百行之先”。日本儒学史“可以看做是带有相应变形而压缩地重复了”的中国儒学史。

但是,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的标准是现实性的功利主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中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传统被当作“腐儒”逐渐加以剔除[4]。特别是进入近代后期,儒家文化中的固有模式对日本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更新更多的起着负面效应,于是对文化中蕴含的儒学思想开始进行改造。

2.3. 融合佛教

佛教于东汉时期经由印度传入中国,后由中国传入日本。圣德太子摄政期间,积极传播佛教。基于“世间假相,唯佛是真”的谛念。借助天皇诏令“兴隆三宝”,并且在制定著名的《十七条宪法》时,提倡“笃敬三宝,三宝者,佛法僧也,四生之终归,万国之极宗”,强调了佛法普渡一切众生,适用于万国[5]。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日本文化方面,尤其是在建筑、雕刻、绘画以及装饰性艺术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形成了以圣德太子时代为中心的佛教文化的黄金时代。因为佛教宣扬的惩恶扬善、轮回业报、道德自我修养等理念有利于社会稳定,“护国利民”等佛教功能也都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佛教对于日本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由于日本佛教是在中国佛教的支配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开始时,日本佛教徒就有意识的努力使他们自己的宗教与中国佛教相一致。在佛教教义方面,也努力将佛教日本化,出现“神佛通体说”,努力提高神道之神的地位。这种神佛调和的倾向是日本这个民族善于融会贯通的体现。

3. 仿效欧美文化方式

日本对欧美文化的吸收和仿效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外经济交往和西方传播基督教的过程中,西方文化不知不觉中渗透于日本文化中;另一种是明治时期,日本社会各阶层为适应社会转型,积极主动吸收欧美文化和思想。

3.1. 渗透文化

日本与西方国家的接触可以追溯到1543年,葡萄牙人漂流到日本九州岛南部的种子岛的同时,给日本带来了枪支和火药。之后,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国人和荷兰人等欧洲人相继来到日本,开始对日本进行圣经加洋炮的渗透。

随着基督教文明在日本的扎根与传播,基督教所宣扬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以及“上帝至高无上”的教义,吸引了大批处于社会底层的平民。并且,对于统治者来说颇具新鲜感的火枪等西方文明产物,以及宗教的具有的稳定统治、压制佛教的可利用性,更加速了基督教在日本迅速传播。而基督文明作为西方文化的价值观之一,不断影响并冲击着日本人的思想。这对于日本人接触西方文化起到了启蒙性作用。

3.2. 借鉴文明

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随后明治维新开始。明治维新可以说是日本吸收中西文化的分水岭。日本先是大量吸收亚洲大陆的文化,而到了近代以后,开始转向吸收欧美文化为主,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近代文化。众所周知,先进的科学技术通常产生于先进的思想理念。日本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必然会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所以,近代日本在积极汲取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连同其先进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生活方式以及思想文化一并加以吸收效仿。

首先,政府向欧美派出大批留学生,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并且大量雇请外国教师和技术人员,逐步达到技术上的独立。其次,明治政府积极推行以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为借鉴的富国强兵政策,由于官方的大力支持,从而推动了日本迈向现代工业化的步伐。

二战后,日本战败,由于美国的占领和控制,日本被迫接受美国式的西方文化的改革,使之成为完全的民主主义国家。这种强制性改革,使得战后的日本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受到了欧美文化的巨大影响。欧美的实用主义、民族主义、个人主义以及经济模式和科学技术纷纷涌入日本,最终连生活方式和文化娱乐的方方面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巨大的变化进而使日本在短短三四十年里迅速从战争废墟中崛起,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大国之一。这其中,学习和借鉴欧美的先进文明是其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4. 传承自身特色文化

日本文化虽然在历史上都是在吸纳和借鉴他国文化上形成的,即很多学者所称的“拿来主义”文化,但不得不承认,日本在借鉴的同时,优化了别国的文化,并逐渐形成了自身特色的文化。

“大和魂”可以说是日本最为深层的文化。“大和魂”包括以原始神道为核心的自然本文与现世本位思想,以及“敬神尊祖”的“神人和融”的状态、生命一体感意识、精农主义以及人情伦理等日本本土的思想[4],并且这些要素综合起来共同起着推动日本历史发展的作用。

日本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日本处于与外隔绝、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的状态,天生的忧患意识也使的日本人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民族精神,即集团结构、群体意识、竞争风格和拼搏进取精神。这些民族文化的特质与传入中国的儒学思想有着一脉相承之处,并且主宰着日本文化的演变和创新。

为此,美国环太平洋研究所所长兼大英百科全书主编弗兰克∙吉布尼曾言:日本取得经济成功的真正原因,乃是将古老的儒家伦理与战后由美国引入的现代经济民主主义两者糅合一起,并加以巧妙运用;日本是东西合璧的“儒家资本主义”;以人为中心的“儒家资本思想”,“和谐高于一切的”人际关系,“高产乃是为善”的劳动道德观,是日本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文化因素[4]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吸收借鉴他国文化以及形成自身独特文化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因为,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一旦丧失了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也就丧失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的基础,也就意味着民族文化传统的丧失和文化本质的退化。

5. 中国借鉴日本文化

近年来,日流、韩流文化都已逐渐形成一种品牌,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强大竞争对手,文化作为一国的软实力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提到日本的文化更多的是鄙夷和不屑,认为日本没有所谓的文化,或是依旧抱着“日本文化都源于中国”这样的陈旧论调。可是,对比现如今的中日两国的文化输出,中国吸引世界的依旧是历史积淀弥久的传统文化部分,也仅限于此,现当代文化几乎走不出国门。而日本文化,除了历史文化部分的馨香弥漫至今,现当代的流行文化也大放异彩,并以一种新兴文化被世界所认可。在此,我们不得不需要深刻反省,借鉴日本文化发展方式,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警示我们,固步自封的国家和民族必将落后于世界,走向衰败和灭亡,我国一应主动学习外来先进文化,避免妄自尊大的大国心态;要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吸纳,不能止于形式上或是照搬照抄,不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我国二应主动学习外来文化,保持民族文化精髓;始终坚持以传统文化为基盘,不能走向彻底抛弃传统文化,全盘吸纳外来文化,认为外来文化更优的极端,我国三应主动学习外来先进文化,创新民族新型文化;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一直是项很重要的课题;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如今,日本为了培养专门的文化创造型人才都不遗余力,我国四应主动学习外来先进文化,培养民族文化人才。

总而言之,要想更好的应对全球化的风暴,我们就应该时刻保持警醒,在保持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同时要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主动学习外来先进文化,发挥政府职能作用,这样才能使我们与世界发展保持同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张岱年. 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论文化的综合与创新[A]. 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C]. 北京: 中华书局, 1900: 6.

[2]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 吕万合译. 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90: 41.

[3]       梁建明. 源远流长的中日文化交流[J]. 中国戏曲学院学报, 2007, 28(3): 124.

[4]       唐立山, 刘芳. 日本文化的塑造及对我国的启示[J]. 吉林教育(教科研版), 2007, 1: 55.

[5]       刘毅, 刘英伟.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发展演变的影响[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4, 5: 8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