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Vol.06 No.02(2018), Article ID:25258,5 pages
10.12677/CnC.2018.62002

The Long Journey of Chinese Culture Education Starts with Teaching Chinese Characters

Dasui Li

School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Received: May 16th, 2018; accepted: May 28th, 2018; published: Jun. 4th, 2018

ABSTRACT

Chinese characters are the most distinctive element and the most important carrier of Chinese culture. The journey to promote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should begin with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Keywords:Chinese Culture Studies, Culture, Chinese Characters, Education

国学教育的千里之行当始于汉字教育

李大遂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

收稿日期:2018年5月16日;录用日期:2018年5月28日;发布日期:2018年6月4日

摘 要

汉字是中国文化最重要最具特色的元素,也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推展国学教育的千里之行,当始于汉字教育。

关键词 :国学,文化,汉字,教育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近些年,国学教育成为热门话题。什么是国学?国学包括哪些内容?国学教育的内容是什么?国学教育应如何推展?这是我们讨论国学和国学教育问题需要首先明确的。

对于什么是国学?国学包括哪些内容?各家说法很多。所谓的国学,简单地说就是中国文化之学或中华文化之学。国学包括哪些内容呢?应该包括中国古往今来的思想、哲学、政治、经济、礼制、历史、地理、汉语、汉字、文学、医学、科学技术及书画、音乐、艺术、民俗等诸多方面。有精神层面的内容,也有物质层面的内容;有人文科学内容,也有自然科学内容;既包括古代的内容,也应该包括现当代的内容。中国文化之学,以文字形式集中保存在经史子集文献之中;以物质形态保存在遍布中华大地及海外的名胜古迹之中,保存在先人遗留下来的古董物件之中;以意识形态反映在国人及海外侨胞生活的思想言行之中。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宝贵财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她可以给我们经验,给我们智慧,给我们力量。中国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对全人类的伟大贡献,在世界已如此国际化的今天,她可以为和谐世界的建立,提供经验和智慧。

国学教育的内容是什么?国学教育应如何推展?我对此很关心,很感兴趣,但缺少深入研究。这里仅从汉字和汉字教学角度,为国学教育奉献一孔之见,供有关方面参考。

2. 汉字是中国文化最重要最具特色的元素

我们说国学教育的千里之行当始于汉字教育,是因为汉字是中国文化最重要最有特色的元素。文字是判断某种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没有文字的文明是很难想象的。汉字作为世界上古老的并仍在广泛使用的意音文字体系,不仅记载了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也以其独特的形式,反映了上古社会的文化形态,体现了汉民族认识事物的特定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国学大师陈寅恪在1935年给沈兼士先生的信中曾说:“依照今日训沽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1] 。有人把汉字形象地比喻为汉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是很有道理的。

汉字文化无处不在,遍布在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沉积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之中,活跃在我们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融化在我们中华儿女的血液里。近十数年间,文化部原部长王蒙先生在多个场合对此发表了精彩的论述。他认为中国文化的特色“首先是汉字文化” [2] ,“汉字实际上是中国文化的基础” [3]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魂,“中国人应该把汉字当成自己的精神家园,中国人没有了汉字就像人没有魂一样” [4] 。他主张把汉字列为中国文化的第一支柱 [5] 。

在普通国人的心目中,汉字也是非常神圣的。六七十年前,“敬惜字纸”还是妇孺皆知的规矩。在历经文字改革、文革和改革开放之后,“汉语/汉字”依然能成为中国大学生心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 [6] 。

在外国人的眼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许多留学生,是因为对汉字着迷,才选择学习汉语。法国汉语教学首任总督学白乐桑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白乐桑说:“汉字在我的眼里是最美的” [7] ,“如果没有汉字,我就不会选择学汉语” [7] 。在外国发行的邮票中,大凡与中国有关,都会使用汉字,如:联合国发行的邮票上,经常出现“联合国”三个字。美国为纪念“中国抗战五周年”而发行的邮票上,印有“民族、民权、民生”及“抗战建国”十个汉字 [8] 。

汉字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我们要开展国学教育,弘扬中国文化,能不从汉字教育开始吗?

3. 汉字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我们说国学教育的千里之行当始于汉字教育,因为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重要载体。说到汉字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集中保存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史、子、集。这些无比珍贵典籍文献,都是用汉字记载下来的。以仓颉为首的睿智的先贤,创造完善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方言、超时空的汉字体系,让我们中华儿女得以世代享用这些凝结着先人智慧、经验的典籍文献,从中获得教益。

众所周知,经、史、子、集中的典籍文献,使用的是古代汉语。一般来说,在古代汉语具体语言环境中,一个字记录的就是一个词,字就是词,词就是字。如果一定要拿现代语言学术语表述的话,就是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比如:天、地、乾、坤、日、月、阴、阳、山、川、湖、海、草、木、虫、鱼、春、夏、秋、冬、雨、雪、风、霜、生、老、病、死、身、体、发、肤、口、鼻、耳、目、喜、怒、哀、乐、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君、臣、文、武、士、农、工、商、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古代汉语中有复音词,但所占比例较少。而且除了极少数联绵词、译音词以外,也都是构词字形音义的有机组合。如果构词字是已经学过的,许多合成词可以无师自通。

我们传统的语文教育,大体上是先识字写字,再读书背书,再后作文章。以宋元以来语文教育为例,在启蒙阶段,先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三本书合称“三百千”)。学完这三本识字教材,就可以掌握不重复常用汉字大约1500个 [9] 1。学会这1500字,就掌握了汉语的基本词汇,就可以逐步转入对书面语阅读理解为主的读书背书阶段,内容出入于以儒家经典为主的经、史、子、集之中。学生在阅读背诵经典文章诗词过程中,一方面巩固已学汉字,扩大识字量;一方面熟悉如何表情达意,了解抒情、叙事、说理等不同文章的行文技巧。最后进入高级阶段,学习对对子、作诗、作文章。大体形成“识字写字(输入)→读书背书(输入)→作文章(输出)”的语文教育程序。从这个教学程序可知,阅读经典是以大量识字为基础的。

我们要推展国学教育,必然要引导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文献。国学经典文献都是用汉字书写的,学不好汉字怎么能学好国学经典文献呢?

4. 汉字教育现状堪忧

我们说国学教育的千里之行当始于汉字教育,因为当今汉字教育的现状令人忧虑。

王蒙先生曾以非常失望的口吻说:“可惜的是,当下在青年人中,对于汉字的识读写用,有黄鼠狼下耗子一代不如一代的趋势。一是错别字到处出现。一是成语熟语的乱用误用” [2] 。《重庆晨报》为此提供了一则典型事例:大学毕业的小蔡,因为一份手写的简历,而丢掉即将到手的工作。原来,小蔡“在400字简历里,竟写了24个错别字” [10] 。有媒体认为“400字简历24个错字,折射汉字危机” [11] 。

近十多年,关于国民特别是学生汉字书写能力下降的呼声不绝于耳。光明网进行的一次“汉字书写调查”结果显示:“85.29%的人认同全民汉字手写水平在下降” [12] 。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也指出:“学生的汉语能力、汉字书写能力在退化,需要引起注意” [13] 。

国民特别是在校学生错别字多、书写能力差等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2011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河南电视台的“汉字英雄”、央视的“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火爆,不少学校开展“汉字听写大赛”活动,社会上的“书法课外班”不断增加。至于错别字多、书写能力差的原因,社会舆论多归结于电脑、手机的使用或书法教育缺乏。也有人认为是二三十年以来外语教学挤占了母语语文教育时间。电脑手机键盘的使用、书法教育的缺乏、外语被长时间有失恰当地强调,的确是国民特别是学生汉字应用水平下降的原因,但恐怕都算不上根本原因。而且已经采取的应对措施,效果也有限。加强书法教育主要是促进学生把汉字写得好看一点,对学生汉字应用整体水平作用不大。“汉字英雄”、“汉字听写大会”、“汉字听写大赛”创意不错,对国民特别是在校学生的汉字学习肯定有一些促进。但对于少数参加者来说,归根结底还是个“秀”;对于开发者来说,是一种有文化意识的商业行为。且能走多远也难以预知。电脑手机键盘更多地使用是大势所趋,大家对此基本上是无可奈何。

国民特别是在校学生的汉语能力、汉字能力下降,从根本上说,主要是基础语文教育中的汉字教育薄弱低迷所致。从前文“识字写字(输入)→读书背书(输入)→作文章(输出)”的教学程序可以看出,传统语文教育是以汉字为出发点和首要重点的,抓住了汉语的根本。亘古不变的传统,必有其根深蒂固的合理性,是应该好好继承的。但是,我们现当代基础语文教育,基本上是以西方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理论为指导的,走上了与传统语文教育完全不同的道路。这就不能不给汉字教育带来极大的影响。

一是改“先识字再读书后作文”为“边读书边识字边作文”。先识字再读书,可以让学习者在积累1500个基本字词基础上,顺利进入典范书面语文献的阅读。边读书边识字,只有到高级阶段才有可能阅读典范书面语文献。识字、读书是语言的输入,作文是语言的输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先识字再读书后作文,有了字词的足够储备,阅读了大量典范书面语文献,接下来的作文,自然是轻松愉快的、有模有样的。边读书边作文,要求学生在不识多少字、没读几篇正经文章的时候作文,不似无米之炊才怪。写出来的文章,或言之无物、缺少文采,或错字频出,字迹难看,不是很正常的吗?

二是忽视“字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 [14] [15] 的事实,轻汉字,重句法,重词法。传统语文教育以字为本,用扎扎实实的汉字学习带动复音词和句子的学习,顺理成章,事半而功倍,正所谓“振本而末从” [16] 。现当代语文教育颠倒了字和复音词、句子学习的本末关系,以句带动复音词学习,以复音词带动字的学习。这种重末轻本的语文教育架构中,汉字教育怎么能不薄弱低迷呢?

三是改“集中识字”为“分散识字”。集中识字,可以从独体到合体逐步展开,可以利用表义偏旁和表音偏旁系联合体字,有系统地推展汉字教学,减轻教学难度。分散识字,无法按汉字自身特点和规律去进行教学,教学难度大,效率低。

四是以语文知识灌输代替语文能力的培养。传统语文教育致力的是识字写字、阅读理解书面语言、撰写文章、吟诗作对。现当代语文教育却在句法、词法知识方面下了许多功夫。以致胡明扬先生曾痛心地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完全违背了我们祖先几千年的经验,把重点放到似乎很有学问的语言知识上去,结果也只能‘误尽天下苍生’” [17] 。

在现行的语文教育体系中,汉字教育薄弱低迷的问题,是很难得到根本性改变的,这是让人十分忧虑的。

此外,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汉字水平和汉字教学水平也是令人忧虑的。王宁先生《汉字构形学讲座·前言》中有这样一则信息:“1999年,我们设计了一份关于汉字学基础知识的问卷在540位中小学教师中进行调查,内容都是非常简单的属于‘小儿科’的问题,结果回答的错误率占到68%,有的问题错误率占到92%” [18] 。教师缺少必要的汉字学基础知识,是没办法把汉字形音义讲清楚的。教师讲不清楚,学生自然也就掌握不好。由于教师缺少必要的汉字学基础知识,不讲理据、不用动脑筋的“部件分析法”就大行其道,用“俗文字学”妄解文字的也屡见不鲜,这怎么能教好汉字呢?

5. 结语

汉字教育是整个国学教育的基础,汉字是国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未能得其正道,受伤害最大的就是汉字教育。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办法,是拨乱反正,构建以汉字教育为龙头的语文教育体系。不过,这可能需要漫长的时间。国学教育是事关民族前途的大事,为了推展国学教育,无论如何,我们得在汉字教育方面做一些补偏救弊的事情。比如在现行语文教育体系中,设法增加汉字教育的内容;通过培训或业务进修等形式,为在职的中小学语文教师补上普通汉字学的基本知识;在各师范院校的教育中加强普通汉字学的教学和汉字教育研究等。

文章引用

李大遂. 国学教育的千里之行当始于汉字教育
The Long Journey of Chinese Culture Education Starts with Teaching Chinese Characters[J]. 国学, 2018, 06(02): 11-15. https://doi.org/10.12677/CnC.2018.62002

参考文献

  1. 1. 陈寅恪. 陈寅恪集•书信集[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2. 2. 王蒙. 汉字之恋[N]. 上海文汇报, 2010-12-27.

  3. 3. 王蒙. 汉字与中国文化[J]. 文明, 2005(4): 8-10.

  4. 4. 王蒙. 媒体与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38届年会上的专题演讲) [N]. 新民晚报, 2005-11-19.

  5. 5. 王蒙谈中国文化支柱: 中国文化根基是中国文字[EB/OL]. http://www.people.com.cn/GB/wenhua/22219/2314328.html, 2004-02-01.

  6. 6. 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大学生中国文化符号观调查报告[N]. 新华网, 2010-11-27.

  7. 7. 李鹤鸣. 法国总督学白乐桑先生[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c6d240102e5ql.html, 2009-09-29.

  8. 8. 周惠斌. 外国邮票上的汉字[J]. 海外文摘, 2006(8): 20.

  9. 9. 李海燕.关于“三百千”的用字问题[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 105-110.

  10. 10. 罗洋. 400字简历有24个错别字——大学生应聘直接被PASS [N]. 重庆晨报, 2014-09-15.

  11. 11. 张西流. “400字简历24个错字”折射汉字危机[N]. 楚天金报, 2014-09-16.

  12. 12. 刘涛. 全民汉字书写水平在下降[N]. 光明日报, 2010-11-22.

  13. 13. 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EB/OL]. http://www.moe.gov.cn/s78/A19/yxs_left/moe_813/s237/201105/t20110512_130351.html, 2011-05-12.

  14. 14. 王力. 实用解字组词词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2.

  15. 15. 徐通锵. “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兼评汉语研究中的“印欧语的眼光” [J]. 世界汉语教学, 1994(3): 1-14.

  16. 16. 刘勰. 文心雕龙•章句[M].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1.

  17. 17. 胡明扬. 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J]. 语言文字应用, 2007(3): 5-9.

  18. 18. 王宁. 汉字构形学讲座[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19. NOTES

    1此前人们一般采用张志公先生《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的说法,认为“三百千”共用不重复的单字约2000字。但据同济大学李海燕采用现代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统计,“三百千”用字总量为2708字次,字种数为1474个。本文依据后者的统计数据。有关数据统计详情,请参阅李海燕《关于“三百千”的用字问题》。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