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Vol. 10  No. 02 ( 2022 ), Article ID: 51940 , 7 pages
10.12677/CnC.2022.102005

修身以敬·学以成人

——大学敬师礼和大学成人礼的修身进路与全人实践

林柏宇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广东 珠海

收稿日期:2022年4月19日;录用日期:2022年5月20日;发布日期:2022年5月31日

摘要

“礼”具有文化内涵同时也是教育方式,对礼乐文化进行体验、学习、转化、延展,礼乐教育就蕴含其中。结合“礼”的文化特质和“大学”的教育要义,在博雅型大学中进行“大学敬师礼”和“大学成人礼”的尝试与实践,探寻其中的修身进路,探究其中的全人实践,是对博雅教育和礼乐教育的探索、践行、传承、开新。“大学敬师礼”是修身以敬的进路,“大学成人礼”是学以成人的进程,促进了“礼”的生成进化和“全人”的成长前进。

关键词

大学敬师礼,大学成人礼,博雅教育,礼乐教育,全人教育,学以成人

Cultivation with Respect and Learning to Be Human

—The Cultivation Way and Whole Person Practice of the University Appreciation Ceremony and the University Capping Ceremony

Boyu Li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United International College, Zhuhai Guangdong

Received: Apr. 19th, 2022; accepted: May 20th, 2022; published: May 31st, 2022

ABSTRACT

“Rites” has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is also a way of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of rites and music is contained in the experience, learning, transformation and extension of rites and music culture. Combining with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Rites” and the educational essence of university, the University Appreciation Ceremony and the University Capping Ceremony are attempts and practices in the liberal arts university. The two ceremonies are the exploration, practic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liberal arts education and rites and music education exploring the cultivation way and whole person practice. The University Appreciation Ceremony is the way of cultivation with respect and the University Capping Ceremony is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to be human promoting the generation and evolution of “Rites” and the growth and progress of whole person.

Keywords:The University Appreciation Ceremony, The University Capping Ceremony, Liberal Arts Education, Rites and Music Education, Whole Person Education, Learning to be Human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礼”是中国文化的特质,作为传承文明的方式,也是学习做人的修身进路。学习做人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中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身路径,同时指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长之路,这些学习的行动和成长的过程都持续地完善了人的动态的整全的发展,修身的进路和全人的实践给“现成的”(Being)和“生成的”(Becoming)人开启了实际意义和无限可能。

中国的传统侧重于教育做人,并且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不仅相信人的潜力和能力,而且扬升人的责任和成就,那么问题就应当是:

我为什么要学习成为一个人?

我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如何成为我想要成为的人?

中国传统中“礼”的教育为修身和成人提供了深刻而有效的体验和学习的方式,引领我们去学会做一个完整的人和完善的人。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以下简称北师港浸大)以中国传统的拜师礼(敬师礼)和冠礼(成人礼)为例,对其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理解传承并进行适应时代的创造性转化,结合“大学”教育之要义理念和精神气象,去尝试并实践“大学敬师礼”和“大学成人礼”。“大学敬师礼”以“修身以敬”为修身的进路,“大学成人礼”以“学以成人”为全人的实践,启发了对身体、情感、心智、精神的体知性学习 [1],促发了自省、自觉、自律、自信的主动性行动,促进了联结、交互、协同、共创的共生性关系,这就提供了一种全面的深刻的体验学习以及动态的共创的成长过程,这是可知可行的自我完善和共同实现之进路,更是具体的人的成为“大人” [2] 和学习“大学”之大道。

2. 「礼」之:修身进路

在《大学》的开篇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确立了学习做人以修身为本,中国传统之“修身”主张“为己之学”,“为己”就是成为自己,“学”就是学习成为人,成为自己和成为人必须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进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理想,以养成仁爱博大、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完整人格为理念。从修身和学习的方法与进路来说,中国传统一向重视践履功夫,强调体认、体知和实践,提倡主客相融、内外兼修、知行合一的体验式学习 [3]。

修身是修养自身之根本目的,“仁”是为人修养的精神追求目标,“克己复礼为仁”提供了一条修身进路,“克己”是克制自己即修身,“复礼”是将“礼”规约到“仁”的道德修养中,把“礼”作为学习为人的方法和途径,把礼仪化作为我们学习成为一个成熟的人的具体过程,人的成长可描述成一种礼仪化的过程。“仁”是与个人的自我更新、自我完善以及自我实现的过程相联系的,在“仁”与“礼”的关系之中存在着一种创造性的张力,“礼”是“仁”在具体环境中的外在表现,而且含有特殊性原则的“礼”存在于“仁”对自我实现的内在要求之中 [4],“礼”的启发功能、特殊价值、重要意义在修身进路中得以彰显伸张和推扩充达。

在中国人日常具体的做人和做事的修身中可见“礼”之彰显、呼应和扩展,如修身进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张子全书》中有“载所以使学者先学礼者,只为学礼,则便除去世俗一副当习熟缠绕。又学礼,则可以守得定” [5],这里修身都是心“定”。又如修身进路“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近思录》中有“礼乐只在进反之间,便得性情之正” [6],这里修身都是心“正”。人在学习“礼”中学习为人从而成长为人,“礼”作为体验方式、学习方法和践履功夫,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修身过程和一条可知的可行的修身进路。

3. 「大学敬师礼」:修身以敬

礼的精神内核是“敬” [7],在“礼”之中,含有敬之精神状态。《孟子》对“敬”表述得很具体:“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敬”在《孝经》里亦有表述:“爱敬尽于事亲”,尽自己的爱敬之情,能够让德行和孝道得以推进和效法。《史记》中所说“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揭示了和谐安定与“敬”之间的关系。可见“敬”在“礼”之中生发并呈现,体现出人的内在核心的精神价值。

Figure 1. The 2020 UIC 7th University Appreciation Ceremony. The students gave a salute to teachers with tea to express their respect

图1. 北师港浸大2020年第七届“大学敬师礼”。学生以茶行敬礼向师长表达敬意

中国古代有“拜师礼”(敬师礼),以彰显师道尊严和师生劝勉为学之义。北师港浸大现今举办“大学敬师礼”,学生表达对师长的尊敬之情,弘扬敬师重道的中国文化传统,以“敬”为修身的进路。大学敬师礼的仪礼过程包含:“鸣鼓”、“请师者”、“请学子”、“正衣冠”、“备茶”、“敬茶”、“行敬礼”、“学子明志”、“聆训”、“全体行礼”、“回礼”、“礼成”多个连贯环节,如图1所示,学生以茶“行敬礼”向师长表达敬意,学生需要经历这个完整的具体的对“敬”的学习体验,学生对师长对尊长有敬而有爱,是为爱敬。仁者爱人,“敬”的产生,会加深爱的程度,而后能推己及人。爱里须有“敬”,爱通过敬,而完成它自己,成为真正的“爱” [8]。包含“敬”的“爱”,以他人的人格为敬爱之对象,而引领提升自己更高的人格。爱和敬结合,能生发相互尊重、彼此包容、同理共情的共生关系,即完成人之修身的自我完善和共同成长的过程。

“礼”作为“六艺”之首,其目的正是修身,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转化和可完善自身的行为准则,使之成为自身合乎群体准则的表现,这是为了激励我们遵循成为群体必要组成部分的准则。我们珍惜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将这种关系视为我们在道德和精神方面自我修养的必要条件。“大学敬师礼”承续了传统“礼”的精华,同时结合大学精神和时代特点,培养和提升了大学相伴相长的师生互动关系,师生彼此“敬”中有“亲”,以及“敬”中有“爱”,在修身以敬的共生性关系中同行共进。

4. 「大学成人礼」:学以成人

冠礼(成人礼)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人生礼仪之一,《礼记·冠义》解释冠礼(成人礼)的意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冠者,礼之始也。”西汉学者刘向在《说苑》中阐明冠礼(成人礼)之义在于“内心修德,外被礼文”。宋代理学家程颐强调冠礼(成人礼)对成人的重要性:“冠礼废,则天下无成人。”

对传统的冠礼(成人礼)深入理解并进行适应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北师港浸大的“大学成人礼”包含“经典研读”、“登高静思”和“成人大典”三个部分的学习体验活动,正式的“成人大典”仪式为“三加冠礼”,仪礼过程包含:“初加冠”(参礼家长)、“再加冠”(参礼师长)、“三加冠”(参礼主宾)、“明志聆训”、“回礼敬饮”、“行礼”、“礼成”多个连贯环节,如图2所示,参礼主宾为参礼学生进行“三加冠”礼。

Figure 2. The 2021 UIC 5th University Capping Ceremony. The guests of honor put on caps for the students

图2. 北师港浸大2021年第五届“大学成人礼”。参礼主宾为参礼学生进行“三加冠”礼

北师港浸大的“大学成人礼”进行于大学开学典礼之后而在大学毕业典礼之前,让参礼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成长和发展更具节奏感,这亦是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所说“教育的节奏” [9],人的智力成长有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学以成人的节奏更是动态的、联结的、共创的进化过程。参礼学生在其成人时刻品读经典见贤思齐寻得成人之道,登高望远历经逆境从而打磨心性及开拓格局,阅读父母家信并回信而生发一种感恩和担起一种责任,亲身演练完成具有庄重成人仪式感的“三加冠”成人典礼,这一系列连续的互动的体验式学习活动和礼乐仪式即刻重新开启了参礼学生的学以成人之路,这是可知可行的自我完善和共同实现之进路,更是具体的人的成为“大人”和学习“大学”之大道。

5. 「礼」之:全人实践

“大学敬师礼”是修身以敬的进路,“大学成人礼”是学以成人的进程,对两种“礼”的体验和践行共同都是成为“全人”的过程与实践。

全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博雅通达、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即“全人”。全人教育着重培养完整的生命,在全人的发展中对精神性和生命意义的探求占据中心地位,把人视为一个有感知、有情意、想探究生命意义、追求自我实现的个体 [10]。个体的成长需要他人、社会、世界、自然的共同助力,全人教育关注的焦点是“关系” [11],“大学敬师礼”和“大学成人礼”注重参礼者对“关系”的体验和觉知,当人意识到了自己的关系性就意味着积极参与和积极转变。这种转变和启发就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论述的个人中心的取向 [12],人的成长有形成倾向和实现倾向,“大学敬师礼”以“修身以敬”为修身的进路,“大学成人礼”以“学以成人”为全人的实践,启发了对身体、情感、心智、精神的体知性学习,促发了自省、自觉、自律、自信的主动性行动,促动了联结、交互、协同、共创的共生性关系,这就促进了一种全面的深刻的体验学习以及动态的共创的成长过程和全人实践。

大学敬师礼“学子明志”和大学成人礼“明志聆训”都有“明志”的仪礼环节,中国传统以立“志”为先。人生之本在心,而志是心之所向,志之所在,则道之所存,志而能立,则不离于道,明志则道光明,充实而有光辉 [13]。立志是“先立乎其大”实现自己坚定心智和远大志向,明志使自己之实际的存在(Being)成为(Becoming)一理想的实际存在,持续地完善了人的动态的整全的发展过程,这个“全人”实践和实现过程,给“现成的”(Being)和“生成的”(Becoming)人开启了实际意义和无限可能,“生成着”的人是关系型的、具象型的、情境型的进化者,成为“全人”是人的动态的、连结的、创新的、超越的过程,成为“全人”需要不断修身,需要学以成人的持续实践,需要积累变化量的迭加而成为“全人”。

“全人”是“人”的不断成长和持续前进,人的行动和实践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动和人与对象之间的互动 [14],“礼”可以为“人”成长成为“全人”营造一种生成、生长、生动的互动场景。“礼”生成的场景具有文化风格和美学特征,呈现和表达出“人”生长的生活风格、精神内涵、人生意义和情绪情感 [15]。“礼”和“人”的连结、整合、演化、创生在共同涌现并转化延展,“人”在“礼”的行进过程中生成特别的体验和经验,生成丰富的意义和创意,生成持续的进化和前进。

6. 结语

北师港浸大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八届“大学敬师礼”和五届“大学成人礼”,已传承并开新形成一套有中国文化特色、强调体验式学习、有系统学习成效的礼乐教育模式。“大学敬师礼”一般在九月“孔子诞辰日”举行,传承和弘扬敬师重道的中国文化传统。“大学成人礼”一般在五月四日“青年节”举行,继承和发扬中国五四精神。

对北师港浸大2017年至2019年共三届“大学成人礼”的参礼学生、参礼家长、观礼嘉宾和观礼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如表1所示,参与三次问卷调查共有93人,其中参礼学生24人,参礼家长33人,

Table 1. Statistics of the number of participants i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the 2017~2019 University Capping Ceremony

表1. 2017年至2019年北师港浸大共三届“大学成人礼”参与问卷调查人数统计

观礼嘉宾16人,观礼学生20人。根据参与者的反馈,“大学成人礼”活动效果得到普遍赞赏和积极肯定,被访问者普遍认为“大学成人礼”在对于促进参与者个人成长、增进家庭关系、引导关于社会参与及社会责任的思考和认知上有积极影响。

“大学敬师礼”和“大学成人礼”是对教育理念和礼乐文化的践行充实与持续开新,其中“大学成人礼”参礼学生的“赐字”环节是以北师港浸大的校训“博文雅志 真知笃行”作为每届参礼学生“字”的排序,2017年至2021年已有前五届“博”、“文”、“雅”、“志”、“真”字辈的参礼学生完成了“大学成人礼”,未来即将有“知”、“笃”、“行”字辈的参礼学生继续参加“大学成人礼”。

北师港浸大的礼乐教育特别注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近年以“岭南礼乐”入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持续每年举办“大学敬师礼”和“大学成人礼”,结合雅乐、古琴、射道、太极等多种中国文化特色元素课程体系,从而让礼乐教育得以更加系统,让礼乐教育的体验式学习更有成效。以“大学敬师礼”和“大学成人礼”为例进行大学礼乐教育的实践和探索,把“礼”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力量应用在学以修身和学以成人的“知”、“行”、“体”、“用”的学习过程中,这将是持续的向前的修身进路和全人实践。

路漫漫其修远,真知笃行之路始于足下,道不远人而人能弘道,愿继续探索共同前行。

致谢

该论文是对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持续举办了八届“大学敬师礼”和五届“大学成人礼”的阶段性小结和阐发。感谢吴清辉校长、汤涛校长、陈致副校长对博雅教育和礼乐教育的引领与支持。感谢“大学敬师礼”和“大学成人礼”的活动倡导者郭海鹏教授。感谢主创和组织活动的教师团队诸位同仁:李曼老师、叶佳颖老师、柯呈霖老师、陈婷老师、韩静老师、齐唱任老师、林美玉老师、卢欣老师、庄健进老师,感谢共同参与组织活动的各相关部门的同事们和各学生社团的同学们。致谢多年以来的参礼同学、参礼家长、参礼嘉宾、观礼嘉宾和观礼同学。同时致谢北师港浸大研究拓展及知识转移处对该校内科研基金项目的资助。

基金项目

本研究是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校内科研基金研究项目(R201725):“礼乐教育在有中国特色的博雅教育中的作用研究——以大学敬师礼和大学成人礼为例。”

文章引用

林柏宇. 修身以敬•学以成人——大学敬师礼和大学成人礼的修身进路与全人实践
Cultivation with Respect and Learning to Be Human—The Cultivation Way and Whole Person Practice of the University Appreciation Ceremony and the University Capping Ceremony[J]. 国学, 2022, 10(02): 21-27.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2.102005

参考文献

  1. 1. 杜维明. 精神人文主义——己、群、地、天[R]. 2018: 5.

  2. 2. 张耀南. “大人”论: 中国传统中的理想人格[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3-25.

  3. 3. 郭海鹏. “六艺”与北师港浸大博雅教育和全人教育[J]. 创新教与学, 2019(1): 54-58.

  4. 4. 杜维明. 作为人性化过程的礼[J]. 东西哲学报, 1972(4): 3-29.

  5. 5. 张载. 张子全书[M]. 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5: 12.

  6. 6. 朱熹, 吕祖谦. 近思录[M]. 太原: 三晋出版社, 2012: 39.

  7. 7. 刘梦溪. 礼的精神内核是“敬”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0(9): 1.

  8. 8. 唐君毅. 人生之体验[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50-51.

  9. 9. 怀特海. 教育的目的[M]. 上海: 文汇出版社, 2012: 23-39.

  10. 10. 郭海鹏. 面向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的全人教育[C]//广东省教育厅,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2016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论文集.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81-87.

  11. 11. 约翰∙米勒. 全人课程理论与实务[M]. 台湾: 心理出版社, 2009: 13-16.

  12. 12. 罗杰斯. 论人的成长[M].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5: 87-102.

  13. 13. 唐君毅. 人生之体验续篇[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14.

  14. 14. 杨国荣. 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14.

  15. 15. 丹尼尔∙亚伦∙西尔, 特里∙尼科尔斯∙克拉克. 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