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Vol. 11  No. 01 ( 2023 ), Article ID: 62000 , 5 pages
10.12677/CnC.2023.111001

《山海经》中草木、异兽、神怪意象语言分析

鞠佳霖,温蕾玲

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2年12月23日;录用日期:2023年2月24日;发布日期:2023年3月1日

摘要

《山海经》是我国先秦时期记载上古风貌的奇书,更被称为我国“神话之渊薮”,其中记载了大量山海湖泊以及各式各样的草木、异兽、神怪等意象。这些意象记载充满令人陶醉的艺术色彩,其语言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夸张等,其语言风格简短精炼、质朴纯真,在当今时代看来仍然具有极强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

《山海经》,意象,语言分析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ry Language of Vegetation, Strange Animals and Gods in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

Jialin Ju, Leiling Wen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Dec. 23rd, 2022; accepted: Feb. 24th, 2023; published: Mar. 1st, 2023

ABSTRACT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 is a rare book of ancient scenery in the pre-Qin period. It is also known as the “source of mythology”, which records a large number of mountains, seas and lakes, as well as a variety of vegetation, exotic animals, gods and monsters. These images are full of intoxicating artistic colors, and their language uses rich rhetorical devices, such as personification, metaphor, exaggeration, etc., and their language style is brief, concise, simple and pure, which is still of strong value in today’s era.

Keywords: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 Image, Language Analysis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山海经》是先秦时期古人记载上古文化的奇书,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其内容包含动物植物、山川河湖、历史风俗以及神话色彩浓郁的故事等。《山海经》中神话具有极强的浪漫主义色彩,表达出先民们对自然敬畏之心。人们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如大禹治水、女娲造人、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都是出于此书。远古时代的先民生产、狩猎没有铁具等工具可以利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社会处于愚昧混沌状态,先民只能通过最简单的采集、狩猎方式向自然界索取生存所需。同时,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不断发生以及未能掌握生产规律等原因,造成先民生存困难,无法对生存困境给出合理解释而造成先民对自然界食物的渴求与对自然的敬畏。虽然《山海经》中草木、异兽、神怪等形象大多是先民想象而出,但是其中大部分形象都是来源于先民生活所见植物、动物以及各种自然现象叠加经过夸张等方法创造出来的,用多样化奇异形象来满足先民的精神寄托。 [1] 《山海经》中不同意象代表先民不同精神寄托,在这些意象进行描写过程中,先民经过特色化语言、修辞等方式对各种意象进行加工,为后人呈现出一个瑰奇的上古世界。

2. 《山海经》主要意象概述

与西方希腊神话不同的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以《山海经》为首的神话描写中并没有设立一个能够威慑统领各界的共神。相反,我国古代文化在构建神话体系时把草木、异兽、神怪等划分为不同体系之中,互不干涉,共存于远古世界之中。然而正是由于山川湖海、草木虫蛇等各成系统并未实现统一,造成各体系在自身生存过程中具有极强挑战性与随意性与偶然性,与上古先民生存状态具有一致性。

(一) 《山海经》中的草木意象

《山海经》中认为神灵依附于万物之上万物就会拥有灵性,如在草木体系中,先民把草木体系大致分为两类,即草类和木类。关于草类描述先民大多是从医药学实用角度进行审视,审视草类对人的身体用途,反映出先民对于周围环境中草的认识水平。《山海经》中木比草更高一级,其中关于木的描述更偏重于神话体系中的三大神树。整体来说,先民关于草木描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草木分布等状态基本与当时中国地理环境一致,由于草木相比于动物其自然属性存在弱势,内在真实反映出上古先民生存困境。表达了先民生于忧患意识以及对自然的恐惧感、神秘感。另一方面,草木中很大一部分具有医治、疗救功效,如在《山海经·山经》中介绍了大概百余种草木,这些草木医治人体范围极广,涉及内科、外科、美容以及长生不老等方方面面,同时也有关于用于医治牲畜的草木。虽然其中关于草木医疗功能阐述带有很强的巫术思维,但不可否认这些记载传达出先民在认识发现自然奥秘时的侥幸以及寄托着先民对于实现更好生存的美好希冀。

(二) 《山海经》中的异兽意象

《山海经》中记载了大量外形奇特充满奇幻色彩的异兽,其中《山海经·山经》与《山海经·海经》对此描述最多。学界关于此书中异兽造型构成有较系统的研究,大概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种为异体重组,即通过对不同生物身体部位进行排列组合形成新的具有视觉冲击的奇异造型。第二种为自体变形,即把生物自身部位通过夸张变形、位置转移以及改变大小等方式进行变形,形成新的异兽造型。第三种为异体重组与变形同时进行,即不仅进行不同生物间身体部位交换,且在交换后对不同部位进行夸张变形、位置转移及改变大小,形成新的异兽造型。异兽造型生动传达出先民对于自然的两种态度:敬畏与无知,这两种矛盾复杂情感交织在一起,体现在《山海经》异兽形象身上就呈现出既有象征凶煞的异兽,已有象征祥瑞的异兽,更有象征凶煞与祥瑞于一体的异兽。

首先,具有祥瑞象征意义的异兽最为典型的就是龙。一方面,龙象征着安宁祥和,《山海经》中有关异兽龙的记载有多处,如龙首之神(包括龙首人身、龙首鸟身以及龙首马身等等),龙身之神(包括龙身人面、龙身鸟首等)以及其他蛟龙等。在此书中,龙是“天族”化身,象征光辉崇高,其地位远高于其他异兽。山神形象是龙在《山海经》出现频次较高的形象,具有守卫平安、吉祥安宁的象征,如龙首人身计蒙。另一方面,龙也是很多神仙坐骑,代表较高的身份地位。其次,具有凶煞意义的异兽在《山海经》中也有多处记载。以预示天灾的旱灾与洪水为例。仅预示旱灾与洪水的异兽就有二十余种,将这些异兽进行分类,基本可以按照影响地域程度分为四种,影响范围为“天下”的异兽(如肥遗、蛮蛮等)、影响范围为“邑”的异兽(如大蛇、鸣蛇等)、影响范围为“郡县”的异兽(仅一种为长右)以及影响范围为“国”的异兽(仅胜遇一种)。这些异兽凶悍诡谲,反映出先民对于天灾的畏惧。最后,《山海经》中同样存在兼具祥瑞与凶煞象征意义的凶兽。以蛇为例,在我国古代文化中蛇又称为“小龙”,在百兽之中具有相对较高的地位。然而部分蛇本身有剧毒,有致命危险,具有多面性,因此在《山海经》中既象征祥瑞,又象征凶煞。蛇与龙具有祥瑞象征共通点是他们都具有守卫平安意义,在《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轩辕氏的守卫者就是四条粗壮大蛇。蛇作为凶煞象征是以蛇妖形象出现的,其血肮脏恶臭,沾到庄稼后使庄稼枯萎。

(三) 《山海经》中的神怪意象

自然界的神秘莫测使先民们更加渴望征服自然,草木、异兽等怪异形象表达出先民对于自然的畏惧,而神怪形象则表达出先民在探索自然过程中顽强斗争和永不妥协精神,各种各样反抗神就是先民顽强精神与不屈意志的化身,最典型的代表是鲧禹治水。上古天下洪水泛滥,百姓生活困苦,鲧不忍见民如此,为救民于水火之中,私盗天帝息壤堵塞洪水,天帝知后大怒,命火神杀鲧于羽山。鲧死后其身三年未腐,禹于中生,继承鲧意志,继续治水,终使九州平定,天下安宁。《山海经》中有众多与鲧相似的神,如精卫、刑天等,他们存在很多相似点,首先,他们都具有强烈的反抗意志。鲧违背天帝意志为民治水,精卫被海淹没化鸟而不忘填海,刑天不惧天帝与之相争掉头而继续反抗,反抗神所具有的顽强精神是先民们征服自然意志生动体现。其次,这些神大多以男性为主,也含女性。最后,反抗神都存在死而复生现象。鲧死后身体未腐化身成禹,精卫死后化而为鸟,刑天首级被砍仍生命未休。反抗神们死而复生反射出先民对生命的理解,原始生命终结并不意味死亡,意志的顽强才是生命最高境界体现,这也是中华千年凝聚而成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3. 《山海经》中描述意象的修辞手法

《山海经》记载高山河湖、奇珍异兽等包罗万象,其成书虽已距今已几千年历史,但如今在研究其在语言方面的运用仍然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各种修辞手法交叉其中,以其自身独有的语言特色,为后人呈现出一个光怪陆离的上古世界。

(一) 比喻

比喻修辞手法是指根据主体感性认识,对所见客体进行相关联想,用更为简单、生动、直观方式表达出主体真实感觉,生动形象展示出客体对象外观等特征。比喻修辞手法是在《山海经》中使用最多的修辞手法,使其对山川湖海、自然万物描写更为具体直观。在有关植物的描述中,《山海经·山经·南山经》在描述招摇山中植物祝馀外形时写到,这种祝馀草植物花颜色为青色,且其形状像韭菜那样。在描述迷榖时写到其形状就像构树那样,并且有黑色的纹理,能够发出光芒照耀四方。《山海经》中关于植物描写中并未直接生硬描述祝馀、迷榖等高度、颜色、形状等外形特征,而是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所描述之物与其他熟悉之物做比较,更加生动形象将所描述植物外形特征呈现在读者眼前。在有关异兽的描述中,《山海经·海经·海外西经》中在描述白民国中动物乘黄时提到,有一种兽名为乘黄,其外形像狐狸,而且背上面有角,在它身上骑着就可以活到两千岁,根据此处描述,将乘黄与狐狸做比,使乘黄形象跃然眼前。在有关神怪的描述中也有很多,《山海经·海经·海外北经》在描述共工臣子相柳氏外貌特点时写到其不同于常人有九个脑袋,虽然是人的脸,但是身子却如蛇一般。这里描述相柳氏其身体时如若写到“其身柔软可随欲扭动”并不能将其与其他神怪相区别,即使是龙也可以有此特征。此处描写直接写如蛇般,使其外貌形象更为贴切。

(二) 拟人

拟人修辞手法是指将万物赋予人格特征,将其与人特征进行比拟,加入人的情感、外形、特征等。 [2] 《山海经》中运用了大量拟人修辞手法,最为典型是体现在描述异兽的相关篇目之中。《山海经·山经·南山经》中有关青丘国描述中拟人极为形象。其中提到,盛产玉石的青丘山之中有一种兽,其名为九尾狐,外形像狐狸,叫声像婴儿啼哭;青丘山中还存在一种名为灌灌的鸟,其叫声如人进行呵斥的声音;青丘山中河英水内赤鱬状如鱼,面如人,声如鸳鸯。 [3] 在描述青丘国中九尾狐、灌灌以及赤鱬中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这些异兽声音特征、外貌特征等与人声音、外貌类比,生动传神,具体直接地将异兽由刻板描述转为生动呈现。其他类似异兽描写也有相关呈现方式,如白耳狨“行走和坐卧都像人类”,鸮“爪子像人手”,鹤鸵“叫声如婴儿”等。《山海经》中对异兽描述具有相通性,诸如此类描写传神写照,都将所述之物与人本身特征联系起来,更方便读者进行想象,使各类异兽活灵活现。《山海经》中拟人手法的运用虽然相对简单,但是放在当时特定社会情景之下,描写相对具体生动,是先民思想的生动体现。

(三) 夸张

夸张修辞手法是指作者运用充分想象力,在对事物特征、性质、外貌描写过程中夸大其词以表达作者见到事物时的直观感受。《山海经》中所描述的草木、异兽、神怪等意象,是先民在生产实践过程之中根据现实世界所见之物进行夸张加工等形成,带有先民对探索自然的敬畏,表达出先民由于自身实践能力未能达到征服自然程度而对自然之中不能征服事物的恐惧。《山海经·山经·南山经》中记载了杻阳山中一种奇异生物鹿蜀,书中提到鹿蜀是杻阳山中有一种兽,它的外形与普通的马极其相似,不同于普通马的是,这种兽头是白色的,并且身上有类似于老虎一般的花纹,尾巴是红色的,叫声就像人在吟唱。联系到现代社会之中,我们能够联想到斑马,与鹿蜀这种生物极为相似,但是在《山海经》相关描述之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先民对于自然畏惧,将其与令人闻风丧胆的百兽之王老虎联系起来,增加了人们对其鹿蜀恐惧。类似记载还有很多,如《山海经·山经·南山经》中还记载了一种长相怪异的鱼,这种鱼形状如牛,尾巴如蛇,长着翅膀,声如牦牛,冬天冬眠,夏日醒来,这种生物与现代海牛长相具有相似性,很可能是先民见到海牛或者类似海牛生物之后进行的描述。《山海经·山经·南山经》中还记载了一种鸟,外形像鸱,爪子状如人手,关于此兽描述与猫头鹰类似。

4. 《山海经》中的语言特色

《山海经》蕴含先秦时期先民们丰富的想象,其语言简短精炼、质朴纯真,包含着先民对自然界最为原始的思索。对《山海经》中语言进行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在新文化运动之前,文言文是我国文字记录主要形式,沿用数千年,行文简练是文言文一大特色。首先,行文简练也是《山海经》语言特点之一。《山海经·山经·北山经》中“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有鬣,牛尾、文臂、马蹄……”,短短几句话便把其兽形态展示的淋漓尽致。其次,句式整洁也是《山海经》一大语言特点。在描述草木、异兽以及神怪等形象过程中句式整洁起到了良好的渲染效果。《山海经·山经·南山经》在描述招摇山上草木虫兽时提到“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名曰……;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其名曰……”,这里将招摇山之上草、木、兽形态排比写出,突出招摇山之上草、木、兽奇特功能。《山海经·山经·东山经》中也有诸如此类描述,如在描述栒状山时“有兽焉,其状如犬,……;有鸟焉,其状如鸡鼠毛,……;其中多箴鱼,其状如……”。最后,动词在《山海经》描述语言中占有重要位置。如《山海经·海经·海外西经》中“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圣人代立,于此取衣”,“两女子居,水周之”等里面包含丰富动词,将所描述之物、事、景刻画生动形象。

5. 结语

《山海经》作为我国古代上古奇书,所包含的内容山、海、兽、怪、神种类繁多,是我国古代世界的“百科全书”,有其独到的语言之美。通过生动语言对上古万物进行描述,是当今时代了解先秦时期先民思想的重要素材。它作为中华先秦时期的精神载体,反映到历史中便是中华民族性格、精神体现,对于凝聚民族、增强文化自信等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引用

鞠佳霖,温蕾玲. 《山海经》中草木、异兽、神怪意象语言分析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ry Language of Vegetation, Strange Animals and Gods in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J]. 国学, 2023, 11(01): 1-5.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3.111001

参考文献

  1. 1. 陈志莹, 任云妹. 《山海经》中神怪形象的造型技法研究[J].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20, 2(2): 45-47.

  2. 2. 王雨秋, 王艺凡, 肖慧敏. 《山海经》中的草木形象研究[J]. 大众文艺, 2021(10): 11-13.

  3. 3. 石浩田. 明清《山海经》版画比较研究——以预示大旱大水之异兽为例[J]. 艺术研究, 2021(3): 4-7.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