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Vol. 12  No. 02 ( 2024 ), Article ID: 84020 , 5 pages
10.12677/cnc.2024.122023

鲁迅先生文学经典的艺术诠释

——以曲剧《鲁镇》为例

常晓灿,于小飞

中原科技学院艺术学院,河南 郑州

收稿日期:2024年2月2日;录用日期:2024年3月27日;发布日期:2024年4月8日

摘要

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在文学界具有极高的艺术地位。然据学者统计,将鲁迅文学作品改编戏曲最多的地方,不是其故乡或学习工作过的地方,反而是河南。鲁迅先生的诸多文学作品以另外一种形式呈现在了观众视野,陈涌泉先生改编的曲剧《鲁镇》《阿Q与孔乙己》和豫剧《风雨故园》等。其中《鲁镇》揭示了一些旧时代所残留的禁锢人心的封建思想,展示其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创新性与艺术性。在新时代审美发展变化中陈涌泉先生对于鲁迅先生作品的改编立足于其文学性又加入了具有现代思维的艺术审美,将这部《鲁镇》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以戏曲的形式展现在了舞台上。

关键词

鲁迅,文学经典,艺术,戏曲

An Artistic Interpretation of Mr. Lu Xun’s Literary Classics

—Taking the Quju “Lu Zhen” as an Example

Xiaocan Chang, Xiaofei Yu

College of Art,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Received: Feb. 2nd, 2024; accepted: Mar. 27th, 2024; published: Apr. 8th, 2024

ABSTRACT

Mr. Lu Xun’s literary works hold a high artistic status in the literary world. According to scholar statistics, the place where Lu Xun’s literary works are adapted into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the most is not his hometown or place of study and work, but rather Henan. Mr. Lu Xun’s many literary works have been presented to the audience in another form, such as the adapted Quju by Mr. Chen Yongquan, such as “Lu Zhen”, “Ah Q and Kong Yiji”, and the Yu Opera “Wind and Rain Homeland”. Among them, “Lu Zhen” reveals some of the feudal ideas that have confined people’s hearts from the old era, showcasing the timeliness, innovation, and artistry of its literary works. In the new era of aesthetic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Mr. Chen Yongquan’s adaptation of Mr. Lu Xun’s works is based on his literary nature and incorporates artistic aesthetics with modern thinking, presenting the ideas and emotions expressed in “Lu Zhen” in the form of opera on stage.

Keywords:Lu Xun, Literary Classics, Art, Traditional Opera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笔者研究领域是鲁迅先生的文学综述,这篇文章主要集中在曲剧《鲁镇》身上。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戏曲领域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其中,由文学改编而来的戏曲成果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通过研究文学来解决研究戏曲的问题,并为戏曲领域尽绵薄之力。可以促进戏曲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

2. 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概述

鲁迅先生的原名叫周樟寿,之后更名为周树人,字豫才,出生于浙江绍兴。1918年5月,鲁迅先生首次以笔名发布了中国文学历史上的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先生在我国文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文章在当时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甚至在今天文坛上的影响力仍不减分毫。他这一生的时间,不仅用于思想研究,还在文学创作和批评运动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鲁镇》这部戏曲是由陈涌泉先生根据鲁迅先生的作品进行二次创作改编而成,由河南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创排,张君曼执导的一部纪念性戏曲。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创作的曲剧现代戏《鲁镇》,将鲁迅先生的诸多经典文学作品熔为一炉,浓缩在全新的艺术空间中,以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钩沉历史,回溯过往,释放出对理想时代的憧憬与呐喊。《鲁镇》与陈涌泉创作的其他有关鲁迅先生的作品不同,他以一个局外者的角度将多部小说的主人公天衣无缝的融合在一起,让他们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从而呈现出鲁镇的全貌,使戏剧冲突更加强烈。从曲剧作品看《鲁镇》主角是祥林嫂和狂人,狂人揭示“吃人”这一社会现实,而祥林嫂则是被“吃掉”的人。“鲁镇”在鲁迅先生笔下出现多次,其中明确出现“鲁镇”这个地点的小说就有五部。“鲁镇”的频繁出现引发无数学者对于“鲁镇”产生浓厚兴趣。李欧梵曾在《铁屋的呐喊》中写:“从一种现实基础开始,在他25篇小说的14篇中,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以S城(显然是绍兴)和鲁镇(他母亲的故乡)为中心的城镇世界。” [1] 由此可见“鲁镇”是鲁迅先生自己构建出的一个虚拟的文学世界,“鲁镇”是鲁迅先生根据自己记忆中母亲的故乡加上艺术创作而构成的一个符合当时时代特征的一个典型城镇。其实从另一意义上来讲,“鲁镇”并非一种抽象的空间所属,而是旧中国、旧文化和旧势力的缩影。

3. 经典传承与时代创新相融合

3.1. 曲剧《鲁镇》的人物创作

戏曲语言是戏曲的重要表现形式。陈涌泉先生在对经典进行改编时,极度尊重小说原台词,这部戏曲也就非常符合鲁迅先生要表达的思想。他曾说:“自始至终,我只是在用一颗真诚的心,尽可能地去把握鲁迅先生的创作思想,贴近原著的精神实质,体验人物的生命状态,并从中寻找与当代人心灵的契合。” [2]

《鲁镇》这部剧的人物塑造是非常成功,它在剧本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物性格和形象都是十分具有吸引力。首先剧本创作时,曲剧中没有出现“鲁镇”这个字。但是通过作者自身对故事背景、情节等方面进行了改编。剧作开创性地构建出“鲁镇”这个具有强烈象征意味的戏剧环境,这是对鲁迅文学中民族精神的高度整合,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品格的现代性思考 [3] 。其次就是将“狂人”这一角色作为重点刻画对象来完成对其性格特征描述与演绎;最后是通过“狂人”“祥林嫂”等人用当地的方言元素为基础,创作出具有地域特色和历史底蕴深厚的人物形象,将鲁镇所具有的地域文化、民俗习惯等内容通过故事展现出来。

3.2. 曲剧《鲁镇》的方言元素

在曲剧《鲁镇》中,狂人面对祥林嫂的提问,大声唱出:“不要害怕鬼,鬼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人……鬼的模样好认,小心便可以防,可是人是多变的。有的白天是人晚上是鬼,有的当面是人背后是鬼,有的外表是人内心是鬼,有的一会是人一会是鬼,让你防不胜防,莫道小鬼最难缠,人比那小鬼更多端,人还有绝技大变脸,忽而是人,忽而是鬼,变化万千……” [4] 这里“狂人”用方言唱出这段话表明他认为人比鬼更可怕,也暗示了当时社会多么黑暗。在《狂人日记》当中狂人认为周围的人都想要害自己,想要吃掉自己,他们青面獠牙露出贪婪凶狠的目光,而自己或许也在不经意中“吃”掉了自己的妹妹,狂人认为人是比鬼更可怕的存在。在《鲁镇》开始的部分鲁定平口中唱出的“鲁镇依然旧景象”作为点睛之笔,具有多重隐喻。在看似熙熙攘攘的繁华景象背后,实则却隐含着每一个人的冷漠、自私和狡诈。相对传统河南曲剧而言,《鲁镇》中的唱腔音乐更加通俗易懂,也令观众焕然一新,作为一种地方剧种,河南曲剧在唱腔风格方面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鲁镇》中各色各样人物的音乐设计在形式方面均有着特殊的文化美感。在结构唱腔音乐以及组织唱词内容的过程中,编剧和作曲家大量借用了鲁迅文学中的经典语句和文辞风格,使唱段既具有很强的戏剧表现力,又兼有深刻的文学性。

3.3. 曲剧《鲁镇》的舞台艺术

舞台空间不仅要承载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文思想,更要将那时中国社会的压抑、黑暗与丑恶淋漓尽致地具象表现在舞台空间之中。令人不寒而栗的悲剧与残酷的社会现实交织在戏剧进程中,通过对人物命运的窥探来表现强烈的现实主义力量,同时又需要继承鲁迅先生文学的浪漫诗性以及尖锐的批判精神。

文学经典在世人眼中是无趣的、刻板的,但是总有一些人具有出类拔萃的想象力。曲剧《鲁镇》便是新时代戏曲艺术的一次创新发展,中国传统文学中朴素与敦厚这些深入人心的形象并未做出调整改变,但是却又融入新时代的观点与特性去剖析过去的人物色彩。陈涌泉先生将这些无趣刻板的东西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在《鲁镇》这部作品是文学经典改编而成的戏曲当中,将文学经典搬至大银幕使这些书本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逼真。在曲剧《鲁镇》中张君曼导演展现出与以往曲剧不同的舞台风格,“举重就轻”的勾勒出现代极简主义舞台。舞台的背景极为简单,仅有几块沉重的木板。这几块木板从色调和形状上看和棺材不无两样,这些木板束缚着的不仅仅是他们的人身自由还有他们的思想,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人们思想的禁锢。舞台上人物穿梭在昏暗的灯光中若隐若现仿佛是当时社会的黑暗吞噬的他们,昏暗的灯光使人更加浮想联翩。深沉的舞台美术设计令人沉浸在舞台当中,把鲁迅先生悲天悯人和对社会的抨击变现的淋漓至尽。在曲剧《鲁镇》中,陈涌泉为虚构人物鲁定平设计了这样的唱词:“府学放假归故乡,愁绪绵绵亦彷徨。鲁镇依然旧景象,空气沉闷压胸膛。仿佛一座铁屋子,里面人儿睡得香……”开篇就提到鲁迅笔下“铁屋子”的形象。舞美设计抓住了这一点,大幕拉开时,舞台上是一排上下贯通的房屋立面,仿若一个巨大的铁屋子,充满隐喻,震撼人心。在过去1977年曾经上演的越剧《祥林嫂》当中的舞台布景相较于陈涌泉先生的舞台布景而言较为简单,但是在当时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超前的思想火花已是不易。具有象征意义的便是最后一场,舞台情景设置是鲁府之外的布景,两扇沉重的大黑门旁挂着两个明艳大红灯笼,好像一只凶恶的野兽怒视着猎物的血红色眼睛,审视着周围的一切,仿佛在告知世人这个世界一分为二,但里面的“积善堂”不过只是伪善,饱含讽刺,最终祥林嫂倒在这血盆大口之下,被这“吃人”的社会吞噬 [5] 。

4. 从鲁迅戏曲改编看当代戏曲

河南曲剧是历史悠久、负有盛名的地方戏曲剧种。20 世纪以来,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转变,曲剧艺术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实践与求索,进行一系列的修改。戏曲作为世界三大古老戏曲种类之一,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经久不衰,皆是历届戏曲工作者的传承与发展。也可以说,戏曲是在传承中涅槃,在发展中繁荣。“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各种艺术形的划分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艺术之间存在着承继蜕变、渗透兼融的密切关系,从而使每种艺术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6]

4.1. 较于时代性而言

戏曲作为一种传统艺术,更因它的独特性,自古以来就以舞台为载体传承经典文学作品。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文化输入越来越多元化,一些短视频软件应运而生,戏曲、话剧等这些舞台剧遭遇了不小的冲击。新媒体时代观众的娱乐方式是通过互联网、短视频这些方式进行,传统戏曲的状态不太理想。因此,戏曲的改革定如秋菊。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的群众基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观众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地方戏的受众群体已不再局限于乡野中,更要面向以学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让戏曲发挥昔日的辉煌,戏曲的改革与创新也要紧随时代的步伐。

4.2. 较于创新性而言

纵古观今,戏曲的发展也在一步步进行改革。优秀的戏曲不仅要有演员的精彩表演,更重要的是需要优秀的剧本,否则就像一把名剑却没有使用剑的将军,剑也就无用武之地了。当代戏曲改革通常选取过去传统剧目的改编。传统剧目固然有它的特点,但是“忠君爱国、胸怀天下、大公无私”这些审美特点已经不能过满足当代观众的需求。于是一些戏曲工作者开始进行大胆的改革,将一些文学经典搬至戏曲舞台。其中以鲁迅先生的小说进行改编的戏曲形式取得了很大进展。鲁迅先生的小说被誉为改造国民的良药,在文学发展百花齐放的今天,鲁迅先生的小说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如今生活物质方面基本无需担心,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但是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的比例并不成正比,因此思想启蒙仍该继续,在传承艺术的同时还要进行时代的创新。

4.3. 较于思想性而言

无论是《鲁镇》还是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都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新创编而成。在戏曲当中不同于小说,比如曲剧《阿Q和孔乙己》中的吴妈,在小说中他是寥寥无几的话一笔带过,但是在戏曲中吴妈成了一个仅次于两个主角而存在的次要人物。循序渐进地揭示其悲惨人生和矛盾性格,在原著的基础上丰富了人物特点,也融入了剧作家对于人性和旧礼教的深刻思考,令人意味深长。在整出戏的结尾,通过角色的内心读白的方式,掀起了整剧的情感高潮,将全剧的悲剧意蕴渲染到惊世骇俗的境地。故事的结局孔乙己对于生命的思考、对当时社会女性地位的同情……都是剧作家赋予了孔乙己新时代知识分子的特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性。

5. 曲剧《鲁镇》创编的意义

鲁镇是故事开始的地方,于伟大的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来说是,于他笔下的小人物祥林嫂、孔乙己、狂人、阿Q等也是,它是鲁迅对故乡的研究概括,它在曲剧《鲁镇》中被赋予了强烈的象征意义,地点不固定,可以在江南,也可以在塞北,甚至在旧中国的任何一个村落,它是鲁迅笔下的“铁屋子”,是旧中国的缩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典型的病态代表——愚昧落后。期间一个个沉默的灵魂都是看客,他们自我麻醉、自私冷漠、自欺欺人。可以说,演员的创作和表演撑起了这些戏,这些戏也成就了他们的事业和声名;戏和他们,或者他们和戏,相得益彰,荣辱与共,既为演绎和传播鲁迅的文学遗产付出了心力,也为河南戏曲走向全国、走出国门争得了荣誉,扩大了影响 [7] 。

鲁迅先生的小说是特殊时代的产物。那个时代的鲁迅手无缚鸡之力,他认为治病只能救人,而救不了那个时代,所以鲁迅先生选择弃医从文。他以锋利的笔锋讨伐当时的黑暗社会,以一己之力为当时中国人民凿出了一丝光明的洒落。毛主席曾这样评价他“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

曲剧《鲁镇》在一定意义上继承了鲁迅先生的文学精神又与河南本土艺术相结合开创了绝无仅有的视觉盛宴。陈涌泉源于对社会现实的洞察与感悟,融入他对社会转型时期人文背景的敏锐思考,以犀利的眼光审视由历史走向当代的芸芸众生,有意识地与前辈、同代人对话 [8] 。鲁迅先生的伟大不仅仅对于他那个时代而言,更在于对于我们当代中国的影响。百年大党风华正茂,亿万民众阔步前行,鲁迅精神从未过时,国民改造也不会终止。在快节奏生活影响下,我们更需这种鲁迅精神凝聚新时代的力量。

文章引用

常晓灿,于小飞. 鲁迅先生文学经典的艺术诠释——以曲剧《鲁镇》为例
An Artistic Interpretation of Mr. Lu Xun’s Literary Classics—Taking the Quju “Lu Zhen” as an Example[J]. 国学, 2024, 12(02): 147-151.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4.122023

参考文献

  1. 1. 李欧梵. 铁屋的呐喊[M]. 尹慧珉, 译.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6.

  2. 2. 陈涌泉. 《阿Q与孔乙己》的成因[J]. 剧本, 2002(9): 65-66, 76.

  3. 3. 李娜. 论曲剧《鲁镇》的戏曲现代化探索[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5(6): 131-137.

  4. 4. 杨志敏. 文学经典的再现与戏曲舞台的建构——从曲剧《鲁镇》看鲁迅作品的戏剧化改编[J]. 东方艺术, 2022(2): 48-53.

  5. 5. 刘如曾. 谈越剧《祥林嫂》的音乐创作[J]. 戏剧艺术, 1978(1): 115-122.

  6. 6. 莫∙卡冈. 艺术形态学[M]. 凌继尧, 金亚娜, 译. 北京: 三联出版社, 1986.

  7. 7. 姬学友. 鲁迅的文学遗产与河南戏曲[J]. 鲁迅研究月刊, 2021(11): 52-63.

  8. 8. 徐芳芳, 李建威. 对文学经典的艺术诠释——曲剧《阿Q与孔乙己》的审美特征与文化启示[J]. 许昌学院学报, 2013, 32(3): 50-5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