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banization and Land Use
Vol.03 No.02(2015), Article ID:15493,12 pages
10.12677/ULU.2015.32002

The Estimated and Assessed Study on Tibet Urban-Rural Integration Situation

Jie Hu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Tibet, Lhasa Tibet

Email: hujie0402@163.com

Received: Jun. 6th, 2015; accepted: Jun. 21st, 2015; published: Jun. 25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urbanization, as well as the basic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This paper sets up an evaluation system in space, economy, and soci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y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to evaluate the level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Tibe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level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Tibet from 2004 to 2013 is rising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pac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ut the society is insufficient. And there is obvious dual structure in the economy and public servi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focus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of Tibe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developing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al security undertakings.

Keywords:Urban-Rural Integration, Assessment Indicator System,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PCA

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测度与评价研究

胡洁

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西藏 拉萨

Email: hujie0402@163.com

收稿日期:2015年6月6日;录用日期:2015年6月21日;发布日期:2015年6月25日

摘 要

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城镇化的最终目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本文从空间、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了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了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结果表明西藏2004~2013年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在不断提升,得益于城乡经济、空间和环境一体化水平的提升。不足处在于城乡社会的推动力度不够,并且城乡经济和社会公共服务存在显著的二元结构。最后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西藏未来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点应该是在大力发展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同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法

1. 问题的提出

城乡一体化思想在我国改革开放时就已形成,特别是在各种经济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的21世纪,这一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体系[1] ,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打破城乡分割二元格局,建立城乡互动发展新机制,通过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2] ,最终达到城乡在空间、经济、社会和环境四个方面协同一致、同步发展的长期过程[3] 。我国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研究经历了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的发展过程。定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目标、发展模式、制度设计等分析和描述上,如杨荣南[4] 提出了城乡一体化水平测度的思路,顾益康和许勇军[5] 提出了评估和反映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的指标体系,张沛、张中华和孙海军[6] 研究了城乡一体化的国际进展及典型国家发展经验。定量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如白永秀、胡碧涵和周江燕[7] ,李康兴、王录仓、李巍[8]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客观赋权法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和评价。从目前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测度的研究来看,由于研究对象的差异,学术界对评价指标体系并未达成共识,评价方法也没有统一,但逐渐趋向使用客观测度方法,减少了主观性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城镇化建设的大力投入以及各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援,西藏自治区的城镇化建设迈进了新的历史阶段。2013年,西藏自治区总产值超过807.67亿元,人均GDP超过26,068元,城乡人均居民收入分别为20,023元、6578元,城乡发展差距大,二元结构显著;城镇化水平为23.72%,城镇化发展速度缓慢。目前西藏处于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由城乡差距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是目前西藏城乡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2. 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现状分析

2.1. 城镇化发展水平不高,发展速度缓慢

西藏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得益于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从1951年开始,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大规模修建公路、住房、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到1959年国家又陆续投入巨资使西藏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更好地发展,再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西藏经济发展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实行了一系列搞活经济、发展生产力的政策,这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快了西藏的城镇化发展进程。近年来,西藏的非农业人口比率不断上升,从2004年的20.52%上升到2013年的22.71%,如表1所示。

表1可看出,2000年西藏的总人口为276.3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56.7万人,农村人口为219.65万人,城镇化率为20.52%;截止到2013年,西藏总人口为31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74万人,农村人口为238万人,城镇化率为23.72%。总体而言,西藏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缓慢,如图1图2

2.2. 经济实力较弱,内生推动力不足

经过2004-2013年的跨越式发展,西藏自治区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人均GDP由2004年的8103元增加到2013年的26,068元,翻了两番(如图3);产业结构优化显著,农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逐渐降低,工业发展势头良好,第三产业稳步发展,三次产业的增加值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20.11%下降到2013年10.75,第二产业由23.94%上升到36.27%,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西藏经济的进步(如表2图4)。

总体而言,城镇化、工业化促进了西藏经济的发展。从表面来看,西藏为“三二一”的产业结构,

Table 1. Urbanization rate in Tibet in 2004-2013

表1. 2004~2013年西藏城镇化率表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Figure 1. The graph of Tibetan population change in 2004-2013

图1. 2004~2013年西藏人口变化曲线图

Figure 2. The line chart of urbanization rate in Tibet in 2004-2013

图2. 2004~2013年西藏城镇化率变化折线图

Figure 3. The graph of GDP per capita change in Tibet in 2004-2013

图3. 2004~2013年西藏人均GDP变化图

Figure 4. The figure of GDP proportion of Tibet’s first, second and third industries output in 2004-2013

图4. 2004-2013年西藏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所占GDP比重图

但由于其经济发展的起点低,产业发展及其不充分,造成经济的低效发展,三次产业内部结构问题突出:第一产业集聚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但由于其科技含量低,仍然运用简单的生产方式,劳动生产率低下;第二产业为资源型传统产业,生产初级产品,是一种粗放型、低技术含量的发展方式,不仅产业附加值低下,而且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与环境污染;第三产业发展层次低,新兴服务业发展缓慢,市场发育不健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较弱。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西藏的经济实力较弱,存在一定差距,要实现西藏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其经济发展水平。

2.3. 城乡发展差距大,二元结构显著

图5可看出,虽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不断增长,但城乡差距也在不断扩大。2004年城镇居民收入为9106.1元,农村居民仅有1861.1元,城镇居民的收入是农村居民的5倍;2013年城镇居民收入为

Table 2. The situation of national income in Tibet in 2004-2013

表2. 2004~2013年西藏国民收入情况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Figure 5. The graph of Tibet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change in 2004-2013

图5. 2004~2013年西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图

20023.4元,农村居民为6578.2元,前者是后者的3倍。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的各种政策措施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很大的实惠,但由于农村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落后和资源的缺乏,导致其辐射和带动能力较弱、吸纳力不足,最终是农村和城市的发展差距拉大,区域经济二元结构特征明显。

3. 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度方法的选择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体系,涉及到城乡发展的方方面面,但并非每一方面都能运用定量的方法进行评估,加之我国城乡一体化水平测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增加了设计指标体系的困难。本研究基于国内外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测度经验,充分考虑西藏自治区的实际情况,对影响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因素进行合理分解,确定各项评价指标,进而对西藏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整体性评价,总结西藏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就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

3.1. 城乡发展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全面性原则。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综合系统,包含空间、经济、社会、环境的各个方面,要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就必须充分了解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内涵,明确城乡发展一体化与各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城乡发展一体化评价指标的选取既要注意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又要要求空间上的全面性,力求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够多层次、多角度的反映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全貌。

可行性原则。根据全面性原则选取了能够覆盖城乡发展一体化全貌、反映其内涵和水平的评价指标,但由于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因统计数据的缺乏只能将其放弃。因此,在构建指标体系时也要遵循可行性原则,使各评价指标的统计数据能够较容易地获得,如能够从统计部门公开的统计数据资料查询或调查者有其他渠道获得。同时,在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评价区域的经济特征,统计指标能够真实地反映目标区域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

可比性原则。对城乡发展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要求在时间上能够进行不同年份之间的纵向比较,又能在空间上进行不同区域之间的横向比较,因此评价指标必须具备可比性原则,城镇和农村之间的统计口径应一致,指标的定义、数据来源等必须相同,确保统计指标能够客观地反映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进程。

3.2. 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标体系的结构

本文在借鉴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西藏城乡发展的实际和数据的可得性,结合构建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已有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系统的指标体系,来反映西藏城乡发展的差异。该指标体系包括城乡空间、城乡经济、城乡社会与城乡环境,为了能更加有效地实用于后续分析,我们进一步将这些因素细化为二级参数,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3.3. 指标处理方法

由于指标间的属性和量纲不同,不能直接进行计算,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变换处理,即指标的正向化和无量纲化。(1) 正向化处理。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指标包含正指标和逆指标,指标属性不一致,直接对其加总难以反映不同作用力的综合结果,因此在进行计量处理之前需先将逆指标转化为正指标,使所有指标对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的作用力趋同化。根据逆指标的经济含义,本文采取倒数形式对逆指标进行正向化处理。(2) 无量纲化处理。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各基础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和量级,若直接采用各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会造成主成分偏重于方差较大的指标,影响评价结果。因此,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具体处理过程中,我们采用均值化方法对基础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Table 3.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integration level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Tibet

表3. 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3.4. 指标测度方法

前人对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测度方法的研究已有比较丰富的成果,如相对指数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都是比较常用的方法。本文选择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原因在于该方法不仅可以简化数据结构,将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主要代表指标,而且能够保留数据信息量,同时评价指标权重根据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来确定,避免了评价指标的共线性和权重确定的主观性,使评价结果趋于客观合理。本文的主成分分析模型为:

在此模型中,根据本文的实际数据,P表示样本(即年份),m表示变量(即22个基础指标)。此处的i表示从第一个变量到最后一个变量,即从指标1到指标22,为原始变量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是原始变量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值。此处的i表示从第一个变量到最后一个变量,即从指标1到指标22。

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表示主成分的方差占全部方差比例,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计算公式为: (此处的i表示从第一个样本到最后一个样本,即从第一年到最后一年。)

方差贡献率越大说明主成分的解释力度越强,根据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5%确定主成分个数,其计算公式为: (此处的i表示从第一个样本到最后一个样本,即从第一年到最后一年。)

4. 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实证分析结果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历年《西藏统计年鉴》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以及CNKI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各项基础指标值均在相关统计数据基础上依据计算公式整理所得,将经过正向化和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数据代入SPSS中,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基础指标的权重,计算出各方面指数得分,再次将其代入SPSS中,得到城乡发展一体化各方面指数的统计特征,如表4所示。

表4中可以看到,城乡空间一体化指标、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标、城乡社会一体化指标和城乡环境一体化指标都提取了两个主成分,并且所有方面指标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5%以上,说明处理结果的可信度较高。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结果离不开城乡空间、城乡经济、城乡社会和城乡生态环境的同步发展,但是各个指标在推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与推动力度存在差异。从表5表6可以看出,在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

过程中,城乡空间、城乡经济、城乡社会与城乡环境均是起正向推动作用,城乡空间的推动力度最大为0.2925,表明西藏城乡空间联系紧密融合汇通深入;城乡经济的作用次之,推动力度达到0.26897,说明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经济基础良好;城乡环境一体化的权重为0.23394,说明在推动西藏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的作用有限,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态绿化还有待提高;而城乡社会一体化的权重最低,该项指标对西藏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大,说明西藏城市和农村之间在城乡基础教育、城乡医疗卫生、城乡居住消费和城乡文化消费上差异明显,广大农村居民未能和城镇居民同等享受到西藏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果。

Table 4.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dicators at all levels

表4. 各级指标的统计特征

Table 5. The weight of basic indicators in the aspects of index

表5. 各基础指标在方面指标中的权重

Table 6. The weight of all aspects indicators in the index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表6. 各方面指标在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中的权重

表7图6中分别是2004~2013年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各方面指数的测度结果以及各方面指数和总指数的变化趋势。总体来说,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和城乡空间一体化指数呈上升趋势,城乡环境一体化指数2010年以前平稳发展,2010~2011年急剧上升,2011年~2012年迅速下降,2012年以后恢复平稳状态,城乡社会一体化指数自2005~2006年急剧攀升后又呈下降趋势,而城乡发展总指数呈平稳上升趋势,2004~2013这十年间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总指数值−2.29上升到1.46,实现了质的飞跃。

Table 7. The measure results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Tibet in 2004-2013

表7. 2004~2013年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测度结果

Figure 6. The line chart of index change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Tibet in 2004-2013

图6. 2004~2013年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变动折线图

城乡空间一体化在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条件。从图7可看出,2004~2013年间西藏城乡空间一体化前期呈平稳上升趋势,后期加快增长,2010年以来上升幅度较大,说明西藏城乡空间一体化在这一年有显著的成果。西藏城乡空间一体化指数从−2.90提高到2.13,从基础指标层面来看,得益于空间集聚、城乡往来、城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在空间集聚上,城市化水平由20.5%提高到23.7%,增长速度较慢;在城乡往来上,在西藏自治区的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员及物资流通能力明显提高。由于交通基础条件的全面改善,西藏自治区旅客周转量由14.8亿人公里提高到42.41亿人公里,公路运营里程达到7.06万公里,平均每万人公交车拥有量也有了明显地提高,促进了西藏城乡空间的全面融合发展;在城乡信息化上,2013年西藏人均邮政、电信费用支出达到1337.82元/人,在城乡电话用户数上,城市居民由14.5万户增加到39.3万户,而农村居民由0.5万户增加到了1.1万户,仅增加了0.6万户,差异水平由14.08%上升到35.73%,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远不及城市,影响农村和城市之间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制约了西藏城乡空间一体化水平的提高。

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物质基础,对促进西藏城乡之间资源与生产要素的流动、互补、共享和合理配置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图8可看出,西藏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前期和后期急剧攀升,中期

Figure 7. The line chart of index change of the spatial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in Tibet in 2004-2013

图7. 2004~2013年西藏城乡空间一体化指数变动折线图

Figure 8. The line chart of index change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Tibet in 2004-2013

图8. 2004~2013年西藏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变动折线图

平稳增长,总体呈上升趋势。西藏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体现在经济总量的增长、城乡就业的发展、居民收入和消费的提高和城乡技术的进步上。2004~2013年间,西藏人均GDP由8103元增加到26068元,提高了2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106.1元增加到20023.4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也由1861.3元增加到6578.2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由4.892下降到3.04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城乡技术进步也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由1.25提高到2.12。然而,城乡产业结构制约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二元对比系数权重为−0.08,表明西藏城乡二元结构还比较明显,农村地区仍以第一产业为主导产业,造成农村劳动生产率低下。

城乡社会一体化是城市和农村在社会保障和福利等利益中博弈的结果,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表现结果和价值取向。从城乡社会一体化指数的权重仅为0.20来看,其严重制约着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的提高。这一点从城乡社会一体化指数中也得到验证,从图9的结果来看,除了2005~2006年间西藏城乡社会一体化指数的急剧上升和2008~2009年的小幅度上升趋势外,其余年份均呈下降趋势,说明一直以来,西藏城乡社会一体化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瓶颈,农村居民没有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福利。从基础指标的权重来看,在西藏城乡社会一体化中,城乡基础教育、城乡医疗卫生、城乡居住消费、城乡文化消费均起到了正向的推动作用。在城乡基础教育中,教育经费总投入由76,981万元增加到1,100,000万元,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投入由0.2万元/人增加到2.1万元/人,促进了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城乡医疗卫生中,城乡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比比重由11.1%下降到8.6%,城乡社会保障的工作成果较为明显;在城乡居住消费中,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消费由483.2元上升到964元,而农村居民由118.5元上升到189.7元,城乡人均居住消费比由4.08%上升到5.08%,城乡差距逐渐扩大;在城乡文化消费中,城乡文教娱乐支出比由16.33%上升到24.4%,城乡差异明显。

城乡环境一体化是城乡生态环境的高度融合的结果,它追求的是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保障。西藏自治区地处青藏高原,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条件,区内大多为生态保护区,因此城乡环境一体化对于西藏城乡发展极其重要。从图10中可看出,西藏城乡环境一体化指数在2004~2010年间呈缓慢增长的态势,2010~2011年急剧上升到2.22后又骤然下降到0.59,之后呈平稳发展的态势。从基础指标的权重来看,城乡生态绿化指标起着正向的推动作用,而城乡生活环境指标则起着负向的阻碍作用。建城区绿化覆盖率的权重为0.59,从2004年的0覆盖率到2013年0.3的覆盖率,城市绿化水平明显提高;生活垃圾清运量的权重为0.56,2004~2013年,生活垃圾清运量由24.1万吨增加38万吨,清运能力显著提高;废水排放量的权重为−0.15,从2004年的4501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5004.68万吨,严重阻碍了城乡环境一体化的发展。

5. 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2004~2013年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测度的分析,可以看出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在城乡空间、城乡经济、城乡社会和城乡环境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相应的问题。首先,城乡空间、城乡经济、城乡社会和城乡环境对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均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城乡经济一体化成果较为显著,但其推动力度与其他方面指标相比差距不大,因此,要想实现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跨越式发展必须首先推动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其次,城乡社会一体化的效果不甚明显,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享受社会公共服务的差异较大,因此,提高城乡社会一体化水平应是西藏未来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点推进对象;最后,城乡产业结构和城乡环境生态绿化方面存在严重的二元结构特征,西藏未来城乡发展一体化应着重调整城乡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的改善。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认为西藏未来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推进重点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合理调整经济布局,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首先,加快发展优势产业,增强整体经济综

Figure 9. The line chart of index change of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in Tibet in 2004-2013

图9. 2004~2013年西藏城乡社会一体化指数变动折线图

Figure 10. The line chart of index change of the environment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in Tibet in 2004-2013

图10. 2004~2013年西藏城乡环境一体化指数变动折线图

合实力;其次,要围绕中心城镇,合理布局产业结构,适当引导资源配置向县域和中小城镇转移,为经济欠发展地区创造条件;最后,加大对农牧区的投入,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增加农牧民收入,缩小城乡人居收入差距。

第二,加大社会保障事业投入,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完善补贴办法,扩大补贴范围,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其次,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农村初高中升学率;最后,加快发展农村社保、卫生事业,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农村老人老有所依,解决农民“看病难”的后顾之忧。

第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首先,重点抓好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废气废水排放达标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不断美化农村生活环境;其次,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鼓励推广应用节能环保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发展,大力倡导低碳文明生活方式。

基金项目

2014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4BJY003):西藏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研究。

文章引用

胡 洁, (2015) 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测度与评价研究
The Estimated and Assessed Study on Tibet Urban-Rural Integration Situation. 城镇化与集约用地,02,7-19. doi: 10.12677/ULU.2015.32002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郭俊华, 刘奕玮 (2013) 西部地区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测度与评价.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 489-493.

  2. 2. 白永秀, 周江燕 (2013) 中国省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评价报告. 中国经济出版社, 北京.

  3. 3. 王舒傲 (2014) 山西省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测度与评价. 生产力研究, 8, 78-81.

  4. 4. 杨荣南 (1997) 城乡一体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城市研究, 2, 19-23.

  5. 5. 顾益康, 许勇军 (2004) 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浙江社会科学, 11, 95-99.

  6. 6. 张沛, 张中华, 孙海军 (2014) 城乡一体化研究的国际进展及典型国家发展经验. 国际城市规划, 29, 42-49.

  7. 7. 白永秀, 胡碧涵, 周江燕 (2013) 浙江省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测度分析. 生产力研究, 9, 60-63.

  8. 8. 李康兴, 王录仓, 李巍 (2013) 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评价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资源开发与市场, 1, 16-1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