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09  No. 06 ( 2019 ), Article ID: 30752 , 8 pages
10.12677/AP.2019.96118

Discussion on the Feasibility of Geographical Portrait of Crime: Taking Serial Murder Cases by Chengyong Gao in Baiyin as an Example

Zonglin Yu, Ai Ma*

School of Sociology,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Beijing

Received: May 22nd, 2019; accepted: June 6th, 2019; published: June 13th, 2019

ABSTRACT

Geographical portrait of crime, also known as psychological portrait of crime in geography, is a method to analyze and depict serial crimes and violent abnormal killers. It determines the most likely living area of the suspe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rime location of a series of cases. Using literature analysis, case analysis, charts and models, this research took serial murder cases by Chengyong Gao in Baiyin for instance to prove its feasibility on four aspects: theoretical basi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professionals and professional software as well as costs and benefits. Through the demonstration, it can be confirmed that the geographical portrait of crime has its own value of existence, and it is a feasible criminal investigation method.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means of investigation, it can be more efficient in the detection of crime.

Keywords:Serial Cases, Mental Map, Geographic Portrait of Crime, Investigation Means, Feasibility

论犯罪地理画像的可行性:以白银高承勇连环杀人案为例

虞宗麟,马皑*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北京

收稿日期:2019年5月22日;录用日期:2019年6月6日;发布日期:2019年6月13日

摘 要

犯罪地理画像,又称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它是一种用于分析刻画系列犯罪和暴力变态杀手的方法,它通过对系列案件的犯罪地点分析,进而判断犯罪嫌疑人最可能的居住区域。本文以发生在甘肃省白银市的“高承勇连环变态杀人案”为例,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图表法、模型法等方法,围绕理论基础、信度和效度、专业人员和专业软件以及成本和收益四大方面论证犯罪地理画像的可行性。经过论证可以肯定,犯罪地理画像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它是一种具有可行性的刑事侦查方法,在与其他侦查手段结合使用的情况下,能够更高效地侦破犯罪。

关键词 :系列案件,心理地图,犯罪地理画像,侦查手段,可行性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犯罪地理画像概述

1.1. 犯罪地理画像的概念

犯罪地理画像(geographic profiling),又称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它是一种用于分析刻画系列犯罪和暴力变态杀手的方法,它与犯罪心理画像一样,都是侦查犯罪心理的方法(Rossmo &李玫瑾,2007)。它并不是仅仅使用地理学的知识帮助侦查犯罪人,而是仍然以心理学的知识为主、借助地理学的知识帮助侦查犯罪人。犯罪地理画像通过对系列案件的犯罪地点分析,进而判断犯罪嫌疑人最可能的居住区域(丁根元,宋玉勇,方俊杰,&陈林,2016;梁斌&刘晓云,2013;杨学锋,2008)。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用于系列杀人、系列强奸、系列纵火、系列抢劫和系列爆炸案件的侦查;还可以用于虽然只发生一起,但涉及多个现场的案件,或者那种具有明显地理特点的案件(杨学锋,2008;Rossmo &李玫瑾,2007)。

犯罪地理画像的研究重点是如何根据系列暴力性案件的犯罪人猎取被害人的行为方式和猎取地点的风格形成犯罪空间模式(李晓临&戴婷,2018)。猎取行为涉及被害人研究和犯罪人习惯的攻击方式以及攻击地点的研究(Turvey &李玫瑾,2005)。攻击的位置尽管可以不同,但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犯罪关系串联起来,如一起杀人案件要涉及与被害人有关的遭遇地点、攻击地点、杀害地点及抛尸地点(李玫瑾,2007)。对犯罪人的猎取对象和方式的分析实际上是在分析犯罪人的猎取视点;根据这种猎取视点的风格,再通过其犯罪活动地点就可以圈出一个范围,即嫌疑人最可能的居住地(李婕&马皑,2014)。

1.2. 犯罪地理画像和犯罪心理画像的关系

需要提前说明的是,犯罪地理画像和犯罪心理画像并非两个完全对立的概念,二者之间具有交叉范围。“广义的犯罪心理画像”包括犯罪心理画像(全称“心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简称“犯罪心理画像”,这是“狭义的犯罪心理画像”,也即常说的犯罪心理画像)和犯罪地理画像(全称“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简称“犯罪地理画像”)。后文实际上是在将“狭义的犯罪心理画像”与“犯罪地理画像”做区分。

犯罪心理画像并不是犯罪地理画像的必须程序,但是它对于洞察犯罪嫌疑人的人格、行为和生活类型是有帮助的,尤其在涉及仅仅有几个地点的案件中非常有效(Rossmo &李玫瑾,2007)。地理画像反过来可以帮助心理画像使之更精炼,增加它的实用性。犯罪地理画像和犯罪心理画像相互完善,先后互补,帮助侦查人员更加精确地描绘出罪犯的“形象”(陈震屏,2010)。

值得强调的是,无论是犯罪心理画像或是犯罪地理画像,任何画像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准确,其功能性在于缩小侦查范围、提高破案机率(郑亚非,2010; Turvey &李玫瑾,2005)。也可以说,犯罪地理画像并不直接破案,而是专门处理和解决在刑事侦查中常常面临的信息量大这一问题(何为民,罗大华,&马皑,2006),因此,最好将其结合其他的侦查手段进行使用,从而帮助更高效地侦破犯罪。

2. 犯罪地理画像的可行性例证

本部分旨在借助白银高承勇连环杀人案来论证犯罪地理画像的可行性。选择该案例有如下两点理由:第一,为了给将来的侦查活动提供指引,如果以一个使用了犯罪地理画像方法侦破案件的案例来论证,其意义并不大,因为其可行性已经不证自明,无须长篇赘述地论证。第二,尽管该案并非使用此法侦破,但它历经28年才得到侦破,如果该案一早就使用了犯罪地理画像的方法,不知能否更早得到侦破?这值得考量,也是本文的价值所在,侦查部门有追思的必要性。

2.1. 案情简介

甘肃省白银市连环杀人案,是指从1988年至2002年的14年间,在中国甘肃省白银市有11名女性惨遭入室杀害的案件,部分受害人曾遭受性侵害。凶手专挑年轻女性下手,作案手段残忍,极具隐蔽性,造成巨大的社会恐慌。2004年,白银市警方向外界公布详细案情,并悬赏20万人民币,希望能够取得线索。

2016年3月,甘肃省公安厅重启侦查工作;2016年8月26日,办案民警在白银市工业学校一小卖部内将犯罪嫌疑人抓获。高承勇被抓前,他和妻子承包了白银市工业学校内的小卖部做生意。经初步审讯,犯罪嫌疑人高承勇对其在1988年5月至2002年2月间实施强奸杀人作案11起,杀死11人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甘蒙“8·05系列强奸杀人残害女性案”成功告破。这是公安部刑事侦查局组织开展疑难命案积案攻坚行动以来侦破的又一起在全国影响巨大的案件。

2.2. 案件经过

1988年5月26日下午5时许,白银公司23岁的女职工白某被害于白银区永丰街家中(简称“88∙5∙26”案件)。警方勘验发现,受害人“颈部被切开,上衣被推至双乳之上,下身赤裸,上身共有刀伤26处”。经犯罪嫌疑人高承勇供述,该案件是因盗窃未遂,被受害者撞破才杀人。

1994年7月27日下午2时50分,白银供电局19岁女临时工石某在其单身宿舍遇害(简称“94∙7∙27”案件)。受害人“颈部被切开,上身共有刀伤36处”。

1998年1月16日下午4时许,居民发现白银区胜利街29岁的女青年杨某在家中遇害(简称“98∙1∙16”案件),调查证实杨某被害时间为1月13日。作案犯在作案时该其实有人看到过案犯,或是案犯被什么惊到了。受害人“颈部被切开,全身赤裸,上身共有刀伤16处,双耳及头顶部有13 × 24厘米皮肉缺失”。

1998年1月19日下午5时45分,家住白银区水川路的27岁女青年邓某在家中遇害(简称“98∙1∙19”案件)。受害人“上衣被推至双乳之上,裤子被扒至膝盖处,颈部被刺割,上身共有刀伤8处,左乳头及背部30 × 24厘米皮肉缺失”。

1998年7月30日下午6时许,白银供电局职工曾某8岁的女儿苗苗(化名)在家中遇害(简称“98∙7∙30”案件)。受害人“下身赤裸,颈部系有皮带,阴部被撕裂并检出精子”。

1998年11月30日上午11时许,白银公司女青年崔某在白银区东山路的家中被杀害(简称“98∙11∙30”案件)。受害人“颈部被切开,上身有22处刀伤,下身赤裸,双乳、双手及阴部缺失”。

2000年11月20日上午11时许,白银棉纺厂28岁的女工罗某在家中被人杀害(简称“00∙11∙20”案件)。受害人“颈部被切开,裤子被扒至膝盖处,双手缺失”。

2001年5月22日上午9时许,白银区妇幼保健站28岁的女护士张某在白银区水川路的家中被害(简称“01∙5∙22”案件)。受害人“颈部等处有锐器伤16处,并遭强奸”。

2002年2月9日中午1时许,25岁的女子朱某在白银区陶乐春宾馆客房中被害(简称“02∙2∙09”案件)。受害人“颈部被切开,上衣被推至双乳之上,下身赤裸,遭到强奸”。

2.3. 高承勇作案地图

高承勇前后共作案9次,分别在1988年作案1次,在1994年作案1次,在1998年作案4次,在2000年作案1次,2001年作案1次,2003年作案1次。

Figure 1. Crime map of Gao Chengyong.

图1. 高承勇作案地图

本研究按照前述案情简介和案件经过,利用绘图软件在白银市城区地图上标注出了高承勇所有的作案地点以及落网地点(如图1所示),图例标注了每个地点的具体信息。

地图上的标记反映了高承勇9次作案的地点分布,主要分布在白银市城区的西城区,且其中几起间隔时间较长的案件发生在较近的距离范围内(如第1起和第7起、第2起和第5起、第4起和第8起);而高承勇落网地点则在偏离白银市城区一些的西北角——白银市工业学校高承勇夫妇承包的小卖部内。

这些图文信息共同反映了高承勇猎取视点的风格,即作案地点与潜藏地点相距较远,后一次作案会与前一次作案保持一定的地理距离,且这些地理距离在连续几次作案之间的间距甚至可能是高度相似的,而当间隔较长一段时间后,作案人可能会在从前案发地点的附近再次作案。

通常而言,当一起案件满足下列条件时,可以应用犯罪地理画像(Rossmo &李玫瑾,2007):

1) 发生的一系列案件,以相当可信的程度串并在一起(即他们很可能是同一个犯罪嫌疑人所为);

2) 在系列案件中,至少有五个犯罪地点(虽然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只用少数几个地点进行评估);

3) 侦查足够严肃,以证明产生地理画像所需的时间和努力是正当的。

结合案件信息和图文信息,本研究分析认为,此案件适合进行犯罪地理画像。

2.4. 高承勇活动地图

本研究按照前述的案情简介和其他相关资料,利用绘图软件在地图上标注出了高承勇的老家、作案地点、寓居及落网地点(如图2所示),图例标注了每个地点的具体信息。

Figure 2. Activity map of Gao Chengyong

图2. 高承勇活动地图

高承勇的老家位于甘肃省榆中县青乡镇城河村。从白银市城区到榆中县青乡镇全程约35.5公里,在高承勇作案期间,往返一次大概需要大半天的时间。据警方通报,高承勇开始在白银城区长时间寓居,其实是在停止作案的2002年之后。也就是说,高承勇每次作案之后,都会逃回老家以逃避警方追捕。或许正是由于这样的交通条件和家庭住址,让高承勇在白银城作案后,具有了不易被发现的地域空间条件。

2.5. 高承勇作案的性质

系列杀手(serial murder)通常涉及三起以上的杀人案件,各起杀人案之间有一个情绪冷却期,冷却期可能有数天、数周或数月;当时机适宜、并且上一起杀人案带给他的激情已经冷却时,他就开始挑选他的下一个被害人,按其计划进行(Rossmo &李玫瑾,2007)。情绪冷却期是将系列杀手和其他连续杀手区分开来的主要因素(王栋梁,2008)。这类杀手通常会预谋犯罪,常常幻想和计划杀人的每一个场面,但对某一具体的被害人可能有例外表现(王敬轩,2007)。

从1988年至2002年的14年间,高承勇入室杀害11名女性,部分受害人曾遭受性侵害,作案具有时间间隔,即情绪冷却期。因此,高承勇作案的性质应当属于系列杀人。

但简单的定性还不够具体。1998年Holmes和DeBurder进一步根据动机、杀人行为方式、预谋及实施的过程将系列杀手划分为四种类型(Rossmo &李玫瑾,2007),包括幻觉动机、使命驱使动机、纵乐动机和权力/控制动机。其中,纵乐动机支配下的系列杀手需要从杀人过程中获得快感,这种类型又可分为:1) 色欲型凶手,这类杀手典型地沉溺于性虐待、嗜吃人肉或恋尸癖;2) 兴奋型凶手,这类杀手享受杀人中的“高潮”;3) 享乐型凶手,这类杀手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其犯罪目标是怎样弄到钱。

高承勇专挑年轻女性下手,作案手段极其变态残忍,他却享受性虐待的快感,且有恋尸的癖好。因此,高承勇这一系列杀手的性质应当属于纵乐动机支配下的色欲型凶手。

3. 犯罪地理画像的可行性分析

3.1. 理论基础

心理地图(mental maps)是指个体在与周围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对这些环境因素进行归纳,在大脑中形成的对熟悉环境的认知心像(Rossmo &李玫瑾,2007)。罪犯的心理地图会对其犯罪地点的选择产生影响(陈震屏,2010)。很明显,白银案中的高承勇对白银市的城区,尤其是西部城区,形成了心理地图,致使他作案时常常选择位于西部城区的地点。

在生活空间里,一个归属地或基础点(anchor points)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地方,了解犯罪人的归属地对于了解其犯罪方式和可能的潜藏地点十分重要(Rossmo &李玫瑾,2007)。一个杀手,可能有固定的住处,即固定的归属点;也可能居无定所,他的归属地不停地变(梁斌&刘晓云,2013)。犯罪人也要生活在现实环境中,日常生活也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其行为仍然没有超出其日常经验、习惯以及对外界的理解和认识(Turvey &李玫瑾,2005)。在系列作案的过程中,高承勇每次在白银城区作案后,都会逃回位于榆中县青乡镇城河村的老家,这是他的固定归属点;在实施最后一次犯罪后,高承勇又居住在白银市工业学校与妻子承包的小卖部内,这也是他的固定归属点。

前文提及,尽管系列案件的凶手攻击位置不同,但可以通过一系列犯罪关系(如相遇地点、攻击地点、杀害地点及抛尸地点)串联起来,因为犯罪人在环境中并非无规律移动。这种关联性的基本构思是由Brantingham夫妇根据犯罪人对犯罪地点的选择风格研究而成(Rossmo &李玫瑾,2007)。这一研究形成了一种根据犯罪地点预测犯罪人居住位置的计算方法,计算机系统能够呈现危险区域的层面(jeopardy surfaces),三维空间的高概率预示犯罪嫌疑人最可能的居住地。因此,只要获取高承勇作案的各种地点信息,利用计算机系统就可以模拟出其作案的危险区域,并指出其最可能的居住地,为侦查指明方向。

犯罪环境学最关注的是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犯罪行为往往被认为是有犯意的人最终由适宜的环境使其终成行为,犯罪地理画像正是以犯罪环境学的理论和观点为基础(Rossmo &李玫瑾,2007)。将作案人、被害人以及环境三个因素分别予以考虑,并分析它们的交互作用情况(如图3所示)时,就可以得出七个方面的有价值的信息(如表1所示)。

Figure 3.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rpetrators, victims and the environment

图3. 作案人、被害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示意图

犯罪地理画像的基础理论十分之多,本研究阐释了心理地图、归属点、犯罪人居住地的模拟预测原理和犯罪环境学中作案人、被害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众多理论共同构成了犯罪地理画像的知识背景,它们对于刑事侦查中分析、获取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Table 1. Interaction analysis of Gao Chengyong’s case

表1. 高承勇案件的交互作用分析获取的信息

3.2. 信度和效度

信度(Reliability)即可靠性,它是指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效度(Validity)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从心理学的角度论证犯罪地理画像的可行性,自然也绕不过这两个评价指标。

3.2.1. 犯罪地理画像的信度

准确的犯罪地理画像能够提高案件的侦破率,其准确性由它所依据的信息质量决定。作为计算机运作的数学程序结果,锁定犯罪嫌疑人地理位置模型是可靠的(丁根元等,2016);然而,在一个特定的案件中,理论、方法和经验都帮助有效预测和圈定犯罪嫌疑人的居住地,例如,与该犯罪有关的所有时间和地点的列表,犯罪地点的地图,犯罪心理画像(如果可能的话)以及任何相关的信息。有了高质量的信息作为基础,就能够较大程度地保证犯罪地理画像对同一案件重复描述的结果具有一致性。

3.2.2. 犯罪地理画像的效度

效度解决的是犯罪地理画像能否实现其原始目的,即指明犯罪嫌疑人最可能的居住地的问题。只有能够帮助抓到罪犯,它才是有效的。这要求参与画像的信息、进行画像的每步程序都是准确无误的。犯罪人地理位置锁定模型的有效性来源于它赋予包含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每一数值,即命中值;命中值与真正的居住点呈显著的高度相关,较高分值的居住点指向作案人高度可能的潜藏地(杨学锋,2008)。此外,为了保证犯罪地理画像的有效性,其前期准备过程还要遵循一定的步骤。

3.3. 专业人员和专业软件

进行一次犯罪地理画像,其成功离不开专业的画像师和专业的运行软件。专业人员和专业软件是保证犯罪地理画像可行性的人为因素和工具因素。

从相关文献(Rossmo &李玫瑾,2007)可以得知,犯罪地理画像师的准入门槛非常高,而且他们入职前还需要经过多个阶段的培训。这些严格的准入资格和周密的培训程序保证了犯罪地理画像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进而从人力资源的角度保障了犯罪地理画像的可行性。

在侦查活动中,掌握的信息越多,侦破案件的可能性就越大。地理信息系统(GIS)、犯罪时空分析软件(STAC)等工具都可以帮助犯罪分析、圈定系列犯罪人并确定侦察线路。有了专业软件作为载体,画像师在进行犯罪地理画像时,就更加方便、快捷,犯罪地理画像所得结果也更为客观精确。

3.4. 成本和收益

从前文的阐述中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犯罪地理画像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比较大的,即成本很高;且犯罪地理画像并不能帮助直接破案,它只是在犯罪侦查面临大量信息、遭遇瓶颈时,为警方指明一个最优的侦查策略,也就是提供一种辅助手段。因此,在非必要的情况下,警方还是应当采取传统的侦查手段进行破案。

在犯罪侦查面临大量信息、遭遇瓶颈而无从入手时,对系列案件进行犯罪地理画像,其所得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都较高,疑难或积压案件在其帮助下侦破的概率也较大,警方工作人员的大量付出通常能够得到丰硕的回报。而且,从长远角度来看,国家拥有专业的画像师和专业的画像技术,对于刑事侦查无疑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4. 结论

白银高承勇连环杀人案符合进行犯罪地理画像的基本要求,犯罪地理画像师通过相关专业技术(必要时可再结合犯罪心理画像),可以有效地进行犯罪侧写,从而描述作案人的基本特征并具体锁定其可能的藏身之处。总之,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犯罪地理画像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它是一种具有可行性的刑事侦查方法,在与其他侦查手段结合使用的情况下,能够更高效地侦破犯罪。

致谢

衷心感谢尊敬的导师马皑教授,马老师学术严谨、讲课生动、耐心负责、平易近人,不仅为笔者所敬爱,还深受法大学子们的欢迎。非常荣幸能够在马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这项研究!

基金项目

本研究得到如下课题的资助:北京市哲学社科基金(15SHB01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18YJC190016)、中国政法大学交叉学科培育与建设计划“法证心理学”项目资金。

文章引用

虞宗麟,马 皑. 论犯罪地理画像的可行性:以白银高承勇连环杀人案为例
Discussion on the Feasibility of Geographical Portrait of Crime: Taking Serial Murder Cases by Chengyong Gao in Baiyin as an Example[J]. 心理学进展, 2019, 09(06): 963-970. https://doi.org/10.12677/AP.2019.96118

参考文献

  1. 1. 陈震屏(2010). 犯罪人生活空间与行为规律解密——对《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内容的思考. 人民检察, No. 19, 55-56.

  2. 2. 丁根元, 宋玉勇, 方俊杰, 陈林(2016). 犯罪地理刻画在侦破系列强奸杀人案件中的运用. 刑事技术, 41(4), 333-335.

  3. 3. 何为民, 罗大华, 马皑(2006). 犯罪心理学研究中运用量化方法引起的理论思考. 社会心理科学, No. 2, 7-13.

  4. 4. 李婕, 马皑(2014). 层面理论在犯罪心理学领域的应用(下). 心理技术与应用, No. 9, 30-32.

  5. 5. 李玫瑾(2007). 侦查中犯罪心理画像的实质与价值.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3(4), 1-7.

  6. 6. 李晓临, 戴婷(2018). 系列杀人案件中地理学犯罪心理画像的应用.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33(4), 60-65.

  7. 7. 梁斌, 刘晓云(2013). 论犯罪地理画像在系列案件侦查中的作用.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 25(1), 45-47.

  8. 8. 王栋梁(2008). 系列杀人犯犯罪心理分析. 硕士论文, 重庆: 西南政法大学.

  9. 9. 王敬轩(2007). 系列杀人犯犯罪心理分析及对策. 硕士论文, 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10. 10. 杨学锋(2008). 犯罪地理画像技术的犯罪学基础及软件评价.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No. 2, 17-19.

  11. 11. 郑亚非(2010). 犯罪心理画像在变态杀人案件侦查中的功能. 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23(4), 89-92.

  12. 12. Rossmo, D. K., 李玫瑾(2007). 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3. 13. Turvey, B. E., 李玫瑾(2005). 犯罪心理画像: 行为证据分析入门.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4.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