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ol.07 No.03(2017), Article ID:21035,5 pages
10.12677/SD.2017.73015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ultural Ecological Genetic Information Tupu of Traditional Ancient Villages

Heqing Zhang1, Leilei Wang2

1Tourism College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2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Guangzhou Guangdong

Received: May 21st, 2017; accepted: Jun. 17th, 2017; published: Jun. 20th, 2017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ancient village cultural ecology refers to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orms of ancient villages on the specific feelings and images of ancient village complex, and the interaction of the ancient village complex to bring the specific feelings and images. Traditional ancient village as one of the carriers of national culture has its specific cultural ecology “gene” password in its inheritance proces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ncient village “cultural ecological genetic information tupu”,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gene mining, historical memory recovery, tourism planning and landscape design,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heritage for traditional ancient villages in different cultural regions of China, in order to carry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promot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uild a beautiful China to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and decision-making.

Keywords:Traditional Ancient Village, Cultural Ecological Gene, Information Tupu

传统古村落“文化生态基因信息图谱”初探

张河清1,王蕾蕾2

1广州大学旅游学院,广东 广州

2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收稿日期:2017年5月31日;录用日期:2017年6月17日;发布日期:2017年6月20日

摘 要

传统古村落文化生态是指古村落内部形态、外部形态及其相互作用的古村落综合体带给人的具体感受和意象。传统古村落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在其传承过程中有其特定的文化生态“基因”密码;构建传统古村落“文化生态基因信息图谱”,可以为我国不同文化区域传统古村落的文化生态基因挖掘、历史记忆恢复、旅游规划和景观设计、社区发展和文化传承等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为弘扬传统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借鉴。

关键词 :传统古村落,文化生态基因,信息图谱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传统古村落又叫历史文化古村落,是指在历史时期形成的、保留有明显的历史文化特征且历史风貌相对完整的人居聚落。复杂而多变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我国数量丰富的传统古村落。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利用问题进行了持续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研究和关注,热度不减,成果颇丰 [1] 。但总体来看,呈现出研究个案化、认识碎片化、保护固态化、模式工厂化、发展同质化的基本格局,对古村落保护和利用缺乏更具广度和深度的考量。尤其是随着资本介入古村落的文化生产和文化再生产,传统古村落的生存发展便与资本发生了必然的逻辑联系。如何认识和运用文化生产法则与资本运行法则,既遵循文化生产的规律,又自觉运用市场经济的工具,以推动我国传统古村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这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已迫在眉睫。传统村落的文化生产与资本的逻辑耦合呈现的新趋势;古村落文化生产在产业化、市场化中形成的新业态;信息技术现代化使资本对文化生产的逻辑嵌入产生的时空新范式等等问题都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这要求我们在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领域必须寻求新理念、探求新机制、开辟新路径。

2. 传统古村落文化生态基因的界定

传统古村落文化生态是指古村落内部形态、外部形态及其相互作用的古村落综合体带给人的具体感受和意象。这里的“生态”不仅仅指通常意义上的生态风景和景色,更着重指的是包括一切与人类活动相关的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以及因为人类活动导致变化了的人文景观,还包括某种看不见但能够感受到的文化生态氛围。基因本是一个生物医学的概念,它是指遗传信息的载体,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从而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同的形状和机理 [2] 。基因作用的表现也离不开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每个基因都有自己特定的“定位”,能忠实地复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基因虽然十分稳定,能在细胞分裂时精确地复制自己,但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基因也可以从原来的存在形式突然改变成另一种新的存在形式,突然出现了一个新基因,代替了原有基因,即所说的“基因突变”,从而使生物可以在自然选择中被选择出与生存环境匹配的新个体。在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往往也会发生类似的情况,一方面,某种文化凭借其自身的秉性和位势,不断地进行传承或传播,保持其独特的个性;另一方面,文化在传承或传播的过程中,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发展环境的变化,又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变异,从而获得与时代同步的传承或传播形式。

3. 构建古村落“文化生态基因信息图谱”的逻辑起点

一定区域内的传统古村落景观之所以大致相似,就是因为传统古村落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在其传承或传播的过程中总是保持其文化“基因”的遗传特征所致;同时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又会导致传统古村落生态基因在遗传的过程中出现必要的世易时移的变迁,即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的必要的变异。这既是生物体遗传繁衍的基本规律,也是传统古村落文化生态演变发展的内在逻辑。二者虽有着不同的属性,但却有着较为类似的传承原理。

开展古村落“文化生态基因信息图谱”研究探索,就是以人文地理学为出发点,借鉴生物医学的“基因”概念并结合古村落面临的社会发展大环境而进行的深层次审视。按照作用的大小,古村落文化生态基因大致可以分为主体基因、附着基因、混合基因、变异基因等类型。由于传统古村落文化生态基因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会有不同的表现规律,可以称之为“文化生态基因信息图谱”。它是传统古村落文化生态基因内在规律的表达,可以较好的反映传统古村落内在文化生态的基本逻辑起点和未来发展趋势。传统古村落文化生态基因信息图谱大致可以分为平面图谱和立面图谱、时间图谱和空间图谱、形态图谱和感应图谱、资本图谱和权利图谱、业态图谱和社区图谱等多种表达形式 [3] 。

4. 构建古村落“文化生态基因信息图谱”的框架体系

4.1. 传统古村落文化生态基因的识别

传统古村落文化生态基因就是一个古村落文化生态区别于其他文化生态系统所特有的 [4] ,存在于古村落生态之内的古村落文化“遗传”的基本单位,对古村落文化生态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4.1.1. 古村落传统要素基因。古村落文化生态传统要素基因的识别大致可以从民居特征、图腾标志、主体性公共建筑、环境因子、布局形态5个层面进行识别。

4.1.2. 古村落文化景观基因。传统古村落是一定人群长期聚居的场所,除民居建筑之外,还包括公共配套的其它设施,如广场、桥梁、宗祠等公共设施。因此,古村落文化景观的识别主要是从宏观上和整体上的把握,主要识别那些具有明显排他、特别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化景观 [5] 。古村落文化景观识别中最具标志性的要素就是民居建筑。而民居建筑及其环境的识别又不能离开其独特的文化景观基因(或因子)。古村落文化景观识别大致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一是识别民居特征(如土楼系列、干栏系列等);二是寻找图腾标志(如牛图腾、虎图腾、狗图腾、各种鸟图腾等);三是识别主体性的公共建筑(如宗祠、鼓楼、石拱桥等);四是参照环境因子(如大榕树、芭蕉林、凤尾竹、水网地、山地、临湖地、临河地等等)。实际上,可以将古村落景观的主体因子和“可识别”因子进行详细划分,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进行系统管理,进而借助计算机来进行文化景观识别,将有效地推动区域古村落文化景观的提炼和管理,进而有利于传统古村落文化景观的识别和优化,推动理论研究和资源的优化开发与可持续利用。

4.1.3. 原始图腾基因。“图腾”一词为印第安语totem的音译,带有“亲属”和“标记”之义,各民族分别有各自崇拜的图腾。因此,寻找原始图腾成为识别传统古村落文化基因的重要来源。比如,云南西盟和沧源等地的佤族村寨,其典型的图腾柱是牛角桩或“丫”形寨桩,佤族人始终把牛看作民族神来敬仰,佤族人传统古村落景观的方方面面均深深地打上了“牛”文化的烙印。实际上,我国许多少数民族村寨的寨门也充分表达出原始崇拜和原始图腾的意象,成为识别传统古村落文化景观的重要载体。

4.1.4. 标志性建筑基因。侗族古村落中最引人注目的标志性景观建筑一是鼓楼,二是风雨桥。侗族鼓楼隐含着侗族文化的主体基因元素——杉树和阳鸟。侗族地区有句俗话:“高山住瑶,半山住苗,侗家住山槽”,侗族聚居区多为山区,有村寨的地方便有参天古树,居民住清一色的木楼,即“吊脚楼”,生活用品也是木制的,树是侗族人赖以生存的根本 [6] 。加之鸟崇拜在侗族人的原始崇拜中早已存在,因此侗族的标志性建筑鼓楼以及风雨桥上的类似鼓楼的尖矗建筑,都以杉树的形状为造型。这在中国侗族的主要聚居区——湘黔桂三省边界地区特别明显。

4.1.5. “基因变异”。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尤其是社会发展环境的巨大变革,特别是随着资本介入古村落的文化生产和文化再生产,对传统古村落文化生态基因的影响已经是既存事实,这是传统古村落为了适应社会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必然变异。这既是生物体繁衍的基本规律,也是传统古村落文化生态演变发展的内在反应。

4.2. 构建古村落文化生态基因信息图谱的技术路径

古村落文化生态信息图谱是从广义的尺度或宏观的视角了解传统古村落的地理空间特征及其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了解我国不同地域和不同生态环境特征下古村落群系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分布规律与特征,运用多学科综合叠加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我国传统古村落在时空领域的发生发展规律、中华文明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演变特征及民族传统古村落的相互关系,构建我国传统民族古村落的多维动态特征谱系,从而为保护和利用传统古村落提供决策支持。

4.2.1. 文化生态基因信息图谱的主要内容。一是对我国现有保存较完好的传统古村落进行普查,充分了解它们的建筑、历史、文化和环境特征;二是建立传统古村落文化与生态要素特征数据库,研究信息模型与基因信息的提取、图谱单元的建立等关键技术;三是研究古村落文化生态基因信息图谱的表达方式,建立图谱表达规范,设计图谱系统的反演、预测模拟功能等。

4.2.2. 文化生态基因信息图谱平台的构架。古村落文化生态基因信息图谱平台大致由地图显示管理模块、空间分析功能模块、图谱单元建模模块、图谱单元管理模块等组成。

4.2.3. 构建文化生态基因信息图谱的路径方法。第一,建立基础数据库,存储古村落的生态环境数据和人文要素数据;第二,根据文化生态基因识别原则划分传统古村落的生态要素特征指标体系,并建立生态要素特征库,主要有环境要素特征库、建筑要素特征库、文化要素特征库;第三,建立古村落基因变异数据库,特别是资本与古村落文化生产和文化再生产的动态数据库等;第四,建立文化生态要素特征库、文化生态基础数据库和基因变异数据库的数据映射关系。

5. 构建文化生态基因信息图谱的意义和价值

依托传统古村落文化生态基因提取和数据管理的海量信息,一方面为保护具有文化个性的古村落景观再造服务。如可以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对传统古村落进行数据管理和动态监控;根据历史地理学的“文化叠加”与“横断面”复原等概念,结合传统古村落文化生态基因的“信息记忆”功能,将古村落基因元素运用到古村落景观设计、旅游形象设计、区域形象塑造以及相关的开发利用中来,让传统文化要素在旅游开发中得到应有的传承和创意的发挥。

第二,通过对变异基因的分析和把握,可以对传统古村落的组织机理、社会结构、社区发展、资本契入、产业业态、文化变迁和未来发展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治理结构和发展对策。

第三,借助古村落文化生态基因信息图谱的研究,可以为我国不同文化区域传统古村落的生态文化基因挖掘、历史记忆恢复、地方感的建立、旅游规划和景观设计、资本契入和业态均衡、社区发展和文化传承等提供理论方法指导和发展路径指引,为弘扬传统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借鉴。

6. 构建古村落文化生态基因信息图谱面临的困难

6.1. 文化生态基因的识别和提取问题

文化生态基因单元的表达机制是解决基因信息图谱系统中基因单元的组织和管理的关键技术。传统古村落的基因要素识别、指标要素体系的建立是基因自动提取的重要前提。如何解决文化生态基因的自动识别与分析应用,既是一个全新的理论问题,也是实践中亟需解决的现实难题。

6.2. 文化生态基因信息图谱的实用性和适应性问题

传统古村落基因信息图谱是一个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复杂系统,如何使其在实际操作中既简便易行又方便适用,是一个不容易解决的复杂问题;同时,不同文化及地理区位的传统古村落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结构、民族风俗、资源禀赋和文化机理等方面客观上存在或大或小的较为明显的差异,又给基因信息图谱的选择和横向比较带来了现实的困难。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民族传统聚落“文化与生态基因信息图谱”建模及应用研究(批准号:7147305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批准号:NCET-10-0086);广州市“羊城学者”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研究项目(批准号:12A010G)资助。

文章引用

张河清,王蕾蕾. 传统古村落“文化生态基因信息图谱”初探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ultural Ecological Genetic Information Tupu of Traditional Ancient Villages[J]. 可持续发展, 2017, 07(03): 115-119. http://dx.doi.org/10.12677/SD.2017.73015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周家金, 孙庆彬. 论古村落传统体育保护的基本原则[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4(5): 98-101, 107.

  2. 2. 胡最, 刘沛林. 基于GIS的南方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图谱的探索[J]. 人文地理, 2008, 23(6): 13-16.

  3. 3. 胡最, 刘沛林, 申秀英, 刘晓燕, 邓运员, 陈影. 古村落景观基因图谱的平台系统设计[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0, 12(1): 83-88.

  4. 4. 侯爱萍, 陈新勇. 基于基因信息图谱的传统聚落景观研究—以新疆吐鲁番麻扎村维吾尔族聚落为例[J].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3(2): 235-240, 252.

  5. 5. 胡最, 刘沛林, 邓运员, 郑文武, 刘晓燕, 邓美容.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环境教育特征探析[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 35(6): 137-141.

  6. 6. 胡最, 刘沛林, 曹帅强. 湖南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空间特征[J]. 地理学报, 2013, 68(2): 219-23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