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ol. 09  No. 03 ( 2019 ), Article ID: 31127 , 12 pages
10.12677/SD.2019.93040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Take Shibadong Village of Huayuan County in Hu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ianzhao Liu, Peilin Liu, Yunqiu Shi, Huijun Peng, Chiqin Huang, Xiaoyan Liu

College of City and Tourism,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Hunan

Received: June 11th, 2019; accepted: June 26th, 2019; published: July 3rd, 2019

ABSTRACT

As a traditional Chinese village, Shibadong village needs to protect its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culture. As a poverty-stricken and backward area, in order to get rid of poverty and become rich and realize rural revitalization, Shibadong Village needs to develop and utilize its most advantageous village landscape and na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which will undoubtedly bring some negative effects on traditional villages. Through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Shibadong Village, the author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s the opinions of local residents on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ourism development should be carried out on the premise of village protection, and the income of local residents should be increased through tourism development. This will promote the protection of villages, achiev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villag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ultimately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Keywords: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Traditional Village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Shibadong Village

精准扶贫视域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以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为例

刘天曌,刘沛林,石韵秋,彭惠军,黄翅勤,刘晓燕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 衡阳

收稿日期:2019年6月11日;录用日期:2019年6月26日;发布日期:2019年7月3日

摘 要

作为中国传统村落,十八洞村需要保护好建筑风貌和村落文化。而作为贫困落后地区,要想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十八洞村需要将其最具优势的村落景观和民族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这无疑又会对传统村落带来一些消极影响。通过对十八洞村的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当地居民对于精准扶贫、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意见,分析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措施,认为应在村落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旅游开发,通过旅游开发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以此来促进村落的保护,使精准扶贫、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三者平衡发展,最终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精准扶贫,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十八洞村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2013年习总书记到湘西考察后,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所谓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关键。我国贫困地区大多是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这里生态环境优美,传统建筑保存完好,地域民族风情浓郁,广泛分布着大量传统村落。近年来,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开发传统村落旅游,许多贫困地区的居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日子越过越红火。但是随着传统村落的开发利用,一些传统村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当地特色的建筑逐渐被现代建筑取代,当地传统文化习俗也在逐渐消亡。

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日渐受到学者关注,如王云才 [1] 等(2006)以门头沟区为例探讨了北京西部山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韦亚(2013) [2] 以黔西南州望谟布依族村落为例,对布依族传统村落保护与文化生态式的乡村旅游开发进行了研究,张剑文(2016) [3] 对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PPP模式研究,刘天曌等(2016) [4] 以张谷英村为例,对传统村落旅游农户感知、态度与行为进行了研究,宋河有(2017) [5] 对传统村落旅游化保护的风险及其防范进行了研究,黄杰等(2018) [6] 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活化与旅游开发的互动性进行了研究,赵孟莹(2018) [7] 探讨了旅游开发与传统村落原真性保护的路径,另外还有江志国等(2016) [8] 从利益主体视角对福建省、刘万柳(2017) [9] 对湖南省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进行了研究;其次是从不同的战略背景研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如周乾松(2013) [10] 和刘天曌等(2019) [11] 从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李金峰等(2018) [12] 从乡村旅游视野下、刘瑞雪(2006) [13] 从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分别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进行了研究。而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首倡地,十八洞村近年来也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主要聚焦在精准扶贫上,如刘宗林(2016) [14] 概括总结了十八洞村合作社精准扶贫的做法,邹欢等(2018) [15] 、张红艳(2018) [16] 对十八洞村的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了研究,文理中(2018) [17] 对十八洞村体育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

作为中国传统村落,十八洞村需要保护好建筑风貌和村落文化。而作为贫困落后地区,要想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十八洞村需要将其最具优势的村落景观和民族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这无疑又会对传统村落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如何平衡十八洞村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是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纵观前述研究,还没有学者从精准扶贫的视角研究十八洞村的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本文通过实地调研、设计调查问卷以及了解当地状况,全面了解当地居民对于精准扶贫、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意见,分析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措施,能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以及村落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2.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设计

2.1. 十八洞村概况

十八洞村是一个传统的苗家村寨,因村域内的莲台山有由十八个叉洞相连而成的大溶洞而得名,相传为古夜郎国战败后的藏身之所,因此亦称“夜郎十八洞”。十八洞村位于湖南省西部,武陵山脉中段,湘黔渝交界处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西南部,紧临包茂高速G65和国道G209,距G65矮寨互通高速出口和矮寨奇观景区约15 km,距花垣县城约33 km,距州府吉首市约37 km,交通区位条件良好,如图1。全村由梨子寨、竹子寨、飞虫寨、当戎寨4个自然寨组成,人口约939人,是一个纯苗聚居区,因为过去地处偏远山区而且交通闭塞,传统建筑风貌和原生态民族文化保存完好,打苗鼓、接龙、抢狮、过苗年、赶秋节、山歌传情等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十八洞村属于高山岩溶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村寨周围群山环绕,植被茂密,地质地貌景观奇特,生态环境优美,村境周边还有莲台山林场、黄马岩、乌龙一线天、背儿山、擎天柱等风景旅游资源点。十八洞村2016年先后被住建部评选为第三批美丽宜居村庄和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2017年入选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单,2018年初被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后又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授予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2018年被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

注:景观图片来源于网络

Figure 1. Shibadong Village Location and Village Landscape

图1. 十八洞村区位及村落景观图

2.2. 研究设计

为了全面了解十八洞村的保护与开发状况,掌握当地居民对精准扶贫、传统村落保护、旅游开发等问题的看法,课题组成员于2018年3月16~18日前往十八洞村进了为期3天的考察和调研,除了实地走访,还向当地村民发放了200份问卷,收回176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50份,被调查者的人口统计分析如表1

Table 1. Sample information

表1. 被调查者人口统计分析

表1可见,从被调查者的年龄来看,年龄在20岁至60岁之间的人数有122人,所占百分比达到81.33%,十八洞村经开发后,就业创业机会增加,对村民的吸引力增强,当地青壮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回归。从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来看,初中及以下占比达73.33%,而高中至本科所占比例仅为26.67%,随着学历的提高,所占百分比依次递减,表明十八洞村村民整体文化程度较低。在家庭年收入方面,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家庭所占百分比为82%,家庭收入近几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说明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在十八洞村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3. 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3.1. 十八洞村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现状

随着精准扶贫的实施,当地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县政府拨款维修了村里的100多座危房,使当地房屋破落的面貌得到了改善。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人们住起了钢筋水泥建造的小平房。秉承着要致富先修路的理念,通过政府建设投资,将进村的泥巴路修成了柏油路,村中小道都铺成了青石板路,大大提高了十八洞村的可进入性。对当地苗鼓实行村里教学制,现在村里的人,无论是谁,都能露两手。村里组织成立了苗绣工作室,制作出的苗绣作品远销各地,提高了人们的收入,使苗绣手艺有了专门的学习渠道。2017年建成苗族文化博物馆,成为外界及游客了解苗族文化的窗口。十八洞村现已被列入2018年第一批中央财政支持范围,将获得近300万元的财政资金,用于传统村落的保护。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首倡地,十八洞村自2013年以来,抢抓国家扶持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打造中国最美乡村。先后引入首旅集团、消费宝等旅游发展公司,打造以十八洞村为核心的蚩尤部落群旅游景区,引入地球仓打造特色民宿。目前,当地旅游基础设施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村口建设了游客中心、公共停车场和旅游厕所,村里道路上布满了重要景点以及苗族经典语句的标志牌,十八溶洞群旅游项目也正在施工建设。十八洞村旅游的游客主要是散客自驾游和观光游,还有各种考察学习实践团队,游览时间以一日游和半日游居多,比较零散,没有组织性。但是苗族大型活动文化氛围浓厚,十八洞村的品牌效应影响很大,对游客有着很强的吸引力。2017年8月7日至8日,花垣县苗族赶秋活动在十八洞村举行,来自全国8个省市区的苗族同胞及全国各地的游客近2万人在这里聚集。通过《迎秋》、《祭秋》、《闹秋》三大篇章,分别展示了上刀梯、苗鼓舞椎牛、八人秋、接龙舞等苗族绝技,让绚丽多彩的苗族文化走出乡村,走向世界。赶秋节活动期间也是十八洞村旅游业开发以来,游客日接待量最多的两天。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近年来,每年节假日期间前往十八洞村观光休闲游览的全国各地旅游者近万人,2019年春节黄金周更是接待了近3万人,2014年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80余万人次,仅2018年的接待量就达到了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余万元。自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十八洞村已逐步形成了以乡村旅游业为核心,以猕猴桃种植、湘西黄牛养殖和苗绣手工艺加工为辅,以劳务输出为支撑的“旅游 + 扶贫”发展模式,全村人均纯收入已从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8年的12128元 [18] ,五年期间翻了三翻,全村现已成功脱贫摘帽,正大步迈向小康生活。

3.2. 十八洞村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

3.2.1. 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

十八洞村自精准扶贫以来,在当地扶贫小组的组织下,共成立了7个合作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种养殖业。合作社的发展,使当地村民的收入大大提高。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村落,本身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需要加以保护和传承。而在十八洞村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的工作重心主要是致力于经济建设方面,通过投资开发,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相对来说,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投入较少,除了组织成立了苗绣工作室制苗绣工艺品和将当地的苗鼓纳入学校教学内容之外,对于当地传统建筑风貌和民俗文化方面的保护还特别欠缺。

3.2.2. 村民缺乏保护意识,传统建筑遭到破坏

十八洞村是苗族聚居区,保留了大量苗族传统建筑。苗族传统建筑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竹房子,是以大木头作为房子支架,用山上专有的小竹子编织成竹篱笆墙壁,然后再用牛粪糊在篱笆上,以自家烧制的土瓦盖住房顶建成的房子,这种房子能遮风挡雨,不但房屋造价较低,而且实用性强,如图2;第二种是木房子,是用木头作为支架,再用木板装修成墙壁,以土瓦盖住房顶建成的房子,这种房子冬暖夏凉,也更加美观和经久耐用,但相对于竹房子造价较高,如图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竹房子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现在几乎很少见到了,十八洞村里也仅剩寥寥几家。

Figure 2. Bamboo house

图2. 竹房子

Figure 3. Wooden House

图3. 木房子

刚开始实施精准扶贫的时候,花垣县政府出资对村里的100多户危房进行了维修,村里的很多木房子得以保存下来。近两年,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村民更加向往现代化的居住设施,对自己的住房进行了改建。目前,十八洞村的一些传统建筑因为长久没人居住,已经破旧不堪,另一部分则被砖房替代。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通过调研了解到当地居民认为传统建筑具有保护价值的仅占18.67%,而认为不具有保护价值的占比达68%,如表2。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村民都没有保护传统建筑的意识,意识不到传统建筑的价值和传承意义。在进行调查问卷的同时,通过和村民进简单的交流,进一步发现,对于传统建筑不具有保护价值这一项,大部分村民觉得居住在传统民居建筑是贫穷的表现,认为此类房子已经过时,现在的砖房子更适宜人们居住。

Table 2. Survey and Statistics on the Protection Value of Traditional Buildings

表2. 传统建筑是否具有保护价值的调查统计

3.2.3. 苗族语言和民俗逐渐淡出人们生活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认同的标志。但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各地都以普通话作为标准的教学语言。在湘西花垣县,很多年轻的孩子甚至觉得说苗族语言和穿苗服是一种脱离时尚的行为,简称为“土”。而大人们也认为,普通话才是通用语言,在下一代的培育上,都是以教湘西花垣县本地方言“花垣话”和普通话为主。不正确的教育观和对民族自豪感的缺乏,导致苗语的使用率越来越低。虽然目前十八洞村还是以苗语为主要的日常交际语言,但是从当地00后的小孩开始,说苗语的越来越少,甚至有的苗家孩子只能听懂但已经完全不会说苗语了。

苗歌也是苗族的一种特殊语言,它承载了许多苗族浓厚的历史文化。湘西苗歌主要分为三大类:歌颂自然、歌颂生活、歌颂伟大的苗族祖先等。苗歌最为贴近人们生活的是情歌对唱,主要用于男女之间沟通感情和寻找配偶。苗歌作为一种歌曲形式也是苗族劳动人民的一种娱乐方式,是民族特色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苗歌没有固定的传承渠道,已经近于失传。在十八洞村采访村民时,一位老奶奶说:“会唱苗歌的我们村里就只剩我和我家上面的那几个老人家了,现在年轻人都不喜欢,不学这个东西了”。

苗族传统特色服饰是苗族文化与生活共融的体现,代表了苗族人们向往幸福的生活理念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原则,也是苗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苗族服饰不仅是用于裹体遮羞,防寒御暑的简单装束,它已物化为苗族文化传承、历史追忆、情感倾诉、民族风情和民族审美的载体,因此蕴含丰富的内涵 [19] 。然而苗服在十八洞村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穿着率很低,经常身穿传统苗族服饰的村民几乎只有60岁以上的老人,村里的年轻人都是穿着当下流行的时装。虽然村里组织留守妇女成立了苗绣合作社,缝制成品达到7万余件,但是这些成品都是作为工艺品远销外地,并不作为日常生活用品使用。

3.3. 十八洞村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3.3.1. 乡村旅游市场竞争激烈,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自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十八洞村主要通过旅游扶贫模式,不断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由于十八洞村的品牌效应,这些年来前往十八洞村学习和参观的人数已达到数十万人次。虽然当地旅游资源具有当地民族风情和当地特有的文化韵味,但是由于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特色不够突出,规划建设的一些旅游项目也还没有建成,游客去十八洞村游览的景点都比较散,大多数游客去当地旅游还是只停留在观赏村里建筑外部和游览自然风光,对当地特色民族风情的参与体验性不强,所以大多数前往十八洞村的游客停留时间都较短,以一日游甚至半日游的居多,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文化景观,与周边的苗寨或旅游景区相比,竞争力都不是很强。旅游基础设施也还不够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和旅游咨询台都没有固定的人员值班,景区缺乏系统的规范的食品和水等供给物的提供地,旅游厕所数量过少,景区内部的指示牌不齐全。

另外,特色旅游购物品开发不足。苗绣作为湘西十八洞村的一项传统手工艺,是十八洞村的一大特色,但是苗绣作品在十八洞村却几乎没有售卖,苗族的蜡染工艺在十八洞村更是已经近于失传。苗族蜡染是一项需要常年练习才能掌握的一项技艺,因为苗族人常年以务农养家糊口,忙于农活,所以没有时间去学习和继承这一项技艺,在实地调研时发现村里已经没有人会这项手艺。至于竹编工艺,只有上了年纪的一些老人还经常自己编些小背篓、小板凳、箩筐去卖,贴补家用,年轻人都不会。

3.3.2. 当地居民旅游参与度低

调查发现,十八洞村居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于务农、当地务工、种养殖、经商、外出打工、旅游接待服务等,其中家庭收入来源于当地务工的比例最大,达到30%,其次是务农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所占比例分别为24%和18.67%,而以从事旅游服务接待为家庭主要收入的比例最小,仅占4%,如表3。调查中了解到,十八洞村村民主要是外出务工和在村里合作社入股承包猕猴桃果园、苗汉子野生蔬菜合作社,大多数忙于务工务农,从事家庭旅游服务接待的村民比较少,旅游参与度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当地旅游业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旅游市场规模不大且不稳定,村民从事旅游业收入很少,所以村民从事旅游接待服务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只有少数居民经营起了农家乐。

Table 3. Statistics on the Main Income Sources of Villagers’ Families

表3. 村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统计

但是在对当地村民进行的是否愿意从事旅游接待服务的调查中还发现,有近60%的村民表示非常愿意,另外还有约23%的村民表示愿意,两者占比超过了80%,仅有8%的村民表示不愿意从事旅游业,如图4。其实许多村民也想创办农家乐,非常愿意参与旅游接待服务,只是不知道如何开始。主要原因是十八洞村当地居民的整体文化程度较低,老年人几乎都是没读过书的,中年人几乎都是只上过小学,青年人大部分都是初中毕业,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非常少。

Figure 4. Statistics of villagers’ willingness to engage in tourism reception services

图4. 村民从事旅游接待服务的意愿统计

4. 精准扶贫视域下十八洞村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

4.1. 提高当地居民的民族自豪感

传统村落本身就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保护好传统村落就是保护好旅游资源。首先要提高当地居民自豪感,让村民意识到传统村落的价值意义所在。其次当地居民文化程度不一,我们可以精准到扶贫对象,分析其状况,实行精准管理,可以分层次各个突破,达到改变思想的结果。

针对中老年居民,可以实行基层干部先行,基层干部带动村民进行思想变革。基层干部可以通过网上查阅、进行专家统一培训、召开基层干部研讨小组等形式,让基层干部了解保护传统村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在基层的带领下,可以在当地的村民服务中心定时对村民进行科普。因为当地居民文化程度不是很高,可以通过放映关于传统村落的电影和开小组论谈等形式来提高当地中老年居民的民族自豪感。

对于青年村民,可以通过手机这个介体进行科普。十八洞村大部分辍学的青年,都选择外出打工,通过视频进行科普交流是很有效果而且快捷方便的方法。对青年的科普很重要,因为少数民族有早婚早育的风俗习惯,提倡多子多福,家长形成的意识会使孩子们无形中继承这种意识,对年轻的村民进行科普亦会对他们下一代思想的培养产生影响,改正前一辈人的思想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便捷方法。

对于村里已经在上学的小学初中阶段的孩子,学校可以增加少数民族文化和传统村落这一门课程。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容易忽视传统村落和民族文化感,甚至反感。当地只有小学,从中学起就需要到其他地方就读。处于中学时期的孩子大多属于叛逆期,攀比心理比较严重。所以增加课程是属于权威性的,是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一种肯定。可以使孩子们感受到少数民族存在的价值,树立正确的民族价值观。

4.2. 保护好村落整体风貌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地居民想要居住具有更好设施、条件的房子。十八洞村的房子,经过精准扶贫后的维修,大部分房子依然保持原貌。在对村民进行思想意识的改变后,实行房子不能大改制,居民更容易接受。在对房子的改造上,危房要进行定期的维修和维护。完好的房子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内部改善,使房内设施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

实地调查问卷统计结果表明,传统建筑基本保持原状的村民意见收集表的均值为3.82,不同意传统建筑保持原状的村民仅占3.33%。有96.67%的村民表示,如果旅游发展需要,他们愿意在房子内部做一定改动,使其在满足人们正常需求的情况下,维持传统建筑原状,如表4。一些村民表示,自己的文化程度低,虽然不懂现在居住的房子有多大的价值,但是为了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提高人们收入,他们愿意遵循政府的开发政策,为当地开发旅游业尽一份力。

Table 4. Statistical table of willingness to maintain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traditional buildings

表4. 保持传统建筑原貌的意愿统计表

4.3. 传扬苗族传统文化

对苗族语言口口相传,使民族服饰回归日常生活。村民民族自豪感和传统村落保护意识的增加,是对传统语言最好的继承与保护。传统的苗族语言是通过生活中的交流传到下一代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口口相传是传统语言最好的传承方式。苗族服装是苗族的特色服饰,穿苗族特色服装在大城市生活对于苗族人来说,可能有些困难,因为少数民族服装在现代社会还是不太被接受。在大城市,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穿苗族传统服装就会显得异类。但是在对村民的调查中,在家愿意穿着苗族服饰的比例占76%,不愿意穿着苗族服饰的只占4%,整体均值为4.05,如表5。大部分村民对于在村里必须穿苗族服饰是不反对的,甚至觉得是有必要的。而开发旅游业需要浓厚的民族氛围,在村里实行穿苗族特色服装制度是村民可接受的,可行性很高,不仅是对传统服装的传承,也是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而对于民间手工艺和苗族民歌等文化的传承,可以成立相关的机构,组织开展小班教学。

Table 5. Willingness statistics of wearing Miao costumes

表5. 在家穿着苗族服饰的意愿统计

Continued

4.4. 大力开发地方特色农产品

十八洞村特产很多。当地特色的烟熏腊肉、湘西黄牛肉、蜂蜜、苗家人的酸辣面、苗绣、猕猴桃、烤烟等都很出名。但是当你作为一名游客去十八洞村游览,你会发现,你想买特产,但是无处可买。问当地村里人,也都是以自给自足为主,甚至觉得村里没有什么特产。在调查问卷当地居民认为十八洞村有哪些特产的答案中,其中腊肉出现150次、猕猴桃出现10次、酸辣面12次、苗服出现8次、酸菜5次、包谷酒2次,村民特产意识不强。除了调查问卷里的特色食品,据笔者所知,还有手工糍粑、野生蔬菜、笋干、鱼干、酸鱼、酸肉、米豆腐、泡菜、石灰粑、糯米粑等当地特产。可以组织村民根据自己的所长制作特产来进行售卖,既可以丰富当地的旅游购物品,也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当然,有了产品就得有销路。当下,互联网已经深深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而十八洞村的通信网络已经覆盖了全村,村里很多人都会使用智能手机,网上销售是一条很好的渠道。通过京东商城与猕猴桃产业园的合作,一大部分人了解了网上销售,这对特色产品网上销售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可以对当地村民进行网上销售培训,教授网络销售的方法和技巧,确保每位村民都掌握操作方法。

4.5. 不断完善旅游设施和旅游产品

完善当地的旅游服务中心以及旅游厕所等公共基础措施。政府应加大对十八洞村当地的十八溶洞群的开发速度,使其早日建成营业,丰富十八洞村的旅游活动内容,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游客的停留时间。加强与一些实力强劲的旅行社合作,通过旅行社招徕更多的客源,进一步提高当地居民的旅游收入以及从事旅游业的积极性。加强旅游资源整合与区域旅游合作,丰富旅游产品,针对不同市场需求设计多条旅游线路,争取融入到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线。开发精准扶贫考察学习旅游线路,主要参观景点为十八洞村山泉水厂、湘西黄牛养殖开发基地、猕猴桃种植基地、苗绣作坊等。开发观光型旅游线路,主要景点包括十八洞村外景、经典传统农家建筑一座、十八洞村溶洞群、十八洞村自然景观。开发水果采摘旅游线路,十八洞村猕猴桃产业园主产的猕猴桃,个头大质量优,远销港澳地区,开展猕猴桃采摘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开发避暑型旅游线路。十八洞村海拔高,在夏天气温相对较低,是个避暑的好地方。用当地居民的话说就是,“我们这边夏天完全不用吹电扇,坐在家里很凉快,晚上睡觉还得盖被子”。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温度、清新的空气,使十八洞村非常适宜避暑。开发民俗风情旅游线路,以过苗年、赶秋节为主,组织策划系列民俗节庆活动,向游客展示苗族人民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4.6. 提高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村民参与度

通过当地居民分配式参与来提高当地居民参与度,所谓“分配式参与”是指与旅行社或旅游合作社合作开发的基础上,将旅游业务以分配的方式分到各个符合条件的家庭上,使居民参与到旅游接待服务的经营。首先要建立当地旅游业务管理小组,针对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在管理小组、旅行社、当地基层干部的带领下,根据旅游线路产品类型所需要的接待资源与当地居民所拥有的资源所对应以此来分配。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协调后,达成一致意见,将不同的特色的旅游线路业务分配给不同的家庭接待。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由管理者对经营主体进行指导性经营,以及对其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进行监督。在经营过程中,管理小组、旅行社、当地基层干部、经营的家庭之间可以进行交流、探讨,提高当地居民参与度和维持好的旅游环境。当地居民分配式参与操作模式如图5

Figure 5. Distributive Participation Operating Mode Diagram

图5. 分配式参与操作模式图

实行当地居民分配式参与,不仅可以解决当地居民不知道如何经营旅游业的问题,还便于管理者对居民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并且保证资源分配的公平,防止恶性竞争,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不断提升当地旅游服务质量。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4YJC790082);衡阳师范学院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CT14K08;RJ15K05)。

文章引用

刘天曌,刘沛林,石韵秋,彭惠军,黄翅勤,刘晓燕. 精准扶贫视域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以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为例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Take Shibadong Village of Huayuan County in Hu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J]. 可持续发展, 2019, 09(03): 321-332. https://doi.org/10.12677/SD.2019.93040

参考文献

  1. 1. 王云才, 杨丽, 郭焕成. 北京西部山区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以门头沟区为例[J]. 山地学报, 2006, 24(4): 466-472.

  2. 2. 韦亚. 布依族传统村落保护与文化生态式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黔西南州望谟布依族村落为例[J].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5): 44-46+76.

  3. 3. 张剑文. 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PPP模式研究[J]. 小城镇建设, 2016(7): 48-53.

  4. 4. 刘天曌, 刘沛林, 朱源湘. 古村落旅游农户感知, 态度与行为研究——以张谷英村为例[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 39(3): 8-13.

  5. 5. 宋河有. 传统村落旅游化保护的风险及其防范[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7, 9(2): 95-98.

  6. 6. 黄杰, 李晓东, 谢霞.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活化与旅游开发的互动性研究[J]. 广西民族研究, 2018, 143(5): 119-128.

  7. 7. 赵孟莹. 旅游开发与传统村落原真性保护的路径探讨[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8(6): 184-185.

  8. 8. 江志国, 朱朝枝. 利益主体视角下福建省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 2016, 44(3): 216-218.

  9. 9. 刘万柳. 湖南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 2017.

  10. 10. 周乾松.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思考[J]. 长白学刊, 2013(5): 144-149.

  11. 11. 刘天曌, 刘沛林, 王良健.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古村镇保护与旅游发展路径选择——以萱洲古镇为例[J]. 地理研究, 2019, 38(1): 133-145.

  12. 12. 李金峰, 时书霞. 乡村旅游视野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兼论甘肃境内传统村落的迷失与回归[J]. 生产力研究, 2018(3): 38-42+161.

  13. 13. 刘瑞雪. 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高荡村为例[J/OL]. 现代交际, 2019(6): 228-229.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2.1010.C.20181121.1014.002.html, 2019-03-12.

  14. 14. 刘宗林. 湘西十八洞村合作社精准扶贫的做法与启示[J]. 中国乡村发现, 2016(6): 135-139.

  15. 15. 邹欢, 李盼. 精准扶贫视野下湘西十八洞村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 2018, 8(26): 247-248.

  16. 16. 张红艳. 乡村战略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探索——以湘西十八洞村为例[J]. 农业经济, 2018(9): 53-55.

  17. 17. 文理中. 精准扶贫背景下十八洞村体育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 2018, 8(12): 153-154.

  18. 18. 陆培法. 十八洞村新年喜事多[N].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02-12(01).

  19. 19. 许晓慧. 解读苗族服饰的文化内涵[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09, 2(8): 298-29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