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06 No.05(2016), Article ID:18477,8 pages
10.12677/AE.2016.65027

An Analysis on the Awareness of the Role of Interpreters in the Interpreting Course of MTI Students

Hairuo W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Received: Aug. 14th, 2016; accepted: Aug. 29th, 2016; published: Sep. 2nd,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An important objective of the Interpreting Courses of MTI is to train future professional interpreters. Professionalization requires the students to be fully aware of the role of the interpreters and to implement this idea in their jobs in the future. This paper firstly reviews the role of the interpreters in the literature. It then analyzes the text the students made in interpretation in class, which show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the interpreters.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 awareness of the role of the interpreters by the students, the author proposed some of the possible ways to train the students with better awareness of the role of interpreters.

Keywords:MTI, Role of the Interpreter, Strategy of Training

浅析翻译硕士口译课程的译员角色的意识培养

王海若

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收稿日期:2016年8月14日;录用日期:2016年8月29日;发布日期:2016年9月2日

摘 要

翻译专业硕士课程之中的口译课程一个重要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职业的口译人员。职业性的要求其中一点是认识到译员的角色的重要性并且在工作中贯彻这种理解。根据文献,可以对译员的角色有理论上的认识。作者分析了学生的口译译文中对于口译员角色的认识不足的状况。根据文献中口译员角色的分析与学生对于口译员角色的认识,提出课堂中可能采纳的对于口译员角色认识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 :翻译专业硕士,口译员角色,培养策略

1. 引言

目前,翻译硕士的培养正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展开。翻译专业硕士课程之中的口译课程一个重要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职业的口译人员。因此,其口译员角色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在口译员角色方面,目前国内外均有不少相关的研究。而对于口译学生的译员角色意识培养方面,探讨较少。特别是在口译员培养过程中,出现的译员角色认识不足导致译文的质量问题,鲜有探讨。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口译员的角色,讨论目前学生在口译译文中体现出对于口译员角色的认识上存在的不足,以及如何在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培养译员角色的认识。

2. 文献综述

口译互动的各参与方与社会总体对于口译员的工作存在一定的期望。Pöchhacker [1] 认为“角色”的概念是社会学家所定义的一个关系概念,是一系列与“社会地位”相关的,规范性(normative)的行为期望。因此,对于口译员的表现(performance)的分析至关重要。

对于口译员规范性的行为期望,在各口译员(译员)协会的相关章程、文件中可以看到一些具体的内容。在各大口译员的国际组织的要求中,都或多或少地对于口译员的角色做了一些规约性(prescriptive)的要求。有一些组织的要求相对较为宏观,比如国际会议口译员组织(AIIC)、国际职业口笔译员协会(IAPTI)等。还有一些组织提出了一些微观的、具体的要求,比如澳大利亚译协会(AUSTI)要求译员:“保持职业性超然、不偏不倚、客观性与保密性。”加拿大可视语言口译工作者协会(AVLIC)对于口译员的要求是:“会员只有确定自己有恰当的任职资格并且能在任务中保持中立才能够接受工作合同。”“会员应保持中立、不偏不倚与客观。应避免由于政治、宗教、道德、哲学原因或者其他有偏见的或者其他主观原因而改变信息。”由此可见,不偏不倚、客观中立 [2] 是对于口译员角色的一项基本的社会期望。

在口译员的角色的研究方面,除了不偏不倚、客观中立这样的表述之外,还有一些研究者使用“隐形” [1] 的概念来描述对于口译员的规约性要求。如Angelelli [3] 指出,通常对于译员通常被描绘为隐形的(invisible)语言促进者(language facilitator)。除了对于口译员的“隐形”的研究之外,对于翻译角色的“隐形”的研究也早有人涉足。Venuti纵观17世纪以来的英语翻译历史(主要是文学翻译),使用“隐形” (invisibility)这个词来描述译员的状况与活动 [4] ,并认为译文越流畅,译者就越隐形 [4] 。而译者的隐形取决于其个人对于作者地位的概念( [4] , p. 6)。

目前国内外都有比较多的对于口译员的角色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方面集中于医疗口译(healthcare interpreting)与法庭口译(court interpreting)这两种社区口译(community interpreting)的形式上 [1] [5] - [10] 。对于会议口译员的角色,尽管相对于社区口译的研究较少,仍然有部分研究 [11] - [15] 。

不论是哪一个类型的描写性(descriptive)口译研究中,基本上存在一种共识,即在实际从事口译工作的过程中,对于口译员来说,其角色并非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或者中立 [2] [3] [9] 。中立性或者译者隐形作为一种规约性的规范,是一种绝对的形式提出的,但是在实际规范的遵守中,只能尽可能做到 [16] 。正如Angelelli ( [11] , pp. 24-29)指出,学校与专业机构规定口译员应隐形(invisible),但是在实际上,个体只能在某些情况下中立(neutral)或隐形。

尽管绝对的客观中立在口译中是不存在的,但是无论是中立性、忠实还是隐形的要求,其实都有实质的一点,即这些要求的目的都是希望口译员能够将讲话人所说的话、其表达的概念和目的传递给听众。“较为狭义的职业角色通常规定口译员要进行准确(accurate)、完整(complete)与忠实(faithful)的翻译” [1] 。客观中立要求实质就是译员本身的最小程度的干涉到原语讲话人意思的表达,尽可能准确、全面、完整地将意思传递给译入语的听众。

Gile [13] 认为会议口译员的角色就是要可靠地生成(produire)讲话,尽可能忠实于其所翻译的讲话,尽管会有一些不能令人满意的不精确的细微差别。法庭口译对于口译员的客观中立的要求非常明确。比如赵军峰等( [10] , pp. 25-28)认为法庭口译需要做到权力控制、形势控制和语言控制。其中语言控制又包括选择精确的措辞、保存副语言元素、保持语域等较为具体的要求。

对于如何在具体操作中做到客观中立,一些机构给出了明确的操作要求。其中的重点就是对于如何对于原语保持忠实性的强调。如澳大利亚翻译协会(AUSTI)的职业规范中,就明确强调“译员在口译的过程中需保持与讲话人同样的情绪,不应缓和或加强信息或者所使用的语言的力量。在诸如法庭或者心理计量测试中,不连贯、犹豫、不清楚的语句都应在口译中保留。”

英国国家公共服务译员注册局(NRPSI)在职业规范中也提出了类似的具体要求。“译员应真实、忠实地翻译所说的话,不要做任何增添、删减或者改变。在特殊情况下,有必要的话,做一个总结。”

加拿大可视语言口译工作者协会(AVLIC)对此也有其要求。“所有的口译应忠实于原文,并且翻译出与原文一致的信息。忠实的口译不要与直译相混淆。忠实的口译包含进行改编以使形式、语气、以及原语的深层含义能够在译入语的语言与文化中被感受到。”

国际翻译工作者联合会在译者宪章(Translator’s Charter)中有类似的表述。“每一个译文都应是忠实的,翻译出与原文一致的内容与形式。这种忠实度是译者道德上和法律上的义务……但是,忠实的译文不能与直译的译文混淆。忠实的译文不排除改编,使得作品的形式、气氛和深层次含义能够被另外一个语言和国家所感受到。”

“各翻译职业机构所提出的译员‘中立立场’的行为规范作为一项总体的、宏观的伦理目标,作为译员努力追求的道德责任是可以理解的,特别是作为正在接受口译培训、对口译理论与实践的认知都非常有限的学员的伦理教育,或是作为初入职场、实践经验尚不丰富的年轻译员的道德指引和约束是很有必要的。”( [2] , p. 41)。

除了作为一项必要的道德约束之外,作为中立性的要求,也是在口译学生在进行口译学习的时候,也应该知道所翻译出来的文本是否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其所应有的中立性。正如对于口译学习,勒代雷 [17] 提出要“在区分译员可以自由发挥的话语与不可以自由发挥的话语上下功夫。”“译员是个很特别的听众,他用不着以自己的名义进行干预,一心只注意讲话人要表达的意思,领会这意思的种种细微差别。” [18] 。

目前国内外对于译员角色的研究较多,但是对于口译学生的译员角色的认识却较少有研究。其中Gile [19] 曾在他的经典教学研究书目中提出学校翻译与职业翻译的目的不同,学生对于质量的概念多数与“语言理解……用外语进行语法正确的写作与语言等值”相关,而“职业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讲不同语言的人在特定的情形下进行交流。译员是使能者(enabler)或者促进者(facilitator)。由此可见,学生对于职业角色的理解上与职业译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不同的动机(motivations)与目的(purposes)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造成不同的口译表现 [20] 。“口译员的身份定位……译员的自身行为,特别是其翻译策略对信息传递的影响更加明显,甚至直接左右了口译交际的走向及最终结果。” [15] [21] 。因此,是否能够通过对于学生在译员角色上面的认识的提升来进一步提升其口译表现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3. 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在笔者的口译教学中,发现初学的同学在做口译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译文把握不准的问题。其中发现有一些问题,很难单纯地以学生的语言能力不足来解释。比如在中译英的一些片段中以及英译中的一些片段中,在译文基本体现出译员能够基本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译文不够准确的问题。分析归结其原因是对于译员角色认识不足而导致,因此这些译文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非完全无法克服。因此,在此探讨一下对于客观中立的译员角色的认识对于学生提高翻译表现的意义。

学生对于译员角色认识的不足可能在译文中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 人称代词的错用

教师一般在口译课最开始的阶段就向学生强调,作为译员应使用第一人称来翻译讲话人所说的话。即讲话人说“我……”,译员翻译成“I...”。反之亦然,如果讲话人说“I...”,那么译员翻译成“我……”。

但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这个纠正的过程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中间总有学生会情不自禁地使用“他说”来翻译讲话人所说的“I”。这种情况在学生学习的初始阶段尤为明显。在上过一段时间的课后,也经常出现在一些学生对于译文没有足够把握的时候,于是就翻译成“他说……”。

在各翻译协会的职业规范中,基本上都提到了在翻译时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是翻译体现客观中立性的第一步,体现了译员是站在了讲话人的立场上说话,而非自说自话。而学生无法完全使用第一人称的问题,或者在压力之下改回原来习惯的第三人称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学生们对于角色的认知仍然存在差距,并没有完全进入“职业译员”这个角色之中,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就会退回到自己的学生身份这个“舒适区(comfort zone)”中。

而这种情况,在职业口译员身上几乎从来不会发生。即使由于某种原因,职业译员没有完全听清楚,但是却不会使用“他说”来进行翻译。这反应出职业译员对于其角色的认识是比较明确的。

而不能够完全投入译员的角色之中,可能会直接影响学生在口译学习中的投入程度,进而影响其口译表现。因此,对于人称代词的使用上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译员角色认识的问题,需要学生尽早纠正,进入译员的职业角色状态。特别是在翻译客观中立性的问题上,需要获得充分的认识,在译文中充分体现客观中立性。

当然,在真实的口译情景中,某些情况下,职业译员可能会转换人称代词的使用来提醒他人注意讲话人或者译员本身所面临的某些情况。比如,突然出现了讲话人耳机中出现了问题,译员可能会说“讲话人耳机有问题了,麻烦帮忙调下”。或者是译员的话筒听不到声音了,会说“the interpreter cannot hear the speaker”等等。但是其原因是转换人称,引起工作人员的注意,这与学生使用第三人称的原因完全不同。

(二) 译文中的“疏离”(indifferent)

某些译文之中体现了一种相对“疏离”的态度。在口译之中,这些译文不能算作是错误,或许考虑到某些现场的情形,也能够基本上反应出讲话人所讲的内容,但是总体来讲,在各种可能的译文中,没有完全反应出讲话人当时所讲话的状态的情形,思想与态度。下面就一些例子进行分析。希望学生能够了解这样的“疏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意味着什么,是否能够在自身的口译译文产出时,尽可能地辨别出译文是否出现了这样的疏离,并且认识到在当时的情形之下,这样的选择是否是最为合适的。

【例1】

原文:我想看看爱萍是不是说下政府间会议的情况。

译文:I would like to give the floor to Cai Aiping.

原文的语境是在前面一位讲话人评论过后,主持人请爱萍对于同样的一个会议进行评论。原文的语气比较缓和,用“是不是说下”,表示非常客气地请爱萍来做一个评论,并且整体语言的正式性并不是很高。在称呼上,使用的是只有名字的“爱萍”,关系上感觉比较亲近。而译文“I would like to give the floor to...”使用的是非常正式的会议表达方式。在称呼上,使用的是蔡爱萍全名,显得正式而有距离感。

如果在时间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必须迅速传递相关的信息,并且爱萍并不是译文的听众的话,那么例句的译文基本能够达到向听众传递重要信息要求,因此不能够算作一个错误的译文。但是如果爱萍是直接听译文的听众,听到的译文的感觉就会与讲话人本来要传递的感觉出现了一定的差距。当然,也可以通过讲话人的肢体语言、表情等感受讲话人的感觉,但是如果口译的译文能够让听众觉得语言上与身体语言上的信息一致则更好。

在这个例句的译文中,译员恰好在无意之中将一部分信息改动了,因此其客观中立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持。如果能够翻译成“Aiping, do you have any comments?”似乎更好一些。

一个相似的例子如下。

【例2】

原文:(主持人问)那么,对此呢,三位是如何看的呢?

译文:And let us look at the views of the guests.

【例3】

原文:正因为我不懂技术,才要找到最懂技术的人,学会与他们合作。正因为我不懂财务,才要配合懂财务的人工作。正因为我不懂商务,才要找懂商务的人。

译文:Because I do not have the background of technology, finance and commerce, I need to find the most appropriate persons to work with.

原文是某电商老板的讲话。讲话中使用了“因为我不懂……才要懂……的人来工作”这样的并列句型来强调与各领域中最专业的人士合作的重要性。并列的表述加强了这个语气。而译者的翻译将这三个并列进行了整理,合并成了一句话。虽然大致的意思能够基本表达出来,但是缺少了讲话人想要表达的强调的意思。因此,在翻译的时候,过分“疏离”,缺乏了讲话时的“人情味”。由于在翻译的过程中“过滤”掉了一定的内容,译文不能充分体现译者的客观中立性。

(三) 译文中过度解读原文意思

【例4】

原文:我们所说的这件跟地铁有关的东西,前后左右都是元代的文物,丝毫没有六十年代修地铁的信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1

译文:You will realize that all the antiques showcase there are from the Yuan dynasty. So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kind of antique and the metro line we were constructing?

原文中的提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问的意思是展出的文物是元代的,没有六十年代的地铁信息,这个是怎么回事。而译员在翻译的时候省略了前面交代背景的“丝毫没有六十年代修地铁的信息”,希望在译文的后面一句里面加入这个意思。但是原文所提的问题并非“文物”与“地铁”这两者有什么关系,因此译员在这里有过分解读原文的倾向,没有很好地符合客观中立的要求。如果按照原文的顺序,可以在交代了“没有六十年代修地铁的信息”这个背景之后,用一个“Why”就能较好地表达出后面的疑问了。

类似这样的过度解读的问题在初学的学生的译文中也有一定的比例,其原因学生开始有些理解了口译不能字对字地进行翻译,要“脱离语言外壳”,因此希望在译文中有一定的“灵动”。另外一个方面,由于在理解上不够全面,造成了过度解读原文中的意思。

(四) 译文的重点与原语重点不同

【例5】

原文:在今天的首都博物馆里就收藏着一件修地铁修出来的文物,如今在“通史展”展厅展出着2

译文:Now, welcome to the Capital Museums. So in one platform, we call it the General History, there is a legacy, traditional cultural legacies, cherished in the ancient times. But it was discovered in the railway construction.

译文相对于原文增加了“欢迎到来”的内容,是原文不存在的。译文特别强调了“通史展”展厅这个概念,并且在“文物”这个概念上强调是“cherished in the ancient times”,也是原文中所没有的。最后才翻译出来“是修地铁修出来的”。前面解释展厅与文物的概念花费了不少力量,可能是由于在解读自己的笔记的时候,发生了一定的困难。但是,整体的译文的安排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单纯听译文,不知道原讲话人在试图说明什么。实际上原文仅需要说明修地铁修出来一个文物,在一个展厅中展出,隐含一个转折的概念。从译文整体来看,这个转折译员其实已经发现了,只是没有很好地表达出来,强调的重点不清楚。

试比较“There exhibits a piece of cultural relics in the Capital Museum. It was discover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ailway but is exhibited in the hall of the General History.”

译文相对于原文重点的改变,在同声传译与视译的顺句驱动的策略中往往难以避免。但是,在交替传译的学习与练习中,学生出现的重点的改变有时是没有很好地把握重点强调的意思或者是不能分辨自己的译文是否体现了原文所重点强调的意思。

【例6】

原文:李克强总理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向雾霾等污染宣战,在总理的记者会上呢,李克强再次强调了宣战这个词,可见咱们政府对于治理环境的决心之大3

译文:Also in the government of, in the report of government work, Premier Li Keqiang also said that “the government will want a war against the air pollution. In the premier’s press conference, Premier Li once again reiterated it that that war was really serious. So we can see that the government is really determined in fighting the smog weather.

这个译文整体来讲较为贴近原文的意思,只是在“在此强调了宣战这个词”的处理上,翻译成“reiterated it that that war was really serious”,但是说到了war这个词的时候,就是很严重的,这里面再说“serious”未免有画蛇添足之感,看似强调,其实削弱了强调的分量。不如就按照字面翻译成“emphasized on the war again”。

4. 分析与建议

通过以上几种情况的译文分析,发现有时学生在口译译文中会存在一定的缺陷,没有很好地在译文中体现出译员应有的客观中立性。如果听众只能听懂译文,就不能够准确地了解讲话人所讲的内容,导致交流上的偏差。但是学生往往并非故意破坏客观中立性,主要是对于译员的角色认识不足,并且不能分辨自己产出的译文是否体现了客观中立性。当然,在口译之中,由于译员的处理能力有限,有时的确需要采取一些口译策略来进行处理。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多比较各策略在各种情况下的优劣,达到较为客观中立的翻译效果。正如前文引用勒代雷所说“在区分译员可以自由发挥的话语与不可以自由发挥的话语上下功夫”。也如Nolan [22] 所说“口译员的表现正如演员一样。”这恰好说明了口译员需要另外一种语言把讲话人的话客观地再现出来,让听众好像听到的是讲话人在说话一样。

在教学之中,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学生的口译表现是否体现了客观中立的特点。而与笔译不同,口译课的译文产出都是口头的,转瞬即逝,对译文进行客观中立性的评价会存在一定的挑战。对此,提出以下几个可能的对于教学中客观中立性评价的方法:1) 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客观中立性的问题,并在课堂中抓住译文中存在的客观中立性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论与指导;2) 有选择地让学生将自己的译文转写下来,与原文对比,自行分析或者与老师讨论是否在译文中体现了译员角色的客观中立的特点。但是,同时要注意避免陷入另外一个极端,就是完全贴着原文,字对字硬译。正如前面的几个译员协会的口译员职业道德中所指出的,忠实不代表字句对译,而是以一种译入语中与原语产生同样的效果的方式翻译。笔者同时也认为,在此基础之上,如果译入语文化与理解习惯中不存在问题的情况下,原语所存在的基本“元素”应尽量予以充分的保留,以便将信息较为全面的传递给译入语听众,进而尽量做到译员应具备的“客观中立”。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做到1) 正确理解信息,以及信息的含义。2) 熟练“脱离语言外壳”,原语与译入语的语言运用能力比较高。3) 分辨译入语的译文是否能够充分体现客观中立性的要求。尽量做到译文到位而不越位,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

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观摩会议等方式充分感受到译员所承担的责任,进一步增强其对口译员角色的认识,在学习与练习的过程中,牢牢地以口译员的社会角色为出发点,进行练习,争取达到更好的效果。

基金项目

本文获得了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翻译硕士核心课程群建设——基础理论课(2015~2016)的支持。

文章引用

王海若. 浅析翻译硕士口译课程的译员角色的意识培养
An Analysis on the Awareness of the Role of Interpreters in the Interpreting Course of MTI Students[J]. 教育进展, 2016, 06(05): 175-182. http://dx.doi.org/10.12677/AE.2016.65027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Pöchhacker, F. (2009) 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hanghai, 147.

  2. 2. 任文. 试论口译过程中译员的“中立性”问题[J]. 中国翻译, 2011(6): 36-41.

  3. 3. Angelelli, C. (2004) Medical Interpret-ing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7. http://dx.doi.org/10.1017/CBO9780511486616.002

  4. 4. Venuti, L. (1995)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USA and Canada, Routledge, 1-2. http://dx.doi.org/10.4324/9780203360064

  5. 5. Kaufert, J. and Koolage, W. (1984) Role Conflict among “Culture Brokers”: The Experience of Native Canadian Medical Interpreter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8, 283-286. http://dx.doi.org/10.1016/0277-9536(84)90092-3

  6. 6. Drennan, G. and Swartz, L. (1999) A Concept Over-Burdened: Institutional Roles for Psychiatric Interpreters in Post-Apartheid South Africa. Interpreting, 4, 169-198. http://dx.doi.org/10.1075/intp.4.2.03dre

  7. 7. Laster, K. and Taylor, V. (1994) Interpreters and the Legal System. The Federation Press, Leichhardt.

  8. 8. Mikkelson, H. (1998) Towards a Redefinition of the Role of the Court Interpreter. Interpreting, 3, 21-46. http://dx.doi.org/10.1075/intp.3.1.02mik

  9. 9. 苏伟. 从“传声筒”到“医患关系的协调者”——一项针对医疗译员角色的实证研究[J]. 外语研究, 2010(5): 84-88.

  10. 10. 赵军峰, 张锦. 作为机构守门人的法庭口译员角色研究[J]. 中国翻译, 2011(1): 24-28.

  11. 11. Angelelli, C. (2004) Revisiting the Interpreter’s Role. John Benjamins, Amsterdam/Philadelphia. http://dx.doi.org/10.1075/btl.55

  12. 12. Zwischenberger, C. (2009) Conference Interpreters and Their Self-Representation: A Worldwide Web-Based Survey.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 4, 239-253.

  13. 13. Gile, D. (2010) Rôles d’interprètes. Les pratiques de l’ interprétation et l’ oralité dans la communication interculturelle. Editions l’Age d’homme, Lausanne, 45-55.

  14. 14. Zwischenberger, C. and Pöchhacker, F. (2010) Survey on Quality and Role: Conference Interpreters’ Expectations and Self-Perceptions. The AIIC Webzine. http://aiic.net/page/3405

  15. 15. 张威. 会议口译员职业角色自我认定的调查研究[J]. 中国翻译, 2013(2): 17-25.

  16. 16. Chesterman, A. (1997) Memes of Translation.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Amsterdam/Philadelphia, 84-85. http://dx.doi.org/10.1075/btl.22

  17. 17. Lederer, M. 口译教学的原则和方法[A]. 口译研究新探[C]. 香港: 开益出版社, 2002: 117.

  18. 18. 塞莱斯科维奇, 勒代雷. 口译训练指南[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7: 8.

  19. 19. Gile, D. (2009)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John Benjamins, Amsterdam/ Philadelphia, 26-27. http://dx.doi.org/10.1075/btl.8

  20. 20. 王海若. 从口译员的操控看口译规范在会议口译中的作用: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5: 52.

  21. 21. Kent, S. (2007) “Why Bother?”: Institutionalization, Interpreter Decisions, and Power Relations. The Critical Link 4: Professionalisation of Interpreting in the Community.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Amsterdam and Phila- delphia, 193-204.

  22. 22. Nolan, J. (2005) Interpretation: Techniques and Exercises.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Clevedon/Buffalo/Toronto, 3.

  23. NOTES

    1选自第三届全国口译大赛。

    2选自第三届全国口译大赛。

    3选自第三届全国口译大赛。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