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09  No. 01 ( 2019 ), Article ID: 28046 , 3 pages
10.12677/AE.2019.91001

What Is the Cause of the Lack of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Methods of Postgraduates?

Xin Liu

The Department of Public Management, Jil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angchun Jilin

Received: Nov. 29th, 2018; accepted: Dec. 10th, 2018; published: Dec. 17th, 2018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insufficient innovation of Chinese graduate students’ thinking and method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administrative evaluation of “value rationality” in postgraduate classroom teaching, “borrowing doctrine” of postgraduates’ extracurricular academic experience and cognition, and “tool rationality” in postgraduate self-directed essay writing.

Keywords:Graduate Student, Thinking, Creativity

研究生思维与方法创新力不足“病因” 之所在?

刘鑫

吉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收稿日期:2018年11月29日;录用日期:2018年12月10日;发布日期:2018年12月17日

摘 要

本文从研究生课堂教学“价值理性”的行政化评价、研究生课外学术体验与认知的“拿来主义”、研究生自主性论文写作“工具理性”的极端化三个方面,解析我国研究生思维与方法创新力不足的“病因”之所在。

关键词 :研究生,思维,创新力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研究生”,这是高校教师圈内流传的一句话。国内一流高校中,往往毕业成绩最好的本科生,希望到国外“深造”,继续攻读研究生,而且诸多国外名校“海归”研究生,在实际工作中,思维与方法的创新力上确有“上佳”的表现,职业生涯“顺风顺水”,并逐渐成为本领域、本行业的杰出人才,这是不争的事实。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培养的许多研究生之所以思维与方法的创新力不足,其“病根”在于缺乏人文思辨能力的培育。人文思辨能力是指一种内化于主体自身而不能剥离的能力,是一个人以自己的眼光看事物,以积极心态、丰富理性去思考人生、社会、历史、自然、存在、生命等命题的能力,即通过了解问题,经过思考而形成对事物准确的分析判断,进而得出一个恰当、合理结论的过程 [1] 。笔者认为,造成研究生思维与方法创新力低下的“病因”,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研究生课堂教学“价值理性”的行政化评价。大学的“灵魂”是什么?芝加哥大学古希腊哲学教授肖里在1909年指出,“大学必须认知、容纳来自各种学派的思想,即便某些论点是极有争议的……当每个大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后,都会永远地怀念这种自由感,找到自己的目的和意义” [2] 。而“价值理性”是指行为人注重行为本身所能代表的价值,它所关注的是从某些具有实质的、特定的价值理念的角度来看行为的合理性。然而,课堂教学价值理性的行政化评价,往往忽视研究生个人的内在需求,忽视了他们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形形色色的意志和欲望。此时研究生易形成一种权威压迫。各级行政部门将要求,层层下达给教师,告诉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你们要培养这样的人!”然后教师向研究生传达:“你们要被培养成这样的人!”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中不包含有任何引导人反思的因素,它似乎无意培养这样一种能力,来教人思考“我为什么要被培养成这样的人?”“我是否适合被培养成这样的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研究生往往只是习惯性地服从,接受外界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某种意志,而没有去思考自己到底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说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了迎合经济性和行政性的需要,提倡的是服从权威,却没有承认受教育者理应享有选择成为何种人的自主权,也不打算通过课堂教学,培养他们进行这种选择的意识与能力 [3] 。课堂教学模块中,价值理性的行政化评价,已在研究生培养之初,为其设置了诸多思想上的“条条框框”,限制了研究生的思辨空间,无法为其思维与方法的创新,提供有养分的“土壤”。

第二、研究生课外学术体验与认知的“拿来主义”。在处理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的关系时,复旦大学哲学院王凤才教授有这样一个比喻,即“中”是根系,“马”是树干,“西”是枝叶 [4]。笔者也极为赞同此喻,从三者关系中不难发现,“全盘西化”与“逢西必返”两种观念都是错误的,然而这两种观念却始终困扰着学术思想上较为“稚嫩”的中国研究生,原因何在?不可否认,经过本科、硕士、博士层层选拔出来的“人才”,定是应试教育的“佼佼者”,然而这些“佼佼者”,早已习惯于被动接受所谓“对”与“错”的“谆谆教导”,“痴迷”于手中的教材。在攻读研究生期间,自然将这种习惯延伸至课外学术体验与认知的过程之中。一方面,研究生在课外学术体验中,喜欢被动的“接受”,认为凡是专家讲述的都是正确的,凡是著作上印刷的都是“真理”,而不善于或者根本不愿意在课外学术体验中,进行自我反思,更谈不上去享受“设问”与“置疑”的“乐趣”。“只会学,不会问”是中国学生的“通病”,学术“体验”上的拿来主义已根深蒂固;另一方面,课外认知的拿来主义更是常见,由于研究生所掌握与精通的知识体系,多是在极其狭窄的专业细分前提下形成的,其思维“链条”搭建的训练,又长期受限于学术体验上的“拿来主义”,其自身难以形成具有创新性的思维逻辑,以整合“碎片化”的学术资源,缺乏对问题的整体认知,“盲人摸象式”的研究比比皆是,即便导师为其介绍了现有西方流派中代表人物的思想与观点,他们在固有的“教”与“学”的思维逻辑下,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照单”全收,并未将学术思想与观点内化于自己的认知体系之中。当面对现实问题,需要运用理论加以分析与解决时,许多研究生常常以个体的“想法”代替“思想”,以情绪化的宣泄,替代理性的思考,盲目的“跟从”也就成为必然的结果。课外学术体验与认知的 “拿来主义”,扼制了基于学科间思辨边界的拓展与融合,由此引致研究生思维与方法创新萌芽的产生,缺乏内生性动力。

第三、研究生自主性论文写作“工具理性”的极端化。工具理性是通过精确计算功利的方法,最有效达至目的的理性,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工具理性”又叫“功效理性”或者说“效率理性”。研究生迷恋于发表论文,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本无可厚非。但现实问题是,工具理性的极端化思维,引致研究生的自主实践教育,沦为“专科”论文写作教育,即以专门训练研究生如何撰写“规范式”论文为目的的教育形态。“创新”,“重复率”,“模型”这些“字眼”,时刻萦绕在研究生的脑海之中,并践行于所谓“规范式”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先说研究生论文的“创新”,如果翻开研究生毕业论文,“出镜频率”最高的就是“创新”二字,道理简单,没有创新,毕业论文是无法通过答辩的。但事实上,导师们心知肚明,对于博士研究生而言,创新尚且困难,更何况硕士研究生,如果真有如此多的“创新”,中国研究生早已成为诺奖获得者的“主力军”;再说论文“重复率”问题,为防止学生论文抄袭,机器检测成为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路上”,必须要通过的“关卡”,论文查重的机检方式表面上看似无懈可击,但事实上,却将研究生论文写作的工具理性主义推向了“极致”。许多研究生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如何修改语句,调整语句顺序,以便顺利通过机检,至于文章的论证角度,学术思想、内在逻辑,则无需考虑,因为“机检”在这方面形同“白痴”;又说“模型”分析,定量分析在现代学术界颇为“时髦”,于是许多研究生将本专业经典著作“束之高阁”,将大量的时间用于数量分析方法的学习,痴迷于各种统计模型的运用,以及数据收集与整理过程,陶醉于撰写一些连“圈内”人都难以读懂的文章,但其却常常忽视 “修炼”本专业学术思想的功底,然而这种没有学术思想作为根基的数量分析,形同于武侠小说中“剑宗”式的“招数”演练,可能在短期内行走“江湖”会“顺风顺水”,但由于“招数”模仿过程中,缺少内在学术思想“气宗”的支撑,长远来看也难以修炼成,在思维上与方法上富有创新力的 “大师”级学术人物。毫无疑问,研究生自主性论文写作“工具理性”的极端化,“剥夺”了研究生养成自主思辨“习惯”的时间,成为阻碍其思维与方法创新力提升的“枷锁”。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权利本位视域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GH150272)。

文章引用

刘 鑫. 研究生思维与方法创新力不足“病因”之所在?
What Is the Cause of the Lack of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Methods of Postgraduates?[J]. 教育进展, 2019, 09(01): 1-3. https://doi.org/10.12677/AE.2019.91001

参考文献

  1. 1. 范卉敏. 大学生人文思辨能力的培养[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6(4): 171-172.

  2. 2. Shorey, P. (1909) The Spirit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Magazine, No. 1, 229.

  3. 3. 王萍. 高等教育要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整合[J]. 教育探索, 2010(10): 9-11.

  4. 4. 王凤才. 国际视野中的学术研究与中国学术话语[J]. 学习与探索, 2016(7).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