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Vol. 05  No. 03 ( 2020 ), Article ID: 37762 , 9 pages
10.12677/Design.2020.53005

工业遗存景观更新的情境化设计研究

——以上海杨浦滨江为例

林磊,田甜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0年9月1日;录用日期:2020年9月16日;发布日期:2020年9月23日

摘要

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工业遗存的更新逐渐演变为城市发展的热点问题。情境化设计可以挖掘工业遗存蕴含的潜在价值,在保留其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空间职能,使场地延续生命、彰显魅力。杨浦滨江工业区是上海近代工业的发源地,承载着几代人的工业记忆,在黄浦江滨江贯通工程的景观更新中置换为市民公共空间。通过解读杨浦滨江情境化设计的构建思路并评价其美学价值,可以为工业遗存景观更新提供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

工业遗存,情境化,景观更新,美学意境

Research on Situation Design of Landscape Regener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A Case Study of Yangpu Waterfront in Shanghai

Lei Lin, Tian Tian

Shanghai Academy of Fine Arts,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Sep. 1st, 2020; accepted: Sep. 16th, 2020; published: Sep. 23rd, 2020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 renewal of industrial heritage has gradually evolved into a hot issue in urban development. Situational design can excavate the potential value of industrial heritage, and endow it with new spatial functions on the basis of retaining its original characteristics, so that the site can continue to live and show its charm. Yangpu Waterfront Industrial Zone is the birthplace of modern industry in Shanghai, bearing the industrial memory of several generations, and has been replaced as civic space in the landscape renewal stretching along the Huangpu River. It can provide a new thinking for the renov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by interpreting the construction approaches of the situation design through Yangpu Waterfront and evaluating its aesthetic value.

Keywords:Industrial Heritage, Situation, Landscape Regeneration, Aesthetic Atmosphere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前言

随着时代变迁,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式不断涌现,推动着城市的高速运转,改变着城市曾经的规划布局和产业结构。杨浦滨江工业区作为上海市引以为傲的传统工业园区已无法满足当前的生产和运输需求,在逐步走向衰落的过程中形成大量工业遗存。这些工业园区作为城市曾经的发展助推器和工业生产活动的重要场所,承载着老一辈人的生产、生活记忆,其厂房和构筑物的风格、布局及结构特征以及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等工业文化产物经过历史的沉淀,散发着无法复刻的独特韵味。

在对工业园区进行景观更新的实践过程中,既要尊重历史又要面向未来,既要关注空间品质的提升又需满足人的情感需求。情境化设计即是将情感与空间相互统一,通过营造良好的空间氛围促使体验者内心情感与空间环境产生共鸣的景观更新手段。工业园区通过情境化设计,可以“蝶变”为新的城市空间,拥有全新的生命周期,更好地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当前,国内外针对工业遗存更新的理论研究较为丰富,而以情境化设计为切入点的研究则刚刚起步,其大多聚集在学位论文上。中央美术学院曾煜在《记忆性空间中的情境化》中分别从主观和客观、内在和外在、个体和集体、情节和事件等四个方向论述了空间的记忆表达形式,研讨空间情境化的特质 [1];西北大学宋莹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情境化设计策略研究》中指明历史遗存空间的情境构造方法,并从宣传途径、氛围营造、遗存呈现与阐明等方面提出遗存空间的改造更新策略 [2];北京建筑大学苏毅在《情境化设计视角下的旧工业建筑更新研究》中基于空间情境体系总结出旧工业区更新演变中的情境特质,结合实践项目的情境刻画对改建与重建两种不同形式的情境构建方法展开更深层的思索 [3]。本文拟结合上海杨浦滨江建设,对其情境化设计的构建思路和美学意境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工业遗存景观更新提供一种新思路。

2. “情境化”相关概念解析

2.1. 情境与情境化

在《牛津词典》中“情境”一词的释义为在特定时间、地点发生的情况和事情 [4],即对某一场景、局面的描述,其中包含了氛围的表达,如热情、悲痛、寂寞等。在《辞海》中,“情境”被分为三种类型:隐藏的情境,指机体行为中所含的一种隐喻的意义;想象的情境,指意识中的机体间使用媒介传达信息,互起作用;真实的情境,指现实存在的物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情境是一种境界。国学大师王国维提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5]。“境”的概念不仅指环境要素,还包括人的丰富情感。在当今文化现象中,情境不仅限于概念存在,它也成为了一种构建意象的方法,并以此来追求精神层面的“情景交融”。

“情境化”是在“情境”概念基础上产生的一个应用型概念,即设计者利用“情境”的思维方式和“情境营造”的设计手法在某一种场域中组织对象,营造氛围,让体验者感受情境所产生的嫁接效应,进而达到审美境界的物我同一,主客相契。

2.2. 情境化设计

情境化设计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其概念最早由交互设计师Hugh Beyer和Karen Holtzblatt共同提出。“情境化设计”引入“情境化”思维,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其出发点须建立在人对环境的感受之上,通过设计改善环境,为场地使用者提供富有情境特色的空间,并对其进行引导,加深使用者对空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景观的情境化设计主张通过新巧构思以情入景,注重体验者的感官享受,利用意象、暗喻、配景、叙事等不同的造景手法传情达意,将设计愿景融于现实所造之景。

3. 景观情境化之构建思路

记忆是需要空间化和物质化的,对于城市中荒弃的工业遗存,最好的保护就是更新再利用。杨浦滨江处于老上海工业带,在黄浦江滨江贯通工程中被建设为市民公共空间。这个上海市新地标散发着浓浓的工业味,充满了历史的浪漫情怀,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创业和发展的故事。它的更新不再以相同而刻板的纪念碑式的状态呈现,而是通过不断叠加丰富的历史痕迹,让工业文化越来越深厚和饱满,浸润到市民的血液之中。

3.1. 情境要素的层级与序列

工业遗存的情境构建需通过不同的情境要素来进行空间组织,这些要素以不同的层级关系展示给体验者,而且这种层级关系须在情境要素的组合中能够清晰地体现出层次感。层次清晰的空间结构更易让人把握情境设计的重点,因而在环境要素的组织中须遵循“主从分明”的形式美原则。对环境影响较大的要素往往成为层级最高的主体,其它要素则为客体。同时,情境要素的景观序列组织同样关乎空间情境整体构成的效果,用来引导体验者进行空间漫游,使人在与空间的互动中感受情境要素的节奏和韵律。

处于杨浦滨江工业带的十吨级码头起重机(见图1)是这里过去几十年舟船聚集的工业码头象征物,经由瑞士艺术家费利斯·瓦里尼的创作,将其变身为公共艺术作品——《起重机的对角线》。设计者将三维空间化为二维画面,使用特别的投影技术在三台起重机上同时进行几何透视定位,形成纵横交错又相互关联的白色切分线条,鲜明的色彩和庞大的体型使这三台起重机成为滨江新的视觉焦点,它们组合排列成既统一又有层层递进关系的序列空间,不仅增加了景观层次,而且强化了视觉表达。

3.2. 情境界面的分隔与融合

世界著名的建筑理论家柯林·罗在《透明性》一文中提出“现象的透明性”概念:通过“浅空间”(界面)调动观察者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人对“深空间”(空间)的无限联想 [6]。景观界面具有组织关系的属性,充当着情境化空间信息传达者的角色,在满足体验者对空间功能、情感诉求的基础上,使其透过不同的空间界面,感知表层叙述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在情境化设计中将情境赋予空间界面,使界面内外在共时性中产生交叠和互渗关系,是情境生成的重要一环。

Figure 1. Yangpu Waterfront Section C: Set of diagonals for cranes

图1. 杨浦滨江C段《起重机的对角线》

在杨浦滨江工业带,有很多景观更新策略都是通过对空间界面的巧妙处理来达到丰富空间情境的目的。例如位于A段和C段栈道上不同的凉亭(见图2~4)便是依据休息亭所需宽度、朝向和人群活动的不同,将钢木结构翻折而成。这些序列凉亭并不简单地承载遮阳之需,在行进方向,它们的界面如同相机取景框,而在沿江一侧,它们的界面又变换成电影胶片。凉亭透过不同的界面与环境取得一定的联系,空间得以延伸和放大,空间内的景观意象亦蔓延开来,向人们传递场地及其周边环境的空间情境。

3.3. 情境空间的组合与转译

空间情境的产生是在有进深的三维空间里不断变化和运动的,它不同于二维平面的观赏,而是要通过移步异景被体验和感知。尽管情境与体验者的情绪状态有关,包含了不稳定性和复杂性,通过动态空间的有效组织可以让情境变得更加灵动。工业情境的空间组织需要将无法触及的空间及其要素以具象化的形式进行转译后再组合,通过适当合理的造景手法对空间情境打磨润色,以划分、嵌入、连接、延伸等不同的空间处理方式解决情境塑造中凌乱杂糅、表意不明的问题。

Figure 2. Yangpu Waterfront Section A: Waterworks trestle road bower

图2. 杨浦滨江A段水厂栈道凉亭

Figure 3. Yangpu Waterfront Section C: Plank road pavilion

图3. 杨浦滨江C段栈道凉亭

Figure 4. Yangpu Waterfront Section C: Enframed scenery in the pavilion plank road

图4. 杨浦滨江C段栈道凉亭框景

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在情境塑造的过程中将电厂高大的厂房和烟囱作为环境背景,以深坑空间、煤斗旧迹、生态栈桥、净水池咖啡厅、灰仓艺术空间等代表性九大景观(见图5~7)为节点,将空间划分为不同的组合单元进行动态空间布局,以契合场地活动和人群流线。在这里,工业设施和厂房转译为景观要素,具有全新的功能定位,赋予了工业空间以独特的魅力,让体验者在这里追寻百年杨浦工业区的旧迹,拾得杨树浦电厂生产线与工业码头往昔的记忆碎片。

同时,杨浦滨江利用景观情境化设计实现了“工业锈带”的成功转型,与其他滨江条带做法不同的是,它其间设置的每一处情境空间与元素均指向明确,娓娓道来其沿江纵深方向大片工业遗存的历史与发展,并通过不同的契形绿地深入腹地,用深意巧思和精工匠心串联起滨江与城市空间的过去与未来。

Figure 5. Yangpu Waterfront Section C: Full view of Yangtszepoo Power Plant Relic Park

图5. 杨浦滨江C段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全貌

Figure 6. Yangpu Waterfront Section C: “Coal scuttle remains” scenic spot in Yangtszepoo Power Plant Relic Park

图6. 杨浦滨江C段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煤斗旧迹”景点

Figure 7. Yangpu Waterfront Section C: “Ash Gallery” scenic spot in Yangtszepoo Power Plant Relic Park

图7. 杨浦滨江C段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灰仓艺术空间”景点

4. 景观情境化之美学意境

现代美学大师宗白华说过,“一种微妙境界的实现,端赖艺术家平素的精神涵养,天机的培植,在活泼泼的心灵飞跃而又凝神寂照的体验中突然地成就” [7]。景观情境化的美感营造,不单是追求绚丽的视觉效果,更应关注使用者本身的活动,这是空间作为时间和地域的忠诚记录者的本质。

4.1. 日常生活的精神映射——以物观象

社会学家迈克·费瑟斯通发起的著名理念“日常生活审美化”影响了很多设计工作者。在他看来,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减退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实现了“艺术转换成生活”。显而易见,当代工业景观的情境塑造拉近了艺术与我们的生活。工业遗存情境的成功营造往往得益于设计者对工业元素的善用。设计者在场地中对“象”的构造建立在对“物”的刻画上,达到“以物观象”的目的。即,通过与工业相关联的具象形式讲述工业区的历程和文化,并赋予工业遗存更新的意义表达,引导体验者对工业语言符号产生兴趣,主动探寻其与历史之间的联系。

杨浦滨江重要部分的防汛墙(见图8)作为代表性特征物被保留了近三百米,斑斑锈迹的钢质拴船桩和系缆桩通过多种施工工艺的复原在新场地中再焕生机,达成了老码头原有肌理的留存与提升。广场上大小不一的船锚(见图9)错落排列呈船头阵型,斑驳的饰面和凹凸不平的触感映射出往昔工业码头的繁忙景象。装置了仪表盘的长条凳、工业风格的垃圾桶都是场地对时间最真实生动的映射,也是历史连续不断叠加的过程。设计者像串珍珠一样把这些有故事有年头的旧物件串联起来,形成新的场所空间,让工业文明在时间的厚度中延续。

Figure 8. Yangpu Waterfront Section A: Floodwall

图8. 杨浦滨江A段防汛墙

Figure 9. Yangpu Waterfront Section A: Boat anchor

图9. 杨浦滨江A段船锚

4.2. 哲学意味的自然追求——诗意表达

人孕育于自然环境,对自然生态有着天然的依赖感,接近自然的设计往往更能让人心情愉悦,精神放松。人类不仅生存于纯粹的自然世界之中,同时也生存在一个“物境”的自然世界当中。这里,“自然”便充满了哲学意味。当生活无法达到理想化时,可以通过设计营造出理想生活的意境,通过对景观形式美的塑造,激发体验者对空间进行想象,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即所谓“因物生情”。诗意化的情境所追求的美感体验与都市的繁冗嘈杂对立统一,心灵与环境的融合才是设计关注的重点。

杨浦滨江在植物种植上随处可见连片的芒草与芦荡(见图10)、移步换景的多彩野花、童话般的粉黛乱子草,与工业带上的斑斑锈痕相得益彰,充满野趣。另一处的“纱厂廊架”景观(见图11)在功能上解决了高桩码头跨越防汛墙高差的交通问题,该场地原址恰巧是怡和纱厂,设计者意图通过诗意重塑纺织厂的日常。设计以纱厂纺织设备为原型,灵感源自纺织机上柱与线的关系,廊架由钢柱搭建、钢索拉接而成,以线构成婆娑世界的朦胧之美。当夜晚悄悄来临,如梦如幻的光影在其中慢慢梭织,赋予了空间生动的气韵,营造出令人神往的浪漫情境。

4.3. 审美关照的心物契合——人文再现

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 [8]。在当下,情感与景致是脉脉相通、和谐共生的。由物至心,不同的景物给人的感受和反应各不相同,也影响着体验者在空间所体现的精神气质及心理状态。好的景观设计在美学上表现为景动心摇、物我交感。工业遗存的景观意境构成方式尽管各不相同,但在设计意蕴中包含的心物关系不可小觑。古诗的美学内涵在于文学创作中的心、物关系,诗人在创作前要先具备审美注意并由此运思取境,诗歌的美学规律同样在工业景观情境化设计中适用。

Figure 10. Yangpu Waterfront Section C: Ecological wilderness

图10. 杨浦滨江C段生态野趣

Figure 11. Yangpu Waterfront Section A: Mills corridor

图11. 杨浦滨江A段纱厂廊架

人在与空间的互动中,对整体空间的认知常取决于空间形态中的某些细节,并由此形成对环境的情境认知。例如“杨浦专有”的标志性景观–水管灯序列(见图12)就颇具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得到了众多体验者的追捧。通常工业管道里流淌的是大量的液体,通过设计改造,光束顺着管道倾泻在地面上,照亮了新的公共空间。从流淌水来保障民生到流淌各种工业液体加速城市发展,最后流淌光照亮新的滨江岸线,设计者是以“叠加的原真”为态度介入设计的。在水管灯上人们不仅可以看到不同年代的叠合印记,也为其生命得以更好的延续而百感交集。

Figure 12. Yangpu Waterfront Section A: Water pipe lamp sequence

图12. 杨浦滨江A段水管灯序列

5. 结语

时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留下了痕迹,通过情境化设计可以将场地的蒙尘掸去,赋予空间新的生命力,让城市文化在时间的厚度中得以融合、延续。工业遗存的更新是推动城市格局变迁的一剂良药,亦是发展城市功能、呈现地域特色的有效举措。工业遗存的情境化设计是在失落的工业空间中注入情境,将充满故事的老物件作为人与空间对话的媒介,由空间提供“境”,因人的介入而使其具有生命力;人所欲表达的“情”,由空间承载而得到满足。

基金项目

为“2019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建筑教学中哲学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立项编号为C19084)”阶段性成果。

文章引用

林 磊,田 甜. 工业遗存景观更新的情境化设计研究——以上海杨浦滨江为例
Research on Situation Design of Landscape Regener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A Case Study of Yangpu Waterfront in Shanghai[J]. 设计, 2020, 05(03): 23-31.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0.53005

参考文献

  1. 1. 曾煜. 记忆性空间中的情境化[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 2014.

  2. 2. 宋莹.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情境化设计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北大学, 2017.

  3. 3. 苏毅. 情境化设计视角下的旧工业建筑更新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建筑大学, 2017.

  4. 4. 牛津词典[C].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1877.

  5. 5. 王国维. 人间词话[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48.

  6. 6. [美]柯林•罗, 罗伯特•斯拉茨基. 透明性[J]. Perspecta, 1964(8).

  7. 7. 宗白华. 宗白华全集(第2卷)[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 361.

  8. 8. 朱光潜. 朱光潜美学文集[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5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