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cational Education
Vol.
12
No.
04
(
2023
), Article ID:
68027
,
10
pages
10.12677/VE.2023.124061
文化适应理论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浅谈
——以越南大学生为例
陈阮冰珠1,武兴2
1曲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山东 曲阜
2胡志明市财经大学国际语言与文化系,越南 胡志明市
收稿日期:2023年4月3日;录用日期:2023年6月23日;发布日期:2023年6月30日

摘要
语言和文化是两个相互交织的范畴,语言是传达文化的手段,文化是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如果我们只对学习第二语言感兴趣,而忽视了对其文化知识的学习,就会导致交际中的文化冲突,影响语言教学的进展。这一必然规律要求外语教师始终注重将文化知识融入教学中,以达到最佳的教与学效果。本文是根据实际情况将文化知识应用于越南大学生汉语教学的结果,从而强调跨文化语言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文化适应理论,汉语教学,应用方法,越南,大学生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Acculturation Theory in Chinese Teaching
—Taking Vietnamese College Students as Examples
Nguyen Bang Chau Tran1, Hung Vu2
1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Shandong
2Faculty of Languages and International Cultures, Ho Chi Minh City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Ho Chi Minh City, Vietnam
Received: Apr. 3rd, 2023; accepted: Jun. 23rd, 2023; published: Jun. 30th, 2023

ABSTRACT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two intertwined domains. Language is a means of conveying culture, and 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languag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f we are only interested in learning the second language and ignore the cultural knowledge of the second language, it will lead to culture conflict in communication and affect the progress of language teaching. This inevitable law requires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to always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knowledge into teaching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best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sults. This paper is the result of applying cultural knowledge to Chinese teaching for Vietnamese college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hus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cross-cultural language teaching and putting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Keywords:Acculturation, Chinese Teaching, Application Method, Vietnam, College Students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本文就越南大学生学习汉语的状况,以John H. Schumann提出的文化适应模式为框架,然而在缺乏严谨可信的调研数据、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下,笔者仅能以亲身体验以及平时教学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梳理和描写。
2. 文化适应理论的背景
2.1. 文化适应理论的略述
文化适应概念最早由美国民族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拉尔夫·林顿(Ralf Linton)和梅尔维尔·赫斯科维茨(Melville Jean Herskovits)等人于1935年 [1] 提出的。文化适应需要跨越两种及以上的文化,是对新文化的思想、信仰和感情系统以及交际系统的理解过程,是文化的融入或顺应,也有学者将“文化适应”译为“涵化”。
文化适应模式理论,1978年由Schumnn [2] 提出,是建立在对一名33岁的哥斯达黎加人阿尔贝托的个案研究基础之上。Schumam发现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阿尔贝托语言几乎没有什么进步。将阿尔贝托的英语和几种洋泾浜比较后,Schumann发现它们在句法和形态学上有些相似之处,比如,否定词的位置,疑向句中的词序及一些语素的屈折形式。他认为阿尔贝托的英语显示了洋泾浜化的特点。洋泾浜化被认为是学习者与目标语的说话者之间的社会和心理距离造成的。
Schumann的文化适应理论包含两组变量——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显性,三种结合策略%3A同化%2C保留和改变,封闭性,凝聚性,学习者社团规模的大小,文化和谐性,社团的态度和打算居留时限。心理因素包括语言震惊,文化震惊,动机和自我透性。
2.2. 文化适应对教学的作用
根据Claire Kramsch在其著作《语言教育中的语境与文化》(1999) [3] 中的说法,与说另一种语言的人进行的任何交流都是一种文化操纵。如果我们只教语言而不教文化,那么我们只是在教一些没有意义或含糊不清的符号,这有时会导致学生完全误解语义。这就是为什么最近经常提到“语言教学”的概念作为“跨文化语言教学”。在这里,“交际能力”的概念在跨文化或跨文化的镜头下得到体现:交流不再是单纯的使用语言的行为,而是变成了接近新事物的尝试。
对于越南人来说,外语学得很好,但不能与母语者交流并不罕见,因为他们有一个习惯,当遇到任何人询问他们的年龄、职业、工资方向,甚至有时还问了有关宗教和党派的问题——这是交际礼仪中的禁忌,尤其是陌生人。
相反,假设一个外国人,在学习越南语时,也会感叹很多事情,例如,越南人很少打招呼,但经常询问对方的年龄和家庭,当故事变得熟悉时,他们通常会停下来,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隐私受到了侵犯。因此,许多人与越南人交往时印象不好,因为交流时句子总是停在错误的时间。
在这两种情况下,问题不在于语言技能,而在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者不了解语言文化。在很多情况下,不理解这一点会导致语言冲击,造成交流中的误解。语言冲击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语言的恐惧和焦虑。文化冲击是学习者在理解和学习目的语文化时出现的一种焦虑和抑郁的心理状态。学习者会害怕学习语言,担心目标语言文化,以及一些不正确的学习动机或由于不同原因而缺乏学习动机。作为学习者语言知识的传播者,教师需要帮助学习者消除这些影响并提高他们的第二语言习得。然而,在外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尤其是在越南,却很少受到教师的重视。本文在引用舒曼的文化涵化理论的基础上,提供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适应方法,以促进语言学习者对文化的兴趣。
3. 汉语教学中文化适应的主要目的
3.1. 文化适应的基本内容
汉语文化适应教学的基本目标始终都是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其重点在于使用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语言。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课题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文化适应”模式,这要求学习者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文化适应能力。为了培养文化适应能力,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构建语言环境,让学习者熟悉文化背景、掌握一定的民族文化知识,帮助学习者提高文化适应能力。因为汉语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的潜在表达,所以在汉语教学中,我们需要从文化的角度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加深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减少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误解,拉近学习者与学习语言的心理距离。通过结合两种文化之间的社会鸿沟,可以进一步提高学习者用汉语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同时,通过这个过程,学习者也学会了如何正确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事实上,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适应过程体现在汉语课程的设计中,要通过课程的设置,让学生掌握并了解相关文化知识的技能。越南虽然也有中国文化知识课程,但是内容远远不够。从目前越南的汉语教学情况来看,很多汉语培训中心主要集中在语言教学上,他们很少涉及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此外,为了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中国文化,教师还需要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对学习汉语的兴趣。
3.2. 文化适应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外语教学特别是汉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习者在工作和生活中用汉语有效地沟通。目前,在外语教学中,教学文化对学习者“交际能力”目标的实现起着关键作用。Peterson和Coltrane (2003) [4] 强调:要成功地进行交流,语言需要与适当的文化行为结合起来使用。文化知识融入语言技能教学过程中,不仅能激发学习者对文化新知识的好奇心,还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意味着了解一种新的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教师发现,当课程融入文化和跨文化元素时,学生将更好地吸收和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文化是语言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包括汉语教学也是如此。教授一门语言也意味着教授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特征。一个民族和民族的文化会在语言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地被传达和吸收,其原因在于某种语言的形式和用法反映了使用该语言的社会文化价值。因此,教师能够认识到语言形式和使用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并将其视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重要的。
在当今的汉语教学活动中,学习者不仅需要掌握四种交际技巧,还需要了解中国文化。因此,当学习者同时具备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时,他们将能够有效地进行交流,从而避免误解或不必要的冲突。鉴于这一重要意义,文化应该被视为外语教学的核心内容,尤其是在汉语教学中。
4. 越南汉语教学的文化适应情况
在越南汉语教学文化适应情况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因中越双方合作不断地扩展,中越经济活动不断增多,所以使中文在越南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学习中文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和流行,而将中国文化融入到中文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实际上,在越南的汉语教学中,文化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仍然有限,这也是当今许多教师所关注的问题。以下是笔者最近收集的一些与文化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有关的问题。
4.1. 关于学习对象
每个人学习中文的目的不同,有的喜欢学习只是为了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的学习只是为了与中国游客互动,有的学习则是为了满足他们企业的基本需求或者增加就业机会(见图1)。
Figure 1. Statistical data on the purpose of Vietnamese people in learning Chinese
图1. 关于越南人学习汉语目的的统计数据
现在在越南,汉语像英语一样被当作第二语言来教。根据我们的观察,有很多学习者认为他们的学习需求只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听说读写这四种技能,文化只是学习过程中的次要部分,但从长远来看,他们逐渐会对这门外语感到无聊,从而失去兴趣。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三种观点,可以归类为如下:第一、学习者在交流时,由于对语言文化的不了解,造成了“文化冲突”或“文化冲击”情况;第二、学习水平越高,学习者对词汇量的要求就越高,有很多词汇,尤其是习语,是很难记住的,但如果你清楚地了解它的历史文化意义就会减轻学习词汇的压力,但学习者不了解这一点,导致学习汉语时出现疲劳;第三,学习者把汉语作为一种工具来服务于自己的目的,所以只单纯满足交际他们就感到很满足,不需要深入研究文化。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和文化在教学中的运用也会极大地影响汉语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总是要找出每门学科的学习动机,从而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融入文化元素,使学习者能够掌握,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它的文化价值。
4.2. 关于师资队伍
在学习汉语的需求越来越大、两国文化干扰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对于中文教学,中文教师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因素。目前,专门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队伍将文化运用到教学中还非常有限。绝大多数教师都有中文学位、应用语言学位或专门从事中文教学,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直接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互动,或者即使有过接触,但也只是通过书本知识和信息交流等渠道。对教师来说,既要了解语言又要了解文化,才能利用文化因素做好汉语教学,但这确实是一个挑战。如果教学应用中融入了学生的文化因素,教师需要分配合理的时间来平衡学习和文化习得,有时如果没有做出合理的选择,就会导致负面的后果,甚至到了“烧毁教案”的地步,赔了夫人又折兵。对于多数普通人来说,他们只想掌握语言技能,所以教师必须选择合适的课程,让学习者在学习上没有太大的压力。总的来说,文化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和流利的汉语,还要有与文化和历史领域相关的实践经验。这对于语文教学是非常有益的,因为有课堂实践经验的教师将促进他们从编写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到设计学习材料的作用,设计真实情境,从而帮助学习者更深入地积累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培养和培训运用文化因素进行语文教学的教师是十分必要的。
4.3. 关于汉语课程类型
目前,越南的汉语相关课程非常丰富,但每节课后课外阅读部分的文化部分尚未普及,因此广大教师在编写教学内容时仍需查阅其他资料。为了服务于文化在越南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教材和参考书的来源应该丰富,既要有学术性又要提到每个国家的许多文化方面。如果在每节课后,总是引用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文化因素,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开阔或加深知识,带来外语学习的兴奋感和有效性。
5. 越南大学生汉语教学的文化适应情况
5.1. 传统文化教学方式及其优缺点
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教与学的两个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不仅包括教师如何教授的内容,还包括学生学习的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教师在台上的黑板上书写并讲课,学生在台下听讲课。现在这个模型在越南各个高校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课堂上师生可以用讨论法等传统教学方法来进行授课,这里提到的传统是因为它历史悠久,至今仍有广泛的影响。传统的文化教学法是一种常见的单向活动,通常包括“陈述法”、“讨论法”、“实践练习法”等,主要以书本、板书工具,老师的语言知识输出为主导,一般初级的学习者会习惯用目的语与习得外语国家的文化相比较,从中找出异同之处,有助于自身对该方面的理解与记忆。例如,在色彩课上,越南学生会问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红色和黄色。这与越南的文化类似,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本国的文化特点来领会这方面的习俗,或者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老师可以用黑板画出中国的国旗,然后进行讲解为什么中国人喜欢上述两种颜色。另外,老师还可以提前准备相关图片,说明中国人认为红色象征热情和积极的态度,黄色代表权利高贵的吉祥含义。
传统的文化教学方法的主要活动是根据教材的内容依次讲解,然后测试自己的知识,学生通过课程陈述自己对该文化的看法,练习、复述以及提出问题,澄清相关疑问。这种文化教学法的优点是比较方便,对外部环境和媒介要求不高,有利于师生直接交流,促进理解的培养。而学生的思维,当遇到一些传统习俗活动时,老师可以直接讲解。
但传统文化教学方法的局限性也很大,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也削弱了文化灌输的效果,互动性不够,只能从言语上想象,并不能真正深刻地感受到这节课的文化意义。而且,通过讲座和讨论很难灌输故事内容较强的文化内涵的印象,尤其是人体的听觉、视觉等感官更是不能。我们只能知道这样一种文化现象的存在,但很难掌握和了解这种文化的起源、习俗以及对当地人民的影响。
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即它必须将优点和缺点结合起来。每个方法都会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即是说,方法的好坏一部分也必须结合于实际情况,传统教学法中的对话教学法结合实际情况,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学生,解释知识的本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会话法需要很长时间,如果一个班级有很多学生互动,它不可能对每个人都做,只能进行抽样式的选择了解。表演艺术还有一种常用的方法,用真实的材料和图片来呈现给学生,这种方法被认为比较灵活,不需要设备。使用广泛,材料非常丰富,学生很容易吸收和获取,为他们创造了观察和学习的机会。通过上述方法,教师可以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同时为师生之间的直接语言交流创造有利条件。但表现形式过于单一,所展示的图像中丰富的信息量也较少,静态的图像无法表现不断变化的过程。
5.2. 单一文化教学方式及其优缺点
单一,这仅仅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解释文化内容只使用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或使用一种特定的习惯方法。一般来说,在初级汉语教学中,教学对象只是建立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框架,或者局限于一般的核心印象,而相关的文化部门将会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支持。一种独特的、不太复杂的、简单的、方便的、易于广泛应用的文化教学方法,如使用黑板、图片、当地语言进行演示……在一些节日习俗、服装、饮食方面,给学生看图片也能起到解释的作用,也能帮助老师积累经验,进行教学创新。有时,过于复杂的课程或课程内容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然而,单一的教学方法也有其局限性。例如,单一的教学方法可以在大规模的课堂教学中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效果很好。它可以专注于在短时间内教授更丰富的内容,提高效率,但它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会造成满堂灌、一言谈的问题,让学生有更少的时间思考和提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重复同样的文化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初学者感到无聊,没有新想法,没有兴趣学习,即使是非常新的内容。为学生创造新的刺激来维持学习动力是棘手的问题。
当然,采用哪种方法取决于教学内容、课堂环境等诸多因素,如果这种方法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或教师能力不足,很多因素都会影响教学效果,可以考虑采用其他教学方法。但是,我们不能片面地说传统文化教学方法就一定不如现代文化教学方法,也不能说任何一种传统文化教学方法就一定比另一种文化教学方法好,因为在实践中,影响教学效果的不只是教学方式单方面,只有理解和利用好不同教学方法的优点,才能更好地结合教学内容,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有效的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教学方法,只有理解和运用好不同教学方法的优点,才能更好地结合教学内容,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对于年龄层较低的学生而言,教师在课堂上仍然扮演着中心角色,而低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自学能力,教学设施相对有限。教师的直接讲解和重点记忆点不断重复,使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为学习和探索中国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对象是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尝试其他有利于他们探索和独立思考的文化教学方法。
5.3. 现代文化教学方式及其优缺点
现代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包括媒体、工具、设备等)来完成教学目标,教授教学内容,为了表达现代教学目的而采用的师生之间的活动形式,普遍常用的有发现法、暗示教学法、非指导性教学法等。现代的文化教学方式主要是指通过有效运用电子视听设备,多媒体教学软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文化现象再加以讨论等手段或途径对中国文化进行描述和教学。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语言教学本身就包含了文化内容的教学,所以在教学中不能把二者拆分开来讲解,而是尽量运用形象有趣的方式增加其趣味性和实用性,把文化因素的教学跟语言交际联系起来。现代文化教学方式是以师生共同的活动为主,特点之一在于它不仅包括教师的信息知识传递,还包括了师生的观察、阅读,它包括了双方的活动。再者它比较重视内部探索的思维活动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的知识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再借由这种创造性的文化开放思维去获得新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索精神。
现代文化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它首先运用了许多现代手段来生动地再现文化。由于越南学生相对独立,有效集中时间相对较短。当涉及到因果关系等复杂的知识点时,他们的坚持力往往很差。因此,利用多媒体、视听设备等平台进行教学,可以由静态变为动态,让学生感受到视觉所形成的生动印象,仿佛身临其境,在一个强大而现实的情境中感受文化的历史和演变。如果把一些文化像故事一样呈现在视频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形象和抽象思维,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第二,使用这些现代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因为一些文化如歌舞、竹笛、京剧等文化内容是高度表演的。教师进一步解释,通过形成这样的视觉形象,学生可以快速提取现实文化传统的重要信息,消除可修改的混杂因素。图文结合视觉和听觉效果,提高学习效率,使中国文化教学有趣易懂,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提高学习的持久性。
现代文化教学方法也有其不足之处,例如越来越多的教师使用现代教学方法来辅助教学,导致了这些技术手段的滥用,导致教师过于追求形式从而忽视教学效果。此外,运用现代多元文化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除了知识广博外,教师还需要对不同的教学方法、教与学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运用不同的现代教学方法都能熟练教学。为了达到一定的效果,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一些使用现代技术手段的知识,否则在教学应用中会很尴尬,有时还会使学生产生误解。
5.4. 多元文化教学方式及其优缺点
多元文化教学法是指在文化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的方式。例如,涉及到农历新年的习俗,你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在参加这节文化课之前,你可以询问学生的印象,如何了解农历新年的文化,内容记录在纸上,然后一个人总结起来,在了解了课堂上的大致情况后,然后播放事先准备好的视频,在讨论之后,他们特别注意自己或同学描述的文化现象。这时可以用探索性的方法提问,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熟悉的相关内容,剩下的部分可以用多媒体进行讲解。这种类型的文化教学过程采用了一种相对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其中相应的教学方法可以根据学生的进度和学习情况而定,如果你想突出一些重要的文化知识,教师可以用讲座的方式直接告诉学生相应的知识点或者尝试案例分析法、问答法等方法。
多元文化的教学方法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活动选择来完成他们的学习计划,不仅可以尝试新的有效的现代教学方法,也可以尝试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来诠释文化。例如,互动式文化教学,营造相互学习、平等互动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分析要学习的文化现象,或者就一些常见的文化话题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与老师进行讨论。通过与老师交流了解后产生共识,这种方式主要是希望越南学生尽量使用中文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尽量跟老师用中文交流,这时候再适时加入图片或影音资料加以讲解,就会事半功倍,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印象。提问式教学也可以直接使用,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及时提问,不断吸引学生的思考,学生也可以就当前现象提问。对于不太了解的文化对象,老师可以直接回答。语言交流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对中文的兴趣也可以创造一种相互信任和平等的感觉,这种多样的文化交流方式也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当然,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组织户外教学,如修辞比赛、旗袍表演、中秋节、乐器书法表演等主题表演,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多个画廊、村落特色、民间表演等地方参观游览,增加他们的认知印象,体验第一手的文化吸引力。
多元文化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美化了教学内容,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例如某些教学方法和媒介的转换,使课堂教学节奏比黑板快,增加了知识的长度。学生很容易被压垮,所见所闻的知识就水过鸭背,课堂显得松散,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深入思考。过于依赖视听视频教学,也会导致知识容量和密度不足,不容易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一味追求现代、创新、进步未必适合文化教学的所有内容,必须有选择地运用文化教学方法的优点。采用现代的、多样化的方法进行文化解读,避免其不足之处或适当整合传统的文化教学方法。弥补彼此的不足,使其发挥真正的作用。
5.5. 在越南初级对外汉语教学中结合文化的实用性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一种系统。文化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语文教学中文化融合的可行性意味着这种结合能够产生或使用,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发挥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作用,通过学习目的达到交流的目的。在越南,汉语作为主要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融合有利于汉语的教学和理解,因为语言学习不再仅仅是发音、词汇和语法。还包括自发地从这些词语的含义中吸收其文化,潜意识地接受语言和文化的传染和熏陶。此外,如果语言是外壳,那么文化就是它所包含的核心灵魂。每一种语言的结构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并会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你在没有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学习一门语言,你对这门语言的理解就会不正确,有时与原文的意思相反,产生误解,也会造成误读,有时会与原意相反形成错误的理解,表达起来也会造成词不达意的现象。因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文化的发展影响着语言的发展,所以学习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文化,在学习的时候融入其中。
在本科课程中,学生可以获得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文学、语言学、修辞学等方面的内容的基本语言知识和技能,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这就是为什么它被称为大学语文或大学基础课程“语文课程”。在大学汉语教学中合理结合文化教学,符合“锻造对外汉语交际能力”的人才培养方向,使学习者既能掌握语言结构方法,又能通过使用语言的文化来理解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因为,我们不理解语言中的意思就不能很好地使用学过的语言。在外语教学中融合文化的可行性首先要体现在有利于学习者理解语言的方面,扩大学习者的学习范围。在实践过程中,会发现语言学习者的最终目标是学会跨文化交际,用流利的汉语与中国人进行交际。如果两者在课程中有机地结合起来,当教授时,逐渐加深在学生心中的印象。例如,最基本的社会礼仪、人文观念、文化传承等风俗,可以从初学者熟知的一些称呼、典故、颜色入手,在教“龙”字时,我们可以以“飞龙在天”,“龙凤呈祥”,“舞龙舞狮”成语以及端午节的划龙船习俗作为教学案列来教学,可以为学生解答中国人很喜欢龙这个形象的缘故。如果课堂上我们只是语音教学、识别教学、读写教学,没有把文化元素结合进去,那么学生的记忆就不够深刻了,也许学生们会在考试中认出并写出关于龙的单词,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对为什么过年要舞龙?为什么皇帝的衣服和器皿上有龙?这些问题学生估计都无法回答出来?所以,最有经验的老师,必要的时候,老师可以故意讲一个关于龙的故事,世界上没有龙,然后给学生看漫画或图片,在他们的脑海中塑造龙的形象,然后描述书中的龙的风景。在北京的紫禁城里,只有皇帝才叫“龙”,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现在人们仍然把龙作为吉祥物,中国人也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在中国人心中,在未来的语言学习中,对与龙景观或龙文化相关的词语和句子有一个共同的理解。渐渐地,学习者将更好地理解“灵归龙马,希望你变成龙”等成语,甚至生活中的贴两条龙、节日舞龙、等文化现象学习者逐渐也就会理解。越南跟“龙”有关的文化也和中国相同,在越南的婚礼上,龙和凤凰两个象征文化标志都缝在新郎和新娘的衣服上。因此,如果学生能从文化的角度理解一些知识,包括语言中的一些单词和短语,文化内涵有助于他们学习如何在正确的语境中使用它,这样他们不仅理解了意思,而且正确地使用它,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创造一个基本的印象。随着内容或文化点的扩大,变得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此外,还有一些相对简单的例子,比如为什么中国人喜欢数字,这很接近于日常生活,所以学生在讨论的时候会有很多不同的答案,然后引用汉字的同音、汉字的发音、单词的结构。教学将会更有趣,更省力,也会让学生有不同的思考方式。
文化结合在基础汉语教学中可以结合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以越南大学生为例,大多数越南大学生对中国的理解还相当原始,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教汉语时,我们发现初级学习者比较有印象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们对中国的名胜古迹或风俗习惯都很感兴趣,教师可以试着播放一些视频,展示一些图片和描述一些事情。例如,在婚俗方面,学生的印象中也不一样,欧美人会穿着白色的婚纱去教堂,中国人会坐在红轿子上,穿着漂亮旗袍。习惯了,就会让初学者觉得自己学到了却无法运用,或者老师教的东西和现实生活有太大的距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可能会引入一些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今天的年轻人可以自由选择如何结婚,主要是汽车,很少有人使用新娘的轿子。相信随着互联网、多媒体、电视等传播渠道的不断发展,学习者将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汉语和现代中国文化,在教学中结合文化不但要让他们接触传统的,还要了解当代的文明,让他们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觉得与现实生活没有距离感,学到的东西能用、有用,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基础汉语教学中结合文化的可行性还体现在初学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可以将中国文化与自己国家的文化进行比较,因为初学者刚接触汉语学习,对有关的一切新事物或不同于自己本国的文化习俗都会很感兴趣。如果仅仅教授语言的听、说、读、写词汇不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就不足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在教学中注意文化的结合和比较,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和本国文化。未来的研究中,有可能理解和尊重这些异同,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会跨文化交际。同样的动物、颜色、数字等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含义,如“马”在汉语成语中的形象多为褒义色彩,马被列为军队的一员,所以汉语成语中与马有关的成语数量很多如“汗马功劳”、“招兵买马”、“马革裹尸”,越南则不一样,因地形原因,越南主要是平原为主,所以生活中老百姓很少用到马,“马”在越南主要被视为坏人、恶性难改之人,多为贬义色彩 [5] 如“Ngựa non háu đá”(幼马好斗)、“Thay ngựa giữa dòng”(半路换马)、“Đầu trâu mặt ngựa”(牛头马面)等。在大学汉语教学中融入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理解语言,从而使学生更快记住语言,并在适当的语境中适当使用,以达到最好的交际效果。
6. 结论
在“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吸收一种新文化的过程”、“外语教师也是文化教师”的观念下,让文化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发挥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语言和外语培训的目标,尤其是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教授像汉语这样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语言。所以,本文中我们一致认为在中越两国交流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越南本土汉语教师需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和内容来融合文化和跨文化因素,这既是学习外语过程中激发兴趣的因素,也是让学生接触新的文化的机遇。本文从文化适应的角度去探讨当今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模型下,汉语教师应把文化融入到课堂里,让学生不仅只学习汉语知识,也要接触到文化,甚至是中国最深奥的古文化。
文章引用
陈阮冰珠,武 兴. 文化适应理论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浅谈——以越南大学生为例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Acculturation Theory in Chinese Teaching—Taking Vietnamese College Students as Examples[J]. 职业教育, 2023, 12(04): 389-398. https://doi.org/10.12677/VE.2023.124061
参考文献
- 1. Redfield, R., Linton, R. and Herskovits, M.J. (1936) Memorandum for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38, 149-152. https://doi.org/10.1525/aa.1936.38.1.02a00330
- 2. Schumann, J.H. (1978) The Pidginiza-tion Process: A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Inc., New York.
- 3. Claire Kramsch. 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 4. Peterson, E. and Coltrane, B. (2003) 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Washington DC.
- 5. Vũ, H. (2017) Đối chiếu ý nghĩa Văn hóa của từ ngựa trong thành ngữ tiếng trung và tiếng việt. Tạp chí khoa học ngoại ngữ, Đại học Hà nội, số 51 tháng 6, 74-84. (武兴. 汉越语成语中“马”的词语文化意义之对照[J]. 河内大学外语科学杂志, 2017, 51(6): 7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