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Vol.06 No.01(2017), Article ID:19912,2 pages
10.12677/MSE.2017.61001

《面向TRIZ的协同创新体系》书评

李光

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湖北 武汉

收稿日期:2017年2月27日;录用日期:2017年3月17日;发布日期:2017年3月20日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适逢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之际,细读由湖北大学青年学者王君华同志出版的《面向TRIZ的协同创新体系》 [1] 一书,深感该书是一部在“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创新战略指导下“上承天气、下接地气、中顺民气”,兼具理论前瞻性和实践可操作性的学术专著。

《面向TRIZ的协同创新体系》揭示了TRIZ与协同创新体系的内在逻辑,构建了面向TRIZ的协同创新体系框架,描述了面向TRIZ的协同创新组织子系统、知识子系统、技术子系统与环境子系统构成,提出了面向TRIZ的协同创新体系运行的分解定位规则、超循环规则以及涨落与涌现规则,阐明了面向TRIZ的协同创新体系“1 + n”、“n + n”、“n + ∞”3种模式的系统演进规律;以工程机械、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航天动力、机电一体化等行业为例,深入探讨了典型行业面向TRIZ的协同创新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综合运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文本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中介和调节效应模型总结了面向TRIZ的协同创新体系运行规律;提出了面向TRIZ的协同创新体系构建的政策建议,包括发挥政府在开放协同创新中的引导作用、打造和深化不同行业领域的开放协同创新主体及中心、搭建和完善切实有效的开放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以及设计开放协同创新的效率评价及风险补偿机制。

《面向TRIZ的协同创新体系》是一本融合并系统建构TRIZ与协同创新体系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工具论的学术专著。TRIZ由来已久,其作为一种经典成熟、不断完善、广泛推广的创新方法,在协同创新体系构建中承载着重要的功能和地位。该著作从协同创新体系的内涵与本质出发对于TRIZ原理、工具、方法和准则进行再认识,同时将TRIZ的诸多原理、工具、方法和准则融入协同创新体系建构的全过程中。随着跨行业、跨区域、跨部门协同创新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发新的创新创业热潮这一背景下,创新工作迫切需要一种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工具和方法。该著作正是从将宏观的协同创新战略、中观的协同创新组织、微观的协同创新方法出发,对于TRIZI与协同创新体系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工具论进行详细梳理并系统建构的一部难得的好著作。

《面向TRIZ的协同创新体系》是一本将定性的理论描述、客观的文本样本与严密的数理推断相结合的学术著作。该著作面向的读者既包括TRIZ与协同创新体系的理论研究人员,也包括在研发、制造、工程一线的创新实践人员,因此该专著力求学术性和通俗性并举。在面向TRIZ的协同创新体系理论陈述部分,该著作力求立足理论前沿、回顾经典诠释、融入时代特质;在面向TRIZ的协同创新体系实证部分,该著作力求突出事理依据、强调哲理论证、重视数理支撑。整体而言,该著作既是一部写作范式规范、学术思想超前,可供该学术研究领域学者们借鉴和参考的学术成果;也是一部产业门类全面、群体案例丰富、经验梳理详尽、流程方案细致的工具书,可供一线创新实践人员查阅和赏鉴的知识宝典。

创新方法有模式,无定式。当前并不缺乏关于创新方法的工具书,亦不缺乏创新模式的理论专著,但将创新方法与创新模式相融合的学术成果并不多见。特别是在“双创”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帮助创新创业人员系统掌握创新的工具方法,全面认识创新的战略思维。这正是《面向TRIZ的协同创新体系》一书的价值所在。

文章引用

李光. 《面向TRIZ的协同创新体系》书评
[J]. 管理科学与工程, 2017, 06(01): 1-2. http://dx.doi.org/10.12677/MSE.2017.61001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王君华, 彭华涛, 刘国新. 面向TRIZ的协同创新体系[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