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3 No.04(2014), Article ID:14447,5 pages
DOI:10.12677/ACPP.2014.34008

Marx’s Research on Human’s Essence

Xia Huang1, Rishi Xing2

1School of Marxism,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2Haikou Century K.Wah Technology Co., Ltd., Haikou

Email: 472001710@qq.com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Received: Oct. 12th, 2014; revised: Oct. 29th, 2014; accepted: Nov. 5th, 2014

ABSTRACT

Human’s essential question has been the core question of philosophy, drawing attention from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at all times.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is a important work of Marx’s human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anuscript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definition of human’s essence, the discussion on alienation and possession of human’s essence and the discussion on industry showing the power of human’s essence.

Keywords:Human’s Essence, Alienation and Possession, Power of Human’s Essence

马克思有关人的本质的探讨

—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黄  霞1,邢日师2

1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口

2海口世纪嘉华科技有限公司,海口

Email: 472001710@qq.com

收稿日期:2014年10月12日;修回日期:2014年10月29日;录用日期:2014年11月5日

摘  要

人的本质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是哲学的核心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重要著作,本文从《手稿》中对人的类本质的规定、《手稿》中有关人的本质的异化与占有的探讨以及《手稿》中有关工业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探讨三个方面来解读。

关键词

人的本质,异化占有,人的本质力量

1. 《手稿》中对人的类本质的规定

1.1. 《手稿》中对人的类本质的论述:人的类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类”这一个概念是费尔巴哈关于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马克思在《手稿》这篇文章中用了费尔巴哈“类”的这一说法和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手稿》中对人的类本质直接论述是:“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1] 这句话,说明不同的种有不同的生命活动的性质,任何一个种的全部特性即“类特性”在于这个种的本身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这个种它本身的类特性是自由的并且是有自我意识的活动。马克思说过:“人是类存在物”,这是由于“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把类–自己本身的类和另外的类作为自身的对象”,另外“人把自身看作有生命的,有现有的类来看待,当作普遍的因此也是自由的类的存在来看待”。人,作为“一个种”、作为一个类的存在物,区别于动物的方面是:“人比动物要更有普片性,因此人跟动物相比人面对的无机界更多更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相对于动物人的生产是全面的”,人可以根据任意一个种的标准生产东西,但是动物却只能根据它本身的种来生产东西。人作为一个种所面对的无机界更多更广、生产相对于其他动物更全面的根本的理由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人可以自由地活动。但是,人可以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由于人是类存在物,意识不是上帝赐予人的也不是人一生下就有的,人是社会劳动的产物。第一,社会劳动促进了人的自身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在生产和使用劳动工具的过程中,人来的思维变得更加有逻辑和严密;第二,语言作为人意识是外壳是在也是在漫长的社会生产中逐渐形成的;最后,人意识的是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大脑。总之,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即劳动人是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因素,而人的也是通过这所有意识的自由的劳动来体现人的生命的性质。

指得注意的是:马克思所说的类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不等于人的特性是“自由自觉的”。这是由于后者的论述属于唯心主义,而前者的论述虽然由于人本的应然思想而陷入形而上学,但还是属于唯物主义的。一方面,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人通过有意识的活动有目的性的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另一方面,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人不仅通过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人也是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实现了人自身。

1.2. 《手稿》中人的本质是实践观之推导

根据百科知识对实践的解释,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活动。马克思指出人作为一个种,这个种的类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换句话说就是人的类本质是实践。手稿的第一部分介绍论述异化劳动理论就有提出:“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至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马克思指出,异化劳动是使人的实践活动变成维持人生存的手段,而实际上人的类本质就是实践,换句话说就是人的本质就是实践。马克思从人的类本质的概念出发,论述了人的本质是通过实践活动外化出来,同时人的本质的异化也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根据《手稿》中的论述人的本质具是有对象性与社会性的。第一,实践是人的本质的体现,人是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也就是通过实践人认为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真是由于这种存在物人把类当作自身的本质,或者说的人的本质是类存在物。“把整个无机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因此,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事通过劳动得到体现。人通过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人也通过劳动改变了世界。第二,人的实践具有社会性。马克思在《手稿》中多次强调人的社会性——“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人不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每个人的存在都是以社会中的人的存在为前提,所以实践也是社会的,但是在实际的社会中人的本质却被异化了。马克思在《手稿》有所说,“劳动对于工人来说是外在的,因此对于工人来说劳动不是人的本质,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他们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快乐,而是感到痛苦,在劳动中工人不是自由自觉的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而是感觉到自己的肉体受到了摧残和折磨。”人的类本质是实践,实践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实践是已经被异化了的实践,但是也是只有通过实践异化才能被消灭。马克思在《手稿》里以这样的逻辑论述了人的本质是实践的观点。

2. 《手稿》有关人的本质的异化与占有的探讨

2.1. 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在《手稿》中关于劳动的异化理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主要分成以下几个部分的组成—劳动同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同工人本身相异化、人同类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这四种“异化”是异化劳动的四个情况的体现,而这几个部分又是递进的关系。

第一,“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及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1] 。这是异化劳动的直接的形式,而劳动同劳动产品相异化直接体现为劳动的对象化异化,对象化异化体现为劳动对象的失去和被对象控制。工人在劳动中主要在这两方面被对象控制:一是为获得劳动的对象本身;二是为得到满足消费者生存需要的材料的直接对象。工人必须找到工作才能得到生存资料,这样的控制使得工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维持自己生命的生存,从而失去了人应有的本质。但《手稿》中也有有关论述“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的结果上,而且表现在劳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实践本身中”[1] 。劳动对象的异化是劳动异化的一种形式,劳动异化是劳动对象异化更进一步的推导,是异化劳动理论更高层次的一种体现。劳动的异化体现为三个部分,首先,工人不能自由自觉的控制自己的劳动;二是,劳动并不能给工人带来快乐;三是,劳动不能属于工人自身。“甚至连劳动过程中工人只有凭借最紧张的工作和非常短暂的休息才可以拥有劳动对象”劳动本身是件快乐的事情:通过劳动人可以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体力和智力,劳动的过程和劳动结果可以实现人自身的价值。但是在实际的社会中劳动却使人痛苦,由于工人都是为了维持自身肉体的生存而从事劳动,并且这些的劳动不是工人想要就能得到的。“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己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己经观念地存在着”[2] ,劳动被别人控制,劳动的结果是别人的,因此这样的劳动就是别人的劳动。劳动属于别人,意味着自身的丧失。对象化的异化和劳动的异化可以推到出异化劳动理论的第三个方面:人同类相异化。人作为一个种,是类存在物,人的类特性是有意识的自由的活动;然而异化劳动使无机界、自己本身及生命活动与人相异化,异化劳动使人被迫把类生活作为维持工人自身生活的一种方式,从而使人人与另外的动物没有什么差别。劳动原本是人的本质却被异化为工人维持生活的方式,变成被迫和无奈的行为,而并非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因而这样的劳动使人与类相背。“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理论所根据的是自我意识从同一到差别再到同一的辩证法”[3] 人与类互相异化也就是人跟人的类本质互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对于人是异己的本质。以上三个“异化”必然得出下面一个“异化”,就是人跟人相异化。人跟人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现象使得人与其他人之间异化,人自己的进行的任何活动都要通过跟其他人的关系中得到体现。异化劳动中人把自己本身当作“工人”也把其他人当作“工人”。但是不仅是工人和工人之间异化了,工人与资本家之间也相异化,由于资本家异化被为一种物(也就是人格上的资本),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就是剥削与被剥削。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理解为“自由自觉”实质上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中和历史上都从来没有过的“人”[4] 。

异化劳动理论中论述了人的本质的部分可以总结为下面两个部分:一,人作为一个种,人的类特性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就是说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本质;二,劳动的异化造成了人跟人的本质相异化。因此马克思注重人的本质的研究,而且在共产主义理论扬弃异化,从而使类和个体实现统一。

2.2. 共产主义学说

在《手稿》说的第三部分马克思论述了共产主义的理论,有关的论述是“国民经济学反应的私有财产的本质”。从前面论述的异化劳动学说到共产主义理论,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研究逻辑。马克思认为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从外壳去理解私有财产,并没与从私有财产的本质去理解。此外马克思还提到以前有学者从扬弃私有财产主要共产主义理论,但是他们不知道财产真正的本质,也就是这些学者没有把的私有财产和人的本质联系起来,因此他们的学说是有缺陷的,是空想的共产主义。马克思在《手稿》提出了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共产主义理论的逻辑脉络即异化劳动出现了私有财产,私有财产的本质是劳动;把私有财产和人的本质联系起来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是扬弃异化劳动,消灭私有质,实现人的本质真正被人自身所占有的根本方式。“三个命题是辩证统一的‘劳动实践本质论’反映了人的‘类’本质,‘人的需要本质论’反映了人的深层本质,‘社会关系本质论’反映了人的现实本质。三者从不同层面反映了人的本质。劳动实践表现了人的最根本的本质特征,人的需要表现了人的深层次的本质特征,社会关系表现了人的最现实的本质特征。”[5]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共产主义学说。马克思是这样描述共产主义的:“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因此,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人自己劳动的结果[6]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我们来分析马克思对共产主义论述的这段话。首先,共产主义对私有财产的扬弃也是对异化劳动的扬弃从而实现了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因为,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原因,对异化劳动的结果的扬弃实际上也是对异化劳动的扬弃从而实现了人自我异化的积极方向的扬弃。其次,共产主义学说是怎样实现人的异化积极的扬弃?一一根据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共产主义实现的方式是通过人自己,目的是为人本身,实现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掌控。共产主义的实现不能指望通过任何除了人自身以外的力量,而只能通过人自身,扬弃异化劳动是也是为了人自身,这也符合马克思的主张人的主体性的唯物史观。根据共产主义理论,人实现了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占有,因此人可以自由自觉的活动。因此马克思强调这是人向人自身也是向社会完全的回归,而且这种回归地自觉的也是完全的。这说明人是社会的人也强调的了的社会性。最后马克思从哲学层面上论述了共产主义的意义,共产主义解决了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矛盾,达到了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统一。人道主义是自然主义,自然主义就是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理论扬弃了劳动异化,实现了人的存在和本质的统一,解决了人的存在和异化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实现人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仅达到了人的存在与本质的统一,也对社会的稳定和美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 《手稿》中有关工业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探讨

3.1. 工业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这表明,我们生存的世界的历史是由人自身创造的,不存在人之上的任何外在的其他力量。人类工业的发展是也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体现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因此可以人类的发展史可以到工业的历史去探索。值得一提的是“人的本质力量”和“人的本质”是两个不同内涵的概念。根据《手稿》论述,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也就是说人的本质是实践。然而“人的本质力量”的概念的定义又是什么呢?在《手稿》中两个部分说道了人的本质力量相关论述:“劳动的直接对象是人的类的活动的对象化:人不但像在人自己的意识中所发生的那样在精神世界上把人自身分为两部分,而且通过实践活动,在现实的世界里也把自己分为两部分,然后在人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中直面自身”,“对劳动者来说,劳动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是不属于他自己的类的本质的东西;因此,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快乐,而是感到不快乐,并不是自由自觉的地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的价值,而是使他们自己的肉体不适,精神遭到了摧毁”。在第一句话中,人不仅在精神世界里把自己划分,而且在现实的物质世界里把自己划分为两部分,人在他们自己所创造的实际直视自己。“划分为两部分即物质与精神及意识和存在两个部分”;第二句话提到的是异化劳动理论,在异化劳动中,人的本质的力量也体现在异化劳动的过程中,是人的精神力量身体力量的呈现。从以上的描述可以得出,人的力量是人的内在的心理的方面,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力量和人的物质方面的总。人自己的塑造自身的力量,也是人的类特性的自由自觉性。工业的历史如何展现人的本质力量呢?马克思在《手稿》中把工业当作主要的劳动,而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直观和确证。第一,人的实践的取向观告诉他们自己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是由于人的在实践的过程中是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和遵循物种原本的内在尺度去改造世界的。这样就直接呈现了人的类本质;第二,劳动的过程和劳动的结果确实体现了人的本质的力量,因为产品中凝结了人的本质的力量,而产品本身也直接地体现人的本质的力量。工业历史的不断前进体现在不断的更新的劳动工具上,因为劳动工具凝聚了人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精神力量,是人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的结果,是物化了的人的本质的力量;人们劳动工具的进步,体现了了人的本质力量的不断呈现,无数个由人类的劳动工具呈现出来的工业历史系统地表现出了人类本质力量的历史。而人们的这些劳动工具其实就是工业时代已经产生的对象化的存在。而工业的对象化的存在也包含人化了的无机的自然及和其他工业成果:现代生活,自然科学通过工业的和人的生活越来越密切,“因此工业也是自然科学跟人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工业的产品直接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工业的产品也是以一种最直接最直观的方式体现人的肉体和精神方面的最大的价值。

3.2. 工业展现人的心理学

根据百科知识对心理学的解释,所谓心理学一种研究人和动物的心理反应、精神现象和行为的一门学科,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而工业和心理学的联系这是“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己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人类子自身面前的人类的心理学”,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由于工业自身的历史和工业自身所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人类的创造物,这些创造物里反映了人的心理的意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的本质,也说明了人的思想意识具有能动性,同时也体现了人的行为活动的结果。这也从实践意识的关系来分析:第一,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产生了意识,通过实践活动改变世界,同时也通过实践活动也创造了人本身,也创造了人的意识;第二,人们在实践中产生的意识反过来直到人们的实践活动,“人的劳动过程结束时产生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一开始时就己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己经观念地存在着”;由此可以得出人类的实践过程包含着许多心理学的因素。不仅工业的历史反映了关于人的心理学的知识,其他的人的创造物如宗教,或是其他的人的一些抽象性的创造如政治、文学、艺术无不反映了人的心理因素也就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外在于他自身的存在物都感性的体现着人的心理。外在于他的世界中都感性地反映了人的心理学。总之,工业所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十分的体现出人的心理因素,而这些对象性的存在和人的抽象的创造物宗教、艺术、文学结合在一起就是工业的历史,因此工业的历史展示了人的心理学。

具体来说,人的心理主要分为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品格等三个方也就是知、情、意,也就是说心理学的研究邻域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人的情感,人与人的关系和人的行为等。工业的结果所产生的产品里凝结了人的认知、情绪情感和人和人的意志品格,等人的心理因素,也凝结了人行为活动和人与人的关系等外在的因素,因此在人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也就是主体创造客体的过程,即通过具体的或抽象的作用通过实践活动转化为物质,也就是转化为客观世界;然而客观世界作为历史的现成的事实,作为客观的材料或是凝结着人的精神世界的事实或是作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结合体影响那是的或者是后来的人。客观世界在作为使用材料也凝结了人精神的因素,因此客观世界既是物质的东西也是精神的东西,因此“客观地揭开了的人的心理学”。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马克思 (200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民出版社, 北京.

  2. [2]   马克思 (1972)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 人民出版社, 北京, 202.

  3. [3]   焦文峰 (2008) 黑格尔关于欲望的自我意识的转化..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6, 55-59.

  4. [4]   杨艳春, 王诚德 (2010) 人的本质概念在马克思思想中的不同理论定位. 求实, 8, 9-13.

  5. [5]   王康, 周晓阳 (2009)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命题及其辩证统一.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 35-37.

  6.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2009) 人民出版社, 北京, 20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