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09  No. 02 ( 2020 ), Article ID: 35141 , 6 pages
10.12677/ACPP.2020.92006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Better Lif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s Wealth

Jiaying Xu

School of Marxism,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Received: Mar. 18th, 2020; accepted: Apr. 14th, 2020; published: Apr. 21st, 2020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 of the main contradiction in our society, “good life” has become the ideal life in the new era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issue of wealth is inevitable. In essence, Marx’s concept of wealt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better life. China urgently needs the guidance of Marx’s concept of wealth and the pursuit of a scientific concept of wealth and wealth thought in line with a better life sty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s wealth view,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ood life and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s wealth view and the good life. The good life depends on the necessary satisfaction of material wealth, carries in the struggle to create wealth, and needs the protection of scientific wealth view. Marx’s view of wealt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eople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view of wealth, attach importance to human’s dominant position in society, promote the continuous and comprehensive growth of wealth and equal distribution, and build a better life for the people.

Keywords:Marx’s Concept of Wealth, a Better Life, the New Era, Labor, People

从马克思财富观看建设美好生活

徐佳影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0年3月18日;录用日期:2020年4月14日;发布日期:2020年4月21日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美好生活”成为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下的理想生活,财富问题必然是不可回避的话题。究其实质,马克思财富观与美好生活的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迫切需要马克思财富观的指导,追求符合美好生活方式的科学财富观和财富思想。从马克思财富观视域下分析美好生活并解读马克思财富观与美好生活之间的关系,美好生活仰赖于物质财富的必要满足,承载于创造财富的奋斗中,且需要科学财富观的保障。马克思财富观对人们树立科学的财富观,重视人的社会主体地位,促进财富的持续全面增长与分配平等,建设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财富观,美好生活,新时代,劳动,人民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我国经过四十多年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人民的物质财富得到极大丰富,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人民对财富观的理解总体是正确的、健康的。但由于受西方消费主义等思潮的影响,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攀比奢靡等不科学、不合理的财富观日益侵蚀人们的思想、影响人们的生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对财富的追求具有了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马克思认为,财富是具有“剩余效应”的“使用价值”。“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为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1]。财富也是人的社会关系的现实表现,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展示和自由度的衡量;财富的源泉在于人的劳动。真正的财富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以马克思的财富观指导美好生活建设就具有了新的时代意义。我们要真正地走进美好生活本身,需返本开新,摒弃错误的财富观,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观,并以科学的财富观指导美好生活建设。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深入了解美好生活的客观状态以及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的主观建构,掌握马克思财富思想的理论及其本质,以马克思财富观指导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重视人的本质力量与对象化确证,应对资本主义财富观的侵蚀,解决当今社会人们精神贫困与物欲膨胀的现状,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最终实现人民群众追求的美好生活。

2. 何谓“美好生活”:马克思财富观视域下的美好生活内涵

美好生活是主观意识较强的概念,是主观感受与客观现实的统一。美好往往被解读为庸俗的唯物主义解释框架,因而美好生活的美好常被定义为对物的占有、对财富的占有,以此来决定美好生活的程度,这种误读主要源自于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误读,人们对美好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费尔巴哈主义,甚至是第二国际的理论框架打转。美好生活体现在物质的丰裕、生活环境的美好和公民个人权利的保障。美好生活的实现依赖于财富的必要满足,而财富是全社会劳动者共同创造的。人民作为美好生活的主体奋斗并享受美好生活,这是民生发展的新要求。这需要在不断完善公有制条件下,实现财富的平等分配,实现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充实和保障,实现个人满足与国家富强的辩证统一,最终使人民群众共同享受美好生活。

2.1.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人类劳动即人类有意识的而非本能式的劳动是财富的来源。马克思最早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主要论述了古典经济学中蕴含的关于财富生产的劳动价值理论,揭示出财富的劳动本质。劳动是构成人类基本的存在方式和存在内容,在根本上全面地保障人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美好生活的需要,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创造人们美好生活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享受条件,实现个人和国家的梦想。财富能够展示人的实践和创造能力,对人智力、能力具有支持和推动作用。因此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实现美好生活的核心,人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真正展现自己的本性和能力,创造出与自然界可持续发展的相处模式,只有在劳动中获取真正的幸福,才能实现人们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2.2. 人民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与享受者

“财富的本质就在于财富的主体存在” [2],人作为社会劳动的主体,是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也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获得劳动能力与自由时间是人作为财富的主体存在的根据。马克思认为,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里,“真正的财富就是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 [3],“财富正是人对自然力统治的充分发展,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 [4]。马克思将人创造财富的能力看作财富创造中具有根本性地位的基础因素,在本质上就是人类天性的财富。同样,财富也是人能力的展示和重要确证,既指出人在财富创造及享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生存意义,又突出运用人的能力进行的劳动是财富创造的源泉。“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财富的尺度” [3]。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以劳动时间作为财富多寡的尺度进行批判。当生产力飞速发展,劳动成果绰绰有余地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要的物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们从事的直接劳动减少,可自由支配时间相应增加,才能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享受劳动创造财富所带来的精神满足。那么,人的个性可以得到全面发展,并意识到人地位的主体性,发展的多元性,在提升幸福感的同时,以更高的热情投身到财富创造中,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与个人的共同发展,逐渐实现人民群众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2.3. 财富的分配平等促进美好生活的建设

马克思指出,分配关系由生产关系直接决定,而“分配关系本质上和这些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 [5]。财富是分配的对象,在进行分配之前,必须清楚财富来源于人类的劳动,而劳动生产的主体即劳动力是无产阶级。任何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需要、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财富不再由少数剥削者占有,而是由全社会劳动者共同占有,财富服务于全社会的美好生活。无产阶级代表着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实现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的最终目的,实现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3. 追求美好生活为何需要马克思财富观:以马克思财富观指导美好生活建设

马克思财富观是科学的财富理论体系,潜在地包含了一切的理论资源和秘密,已经为我们今天理解美好生活的原则高度埋下了伏笔,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观形成的哲学依据和理论来源。

3.1. 美好生活仰赖于物质财富的必要满足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一定物质财富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即一切社会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6]。满足人类自身基础的吃喝穿住等物质财富是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尽管物质财富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呈现不同的具体形态,但物质的存在是真实的,有用的,是“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7]。使用价值或有用物是物质财富的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物质,就无法维持人类的基础生存,就不是人类赖以存在的物质财富。人们为了创造历史,改变社会,首先需要的就是吃喝住穿以及其他维持人类基础生存的物质财富。物质财富是人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是社会经济、文化与政治得以延续与变革的历史前提与根本动因,是无产阶级赢得社会革命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新制度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们实现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财富是一种为人的主体性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是维护人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生活没有物质财富的必要满足,就无法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向往。

3.2. 美好生活承载于创造财富的奋斗中

只有依靠人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财富才是真实的,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财富观“劳动是财富的来源之一”的基础上提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的过程就是幸福的” [8],“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的各种问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城市劳动才能铸就。” [9]。没有从天而降的财富,也没有不劳而获的美好生活,人的一切幸福都是需要依靠劳动创造出来的。另一方面,财富能够展示人的实践和创造能力,对人智力、能力具有支持和推动作用。劳动需要与自然界相结合,才能不断创造出财富。劳动不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也是目的本身,是人的本质能力的表现。人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真正展现自己的本性和能力,创造出与自然界可持续发展的相处模式,只有在劳动中获取真正的幸福,才能实现人们所向往的美好生活。因此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实现美好生活的核心。

3.3. 科学的财富观是实现美好生活的保障

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更多的财富以获得富裕、幸福的生活,但财富在带来大量物质满足和精神享受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财富观选择。首先,人们必须遵循获取财富的途径正当性,在法律层面及道德层面合法并合乎道德地获取财富。其次,在生存消费的基础上,追求符号消费、欲望消费等非理性的消费理念使人们对待财富的态度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很大的误区。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传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滋长,形成了较普遍的现象,人们甚至在潜移默化下认可对于财富的非理性追求,人们追求于虚荣与物欲的满足,却忽视了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与发展。人们合理使用财富,自由地创造和对待自己的劳动产品必然可以对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最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富基础,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是不断地自我超越的过程,而财富在创造过程中也并不一定能够满足不断超越的主体欲求。黑格尔曾提出:“人的目光是过于执着于世俗事物了,以至于必须花费同样大的力气来使它高举于尘世之上,人的精神已显示出它的极端贫乏。” [10]。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财富作为实现发展和美好生活的条件和手段之一,在不同主体的理解和信念中占据着不同的地位,占据自由时间以实现对财富的无限度追求,无疑与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背道而驰。通过自己的实践努力满足自身的欲求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我的超越,保障人们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荣誉感、幸福感等。因而,马克思财富观有助于人们转变非理性的财富观,追求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能力财富等多维度的财富,实现内在自由与精神实践的美好生活,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4. 美好生活如何实现:马克思财富观指引美好生活建设的现实启示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与社会涌现的不合理的财富观现状亟需科学的财富观引导解决社会问题。根据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现状,以马克思财富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倡导社会发展应以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为旨归,推进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经济建设。

4.1. 建设美好生活必须重视财富的地位

物质财富始终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实现社会变革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国社会生产力正不断发展,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也有着空前的增长,但不可忽视的是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只有平衡与充分发展,确保足够的财富,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求。我国政党仍需要重视社会生产的建设,创新驱动谋发展,奋斗不懈谋幸福。财富同样反作用于人的本质力量,以财富的形式将人的能量激发出来,创造更多、更深层次的财富。在全球化条件下,找准自身定位,与国际发展相接轨,扬弃他国利弊,全面发展我国经济,使人民切实获得国家发展所带来的利益与幸福,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建设。

4.2. 建设美好生活必须重视人的社会主体地位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11]。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进一步要求全党“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8]。正确认识财富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把握马克思的财富观与藏富于民的内在一致性,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念,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群众观”,深深扎根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从人类主体性出发探求主体发展的全面性、现实性和持续性,寻求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路径。人民是劳动的主体,也应成为劳动成果的享有者,在共建的基础上完成共享。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必须同心协力,通过科学的方法、创新的精神、务实的行动力增长经济;我们必须清醒地观察和把握我国社会矛盾的现状,平衡并充分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必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注重民生问题,深入群众生活,为群众解决最关心的问题,为群众谋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努力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体而言,通过经常性开展理论学习、道德教育、技能培训等活动,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劳动者发挥创造性能力的积极性;合理地改善劳动者的待遇,满足其发展的进一步要求。

4.3. 建设美好生活必须引导树立科学的财富观

政府积极引导人民树立科学的财富观,平衡精神财富、物质财富与人本身之间的关系,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个体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的辩证统一,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向往与追求。于个人而言,树立能力财富观,追求符合实际能力水平、正向价值取向的幸福,减少对非理性消费行为的欲望,减少对获得财富捷径的苛求,不一味地比较最终获得的结果,有助于个人幸福感的提升;控制工作时间,避免“以物为本”的财富观,颠倒获取财富的手段和目的;注重人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个人的自由时间;注重自由时间的分配、合理运用,实现个人能力的多元化发展。

4.4. 建设美好生活必须重视财富的持续全面增长与分配平等

持续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的幸福感具有历史性、能动性,随着中国现实社会的发展以及现已存在的贫富差距,为满足人们对更全面、更美好的生活需要的追求,社会财富需要紧紧跟随人民群众不断全面的需要。在发展中改善民生,是满足人民群众历史性需要和全面性需要的现实途径。由“国富”向“民富”转型,沿着社会主义方向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富裕道路,依据我国各地生活水平状况,有针对性地实行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措施,全面深化改革,改善民生。其次,在财富总量持续全面增长的基础上,我国需要重视财富的平等分配,中国只有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强化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初次分配的不平等,以再分配政策辅助协调,才能使人民掌握生产资料,防止分配关系下两极分化现象的形成,逐渐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对增加全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美好生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5. 结语

马克思财富观对我国人民树立科学的财富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重视人本身的社会主体地位与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从而使群众感受到更高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对解决我国当前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基金项目

2019年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马克思《资本论》的生态解读与新时代的意义研究”(19YJA710042)。

文章引用

徐佳影. 从马克思财富观看建设美好生活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Better Lif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s Wealth[J]. 哲学进展, 2020, 09(02): 37-42.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0.92006

参考文献

  1.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115.

  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292.

  3.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8: 100+334.

  4.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0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479.

  5. 5. 马克思. 资本论: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994.

  6. 6. 宫川彰. 解读《资本论》: 第1卷[M]. 刘锋, 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11-12.

  7.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47.

  8. 8.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17-10-28 (001).

  9. 9. 习近平. 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3-04-29 (002).

  10. 10.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上)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 5-6.

  11. 11.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7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