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2  No. 11 ( 2023 ), Article ID: 74717 , 6 pages
10.12677/ACPP.2023.1211349

列宁的民主观及其现实意义

——基于《国家与革命》一书的分析

李溶豪,孔佳硕,高梦琦,李忠涛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收稿日期:2023年9月25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25日;发布日期:2023年11月3日

摘要

在列宁的诸多著作中,他对民主的论述最为丰富,尤其是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列宁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理念为指导,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主观。列宁对民主的本质特征进行了科学阐释,让我们清楚地认识了民主的实质。列宁指出了考茨基之流的错误之处,同时对资本主义民主进行了科学评估。通过对资本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关系进行分析,阐明了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现在我们已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更离不开列宁民主观的指导。

关键词

民主,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

Lenin’s View of Democracy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ook State and Revolution

Ronghao Li, Jiashuo Kong, Mengqi Gao, Zhongtao Li

School of Marxism,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Shandong

Received: Sep. 25th, 2023; accepted: Oct. 25th, 2023; published: Nov. 3rd, 2023

ABSTRACT

Among Lenin’s many works, his discussion on democracy is the most abundant, especially in the State and Revolution, Lenin gradually formed a unique view of democracy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 and Engels’ democratic ideas. Lenin’s scientific explanation of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democracy makes us clearly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democracy. Lenin pointed out the mistakes of Kautsky and others, and at the same time made a scientific assessment of capitalist democrac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pitalist democracy and socialist democracy, the superiority of socialist democracy is clarified. Now that we have entered a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is a new historical juncture in China’s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democracy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guidance of Lenin’s democratic concept.

Keywords:Democracy,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Capitalist Democracy, Socialist Democrac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对民主本质的科学阐述

1.1. 民主的本质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对民主这一重要的政治概念做了科学的定义:“民主不仅是一种选举方式,而且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民主同任何国家一样,也是有系统有组织地对人民使用暴力,同时其进步意义在于,民主意味着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 [1] , p. 102)从列宁对民主的本质概述中得出,民主是一种国家治理方式,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阶级性与历史性。

1.2. 民主的性质

首先,民主具有阶级性。民主所具有的阶级性决定了即便在最民主的资本主义国家,民主依然是统治阶级的民主。正如列宁所说的那样,“任何民主,和任何上层建筑一样(这种上层建筑在阶级消灭之前,在无产阶级的社会建立之前,是必然存在的),归根到底是为生产服务的,并且归根到底是由该社会中的生产关系决定的”。( [2] , p. 439)因此,民主政治作为一种国家体制,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

其次,民主具有历史性,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可能永远存在。“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提供真正的完全的民主,而民主愈完全,它也就愈迅速地成为不需要的东西,愈迅速地自行消亡”。( [1] , p. 92)社会主义革命以后的时期的国家的政治形式是最完全的民主,而民主发展的越完全,它就越接近成为多余的东西。

2. 对资本主义民主的评判

列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资本主义民主作出了科学的评价,不仅肯定了资本主义民主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同时对其的局限性进行了深刻批判。资本主义民主取代了封建专制制度,这在民主发展进程中是一次巨大的飞跃,它彻底摧毁了封建主义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打破了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枷锁,极大促进了物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民主毫不留情地批判了封建专制独裁以及为其辩护的宗教神学,突破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桎梏,给人类带来了一次精神大解放。同时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列宁批判了机会主义者的谬论,揭露了资本主义民主的丑陋本质。

2.1. 考茨基之流关于资本主义民主的谬论

考茨基等机会主义者在宣扬“纯粹民主”和“一般民主”的同时,鼓吹以“和平长入”的改进型策略来代替无产阶级革命,并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首先,考茨基这样的投机分子鼓吹的“纯粹民主和一般民主”,否认民主的阶级性。列宁指出,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性是民主的本质属性,没有也不可能存在“纯粹”的民主,忽视民主的本质属性,宣扬纯粹民主,就会落入资本主义民主的陷阱。考茨基之流否认民主的阶级性,站在超阶级的立场谈论民主,这不仅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而且同历史事实和发展规律相悖。针对考茨基的反对思想,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一书中作出回应“如果不是嘲弄理智和历史,那就很明显:只要有不同的阶级存在,就不能说‘纯粹民主’,而只能说阶级的民主。只要存在阶级,就有那个阶级‘当家作主’,哪个阶级被统治的问题,就谈不上‘一般民主’,‘纯粹民主’和‘全民民主’”。 [3]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根本不存在纯粹民主,那是自由主义者为了愚弄工人编造的弥天大谎。

其次,考茨基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盲目崇拜。考茨基认为如果没有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民主甚至能够实现纯粹民主,并且在资本主义国家越是实行民主,就越有可能接近社会主义。列宁反驳到,资本主义民主是对少数人、富人的民主,不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因此毫无疑问资本主义民主是一种狭隘的、匮乏的民主。列宁提出:“只要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仍然存在,最民主的共和国都必然是资产阶级专政,是一小撮资本家镇压大多数的劳动者的机器”。 [4] 在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尽管在法律等形式上承认了公民平等并享有各种自由和权利,但实际上,这仅仅是对资产阶级而言的,因为资产阶级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有享受自由和权利的物质条件。并且资产阶级从居住年限、财产等微小的细节上针对广大劳动群众所设置的重重限制,这些限制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但综合起来后却足以将多数人从政治生活中驱逐出去,剥夺他们真正的民主权利。

最后,考茨基等机会主义者否定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第一,考茨基等机会主义者主张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之处加以改进,反对暴力革命,认为任何一种变革都将导致社会动乱,带来灾难性后果。他认为无产阶级只要在议会中获得大多数席位,就相当于把国家政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并不一定非要破坏国家政权。但是只要议会仍处于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就不可能靠民主斗争来获得胜利,只有彻底推翻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起新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才是真正的胜利革命。第二,考茨基把马克思主义仅仅局限在阶级斗争的范围内。列宁因此指出“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 [1] , p. 35)考茨基把民主与专政的关系完全对立起来,他认为民主与专政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无产阶级专政意味着没有民主。对此,列宁指出专政确实意味着消灭被专政阶级的民主,但并不意味消灭统治阶级的民主,也就是说民主是统治阶级当家作主,专政是对被统治阶级的反抗进行镇压。任何将这两者相对立,相分离的看法,都是欺骗劳动者的谎言,都必定损害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根本性质。

2.2. 列宁对资本主义民主的科学评价

列宁揭露了资本主义民主的局限性,这对我们在当今社会如何正确地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二战后,随着工人阶级的自身壮大和不断斗争,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和阶级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资产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得以扩大了选举范围,在议会选举中增加了工人阶级政党,即便他们在竞选中争得了几个席位,但对改变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无权地位的现状也无济于事。资本主义民主,一方面扩大了工人群众的民主权利,另一方面赋予了人民享受经济、文化的权利,但这一切都只是资本主义民主的虚假幻象。资产阶级依然在政治上、经济上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民主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对大多数人来讲被压迫被剥削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变。正如列宁所说:“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所以资本一掌握这个最好的外壳,就能十分巩固十分可靠地确立自己的权力,以致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无论人员、无论机构、无论政党的任何更换,都不会使这个权力动摇”。( [1] , p. 15)因此,在旧框架下,工人阶级的统治是不可能实现的,要想实现真正的民主,就必须向更高的社会过渡即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它把对大多数人的民主和对少数敌对分子的专政相结合,并非考茨基所谓的“普世”民主。

3.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关系

民主具有阶级性,列宁将其一分为二即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论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阐明了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

3.1. 无产阶级民主是由资产阶级民主转化而来,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继承关系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否定,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它始终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列宁在分析巴黎公社的经验时谈道,“在这里恰巧看到了一个(量转化为质)的例子:民主一经实行到一般所能想象的那样极其完全极其彻底的程度,就由资产阶级民主转化成无产阶级民主,即由国家(=对一定阶级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转化成一种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的东西”。( [1] , p. 44)在资产阶级国家里,无产阶级可以利用其中对自身有利的条件来锻炼和发展自己,使阶级斗争进一步扩大化、尖锐化。当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成熟时,就进行和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用无产阶级国家代替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把少数人当家的民主,转化为大多数人当家的民主,这个转化便是民主的根本性质的改变。

3.2.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在根本性质上是对立的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根本目的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属于资产阶级,因此社会财富也会集中流向资产阶级,成为富人,成为民主的真正享受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机器使得其在政治上也能获得主导地位。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在它最顺利的发展条件下,比较完全的民主制度就是民主共和制。但是这种民主制度始终受到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狭窄框子的限制,因此它实质上始终是少数人的即只是有产阶级的,只是富人的民主制度”。( [1] , p. 89)与冠冕堂皇地宣扬各种民主与自由等权利的资本主义民主相反,社会主义民主则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其实质在于人民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民群众真正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即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建设者和领导者,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有别于其他民主形态的本质属性。

3.3. 资本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是不同类型的民主

列宁说:“对工人和农民来说,苏维埃制度是最高限度的民主制,同时它又意味着与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决裂和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型民主制的产生,即无产阶级民主制或无产阶级专政的产生”。( [2] , p. 597)苏维埃政权是世界上第一个吸引被剥削者参与管理的政权,它与资产阶级议会制民主有着根本区别,列宁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比起资本主义中最民主的国家来,还要民主“百万倍”。社会主义的实现需要民主,更需要充分的民主,这强调了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性,若不能实现充分民主必然引导人类走向国家的灭亡。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以无产阶级的解放,使全人类得到解放,消灭人对人的剥削和压迫,这就必须要有完全的民主。而越是完全的民主,也就意味着,民主成为了一种无产阶级社会的管理形式,越是没有存在的必要。正如列宁所指出的,资产阶级国家实行的民主是少数人的、不完全的民主,而无产阶级国家的民主几乎是完全的,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已经不需要国家了,民主也就随之一起消亡了。

很多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从那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缺乏或没有民主传统的国家中诞生出来的,因此产生了很多关于民主问题的错误观点。“民主和专政的对立性”说,认为两者是从根本上对立的;所谓“中国无民主”,就是抨击一党专政的社会主义民主体制;所谓“专政无用论”,就是指在社会主义中国,剥削阶级已被消灭,在人民民主专政中,也就不存在任何专政的对象。虽然,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民主的形式和法律已经非常完善,但只要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还在,即使是最民主的资产阶级民主,也依然是资产阶级专政。列宁对资本主义民主的这些真知灼见的批判分析,对我们正确认识当今资本主义民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民主思想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更加坚信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高于资本主义民主的。只要我们牢牢坚持马列主义的民主思想,坚决同抨击社会主义民主的观点作斗争,最终一定可以取得胜利。

4. 列宁民主思想的现实意义

列宁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思想为基础,把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的普遍性原则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俄国特点的民主理论。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4.1. 它有利于我们深刻把握民主的本质特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否做好,关系到我们党的未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列宁对以考茨基为代表的投机分子的错误的批评,使得我们对民主的性质有了清晰的了解,对它的阶级性和历史意义有了清晰的了解,从而为我们继续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继续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出了前进的道路。在我们国家,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关于民主的论述,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创造出一套符合自己国情的新的民主理论。

4.2. 它为我们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提供了思想武器

近年来,不少人对资产阶级民主问题,持不科学的态度。他们只看到了资本主义民主的一些表象,没有观察到它的本质,没有看到它的虚伪和软弱,就盲目地崇拜它。列宁的论述告诉我们,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是有其阶级内容的,它不存在超越阶级的民主,也不存在“纯粹民主”。考茨基等人所谓的“民主无国界之分”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目前的资产阶级国家,其“民主”虽然在形式上表现得较为“充分”,实际上是披着“民主”外衣的“最大非民主”。从表面看来,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是光鲜亮丽的,“普选制”和“两党轮换”似乎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完美写照。然而,近几年来,资本主义民主所面临的治理危机却是无处不在,其体制失效所引发的信任危机、社会动乱频发、政府管理效率低下等现象,都在昭示着现代资本主义民主越来越呈现出一种“纵向衰退”的态势。正如列宁所说的只要在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框架下,不论其如何发展,民主平等都是形式上的,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4.3. 它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科学指南

正确认识列宁民主思想的现代价值,关键在于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苏联的方式成立的。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有许多事情和十月革命以前的俄国相同,或者近似……先进的人们,为了使国家复兴,不惜艰苦奋斗,寻找革命真理,这是相同的。” [5] 中国共产党不但以列宁所提倡的民主集中制为组织的根本原则,而且还对列宁的民主思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继承与发展,包括对党内组织纪律的维护,对党内民主的充分发挥,对集体的领导作用,对个人的权力集中,都有一定的借鉴与发展。应该承认,今天重新审视列宁关于民主问题的思想,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民主和集中之间的辩证关系,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文章引用

李溶豪,孔佳硕,高梦琦,李忠涛. 列宁的民主观及其现实意义——基于《国家与革命》一书的分析
Lenin’s View of Democracy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ook State and Revolution[J]. 哲学进展, 2023, 12(11): 2123-2128.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11349

参考文献

  1. 1. 列宁. 国家与革命[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5: 102+92+35+15+44+89.

  2. 2. 列宁. 列宁选集(第4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39+597.

  3. 3. 列宁. 列宁全集(第35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243.

  4. 4. 列宁. 列宁选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721.

  5. 5.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4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1358.

期刊菜单